低压配电柜巡查记录表:斜阳赋——写在我不再年轻的时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39:01
                                                                    斜  阳  赋
                                                                                                                                                                                                                            ——写在我不再年轻的时候
                                                                                                                                                                                                                                                                                love天使的外婆
                       时光的流逝,往往是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之中,蓦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已步入了中年。也许是这个缘故吧,近日来,对“人过三十天过午”之谈颇为留意。
        是的,人们常常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太阳,来比喻人一生中的个个年龄阶段。伟人毛泽东就曾十分恰当地把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对于老年,敬爱的叶剑英元帅曾在自己八十高龄时,挥毫写下“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个“喜”字,充分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由衷地敬慕和钦佩。
        用太阳比喻中年,确实常常听到“人过三十天过午”一说,这样的话往往都出自于情绪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之口。是感慨?是失落?每每听到,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
        其实,一个人从少小到老大,直至走完人生路途,与宇宙间的太阳从东升到西沉一样,都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谁也无法抗拒,无力改变。每个人从降临人世到告别人间,既会有朝霞灿烂的清晨,也会有艳阳高照的正午;既会经过斜阳西射的午后,也会经过夕阳西下的黄昏。青春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因而大可不必为人到中年而烦恼,而伤感,而嗟叹。“天过午”有什么可烦恼的?没有夕阳西下,哪会有旭日东升?“天过午”有什么可伤感的?没有上一辈人的老去,哪会有下一代人的新生? “天过午”有什么可嗟叹的?人们不是常常感到一天中两三点钟的太阳最炽热、最灼人吗? 这说明斜阳的热量最浓烈,威力最大。而人的中年时期,也正具有其他年龄阶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诚然,人的中年时期确是人生负荷最重的阶段。既要承受工作的重压,又要承担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无论体力或是精力都不如青年时期充沛、旺盛。但他的年富力强、阅历广博、成熟深邃,都是青年人所不及的。因此说,人的中年时期是事业大展宏图的黄金时节。
        翻看名人伟人成长史,你会发现,古今中外许多成绩斐然的科学家、作家、画家等大多都是进入中年以后才崭露头角的。我国历史上四五十岁的大器晚成者更是不乏其人。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都是些平凡的人啊!是的。我们既非圣贤,也都不是伟人,既成不了科学家,也很难成为作家、画家什么的。但我们完全有可能、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热能”,争取为社会、为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和正视自己中年时期所特有的优势,有没有自强、自信,能不能保持自己青年时期,那种蓬勃向上的斗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朋友,古人且知“夕阳无限好”,八旬老人尚能豪吟“黄昏颂”,我们刚刚步入中年,有何理由为“天过午”而烦恼忧伤,而嗟叹呢?况且,昨天,我们既已是青春无悔,艳阳高悬,那么,今天,我们也应该是三十而立,斜阳璀璨。随着时光的流逝,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满头华发,步履蹒跚。但是,即便是那样,我们也一定会是,夕阳俏丽,晚霞绚烂!
已步入中年,和我一样已不再年轻的朋友们,振作起精神,勇敢地面对“天过午”,让我们的斜阳放出最炽的热,发出最亮的光!                                                                               八二年仲夏        这是我三十二岁时写的一篇散文,其实是一个随笔,现在开来,自觉肤浅幼稚。但却能唤起一些活力和热情,也是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