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建造师报名条件:中國名勝舊跡(北京二)【圖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06:59
中國名勝舊跡(北京二)
★★★還舊樓主2011年6月5日整理自《古建筑图片库》★★★

这一系列《中国名胜旧迹》整理收录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图片库》。收录了北京 、江西 、上海 、福建 、山西、湖北 、天津 、湖南 、江蘇 、廣東 、浙江 、四川 、山東 、安徽 、河北 、河南 、陕西等地部分百年前的历史建筑。这些古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是我们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古建筑很多经过修缮,得以再现,可惜也有不少文物古迹已经破败消失。          希望通过这些极其珍贵的旧照片,帮助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文明璀灿的历史,同时也唤起我们发现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此也感谢这些珍贵历史照片的收藏者以及分布者。
——還舊樓主
阅读请先点击


东黄寺 大殿
东黄寺在北京市安定门外西北,分为东西二处,故又称双黄寺。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

东黄寺  大殿  内部

东黄寺  大殿  内部

西黄寺 牌楼
清净化城塔在北京市安定门外西黄寺内,是清政府为纪念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而建。1782年六世班禅来京给乾隆皇帝祝寿,病逝于北京,在西黄寺中轴上,建清净化城,内有白塔一座。石塔为佛陀迦耶式塔,建筑在高达三米多的石台基上,台基平面呈亚字形,台基上四角各有塔式经幢一座,幢身下层绘刻经文,四周是白石栏杆。中央为主塔高约16米,全塔用精美的白石砌成。各个部分都雕刻着双凤、卷草、双狮、莲瓣、瑞云、蝙蝠等精美的图案。须弥座的终端雕有班禅大师的一生故事的图案,塔身为铜制鎏金莲座,相轮和双层莲花宝瓶的塔顶。台基的四角各有高约七米的八角形塔式经幢,每个经幢的上部是三层佛像雕刻,下部是经文雕刻。主塔的结构和形制是我国西藏喇嘛塔的式样,而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建筑以及花纹装饰却是我国汉族艺术的传统手法。这座塔也是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关系的象征。

西黄寺  班禅喇嘛塔

西黄寺  班禅喇嘛塔 细部

白云观 牌楼
白云观在北京市西便门外二里许,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建筑,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相传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金泰和三年(公元一二О三年)改名为太极宫。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九年(公元一二二四年),因长春真人邱处机曾在此居住,遂予重修扩建,并改为长春宫。丘处机死后,其弟子改为白云观。现存建筑系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七О六年)重修,体现了清代道观的规制。结构布局是由数进四合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牌坊、山门、水池、桥、灵宫殿、玉皇殿等。布局规制和佛教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细部装饰彩绘,完全采用道教的图案,为灵芝、仙鹤、八卦、八仙器物等。
观内碑刻很多,最著名的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老子道德经》刻石。牌楼,有称棂星门,明正统8年(1443)重建,是观内道士朔望日观星望气之地。

白云观 四御殿 三清阁
四御殿是白云观的主体建筑之一,殿上有三清阁(相当于佛教的藏经阁),供奉道教三位最高尊神。中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右为太清仙境道德天尊。阁的东边是藏经楼,内藏道教经书,如道藏《开元道藏》、《天元道藏》、《万寿道藏》等。西边是望月楼。

白云观 四御殿 玉皇殿
玉皇殿,原名“玉历长春殿”康熙元年(1662)建,康熙54年(1707)年更名为今名。此殿供奉的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神龛前挂的百寿幡,是清慈禧太后60大寿之物。殿前东西两面有乾隆御笔碑2座,东为“白云观重修碑记”,西为御笔诗文碑。

東獄廟 岱宗寶殿
岱宗宝殿在北京市朝阳门外神路街口东岳庙正院,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旧为燕京最大的道院之一,也是道教张天师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大庙宇,现存殿宇为清代重建。东岳庙由正院、东院、西院三个部分组成。正院有戟门三间,岱宗宝殿,育德殿等。

東獄廟  牌樓
牌楼在东岳庙门前,额书“秩礼岱岳”,含有祈泰山之神的意思。

東獄廟  岱宗寶殿  東獄大帝
庙正殿岱宗宝殿内有东岳齐天仁圣大帝及其侍臣的塑像,殿前两庑72间。

碧云寺 大正覺塔
寺位于北京西山东麓,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后屡次扩建,直至清乾隆年间才告定型。各组建筑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层层上升,古松交荫,蟠曲苍秀,景色秀丽。1925年曾停放孙中山灵柩。

戒台寺 全景
寺在北京市西山的马鞍山麓。该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62)。寺内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千佛阁,三仙殿和西北院内戒坛等。建筑依山而建,各组殿堂层层升高,高低错落,气势宏伟壮观。

万寿山 全景
山在北京西部颐和园内。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故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在山前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诞辰,在此建清漪园,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坡舒缓而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万寿山上,高阁、长廊、红墙绿树、白玉栏杆相辉映。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时,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万寿山   佛香阁
佛香阁在北京市西部颐和园内,是一座宏伟的楼阁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清乾隆时(1736-1795)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气势宏伟,巍然耸立,登阁南望,碧水蓝天,一览无余。

万寿山   衆香界
众香界是颐和园万寿山巅无梁佛殿前的琉璃牌坊,额曰“众香界”。

万寿山   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在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清乾隆时(1736-1795)建,为清漪园的遗物。高16米,八面七层。塔身用七色琉璃砖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四周围以红墙,前设冲天两柱牌楼一座。白色须弥石座上是全部用带佛像的彩色琉璃砖镶砌而成的塔身,上面是镀金的塔刹,在阳光的照射下,绚丽多彩。对面是汉、满、蒙、藏文镌刻的《多宝琉璃塔颂》石碑。

万寿山   石舫
著名的清宴舫又名石舫,安放在长廊西头的昆明湖畔。舫长36米,全部由大理石雕凿而成,上层建二层西洋式样的舱楼。

万寿山   龍王島 十七孔桥
龙王庙位于颐和园昆明湖的龙王岛上,和佛香阁遥相呼应。龙王岛是昆明湖南部的一个风景集中点。岛边的十七孔桥,形式极为优美。

万寿山   銅牛
铜牛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1755年,乾隆皇帝在扩展了昆明湖后,沿用大禹治水的故事铸造了这只铜牛,放在东堤上用来镇服水患,并在牛背上用篆文铸就了一篇“金牛铭”记述此事。

玉泉山塔
玉泉山塔在北京颐和园西的玉泉山巅,塔系白石砌成,共九起,高33米。高塔从远处看显得高耸云汉。

玉泉山塔 細部

卢沟桥
卢沟桥横跨永定河,位于北京西部旧宛平城外,始建于金大定29年,初名“广利桥”。卢沟桥因三个历史事件著名:马可波罗游记;清乾隆皇帝所书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石碑;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桥旁建有石栏、石柱,其上各有精刻花纹和大小石狮子485个,千姿百态,神情活现。桥上大部分仍为金代遗物。

卢沟桥

明十三陵 长陵 大石舫
十三陵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下,为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包括长陵(成祖朱棣 )、献陵(仁宗朱高炽 )、景陵(宣宗朱瞻基)、裕陵(英宗朱祁镇)、茂陵(宪宗朱见深)、泰陵(孝宗朱祐樘)、康陵(武宗朱厚照)、永陵(世宗朱厚)、昭陵(穆宗朱载垕 )、定陵(神宗朱翊钧)、庆陵(光宗朱常洛)、德陵(熹宗朱由校)、思陵(思宗朱由检),占地总面积达四十平方公里。陵区正门前的五楹巨大石牌坊,始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一五四О年),历时六年竣工。在由此到长陵的长达七公里的墓道上,建有大红门、碑亭、享殿和石人、石兽等。由大红门北望,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掩映着一处处金碧辉煌的殿宇,其中以长陵的建筑规模最大,最雄伟。定陵地宫已于一九五七年发掘,出土大批珍贵文物。长陵在天寿山下,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的陵寝,也是明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
长陵由陵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陵道是入陵的引导部分,以一座雕刻精致的石牌坊开始,沿途依次是大红门、碑亭、华表、石兽、石人等建筑物和石雕。陵园是长陵的主体,由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和宝城组成。这一组建筑群排列于一条南北纵轴线上,与北面10公里外天寿山主峰之巅遥相呼应,显示了十三陵整体布局的规模和气魄。

长陵 華表
华表在古代具有“指路”和“纳谏”的作用,后屡经变迁,净化为纯象征或装饰的对象了。石制柱身,刻有云龙浮雕,其下部设有石栏,上部设蹲兽,在造型和装饰上十分精美。明清时在宫殿、陵墓、桥梁等处用华表作为空间中轴线的开端。

长陵 望柱
石像生是陵寝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这里共有石人12(勋臣4、文臣4、武将4),石兽24(狮子4、骆驼4、獬豸4、象4、麒麟4、马4)。石兽是2立2蹲,分列两侧,这些石人石兽,极其高大,都是用整块石料雕刻而成,姿态生动,反映出明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长陵 駱駝

长陵 麒麟

长陵 石人

长陵 棱恩殿
祾恩殿建于明宣德2年(公元1427),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下三层石台基承托,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殿内有32根10米的楠木柱,中间四柱最大,高14.3米,直径已达1.17米,至今香气袭人。殿内各两柱均未饰彩画,更显得庄重无华。

长陵 明樓碑
明楼内树石碑,上刻“成祖文皇帝之陵”,这块碑不是修长陵时的原碑,原来的墓碑,碑文是“大明太宗文皇帝之陵”。嘉靖17年(公元1538)改“太宗”为“成祖”,没有再制新碑,只用木头刻“成祖”2字嵌在原碑上,明万历32年(公元1604),明楼失火,原碑被烧毁,才又新立碑,即现在的长陵墓碑。

长城 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南口北面,两旁高山耸立,是长城沿途险要关口之一。山岗上山花野草,葱茏茂盛。这是昔日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叠翠”。居庸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代都曾维修增建,现存的关城和边城是明洪武元年徐达所建。居庸关长城在北京市昌平县龙虎台的关沟处,南口就是关沟的入口。这里形势险要,是北京的西北门户,在交通上和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是供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   长城礅台
长城是为了御敌入侵、保卫边疆而建筑的,所以城墙上相距不远就有一个凸起的墩台,上有垛口,可以住宿和贮藏武器;城墙顶上靠外的一侧设有垛口,用于射击和瞭望。用于传递军情的烟墩叫烽火台。

居庸关   云台
居庸关云台在居庸关关城的中心,至今还保存着一座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建筑,名叫云台。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在元末明初时先后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台上重修寺院,名泰安寺,于康熙四十一年 ( 702年)焚毁,现在只剩下云台了,现在台顶上的柱础,就是明代泰安寺殿宇的遗物。云台用汉白玉石砌成,台顶四周的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龙头等建筑,都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洞壁两侧刻有四大天王浮雕橡和用梵、藏、蒙、维吾尔、西夏、汉等6种文字刻成的陀罗尼经咒及造塔功德记。石雕工艺术精湛流畅,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艺术的珍品,也是元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居庸关   云台  东南 增长天王(执剑)
云台拱门的石券两侧刻有交叉金刚杵组成的图案,象、龙、卷叶花和大蟒神,正中刻金翅鸟王。券洞两壁四端刻有四大天王的精美浮雕,造型各异,神情威猛,栩栩如生。
这种由石块拼成的大幅浮雕,在古代雕刻中是很少见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居庸关   云台  东北 持国天王(执琵琶)

居庸关   云台  西北 多闻天王(执伞)

居庸关 云台  西南 广目天王(执蛇及鼠)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