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增项挂靠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处世秘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6:21

【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指聪明的意思。
【白话浅解】: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诚实的态度。
【评介】: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装懂,最后弄巧成拙。学习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大智慧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等智慧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冥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当今社会中,有时回避问题是一种智慧,知道的或有把握的问题可以随时回答,但不知道或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采取暂且回避的方式,回避问题并不丢脸,一个人如能经常保持冷静地回避问题,那他就是一位智者,下面的一个小故事就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一日禅感悟人生】: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坐着马车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二个十岁左右的小孩儿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啊!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儿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儿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到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儿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的像车盖(指古代马车的车篷顶),到了中午,就只有像盘子那么小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不服,他认为自己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反驳到:“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时,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爽,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儿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孔老夫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圣人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两个小孩儿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了。孔子只好哑口无言,低头走人。
两个小孩儿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
孔子虽然是一位大圣人,但他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可贵的是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这才是真正处世的秘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