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垫尺寸怎么计算呢:重建环境:新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06:45

 

重建环境:新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研究之五

国家督学、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张志勇

 

著名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这话虽然有机械唯物主义之嫌,但对于人们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说,人是环境与人的主体性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说,人的发展受“环境”与“人的主体性活动”两个因素制约的话,那么“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人——发展者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而“环境”却是人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道德教育环境的重建。其关键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促进学生道德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重建学校教育:让学校成为科学育人的场所

学校本来是育人的场所,但不少学校,是不是真正的在育人,却成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有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来信中说:个别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明近几年的工作力度大,暗示部分薄弱学校向工作成绩里“掺水”;明明主管部门刚刚下发了“减轻学生书包重量”的通知,却变着法儿印发一些所谓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教材、阅读刊物”;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常常让学生把手中一些不准带入学校的参考资料先带回家,检查完再带回来;明明按学校自定的课程表上课,却在教室前堂而皇之的悬挂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表;明明很多工作虚有实无,却在汇报材料中大写特写“开展正常、落实到位、收效显著”;在举行公开课时,早和学生“串通好”,共同“欺骗”听课人员;某些有不良想法的班主任暗示自己班的学生会干部压低其它班的常规教育检评分,以抬高自己班的分数;……更有甚者,集体作假的现象也在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存在。面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这种不良教育的现实,我们不能不说,重建学校教育,让学校成为科学育人的场所,绝不是一个多余的话题。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

中 国 共 产 党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教育界之所以存在育人环境不佳的诸种现象,与教育界存在的根深蒂固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具有直接的关系。不树立育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中小学道德教育就不会回到其应有的位置,学校的道德教育环境就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笔者认为,以育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中的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在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二是在处理教育中人与物的关系时,要坚持为学生服务为本,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管理的第一原则。笔者曾说过,我国有最好的学校,却没有最好的教育。因为不少学校建设的先进设施,要么不是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建立的,要么建设了也不从满足学生的需要来管理,甚至许多设施平时都不向学生开放,只是领导来检查时才开放。三是在处理学生自身发展的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学生的长远利益,不能因为临时利益而牺牲学生的根本利益。

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必须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笔者提出,教育要“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1不能糟蹋生命,这是教育的底限。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当“人”看。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像工厂那样,加工制造标准件。四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不能与此相矛盾。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马 克 思 主 义 教育学最著名的学说。从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三对范畴,为就是: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全面发展,人的显能与潜能的全面发展。这里,我们要特别关注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人的创造性。2004年10月12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江苏省溧阳县某中学物理教师的报道。一位初中学生父母早亡,跟他爷爷奶奶长大,上物理课的时候发现老师有个地方讲错了,本不想说,最后忍不住还是说:“老师,你那个地方讲错了”。老师听后不动声色,下课以后却把他叫到办公室,把门一关:“你这个没有家教的畜生,你有什么资格在课堂上跟我这样讲话?”这种教育行为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也会扼杀学生道德的创造性生成。

3.关注学生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教育观,必须辩证认识、科学处理学生自身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本质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反对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思潮的冲击下,一切都为升学教育服务,除了知识教育,我们似乎一切都可以先放弃。其后果,导致中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知识与能力、智慧与道德的分离。君不见,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疾病、身体肥胖的比例日益升高;校园暴力事件日益蔓延;大中小学生的道德风尚越来越让人担忧……。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学生的片面发展中找到教育的根源。

4.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负责,更要为学生的终生幸福生活负责;不仅要为学生个人发展负责,更要为造就具有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负责。这就给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一个新的命题——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说到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观,要求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当前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代价;在为学生升学就业的服务的同时,必须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是:做人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创造性人格等。

(二)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应该承认,由于为应试教育服务,我们今天的老师很辛苦,工作时间很长,作业批改很累,管理学生很难,但是不少教师却并不值得人们敬仰。因为,今天有不少教师虽然站在神圣的岗位上,却难称学生道德的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让学校真正成为育人场所的关键。在笔者看来,新时代的教师,其职业道德的底线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热爱学生

人们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现实教育中又有多少爱的阳光能够洒到学生们的心田?在学生们心目中,教师尊严如此扫地,师生关系如此对立,责任在哪里?不能不说,教师缺少了对学生的爱,缺少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主要原因之一。爱不应口惠而实不至。教师的爱必须让学生时时刻刻体会到、感受到。

王立华,作为山东省创新教育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代表,早晨、中午第一节课前都要早到校,站在班级门口以慈祥的目光、和蔼的语气迎接每一个学生。中午、下午放学时他又在教室门口以眷恋的眼神、关切的语气送走每一个学生。有时候学生为了和他抢时间,也许比他早到校,但他必然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站在门口,微笑着看着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张金,眼圈又黑了,是不是没睡好!学会休息,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啊!”“张鹤,脸色有点黄,注意增加营养啊。”“郑士杰,不用急,跑得满头大汗的,还没到上课时间呢。”……放学时,自然也要和学生“闹腾”一番:“放学了,带上文具和书,到室外去换换新鲜的空气吧!”“王婷婷,雪大路滑,路上慢点!”“刘瑶,回家别老跟家长搞‘内战’,换个方式和家长交流,你会发现效果更好!”“吴爱龙,校服是不是脏了,该洗洗了!”……没有多少“甜言蜜语”,只是问候几句平常话,再交代点注意事项;没有逼,没有灌,只是在叮嘱。

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的这样迎送学生,他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以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感觉到爱,懂得爱,并输出爱。

2.了解学生

由于教师负担过重,加上近年来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下滑,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反映了当今教育界教师服务意识的淡化和缺失。如教师访意识薄弱,不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情,缺乏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等等。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服务,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真切了解,没有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教育就失去了前提,就失去了灵魂。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合作伙伴,了解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教师的天职。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学生的特殊需要等。为此,笔者主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恢复、重建、革新教师家访制度。

3.不伤害学生

作为一位教师可能很少有人故意去伤害自己的学生,但实践中教师们却给不少天真烂漫的学生造成了深深的心灵的伤害。有调查表明:校园中对学生伤害最大最普遍的是语言伤害。须知学生幼小的心灵是既敏感,又脆弱的,经不起教师们“无情的讽刺、挖苦”。有一位六岁的小朋友,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学前教育没有跟上,学习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差一些,语文教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是全班最傻的孩子。”这个孩子回到家就给他父母说:“不想学语文了。”还有的初中教师在全班宣布:“……是差生,谁也不要和他说话。”这些教师思想品行也许不差,也许非常敬业,但他的职业道德确实不合格。

4.帮助学生

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帮助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有多少教师能给学生以切实而有效的帮助。什么是帮助?帮助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指导,是对学生心理上遇到的困惑给予疏导,是对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刻给予指点。我们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做得如何?笔者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目标教学研究中,曾推广班教导会制度,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干部组成班教导委员会,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会诊,以对某些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助方案。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仍然是必要的。

5.不做“负道德榜样”

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一方面不能有违犯道德的行为,另一方面不能有不良嗜好。有一位教师,曾经非常爱抽烟,浑身的烟味遭到学生的反对。语文课代表联系全班同学和教师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一、禁止抽烟;二、在办公室发现了烟和打火机,学生有权没收;三、教师要是抽了烟,不能进教室;四、如果让同学逮着抽烟,就要到校园里捡十个烟头;五、“君子协定”生效的第一个月,教师每节课课间十分钟要到教室接受检查。为了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这位教师在学生的监督下,慢慢戒掉了烟。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倡导的。

(三)切实贯彻管理育人的原则

有一次,笔者到一个地方视察教育,有位教育局长在校长的陪同下兴高采烈地领着我去参观学校的管理。他说:“你看这厕所,没有任何异味,没有任何苍蝇”。“你看学校的地上没有一个树叶”。学校管理得的确不错。但是谁在管理呢,原来学校专门花钱聘了清洁工。说实话,笔者对这种管理方式实在不敢恭维。你雇个人花几百块钱很简单,但多少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被剥夺了。如果学校、家庭中所有的自我服务劳动都由别人去做,学生还有什么锻炼成长的机会。“代替即意味着扼杀”。当我们的学生真的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时候,中华民族就只能离复兴那一天越来越远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也就丧失殆尽了。

管理育人不是一句空话,学校所有的管理行为都必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必须贯彻以下三条管理原则:

1.  学校管理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育人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学校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具有教育价值,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笔者2004年6月在浙江省宁波市考察民办教育时,到著名的大红膺教育集团学习。在那里,笔者看到学校管理井井有条,环境卫生非常整洁。原来,学校每个班每年都有一周的校内劳动时间,由全班学生承包打扫学校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的所有卫生工作。

2.  学校管理不能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有一所学校,常年在学生的每间宿舍里放着一箱由学校提供的新手巾,每到教育部门来检查卫生,或者客人来学校参观时,这些新手巾就派上了用场,用这些新手巾换下学生的脏手巾。学校管理者考虑过这种管理行为对学生造成的负面道德影响吗?禁止学校管理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应该是学校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  学校管理必须为学生创设生活实践的舞台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生成新的道德,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管理的最高目的。笔者主张,学校里所有事情,只要是学生自己能做的都要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自己去做。如高密一中的“中学生自我锻造教育工程”将队列广播体操比赛、普通话比赛、优秀作业展评、校内报刊优秀文章评选、纪念“一二·九”运动歌咏比赛、中学生文化艺术节、“五四”演讲比赛、乒乓球比赛、校园歌曲“卡拉OK”大奖赛、“十佳”中学生评选等活动,都交给学生自己去组织、开展、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参与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重建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空间

在学生家庭生活时间越来越长的今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日益重要。为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学校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干预家庭教育行为,为学生成长创设更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  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我国的未来既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也掌握在家长的手里。鲁讯曾经提出“我们怎样做父母”这一重大课题。有人说,现在许多行业都要求有上岗证,惟独做父母没有人要求持证上岗。每个成年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力,但又有多少父母懂得教育孩子?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对沈阳市200名初一学生进行的专项调查表明:孩子最不能接受的父母教育行为是“唠叨”,占问卷的44%;第二位是“讽刺挖苦”,占26%;“打骂”占24%,位居第三。同时,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属于不称职的家长。2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让每个家长都成为合格的家长,是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课题。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首先,要帮助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做人教育。我国家长对子女关注最多的无疑是学习,似乎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健身习惯、学习习惯。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来讲,这些习惯的养成往往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其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对待学生。再次,要让家长学会观察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个性禀赋等。有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和鼓励比父母的收入水平、教育背景更能影响学生的成功。

2.热爱学习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学习化时代。著名作家王蒙总结一生的体会,发出了“学习是我的营养钵,学习是我的抗体,学习是我的救生圈”。一个不学习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作为家长,首先要创设一个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要让不断学习、追求进步成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其次,家长要热爱学习,做孩子热爱学习的楷模。一个从来不看书、不看报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是没有说服力的。

3.配合、支持学校教育

1992年出版的《美国最小的学校:家庭》一书中,教育家保罗·巴顿和理查·柯里预言:如果学校忽略了“家庭是学习的摇篮”这一基本事实,学校改革终将失败。他们指出,如果孩子来自双亲家庭,得到照顾并且有安全感,家庭环境明智、催人向上,看电视时间受到限制,家长检查家庭作业并按时出席家长会,孩子的成绩就会提高。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家长要善于配合、支持学校教育,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学会与学生沟通

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做父母的普遍感到与孩子的沟通很难。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满意度低,看不惯孩子的许多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孩子们对父母的满意度也不高,觉得自己的父母素质不高。总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代沟”所能概括。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当父母的要想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正如有的学者呼吁的那样: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目前比较落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遭遇失败,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拥抱孩子,抚摩孩子和注视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感觉到父母以他为骄傲。

5.减少“负道德行为”

有许多错误的道德行为是由孩子从家庭中带到学校中来的。有位家长带孩子外出坐公共汽车,孩子发现有老人上车,就要马上起身让座,但家长却把孩子“按”下了。过了两三站,到了该下车的时候,家长教育孩子道:“孩子,学雷锋没你那么学的,快到站的时候再让座,既显得我们有修养,很高尚,又不吃亏。”家长这种“教育”对孩子的道德成长无疑是非常有害的。美国教育家里克纳博士认为,家庭是品德教育的起点,是美德的第一所学校。它是我们开始懂得爱的福地,是使我们学会向高于自身的存在做出承诺、甘于献身,并且去信仰的圣地。家庭是其他社会机构建立的道德基石。3儿童教育家、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同志在她的新书《告诉孩子:你真棒!》中指出:要想培养一个讲文明、守规矩的孩子,“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笔者认为,做孩子的道德楷模,是家长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开展“家长与孩子共同发展行动”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曾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文化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指晚辈的知识和技能完全通过长辈的教育和传授获得;“并喻文化”指长、幼辈的知识学习交流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指长辈向晚辈学习的一种文化“反哺”形态。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呼吁建立一种“代际互喻——与孩子一道成长”的互动教育模式。“代际互喻”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代际沟通过程中,长、幼辈之间互为学生、互为老师,相互学习、一道成长的文化互递和情感互动模式。

笔者主张,以“代际互喻”理论为指导,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学习型家庭,开展“家长与孩子共同发展”行动。一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这既是家长引导孩子热爱学习、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美国杜布森博士在《培养男孩》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二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现在,不少家庭亲子关系沟通不够,甚至非常紧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与孩子一起多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三是家长要善于向孩子学习。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就其知识面来讲不少学生已超过了家长。美国教育专家环安·艾荷·蓝安在《向孩子学习》一书中写道:来自孩童的言语,有你使命般的力量。家长善于向孩子学习,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鼓励,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要做学校教育的“监护人”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而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施加影响的因素除了学校教育环境外,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家庭必须与学校配合,共同推动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美国学校在加强和家庭的道德教育合作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鼓励家庭参与孩子的品德教育。里克纳博士认为,“家庭是孩子品德的第一影响力和最重要的影响力。原汁原味的学校——家庭合作关系是:家庭教育是基石,学校教育是高楼大厦。”二是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家长参与品德教育。美国学校参与学校品德教育的家长组织主要有“家长品德支持团体”、“家长品德教育开放论坛”、“家长德育委员会”等三种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对于推动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品德教育方面共同行动,交流品德教育经验,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组织专门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品德教育活动,例如集会、祖父日、家庭电影夜、社区服务活动或读书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和家长签订道德合同。俄亥俄州布鲁克林市的布鲁克瑞治小学每月都和家长更新道德合同。例如,2004年2月的道德主题是诚实,学校顾问杰瑞·沃尔夫给家长的信解释了这个焦点问题,鼓励家长在家和孩子讨论诚实问题,设立“诚实行为的家庭目标”,并邮寄到学校。学校也要请家长支持学校的品德教育,返回每月的“家长承诺”书。其内容包括:我将向孩子证明,我的言词即我的契约。我将鼓励孩子学会诚实,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我将向孩子强调,拥有声誉的重要性,等等。家长和学生都要在承诺书上签字。四是和家长一起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现代媒体对校园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学校有责任把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结论告诉家长。如,2002年2月《科学》杂志报道,不管青少年家庭状况如何,一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男孩和女孩,比一天少于1小时的男孩和女孩,像成人那样攻击别人的可能性多出3倍。为了帮助家庭控制媒体,学校应该提供专门建议和指导大纲,家长可以修改,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这些建议,形成共识后由家长和孩子共同执行。五是关注家长的抱怨。学校真心关心并善于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抱怨,有助于更好地赢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赖。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许多发达国家,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在美国,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认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三、重建社区教育:让社区成为学校教育的支持力量

有人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教育是孩子的“第二课堂”,那么,社区教育则是孩子的“第三课堂”。 《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指出: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把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实到基层。要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显然,社区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一)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机制

社区教育改变了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发展的状况,把教育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使教育成为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事业。社区教育改变了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和教师责任的观点,确定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人人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社区教育改变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隔离状态,按照各自作用和承担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每个社区都要按照2004年颁布的《 教 育 部 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并在教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切实组织落实好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和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

(二)优化社区教育环境

一个地区的社会风尚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创设健康向上的社区教育环境,是社区教育的首要任务。社区教育环境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组织有责任和义务治理、维护好中小学周围的环境。如清理小商贩,禁止在学校周围一定范围内开设“网吧”,维护社会治安,制止带有黑社会团伙性质的青少年组织,等等。二是建立“文明市民学校”,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如果成年人随地吐痰,在社区里大喊大叫,孩子们势必也会效仿。如果大多数成年人都具有环保意识、社区意识,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爱护小区环境,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孩子们势必受到积极的影响。因此,改变成年人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社区教育重要任务之一。

(三)建立学习型社区

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人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基础,人人终身学习是关键。1990年初,美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第三项战略是“把美国建成人人学习之国”,第四项战略是“把社会变成大课堂”。我国作为一后发型的人口大国,必须通过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社会的建立,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这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必由之路。

建立学习型社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建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是社区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所谓学习型社区,是社区成员以“共同意愿”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居民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其最主要特点是强调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一个学习型社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重视社区人力资本教育的投入,建成比较健全的全民学习的基础设施;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能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要;三是政府及有关部门有明确地为学习服务的责任和功能,形成以教育机构为核心的教育网络体系;四是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单位、街道、居委会、楼组、家庭都成为学习型组织。

(四)为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社区教育委员会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各种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内中小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搭建平台。一是要组织社区内各种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场所向中小学生开放,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中小学生到这些场所参观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社会调查等。二是在节假日要组织中小学自愿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少年儿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是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些系列主题活动可以由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设计,更要鼓励中小学生集体策划、自己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各种系列活动必须让中小学生喜闻乐见,容易产生认同感、成就感和凝聚力,要积极向上,蕴涵教育意义。也可组织一些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三是社区教育委员会要组织和设立各种适合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岗位,尽量让社区内的中小学生有机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五)开展社区专家资源支持学校教育行动

一个社区居住着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往往各种各样专业背景的人士都有,这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非常值得利用,也应当利用起来。尽管社区之间差别很大,各个社区各有其特点,但只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就地取材,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就能取得成效。社区专家教育委员会要组织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专家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定期为社区内的中小学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也可以把他们聘为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各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科技顾问。必须看到,这些专业人士作为志愿者参与教育活动,本身就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意义。

 



1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78.

2 迟洪江.100个失败家教故事震动沈阳父母[N].中国青年报,2004-11-17.

3杨桂青.品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交界处”绽放——和汤姆·里克纳博士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4-6-25(6).文中凡汤姆·里克纳博士的观点和美国家庭教育的做法皆引自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