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巡检:网摘:SNS-WIKI整合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探究 - 教育教学论坛 - 闵行二中师生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53:42

SNS-WIKI整合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探究


徐岩

【摘要】SNS是当前应用广泛的社区网络,具有分享互联网知识、创建群组论坛、发起活动等功能,将WIKI与SNS整合创建学习共同体可以进一步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文章介绍了SNS整合WIKI的主要功能,以六度分隔理论和Captology理论为依据,通过实例构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并分析了其意义。
  【关键词】SNS;WIKI;网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110—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教育部门和个人建设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平台,但是当前绝大多数的教育教学站点都是基于传统的Web网站建站技术,其内容主要为教师发布信息,学生在线获取信息并通过Email、BBS、QQ等工具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传统教育教学平台中教师任务的协作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也很欠缺。SNS-WIKI整合的发展,为我们在网络教育和学习中的交流和协作提供很多便利,SNS与WIKI的有效整合就是网络学习和组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工具。
  
  一 SNS-WIKI整合:网络协作学习的有利工具
  
  
  1 SNS
  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例如:人人网)。[1]
  六度分隔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2]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Captology理论认为:“数字环境下的交互更加容易,用户通过在网络上的角色扮演和仿真增加责任感和被关注度,通过网络的无尺度空间环境来吸引同伴参与到协作活动中,从而达到'劝化’同伴参与的目的。”[3]由此推及网络到社会性互联网服务,通过互联网上个体与协作者之间参与协作来进行网络社交,从而拓展网络社交范围。从现在SNS的应用来看,其含义已远不止拓展社交范围,其应用已扩展到社会应用的各个方面,如利用SNS创建群组,分享网络内容,发起活动、投票等。
  2 WIKI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较有代表性的WIKI系统即“维基百科”。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4]
  3 SNS-WIKI整合
  
   SNS-WIKI整合工具可以极大提升网络的协作性,增加协作成员的被关注度,提升参与合作者的积极性,扩大协作范围,增加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首先,用户在WIKI中创建词条或协作主题后,同伴会在个人SNS页面中看到该用户的最新动态,从而增加该用户的被关注度,刺激其他同伴积极参与;其次,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特点而创建的主题可以被其他有相同兴趣的同伴评论、修改和完善,从六度分隔理论来看,单个用户的消息可以聚集同伴,增加陌生个体之间的协作,拓宽协作范围;第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创建群组论坛并对论坛设置访问权限,这样在广阔的社区网络中的同伴便可根据兴趣、认知结构、年龄层级等因素再有效分层,而同一群组中的参与者又可随时查看群组同伴的行为,由此提升小组讨论的效率和小组集体凝聚力。
  
  
  二 SNS-WIKI整合系统的主要功能:
  
  1 发布协作
   在网络协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利用网络来记录某个词条或某件事务的解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部分词条内容很难通过一个人的能力来完成对内容的全方位的合理的解释。在WIKI的协作中,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WIKI的核心功能就是网络协作,你可以在WIKI中创建新的词条,并记录对该词条的理解。此时,在SNS中,你的同伴便可以看到你所创建的这个词条,同时可以对这个词条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更正,对该词条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你所创建的词条会在六个不同人的点击下扩展到全部的网络范围内,有全部网络同伴数量的1/6便可以得到该词条的合理解释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一个由你发起并通过社区中的同伴协作而完成的词条项目便产生了。这个功能对于教育教学中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来说十分实用。
  2 群组论坛
  SNS中的群组论坛功能可以使用户参与或者发起一个群组。群组论坛由SNS的成员根据一定主题来创建,创建者创建完成后担任群组论坛的管理者。其他SNS成员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加入到该组的讨论中来。当然,在群组论坛中,SNS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创建或者加入群组。在单独的群组中可以突破SNS的仅能查看好友最新消息的限制从而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其次,群组论坛中可以发起讨论,针对每个不同的讨论主题,群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WIKI协作不同的是,你不能更改主题创建者和其他参与者发表的意见,同一主题的所有回复都将被保留在群组论坛的相关的主题中。这对教学中小组讨论十分具有价值。
  3 分享功能
   根据Captology理论[2],网络用户发起话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同伴的关注并吸引具有相同爱好的同伴参与活动。由此来看,SNS社区的交流除了现存好友之间通过好友动态互访还可以通过网络协作和群组互访,分享内容可以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社区成员有效地聚合在一起。分享是指,SNS社区发现网络有效信息后通过SNS的分享功能添加到个人的页面中,此时SNS网络会以链接的方式记录该内容(例如,将优酷视频资源分享到SNS),在不占用SNS自身系统空间的情况下展示内容。分享功能一改网络时代的“下载”-“上传”的模式,使得网络资源在同一服务器被多次利用,有效减少了网络空间的浪费和资源的引用效率。
  4 发起活动
   在SNS中,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报名日期、活动分类和活动内容。发起活动主要功能是针对于社区成员的线下集会。活动发起者没有权限限制,任何社区成员均可在组织得当的情况下发起线下活动,也可以中间撤消尚未进行的活动,当然撤消活动需要给活动已报名者一个理由。在教育教学中,通过SNS相识的具有相同爱好的人可以通过教育讲座、主题比赛、外出活动等线下活动来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对彼此的认识程度。
        总之,SNS-WIKI整合可以使协作者随时了解协作同伴的动态,并可通过访问协作同伴相关页面扩大交流范围,通过不同协作者的加入和合作使得协作成果更加科学和具有说服力。而SNS社区中的群组、分享等功能能够进一步聚合具有相同兴趣的社区成员,使他们随时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WIKI协作中来,共同完成协作任务。当在成员发起新的主题、活动或者创建协作、参与协作时,SNS便会在主页面中以新闻的形式展现,增加发起者或者参与者在整个SNS社区网络中的被关注度,同时通过协作和访问同伴的站点来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
三 SNS-WIKI整合应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
  
  1 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教师与学习者获取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也就是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互的过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在于成员之间被关注程度的提高和所有成员成绩的总体提升。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高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其通过网络交互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强调知识的社会性,其核心是成员之间的交互。当前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都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但从应用结果来看,在网络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交互,学习者不能被其他同伴所关注,而且学习者之间缺少交流、指导,更少有存在协作,因此造成了班级组合学习模式混乱,学生驱动力和交互性较差,教学和学习过程处于非聚合状态,教学结果没有课堂教学理想。
  综合利用SNS-WIKI整合的协作、群组、分享和活动等功能,就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网络教学的不足之处,创建紧密的聚合型、高驱动力和高关注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可以利用SNS的群组功能创建具有相同兴趣的同伴的群组,利用活动功能发起线下活动,多方面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性和被关注度。
  2 SNS-WIKI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应用
  与班级授课相比,网络学习的瓶颈在于缺少交互和合作,而交互的瓶颈在于没有一个具有聚合力的群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班级授课的效果。而班级授课中教师要求的课下任务学生是否完成,完成效果如何也很难了解。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课下练习摄像机景别的运用,学生是否练习,练习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效果,练习中学生是否相互交流存在问题,在课堂上教师都很难了解,这样他们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也就不存在了。而在WIKI与SNS中,教师可以首先在SNS中创建学习群组,并在该系列群组中发起主题讨论,教师可以邀请相关班级的同学到该群组中参与相关主题讨论。在主题讨论中,教师通过标签和主题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SNS给教师发送信件,并可以查看同伴的讨论状况,积极参与到同伴的讨论中。同时,参与的学习者可以在WIKI中创建主题词条,同伴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来对词条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在《电视摄像》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景别控制进行实验。教师首先在SNS中创建一个群组,并邀请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加入进来,在群组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实名方式显示,实名可以提高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制衡能力,约束网络行为,教师也容易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先将网络上有关景别控制的理论知识、要点和实例通过分享发布到SNS中,如图1,图2所示。然后教师将分享到的SNS信息发布到群组中,以主题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可以先浏览教师创建的讨论主题,带着教师的问题参与到试验中,并可以在相应的主题下发表个人看法,班级学生可以参考同伴或教师的意见以及个人的知识经验,在WIKI中创建关键词条,如图3所示。词条创建中要求词条的创建者至少为词条添加两个以上的标签,标签部分在WIKI平台和SNS中会以下划线和高亮显示。其他同伴点击标签会跳转到具有同类标签的词条目录,并可以对词条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发散思维和共同协作来完善相关主题的知识内容。参与词条修改的学习者会在群组和个人页面中以新闻的形式展示参与修改的词条,提高在班级其他成员中的被关注度,同时提高班级成员总体参与协作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这样师生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和探讨活动中不但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而且在互动过程中将个人问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集体智慧走出个人困境,从而在网络交互学习环境中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
  前期讨论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自主发起线下活动,如图4所示。确定参与摄像机景别实验的时间、地点以及实验的内容,结合前期群组论坛中讨论的内容,来进行景别控制的摄像实验。例如,《电视摄像》课程负责人发布实验课程时间使用Panasonic MD9000进行人物的景别实验,并在群组中总结景别控制实验的内容,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拍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其他同学主动申请或被邀请加入到活动中,共同参与拍摄实验活动。
  在实验过程完成之后,学生进入景别控制群组论坛,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用户名知道哪些学生进行了什么样的回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对部分同学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回复,这样全体同学便能够看到该问题的回复和修正方案。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站内信件的方式来进行回复和指导。
  有的同学在网络上看到了有关于景别运用的经典实例,希望教师和其他同学也能看到,便可以通过分享功能分享到个人页面中来,并加入自己对分享的实例的看法。其他同学看到后可以直接点击发表个人意见或者再次分享供更多的SNS用户阅读,这样便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免去了再次搜索所花费的时间,实现了知识的有效管理。
  对于实验内容中的经典内容,学生可通过WIKI来创建词条,并加入自己对该词条内容的认识和看法。其他同学在讨论组和个人页面的新闻版面中看到词条内容后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修改词条内容,或分享词条到个人页面,其他同伴在新闻面板中看到分享的词条,便可点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通过SNS的网络用户的拓展和扩散加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词条的协作修改和更新使得词条内容在头脑风暴和发散思维中变得更加完善和精确。

   在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规模。例如有的学习内容不适合大范围的讨论与实验,此时教师在创建群组讨论时严格控制申请加入群组的学生的名单,或者完全禁止学生申请加入,在讨论组管理员用户登录中采用邀请的方式来控制哪一部分学生加入该讨论组。这样,课程中的内容可以根据其适合的学习群体的大小来控制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大小范围,这也是传统的网络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学习过程完成之后,教师通过SNS发布作业信息,让学生在讨论组或WIKI中完成作业并提交,然后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在线的批改和评价,同伴之间可以通过个人新闻页面了解好友的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对好友的作业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修订学生作业,提升自身能力。
  通过SNS与WIKI的有效组合,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查看教师的提示,并通过社区网络参与到教师问题的主题讨论中来,从预习课程到内容学习,再到课后复习,学生都可以在SNS中随时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使问题由面至点深入分析。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进入WIKI中创建关键词条,其他同伴在看到同学的最新动态后主动参与到词条的修改和完善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认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SNS与WIKI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网络学习的参与者被关注度低,参与积极性差,凝聚力低等问题。
四 用SNS与WIKI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共同体凝聚力
  无论网络学习还是课堂教学,在课外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就更少。利用SNS与WIKI来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了聚合型的网络班级学习模式,对于课外学习来说,虽然离开了传统的班集体,却在SNS中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而且在学习社区中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共同交互讨论,任何被讨论的问题都将以新闻的形式展示在其他同伴的首页面中,由此使得学生个体的被关注度提升,激发同伴的学习兴趣,在主题讨论和WIKI协作中增加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而对于隐私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站内信件的方式向教师发起提问,教师可以通过隐私方式给学生回复和单向的指导。学生之间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决定了同一班级学生中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或回答对于解决集体的问题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对于那些没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查看同伴的问题和解决的过程来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启发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2 提供平台,共享知识
  个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包含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利用和评价,知识结构会随着个人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而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最终达到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用SNS和WIKI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网络知识的丰富和媒体爆炸又使得我们对知识的搜索和选择更加困难,通过个体力量来对知识进行管理和完善相当吃力。对知识搜索和学习后,学生通过分享功能将知识分享于SNS网络,其他同伴可对该共享信息进行评论,每个人对知识的意见和评论都可以被其他同伴看到。教师对相关主题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发起群组讨论和WIKI任务协作,在协作中把相关的知识按照标签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成不同的词条,在WIKI中共享。同时学生在知识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讨论和资料的收集也可以被教师所使用,这样教师在授课之前便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存在的问题,方便有针对性的备课,提升教学效率。
  3 促进启发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SNS的群组功能可以让教师通过小组把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对于群组讨论的问题,可以通过活动发起线下主题交流或实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促使大家通过WIKI完成任务协作并记录协作过程,通过学习共同体的集体力量来解决问题。这避免了传统学习中学生孤军奋战的状况,有效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加了集体凝聚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协作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五 结束语
  WIKI是一种开源协作平台系统,SNS是一种社区软件,这两款工具结合可以被应用在教育当中,并可以发挥出色效果。利用SNS和WIKI创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不论对网络学习还是学校学习都有十分有效。SNS与WIKI的功能发展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开源SNS和WIKI都可整合在一起,因此两者结合的选择性目前较少,这对于部分不了解相关开发语言的人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在网络学习中使用SNS与WIKI结合的人还是较少,因此功能还没有被完全利用。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到SNS与WIKI中来,组建更加庞大的社区学习网络和任务协作平台。
  
  参考文献
  [1] SNS [DB/OL].
  [2] 六度分隔理论
   [DB/OL].
  [3] 斯坦福劝服技术实验室
  [DB/OL].
  [4] Wiki [DB/OL].
  [5] A-L.鲍劳巴西,埃里克.博纳本.无尺度空间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2003,7.
  [6] 欧阳康,汪瑜敏.试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传播[J].电化教
  育研究,2008,12:16-19.
  [7] 刘光余,邵佳明,董振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9,4:65-67
  [8] 郑有庆.Diigo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