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输电石算危货吗:古滇国与蛇文化—李家山青铜艺术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6:23

古滇国与蛇文化—李家山青铜艺术探索

1992年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区、江川县文物管理所的考古工作者,联合组队对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总共清理59座古墓葬,出土青铜器等各类文物2173件。这是继1972年后的第二次重大发掘。 这次出土的大批随葬品,具有古代滇人文化典型特色的青铜器文物,为研究云南古代历史与文化艺术,提供了异常丰富和极为珍贵的考古资料。因而被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引起中外考古界和学术界对古滇文化的浓厚兴趣。 笔者注意到,在这一大批出土青铜器中,有蛇形的青铜器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或者说是占第一位。数量之多,引人注目。

  这批珍贵的文物资料,经过有关文物专家和编辑人员的认真挑选,从出土的两千余件中筛选140件精品,摄成彩照,精印成《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大型画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发行)。本文试以此书为例,粗略探索蛇——这一动物形象在古滇国的地位问题。据统计,被收进这本书中的140件青铜文物精品中,有蛇动物艺术选型的就有34件,占24.28%。这恐怕不是文物专家和编辑们的偏爱所至,而是确有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在这34件蛇形象青铜器中,反映了古滇社会战争、生产、生活和各个侧面。属于兵器类的有4件:“蛇头纹钺”“蛇头形剑”“蛇头剑柄”和有蛇形纹的“铜剑鞘”。属于生产工具类的有“蛇头銎铲”“蛇形镂孔器”“蛇头纹叉”等4件,属于生活用具类的有“五牛线盒”“六鹿铜锥”3件。反映祭祀活动的有“虎牛鹿贮贝器”和“执伞男俑”。更多的是工艺精美装饰品扣饰类,共21件。如“长方型蛇边扣饰”“二牛交合扣饰”“二虎一豹噬牛扣饰”……等等。丰富多彩,神态各异,令人拍手叫绝。

  古滇国的奴隶主和贵族们为什么喜观蛇?古滇国的艺术家和工匠师们为什么热衷于蛇的艺术造型?这恐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谜。我们对古代滇人蛇文化之谜的探索,也是了解、认识蛇在古滇国地位的重要方面。蛇青铜选型艺术独具特色 据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等地古墓群出土的古滇青铜器,动物种类有40余种。李昆声先生在《云南艺术史》一书中,论述“青铜造型艺术”列举40余种动物种时,把蛇排在第15位[1]。而刘小兵先生在《滇文化史》一书中却说“常见的动物纹饰和圆雕造型有蛇、蛙、牛、羊……”[2],把蛇排在首位。由于他们文章论述角度的不同,蛇的排行位置就有所不同,这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大家都注意到蛇这个动物在青铜造型艺术的位置。在古滇青铜器中,“动物造型独树一帜”[3]而蛇动物的造型,不仅出现很频繁、很特殊,而且是独具特色的。我们就以《云南李家山青铜器》一书中的34件蛇形、蛇纹青铜器物的造型表现手法看,有的是独蛇圆雕,有的是二蛇盘绕,有的是三蛇相缠,有的是4蛇浮雕,最多的是8蛇组合圆雕,真是应有尽有,千姿百态,形象生动,令人惊叹!在表现“兽斗”的动物题材里,更显蛇在青铜艺术的特殊作用和表现力。略举二例: “虎豹噬牛扣饰”——一虎一豹一牛同立于一条巨蛇身上。虎从牛后猛扑牛背,嘴撕咬,豹咬住牛前腿,尾绕牛角,而蛇尾则于虎尾相缠,蛇头昂起伸向前方。 “二虎噬鹿扣饰”——表现的是二虎一鹿在蛇背上搏斗。一虎扑上鹿背,一前爪深陷鹿肩,另一前爪紧扳鹿角,后爪抓住鹿胯。另一只虎立于鹿前,一爪扳住鹿角,一爪抓住鹿腿,张口欲噬。鹿张口伸舌哀鸣,作狂奔姿势。它们脚下的蛇则口咬虎尾,尾缠鹿足,在这里,蛇与虎、牛、鹿的整体构图十分流畅精美,把虎豹的凶狠和牛鹿的无可奈何,弱肉强食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表现“人与兽斗”的场面,更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再看三例: “五人缚牛扣饰”——一条健壮有力的公牛,头颈被套上绳索。五个身穿短襟无袖衣服的滇人,臂佩带着钏,跣着足。其中三人抚住牛背,一人拽牛尾,一人挑于牛角之上。这五个人和牛都站在一条身上,蛇尾巴把牛的左前腿与牛角上那个人的腿紧紧缠在一起,描绘五人同心合力制服公牛的精彩场面。 “三人猎豹扣饰”——塑造的是三人二犬与一豹博斗。一人跃踞豹背,右手一匕首直插豹身。一人双手紧抓豹尾,豹子拼命挣扎、反抗,两支爪子紧抓另一人腿部不放,其嘴咬人肩。那两只猎犬,一只咬住豹的腹部,一只咬住豹的爪子,体现了与猎人配合默契的动态感。它们足下的那条蛇,口咬一人的长头发,尾巴缠绕另一人的腿部,形成立体画面,栩栩如生。以上四例,是展现“兽斗”、“人与兽斗”中,他(它)们与蛇艺术效果的缩影。 同时,我们还发现另一方面的重要题材与内容,是一个、二个动物与蛇,一个人、二个人和动物与蛇的和谐关系。如“立豹”“立熊”“二牛”“喂牛”“骑士猎鹿”等等。以上提到的造型底部,即依托部分全是一条或两条蛇,组合成完整的青铜艺术精品。

  那么,古滇的工匠师们为什么不选用其它动物,而普遍偏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