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转互联网:《水浒传》趣谈:秀才不成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6:02:46

《水浒传》趣谈(三题)

 

 
               ■/许绍雄

                秀才不成大事

  鲁迅先生的《写在〈坟〉后面》里有段鞭辟入里的话:“古人说,不读书便成愚人,那自然

也不错的。然后世界却正是由愚人造成的,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姜

子牙是聪明人,渭水垂钓意在待价而沽;一代宗师孔丘,厄于陈蔡,无非是想谋个一官半职;张

良虽学得安邦定国之术,还得仰仗刘邦的鼻息;诸葛亮纵有三分天下的韬略,只有在刘备脚下称

臣;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刘伯温,不过当了朱元璋的参谋长……连施耐庵笔下的文学形象

吴用,据说能“略施小计惊鬼神”,却屈就在郓城小吏宋江麾下大块吃肉。读书人好比一根鸿毛

,只有附在英雄的皮上才能生存。统揽一部“二十五史”全是些聪明人为愚人作嫁的故事。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完全是个偶然。不过,晁盖有遗言:“若哪

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泊主。”宋江一心想副职升正职,无奈众目睽睽之下,岂能对前任山

大王的遗言于不顾?于是,表面上装模作样,心里却在算计。吴用毕竟是聪明人,深知“黑三郎

”非等闲之辈,又感到自己的分量不比“河北三绝”,左思右想,还不如做个人情,以便日后工

作上协调些。于是,违心地说:“兄长为尊,卢员外次之。”既正中宋江下怀,又讨好了“玉麒

麟”。当然,宋哥哥也会以三把手报之以桃的。吴用这一谦让,正暴露了“聪明人”胆小没出息

的弱点。设若换了个不通六韬三略的黑李逵,便会据理力争,当仁不让,就像阿Q那样:“和尚

动得,我动不得?”不会有读书人那么多的前思后想,权衡利弊。

  秀才,尤其是中国秀才何以如此窝囊?

  按理,书读得越多,明白的道理也就越多。不过,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圣人的道理懂得越

多,思想会束缚得越紧,容易陷入教条的渊薮,遇事就优柔寡断。面对群雄蜂起,秀才们既想出

人头地轰轰烈烈一番,体现自身价值,但又怕风险过大,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担忧,前怕狼后怕虎

,常常处在无法解开的矛盾心态中。即使豁了出去,也要为日后抽身留一条后路,自以为得计。

因此,缺乏孤注一掷,全身心投入的豪杰气慨。《史记·高祖本纪》里就有这样记载:萧何、曹

参都是文墨出身,胆量小,担心将来事有不成会被秦皇朝灭全家,于是,一把手的位置就你推我

让,最后共举刘邦。煮熟了的鸭就这样飞了。

  虽说愚人没读过“子曰诗云”,有的甚至还是文盲,却读透社会这部大书,他们了解民心,

懂得人生艰难,人世冷暖,人性险恶。这种人毫无顾忌,敢于孤注一掷,成则面南称王,败则落

荒而逃,奈何?他们手段很高明,善于笼络人心,网罗三教九流中的有用之才,哪怕是鸡鸣狗盗

之徒为我所用。哪个对他碍手碍脚,便六亲不认,斩草除根,决不姑息,心狠手辣。这种人为人

狡猾,表里不一,重在手腕,轻诺寡信,往往是几滴眼泪,就可以胜过十万甲兵。刘邦便是愚人

中的典型。《汉书·高帝本纪》里是这样描写刘邦的:“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

从王媪武负贳酒……岁竟,此两家折圈弃债。……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

当如此矣!’……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二子。”可见,刘邦出身小市民,文化不高,年轻

时就是个无赖,厚黑功底很深。为了逃命,连儿子的性命都可以不顾。项羽是世袭贵族,读书不

少,楚汉相争,愚人终于打败聪明人,刘邦成了后来许多枭雄的楷模。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

“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没出息的。历史上知识分子当皇帝的,是比较没出息的。

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些能诗善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

,又能绘画。一些大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话虽如此说,历史上的愚人

能成大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利用聪明人的知识才华,补己之不足。

  梁山的开山祖、落第秀才王伦结果还是被愚人林冲火拼了,死不瞑目;民办教师出身的吴用

,当了几个月有职无权的“承宣使”,就被高俅一伙逼得自缢身亡。

  悲哉,中国的秀才不成大事。

  进是英雄,退亦好汉

  梁山好汉招安后,遣去擒田虎,剿王庆,征方腊,用鲁迅夫子的话来说,“替国家打别的强

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几经转战,死的死,残的残,最后只剩下三十六人。功成名就

,宋江带领弟兄班师回京去升官晋爵,衣锦故里,封妻荫子,终于化蝶梦为实境了。就在众人魂

牵梦萦时,武松、燕青、李俊、童威、童猛诸人,虽说是一介武夫,是愚人,却粗朴中藏有机巧

,言笑里窥见诡诈,头脑清醒。他们看穿赵家玩梁山人马于股掌间,狡兔尽,走狗烹,此番进京

,显然不是升官发财之路,准是请君入瓮。无奈自己在梁山军中人微言轻,无法改变决策层的既

定方针,不如雁序分飞,三十六策走为上。

  武松推说:“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把全部私蓄纳于杭州六和寺,愿作清闲和尚。

  燕青感念旧主人卢俊义,想劝他一起远走高飞,从此隐姓埋名,过自在生活。无奈“玉麒麟

”忠君意识过灼,怎么也劝说不动,燕青只好说:“小乙此去正是结果,只恐主人此去无结果耳

。”便收拾金珠宝贝悄悄走了。

  李俊假装中风,只求宋哥哥能留下童氏兄弟照看他,待病愈后再起程赴京。宋江大哥前脚一

走,李俊小弟就带了童氏兄弟俩后脚开溜,直奔苏州去找费保等人,“重结义中义,更全身外身

”,自投化外国去了。据说,李俊后来还当上暹罗国王呢。

  “官逼民反”,这是被压迫者的经典。梁山好汉只有坚持“杀去东京,夺了乌位”的造反路

线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惜,宋江等人坐正水泊后,一改晁盖定下的造反路线,扯起“替天行道

”接受招安的降旗来。用吴用的话来说:“兄弟们都有怨言。”这怨心成了日后兄弟分手的隐患

。其实,醒悟得最早的倒是“入云龙”公孙胜。自宋江祭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后,他觉得充当

赵宋皇帝的鹰犬,与上梁山初衷有悖,不合则分,于是穿上麻鞋,背了包裹,打了稽首,往北登

程而去。我想,他们一定是含着泪水,拖着沉重的脚步,咬紧牙关,思绪万千,一步三回首地离

开众兄弟,走出这人生误区。呜呼!悲哉!

  宋江死于鸠酒,卢俊义被水银堕肾,溺于淮河深处,吴用见势不妙,悬梁自缢。唉!一代英

雄豪杰竟护不住自己一条小命。

  进,果然是英雄,退,何尝不是好汉?

          “透瓶香”是什么酒

  武松见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岗”,问酒家这叫什么酒?酒家说:“透瓶香。”

  透瓶香到底是烧酒还是黄酒?

  烧酒论者说,山东只出高粱,高粱只能制烧酒;不出稻米,何来黄酒?据笔者所知,山东不

只出高粱,也出黍,这黍在江浙一带俗称“小米”。《周礼》上有记载:天下分扬、荆、豫、青

、兖、雍、幽、冀、并九州,除扬、荆两州外,其他七州均产黍。兖、青两州在山东境内,不光

是古代,就是今天也是黍的主要产区。查阅《辞海》,说黍的果实淡黄色,粘性,可供食用或酿

酒,我国北方栽培较多。硬说山东不出黍而没有黄酒,似乎有点陋识。

  烧酒论者还说,《水浒传》虽然写宋朝事,作者却是元朝人,喝酒是按元朝人的风俗写的,

武松喝的是元朝的烧酒。看来,硬是要让关公去战秦琼了。

  笔者以为武松喝的是黄酒,主要的依据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烧酒非古法,自元

创始。”制烧酒的一道重要工序是“蒸馏”,在古代叫“烧”,所以蒸馏而得的酒叫“烧酒”。

既然元朝才开始有蒸馏术,宋人哪里喝得到烧酒。所以,“透瓶香”是黄酒。

  再从武松喝的量来看,也应该是黄酒。“前后共吃十八碗”,即便是半斤一碗也有九斤。再

说武松已是“走得肚中饥渴”,空腹灌下十八碗烧酒,尽管海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文学允

许夸张,然而距生活太远、太离谱,不免有“太过”之嫌了吧?请读者注意酒家对武松说的那段

话:“俺家的酒虽说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老酒,《辞源》里的解释是“陈年黄酒”。酒

家总不至于用高度的烧酒去与低度的黄酒比酒力吧,这岂不是让举重运动员占旭刚与跳水王子田

亮比试谁的力气大一样滑稽?

  我说“透瓶香”是黄酒,读者诸君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