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今日最新招聘抛光:生物课堂教学之——生活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1:01:06
生物课堂教学之——生活 | 2008-11-29 11:07:00

    

转自:http://blog.cersp.com/index/1088147.jspx?articleId=7488588

 

(注: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每个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努力探索“五味俱全”的生物课堂。

1  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死知识为活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无限兴趣和重要价值,就会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主动地、深入地进行探索,在体验、感悟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1.1  生活事例巧激趣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生物学科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如何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和产生的畏难情绪?这就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即充分利用我们所熟知的生活实例,适当地引入我们的课堂,使生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如在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时,联系日常生活请同学们思考,盐拌黄瓜、糖腌西红柿,盘子里会出现很多水,这些水从哪来?如果青菜有点蔫了,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还补充说市场上卖菜的商贩不时给菜洒点清水,就是为了保持青菜的水分。这两个例子说明植物细胞既能吸水,也能失水。接着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讨论中,有一组创意非常好:从中间将萝卜横切为二,各掏一个大小相近的洞,放等量清水和盐水。并预测:放清水的萝卜液面会下降;放盐水的液面会上升。当学生通过体验同样的水中加入不同勺食盐其咸淡程度,理解了浓度的概念后,教师再给出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概念,学生很快推断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在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接着,我们以生活中的拔河为例形象地加以说明,力量大的一方将对方拉过来,也就是水也总往浓度大的一方去。在生活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乐趣。最后,联系当地实际,请学生解释我们东营地区庄稼生长得不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生活是最直接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来源,教师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使其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和起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探究性教学的目的。

1.2  实践经验疑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优秀的教师总是力求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他还说:“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死记和背诵他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很多劳动得来的知识。” 生物教学中重视知识内容与实践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能使课堂生活鲜活,丰富学生生活经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为了突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这一重难点,课前我布置家里种蔬菜大棚的同学向父母询问有关大棚的知识,特别留意如何使蔬菜高产的措施,并体验种植,拍上照片,获取第一手资料。课堂上大家一起分享了成果,并各有收获:有的说要注意给大棚保温,晚上盖上草席;有的说要选用蓝色或无色薄膜;还有的说在天气好的时候要打开大棚的门透透气,注意通风,或是施气肥二氧碳。最终分析出大棚增产的三要素:光照(充足)、温度(昼夜温差大)和二氧碳(气肥)。此时,当问及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甜?北方小麦为什么品质高?等问题时,一切都迎刃而解。

    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我们要善于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1.3  新闻热点拓眼界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而生物学又是一门现代学科,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教材紧跟时代脉搏,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学习过程趣味盎然。

    如学习“病毒”时,触及社会敏感话题——禽流感。学生谈及所了解的有关禽流感知识,引入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如禽流感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的?为什么禽流感难以控制?药物可以治疗禽流感吗?吃鸡蛋和鸡肉会传染禽流感吗?等,从中学会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我们对待禽流感,基本上是‘杀光’政策,这是对人类的保护措施。可是这样下去,鸟类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一直在宣传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自然界中和人类的地位是平等的,而现在的措施又是与之相悖的。我们有权利这样做吗?我们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

    又如讲到有关环保知识时,可引入网上新闻“九成白血病患儿与居室装修有关”。引发学生思考,其原因何在?经师生分析、讨论,认识到:由于现代装修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学物质,如苯、甲醛等,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使人体中的某些分裂细胞发生癌变。因此,新装修的居室,不宜居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通风才行。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增加了生活常识,又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1.4  健康习惯促养成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制约,但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就决定了生物教学对生活习惯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因此要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全面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时,我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不良饮食习惯,出示有关营养配餐的资料,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通过评价、讨论,认识到一日三餐应谷、肉、蛋、奶、菜、果无所不备,认可了“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科学性。当我抛出“你能否用15块钱为全家准备一顿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饭菜?”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一个个特色菜谱出台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念潜入学生脑海。这样,由于紧密结合了所学知识,学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地按科学要求去做,从而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生物学这么有用,生物科学就在离我们这么近,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更加喜爱生物学。

1.5  日常概念辨真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的科学性认识,常会对相关生物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要及地更正经验性错误,学生感到科学的价值、知识的力量,激起探索生命奥秘的极大热情。

    例如,有一道名菜“金钩挂银丝”,原料是去除豆瓣只剩下的黄豆芽的茎和海米。那么,食用黄豆芽时去除两片豆瓣(实际是子叶)是否科学呢?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我们学生剖析该生活经验中相关生物学知识,黄豆作为双子叶植物,在胚的形成中,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到了子叶中贮存,子叶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有机物。因此,在黄豆萌发的早期,在子叶还富含丰富的有机物,去除子叶是一种浪费。另外,人们习惯地认为“歪瓜劣枣”(即形状不周正)更好吃。在完成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后,请学生探究“歪瓜劣枣”的原因,原来,果实发育所需要的生长素来自于发育着的种子。在发育较差的一半瓜中有种子发育不好,为果实发育提供的生长素较少,所以“歪瓜劣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并补充相关内容:生活中我们不免会碰到一些形状奇怪、颜色特别的瓜果,例如连体西红柿、特大号草莓、特别红润的油桃、歪裂的甜瓜等等。这些畸形瓜果虽然有些口感不错,但却大多是长时间滥用肥料、催熟剂或膨大剂等造成的。长期食用这种瓜果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最好莫吃那些奇形怪状的“歪瓜裂枣”。在教学中指出实践生活中常见的科学性错误,学生在对日常概念的思辨中,学生积极联想思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