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力安刹车片厂家地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4:30:56
',1)">',2)">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2)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3)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4)夜来:夜里。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春夜里酣睡到不知不觉天色已晓,远远近近传来了鸟雀的啼叫。昨夜经过了一场风雨,不知花儿落下多少?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孟浩然这首《春晓》,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读。只要是读过书的人,没有不读过这首诗的。但要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含意,其实并不太容易。
孟浩然是一位隐士,在他老家襄阳的鹿门山里,一“隐”就是30年。“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由此看来,“隐”,并不是他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在这个清静的地方读书,研究学问,希望有一天出仕。他是孟子的后代,自说“家世重儒风”,这也不容许他长与白云清风为伴,在绿树翠竹里,山光潭影中终其一生。他在40岁时,离开鹿门赴京求职,不断奔走于公卿之门,处处显露才情,求人引荐,但最后还是为“明主”所“弃”。“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在万般无奈之下,又回到鹿门山来。
由此推想,孟浩然这首《春晓》,很可能是他失意后重返鹿门之作。诗中所描绘的环境,视野开阔,树茂林密,处处鸟鸣。诗中所涌现出来的气氛,幽远静穆;诗意像一杯清水,又凉又淡。诗人不只对政治斗争、社会世情没有兴趣,就是自然界的风吹雨打,鸟啼花飞,亦不放在心上。这里既没有“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那种对国事的关心,也没有“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这般闻鸡即起的辛劳。懒散倦卧,任情任性,虽有点消沉,也还怡然自得。这是大火熄灭后的清冷,是强烈追求失意后的幻灭。
如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先生站在篱边,与世相违的高唱,那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是孟浩然躺在床上淡然忘情的低吟。这首诗,写出了春日清晨的特色,表现了诗人独有的情趣。
1980年10月5日《光明日报》有篇谈《春晓》的文章说,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看,“摧残百花的风雨,当然是狂风暴雨,作为植物的百花遭到摧残,作为动物的百鸟,当然也难免于冲击。从而,所谓‘处处闻啼鸟’实际已经暗示着:巢破知多少!巢破被毁,鸟无所归,它们的哀啼惨叫,自然处处可闻”。
这种分析,值得商榷。从题目看是《春晓》,夜来的风雨,当然带有春的特点,可能是“狂风暴雨”,也不一定就是“狂风暴雨”。杜甫诗“繁枝容易纷纷落”,王维诗“落花寂寂啼山鸟”,可见,斜风疏雨,或无风无雨,也能使落红满地的。据此而推断,花落不一定就巢破,鸟鸣也不一定就是哀啼。艳阳高照,花繁叶茂,“风暖鸟声碎”(杜荀鹤),固然充满诗意,而风雨过后,天气清朗,阳光洒满枝头,百鸟欣喜,此鸣彼唱,何尝不也是一种美?似乎不必非要从巢破鸟悲去挖掘它的“深意大义”。而且我想,这时的孟浩然,也不会有那种激愤,更多的是淡然。你说呢?
这是一首古今传诵、妇孺皆知的抒情小诗。译为白话为: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啊风声雨声呀,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孟浩然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雨仿佛为诗而生。“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是听雨的寂寥和惆怅吗?“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怀念而未能相见的无奈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呓语和叹息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睹物思人的黯然神伤吗?“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是雨打梧桐,惹得芳心千万绪么?最喜欢戴望舒的《雨巷》,那样的悱恻动人。是她铸就了一位雨巷诗人,还是诗人本身写下了她的不朽?
雨让人宁静,让人广博。少时最喜欢下雨的天气去钓鱼。撑伞坐下来,静静地感受宁静的美好,池面的水泡,像一个个美丽的梦。下雨的时候,鱼饵下得深,鲤鱼也就来了,还有成群的鲫鱼。我惬意着他们的贪婪,在一片宁静中专心致志。我在雨中等待,也在雨中成长。
夜已深,窗外的雨又大起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实谢下的不仅仅是花,还有美丽的时节。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劝君莫惜金镂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夜里坐拥棉被,听着外面哗啦啦的雨声,敲打着树木和远处的水面,屋顶的防雨蓬滴滴嗒嗒,时不时楼下哪家的塑料布棚子突然发出不堪重负倾泄如注的巨大声响。想象那些桃花,樱花,梨花,还有玉兰,还有那么些不知名的小花朵,该是怎样的花钿委地无人收,该是怎样辗转零落香成泥。黛玉伤春,菏锄葬花,众人都觉矫情,独我觉得贴切。自然万物,生老病死,无不环环相扣,一景连着一景,想必花心似我心,我心同花心。听雨叹花,少不得连惜自身,韶华易逝,流光飞舞,纵然花开千般好,也终有零落成泥的那一刻。只等着那一场“夜来风雨声”。便自然“花落知多少”了。
站在迷蒙的烟雨中才真正的领会了古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奈,一丝清凉从脸颊滑落,是雨,还是一千多年前那个多愁女子的泪流到了今日?
烟雨濛濛,琼瑶在烟雨中演绎了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水光潋滟,东坡在烟雨中领略了西子的美妙;空山新雨,诘摩在雨中参悟了佛家的真谛;斜风细雨中,有唐人张志和的高洁遗世...那远处的雨雾中到底有什么?好多年前就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时至今日依然被这份难解的缘所牵引却始终找不到那属于自己的烟雨!
就这样静静的走着,与雨为伴,一直走到地老天荒,一直走到世界的尽头。
"雨"的意象
一.温润的雨
雨本无形,但在诗人笔下却有了温润的质感."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雨应该是极品了.春天的雨是温柔,多情而美好的.请看这些诗句: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__杜甫<<春夜喜雨>>
"梨花一枝春带雨"                     __柳永<<倾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__孟浩然<<春晓>>
"双燕归来细雨中"                     __欧阳修<<采桑子>>
"微雨燕双飞"                         __晏几道<<临江仙>>
二.愁绪的雨
古诗中有许多"雨"的意象蕴涵着诗人淡淡的愁.慵懒,低落,缱绻的诗人望着茫茫的雨,心思或随了伊人,如烟似雾的轻愁便蔓延了开来.所谓"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晏殊<<玉楼春>>),真是雨湿离愁愁更愁.再如: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__李憬<<浣溪沙>>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__王维<<渭城曲>>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__李商隐<<夜雨寄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__柳永<<雨霖铃>>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__柳永<<安公子>>
我们再看看秦观这首<<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此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拂晓的清寒景象,透露出淡淡的惆怅迷茫的心情.下阙用了两个奇妙而贴切的比喻,用抽象的"梦,愁"来比喻具象的"飞花,丝雨";"飞花"前加以"自在",将眼前花的倏忽而去,飘然而落的神态形容得极具神韵;用"丝雨"来比喻"愁",将烟雨无边无际,连绵不断而又幽细如丝之状表现得美妙绝伦.全词融情入景,以淡雅细小的景象展现了人物曼妙幽深的内心世界,意蕴空灵婉妙.
三.悲苦的雨
凄凉的身世,不幸的遭遇,又遇上凄风苦雨,使诗人心中更添悲苦之情."雨"这个意象在这些诗中就仿佛是在诉说着诗人心中的悲哀.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__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垂死,暗风,雨,寒窗"这一组意象,写出了元稹多舛的命运以及闻听友人谪贬的悲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__(李清照<<声声慢>> )
词人李清照把亡国之痛,丧夫之悲,全寄托在这"暮雨"之中,真是潇潇细雨,点点伤心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__(陆游<<卜算子.咏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蕴涵着陆游多少身世之嗟!
四.洒脱的雨
在豪放浪漫的诗人眼里,"雨"却是磨砺诗人意志的形象,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经受风雨.这"雨"的意象就反衬了诗人形象的豪迈,洒脱.例如苏轼即使是遭受贬谪,又是出行中猝不及防地遇雨,词人依然等闲视之,从容面对,多么阔大的胸襟气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以人格的超旷消解挫折磨难,何等洒脱的人生态度.再如,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这一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非凡的领袖人物藐视困难的魄力令人震撼!
以上所说的古诗中的一些关于"雨"的意象仅为一鳞半爪,其丰厚的内容非本文所能详尽.意象是诗人将主观的情意倾注在客观的物象上,两者融合所产生的诗歌形象.因此,不同的经历际遇,不同的场合环境,还有不同的气氛撩拨,"雨"的意象趣味殊异.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意象"变化的一些规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短短一首词,概括一生.前三句,一句一画面,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曲;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前后衔接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的人生道路.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眠”也是失眠,至少是眼睁睁地躺着,否则怎么能看到穿过白玉钱窗花的月光渐渐地从枕头边移过?
所以此诗的首句应该这样理解:
“春天本是人们酣睡的时候,可是诗人却躺在床上睡不着,一直到天亮。诗人是在室内,本来‘黎明前的黑暗’,不知道已经‘晓’了,诗人的‘晓’是听到了鸟叫才知道的。这样第三句‘回忆’才顺理成章。”
那么诗人为了什么而失眠呢?假如结合孟浩然的际遇,这个问题倒也不难“圆其说”。孟浩然并不得声,据《唐摭言》载,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巧唐玄宗到,孟浩然只好躲在床底下。玄宗发觉后,命他出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口诵了《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当诵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后来孟浩然就“因故还乡”了。
如果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所记可信的话,那么我们对这首诗也可以这么理解:
第一句:唐玄宗开元初期,应该是唐代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春天”,可是诗人却受到唐玄宗的“误解”而不得志,情绪因之不好而失眠。
第二句:但是外面似乎有不少知识分子很得意,到处听到他们的歌功颂德。
第三、四句:但是像我这样受到皇帝责难而倒楣的人该有多少呢?
我看这样的理解也不见得比“酣睡得”“一觉睡到大天亮”而和“夜来风雨声”发生矛盾差劲。一得之见,就教于方家。
孟浩然堪称诗人中的诗人,他的这一首五言绝句堪称诗歌中的诗歌。这样一首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著名诗歌,理解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作者选取一个独特的时刻——早晨初醒时分,人在房内,通过听觉、想象,写出了房外世界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春天意趣。
它不是一味的阳光明媚,也有风雨,有如苏轼笔下的西湖,晴方好,雨亦奇;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它并非直接的表白,而以惜春作为陪衬,爱极而惜,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一首典型的孟浩然风格的诗歌,蕴藉,淡远,文雅,清逸,富有田园情趣。
宋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说各自承袭了《春晓》的部分情趣和手法。
请看:
梅子流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杨万里和叶绍翁的诗,后两句分别跟孟浩然《春晓》的后两句和前两句情致相似,而各有意趣。杨万里的“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的也是初醒时分的懒散,但是它的关注点不是落花,而是儿童嬉戏,因此富有童趣;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的也是盎然春意,但它不同于孟浩然诗的通过听觉、由内而外想象屋外春景,而是通过视觉、由外而内想象园内春景。
总之,《春晓》是一首春天的赞歌,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来自西伯利亚的俄罗斯女生反对我的意见,来自大阪的日本女生赞成我的意见。她们的反对和赞成,看起来都不是一时意气的信口开河,而是从各自民族历史文化出发、理性思考的结果。
俄罗斯学生说,诗歌里,“风雨”可以象征黑暗的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和坏人,“落花”可以象征被黑暗社会、不合理制度和坏人摧残、迫害的好人和新生事物。她说,在苏联、俄罗斯的历史上,这类象征在革命诗人的诗歌里是很常见的。
总之,俄罗斯学生认为,孟浩然《春晓》可以理解为是对美好生命死亡的悲叹。日本学生则认为,“落花”不是悲哀的,而是很美的风景。她说在日本,看着樱花随风飘落,人们一般不会想到死亡,感到悲哀,而是觉得很美,感到欣慰。人们可能会由樱花的飘零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但是,一般不会因此感到悲哀,而是感到欣慰。俩人各持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
看着她们在激烈地争论,想到“诗无达诂”的古语,为文化沟通的困难感到无奈;但与此同时,我也觉得,人们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思路,给我们观察事物,打量世界,提供第三只、第四只眼睛。
孟浩然诗的秀丽淡雅、宁静清冷的风格中,也带有盛唐时期的特色,那个大一统的繁荣的时代氛围,影响到他的诗风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青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饯别王十一南游》),“绿树村边舍,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山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京怀辛大》),便是很好的说明。他的清冷有着个人的一份怨恨,不同于六个世纪后的马致远,写着沧凉清冷的情景,却浸透出一种深沉的悲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时代氛围折射到作品中的声色与情思的区别。昔人有说孟浩然的宁静有似陶渊明者,着力于写意而着色较浓;也有说孟浩然的刻画有似谢灵运者,着力于写貌,而不乏勾勒之处。这一点似乎正好说明了孟浩然山水诗中具有的盛唐气息,使大自然的声色与他个人的性情得到了统一。
在盛唐气息的影响下,孟浩然也有气势雄伟的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洞庭乃天下壮观,自古骚人墨客题之者众。孟诗虽比不上杜甫《岳阳楼》诗的气象雄壮,但写洞庭的空旷无际,也历历在目,比后来的“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僧可朋《洞庭》)、“回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许棠《过洞庭》)的气势,显然有高超之处,然而这类诗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少见的。可见,孟浩然在自己的诗作中绝不掩饰自己的性情,他是一位真实的人。
春天之晨,和风送暖,鸟语花香;气候宜人,让人嗜睡。当诗人从舒适、香甜的梦中姗姗醒来,盎然的春光已迈着轻盈的步履,透过薄薄的窗纱,款款来到了床前;四处婉转的鸟鸣,也穿过门隙,频频传入耳际。原本优雅静谧的居室里,弥漫了温馨,演奏起华章。作者不由得感慨万千:啊!不知不觉,又迎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于是,他笔走龙蛇,写下这传之千古的惜春名句。
春天,有斑斓迷人的千般色彩,有沁人心脾的万种花香,但作者只抓住美好春晨的一刹那,从听觉着墨,抒写美妙动听的婉转鸟鸣。“处处”二字,把啼鸟的范围扩大到极至,让人仿佛静坐绿阴之下,置身花丛之中,漫步幽径之上。远远近近的鸟儿,呼朋唤友,相互应和,给人应接不暇之感。
作者身在室内,只用入耳之声,便渲染出户外迷人的春色,让读者通过听觉系统,想象出春满大地、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这一神来之笔,镌刻下自然的神韵、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之春的喜悦之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句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景真情浓,意蕴悠远,就象从诗人心灵深处汩汩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明澈。它灌注了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倾注了诗人的真情。读之,让人如听天籁,不觉沉醉;如饮醇醪,口角流香。张茂昌的博客
天气很好,微微的风吹过,阳光也很柔和,只是人有点发悃,“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之际,看看窗外的绿树红花,倾听叽叽喳喳清脆的鸟鸣,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又到了杨絮飘舞的时节,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我们没有苏大人的情怀,只觉得挺烦人,落在头发上、衣服上、甚至钻到人的鼻孔里,防不胜防。而且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也没看出有半点“离人泪”的影子,别说是“点点是离人泪”了!只盼着“此花飞尽”、“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不过,春天还是挺好。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