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兵舞蹈:狐言乱语☆阅微草堂☆断狱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49:38

狐言乱语之阅微草堂笔记

悠悠野狐

(我就是传说中的人中赤兔马中吕布)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鬼神持有既相信又怀疑的态度,很多笔记中都有关于鬼神的记载。这些记载既神秘又有趣。

不过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大家都不是很擅长阅读文言文,所以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无缘一睹为快。

因此有很多人都尝试着把这些书籍翻成白话,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不过目前网上流传的诸多白话版本都是节选,所以我想按照原书的本来面目把其中的全部内容都翻出来,并掺杂个人的一些经历和观点,供大家阅读或者参考学习。

(这个系列将陆续整理《子不语》《酉阳杂俎》《梦溪笔谈》《列仙传》《太平广记》《高僧传》《续高僧传》等等古代神怪传记笔记或者小说~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阅微草堂笔记》概况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有《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作者纪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据说从小可以看到鬼怪,长大成年之后才慢慢看不到。这个传说也为这位历史名人编写这本书的原因做了一个颇带有灵异色彩的注解。简单的介绍之后,现在就让我们就进入鬼狐精怪的灵异世界吧。

神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则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尝见孙重画伏虎应真,有巴西李衍题曰:“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岂伊本驯良,道力消其鸷。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畏忌。”可为些事作解也。

【白话】神猪

御史胡牧亭说:村里有人养了头猪,见到邻家的老翁就怒目狂吼,奔跑冲撞好像要吃人的样子,见了别人却不这样。邻家老翁非常恼火,想买来吃它的肉。过了一会儿有所醒悟到:“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前世的宿怨啊!世间没有不可以化解的仇怨。”于是出高价买来这头猪,送到佛寺作为不宰杀的长生猪。后来再看到时,猪垂下耳朵做出很亲昵的样子,再不是以前凶狠的样子了。曾经看到孙重画的应真道士伏虎图,上面有巴西李衍的题诗:了不起的真人骑着猛虎如同驾驭千里良驹一般。并不是这些猛兽天性驯良,而是道法的力量使它们消散了凶狠的鸷戾之气啊。由此可知天地之间,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和睦相处。坚持信仰被称作金石之心的人自然无所畏惧。

【野狐乱弹】:佛经上说吃肉的人身上发出令动物害怕的气息,而且容易招来虎豹等猛兽,因此要断绝荤食。所以也有传说异僧不但能聚集鸟兽也能降龙伏虎,大约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吧。

智狐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白话】智狐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野狐乱弹】:欺世盗名的清官被心直口快的狐精弄得狼狈而逃,粗拙愚蠢的女仆让无所顾忌的狐精避退三舍,相比之下这作怪的狐狸反倒显得更像是位明辨是非,尊崇道德准则的君子啊。

谐鬼

爱堂先生言:闻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白话】谐鬼

爱堂先生说:听说有个老学究走夜路忽然遇到自己亡故的朋友。老学究向来刚直,见了亡故的友人也不感到恐惧害怕,问友人说:“你去哪儿?”鬼回答说:“我现在是冥府的差吏,要到南村去勾摄魂魄,正好我们同路。”两人就一起同行。到了一处破屋,鬼说:“这是文士的庐舍。”老学究问怎么得知的。鬼回答说:“凡人白天为生计名利奔逐不休,性灵因被掩盖而沉没。只有睡觉的时候心无杂念,元神清朗,胸中容纳着以前所读过的书籍,此时每个字都吐露出光芒,从身上的百窍散发出来,形状飘渺缤纷,灿烂绚丽如同锦绣。学识如同郑玄,孔颖达,文字如同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的文士可以光照霄汉,与日月争辉。稍微不如的光芒可达数丈,再不如的数尺,越来越微弱,最差的也好像荧荧的一点灯火,照映着门窗。人看不到,只有鬼神可以看到。这间屋舍上面的光芒高达七八尺,因此可以得知。”学究问:“我读了一辈子的书,睡觉时发出的光芒有多高啊?”鬼欲言又止的犹豫了很久才说:“昨天路过你的塾舍,正好你在午休。只见你胸中有高头讲章一部(上方留有宽边空白来作注解的书籍),试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在屋顶之上。众多学生诵读的声音,好像在浓密的云雾中一样。因为实在没有看到光芒,所以不敢胡说啊。”学究听后感到恼怒便喝叱鬼魂。鬼魂大笑着离去了。

【野狐乱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因为资历,年龄,地位等等自以为高士的人,殊不知真正代表一个人水平的却是用心性去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比起自以为是、迂腐而又缺乏真知灼见的老学究,这个大笑着离去的鬼魂的气度和风采都令人赞叹。

另外去年有一位高僧说第一次见我的时候,看到我头顶上有数尺高的蓝绿色光芒,不类常人。我自己一直都看不到,而且至今也并无过人之处,还是每天买米买菜,晃晃悠悠的活着~

通宵翻鬼故事,太刺激了……天亮了,鬼都回家睡觉去了,没人陪我玩,我也睡觉去了~~~

鬼诗【+梦中绝句】

东光李又聃先生,尝至宛平相国废园中,见廊下有诗二首。其一曰:“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莓苔半壁青。”其二曰:“耿耿疏星几点明,银河时有片云行。凭阑坐听谯楼鼓,数到连敲第五声。”墨痕惨淡,殆不类人书。【鬼诗】

董曲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乾隆壬申进士,入翰林。散馆,改知县,又改教授,移疾归。少年梦人赠一扇,上有三绝句曰:“曹公饮马天池日,文采西园感故知。至竟心情终不改,月明花影上旌旗。”“尺五城内并马来,垂杨一例赤鳞开。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萧鼓冬冬画烛楼,是谁亲按小凉州?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语多难解,后亦卒无征验,莫明其故。【梦中绝句】

【白话】鬼诗

东光人李又聃先生,曾经到宛平相国废弃的园中游玩,看到廊下有两首诗。其中一首写到:“飒飒的西风吹着破坏的窗棂,萧萧的秋草长满了空阔的庭院。月光穿过漏损的檐角,照见了布满半块墙壁的青苔。”另外一首写到:“明亮而疏朗的几点星辰,银河之间不时有片片流云经过。依靠着栏杆坐听城门之上望楼的更鼓声,一直到连续敲打第五声的时候(五更天,半夜三点到五点)。”墨痕惨淡,再联系其中所描述的情境,这诗大约不是人写的。

董曲江先生,名元度,是平原人。乾隆壬申(1752)年的进士,入翰林院。参加进一步的考试甄选之后,改任知县,后又改任教授,再后来上书朝廷告病还乡。在他少年时曾经梦到有人赠给他一把扇子,上面有三首绝句:“曹公饮马天池日,文采西园感故知。至竟心情终不改,月明花影上旌旗。”“尺五城内并马来,垂杨一例赤鳞开。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萧鼓冬冬画烛楼,是谁亲按小凉州?春风豆蔻知多少,并作秋江一段愁。”其中的语句大多晦涩难以解读,后来更是无法验证,不知道这些诗描述的是什么事情。

【野狐乱弹】:如果第一则故事里的两首诗是鬼写的,这鬼也应该是个观花赏月,临风而立的风雅文士。

第二则故事里的三首诗确实不好懂,既然是乱弹,我不妨试读一下

第一首:曹公饮马天池的时候,文采(人名)在西园怀念以前的友人。这份心情始终没有改变,月光照射着花影落在旌旗之上。

第二首:小小的城内几匹马并排奔驰而来,排列成行的垂柳伸展出红色的叶子。黄金锁扣上雕刻有胡人的纹饰,不信陈思王(曹植)的八斗之才又能算做什么。

第三首:画烛楼中传来萧鼓之声,是谁在演奏小凉州呢?有过多少春风拂面这样豆蔻年华的美好时光,都化为瑟瑟秋江中的一段忧愁。

第一首诗当中,曹公和文采不知道是什么典故中的人物,但诗中怀念故交的情思倒是不难体会。

第二首诗像是在描述一场即将进行的战事或者军事行动。

第三首诗意境不俗,颇有后主李煜之风,也许就是他的鬼魂所写?

破风之枪神嗯。。。lz在鬼诗那里解释有点差错,文采西园指的是曹植,因为西园是曹氏兄弟旧日游玩之处,又提及文采,自然应当是才华横溢的曹植,所以由此看了曹公饮马应该指曹操。

悠悠野狐(我就是传说中的人中赤兔马中吕布)谢谢

由于不知道西园的掌故所以在翻译这里时确实存疑,当时也考虑过曹操的可能性,但没有查到关于曹操天池饮马的出处,所以不敢确定。现在看到你说的,觉得很有道理。

不过我觉得文采西园不是指曹植

曹公可能是曹操,也很有可能是指曹丕

全句的意思是:

曹公(曹操或者曹丕)天池饮马之时,念念不忘那时在西园以文会友的故交。

精灵论诗

平定王孝廉执信,尝随父宦榆林。夜宿野寺经阁下,闻阁上有人絮语,似是论诗。窃讶此间少文士,那得有此。因谛听之,终不甚了了。后语声渐出阁廊下,乃稍分明。其一曰:“唐彦谦诗格不高,然‘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故是佳句。”其一曰:“仆尝有句云:‘阴碛日光连雪白,风天沙气入云黄。’非亲至关外,不睹此景。”其一又曰:“仆亦有一联云:‘山沉边气无情碧,河带寒声亘古秋。’自谓颇肖边城日暮之状。”相与吟赏者久之。寺钟忽动,乃寂无声。天晓起视,则扃钥尘封。“山沉边气”一联,后于任总镇遗稿见之。总镇名举,出师金川时,百战阵殁者也。“阴碛”一联,终不知为谁语。即其精灵长在,得与任公同游,亦决非常鬼矣。

【白话】精灵论诗

平定孝廉王执信,曾经随父亲到榆林赴任。夜晚在已经荒废的野寺的藏经阁楼下借宿,听闻阁楼上有人在不停絮语,好像是在论诗。王执信感到很诧异:这里少有文士,又怎么会有人论诗呢。因此他竖起耳朵仔细的听,但声音模糊始终听不清楚。后来语声逐渐传到阁廊下,才稍微分明些。其中一人说:“唐彦谦诗格不高,然而‘禾麻地废生边气,草木春寒起战声’,确实是佳句。”其中另一人说:“我曾经写过一句诗:‘阴碛日光连雪白,风天沙气入云黄。’不是亲身到过关外,不可能目睹此景。”其中一人又说:“我也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山沉边气无情碧,河带寒声亘古秋。’自己觉得对于边城日暮的景象描写的很贴切。”两人吟赏了许久。寺里的钟忽然响起,于是变得寂静无声。天亮之后上楼查看,发现藏经阁的门被锁着而且已经落满了尘土。“山沉边气”这一联,后来在任总镇(总兵)的遗稿中被看到。任总镇全名叫任举,就是出师金川时,经历了很多场战斗,后来阵亡的那个。“阴碛”这一联,始终不知道是何人所作。即使是寿命长久的精灵,能与任总镇一同游历的,也决不是寻常鬼魂啊。

【野狐乱弹】:把玩词话,结伴同游,这两位论诗的鬼魂可谓志趣相投,堪称鬼中的伯牙与向子期啊。

无赖吕四

沧州城南上河涯,有无赖吕四,凶横无所不为,人畏如狼虎。一日薄暮,与诸恶少村外纳凉。忽隐隐闻雷声,风雨且至。遥见似一少妇,避入河干古庙中。吕语诸恶少曰:“彼可淫也。”时已入夜,阴云黯黑。吕突入,掩其口。众共褫衣沓嬲。俄电光穿牖,见状貌似是其妻,急释手问之,果不谬。吕大恚,欲提妻掷河中。妻大号曰:“汝欲淫人,致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杀我耶?”吕语塞,急觅衣裤,已随风吹入河流矣。旁皇无计,乃自负裸妇归。云散月明,满村哗笑,争前问状。吕无可置对,竟自投河。盖其妻归宁,约一月方归。不虞母家遘回禄,无屋可栖,乃先期返。吕不知,而遘此难。后妻梦吕来曰:“我业重,当永堕泥犁。缘生前事母尚尽孝,冥官检籍,得受蛇身,今往生矣。汝后夫不久至,善事新姑嫜;阴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汤镬也。”至妻再醮日,屋角有赤练蛇垂首下视,意似眷眷。妻忆前梦,方举首问之。俄闻门外鼓乐声,蛇于屋上跳掷数四,奋然去。

【白话】无赖吕四

沧州城南的上河涯村,有个叫吕四的无赖,凶残横暴无恶不做,人们像畏惧狼和虎一样畏惧他。一天傍晚,吕四和一群恶少在村外纳凉。忽然隐隐听到雷声,风雨将至。远远的看见似乎有个少妇到河岸边上的古庙中避雨。吕四对身边的这些个恶少说:“可以强奸这个少妇。”当时已经入夜,阴云遮月,四下里一片黯黑。吕四突然冲入古庙,伸手盖住少妇的嘴。众恶少一哄而上撕下少妇的衣服轮番奸污。不久闪电的光照进窗户,吕四看见被轮奸的少妇样貌好像是自己的妻子,急忙松开手问,果然正是。吕四恼羞成怒,要把妻子提起扔到河中。他的妻子大声号啕说:“你打算强奸别人,却因此导致别人强奸我,这正是上天的报应啊,你还打算杀我吗?”吕四说不出话来,急忙寻找妻子的衣裤,不料衣物已经随风吹到河里飘走了。旁皇无计,就自己背着裸体无遮的女人回家。这时云朵散去,朗月当空,满村的人都哄笑乱作一团,争先上前询问是怎么回事。吕四无言以对,最后竟投河自杀。其实,他的妻子回家探望父母,大约一个月才回来。不巧赶上娘家火灾,没有住的地方,所以提前归来。吕四不知道这回事,因而遭逢这场祸事。后来他的妻子梦见吕四前来告别:“我的罪业深重,应当堕入泥犁地狱,永世不得超生。因为生前侍奉母亲还算孝顺,因此阴间的官员检定功过,判我来世做蛇,今天就要去投胎了。你的后夫不久就会出现,好好照顾新公婆;阴间的律法中不孝的罪行最重,不要自己跳入阴司烹煮罪犯的锅鼎啊。”等到妻子再嫁那一天,屋角上有条赤练蛇垂下脑袋向下探望,显出眷恋的样子。吕四的妻子记起之前做过的那个梦,才抬头向蛇问话。不一会儿听到门外迎娶的鼓乐声,那蛇在屋顶上跳掷翻腾了几下之后奋然离去了。

【野狐乱弹】:玩火者自焚,中国自古就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说法,从纠集无赖轮奸素不相识的妇女一事,就可以看出吕四平素肯定是一个为非作歹罪大恶极的恶徒,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也是咎由自取。另外早就听说鬼魂的世界里有阴司冥府,其中赏罚奖惩也如同人间的司法系统一样有律法可循,但至今没能亲见,实在是憾事一桩。。。

狐妻【人狐恋】

献县周氏仆周虎,为狐所媚,二十馀年如伉俪。尝语仆曰:“吾炼形已四百馀年,过去生中,于汝有业缘当补;一日不满,即一日不得生天。缘尽,吾当去耳。”一日,冁然自喜,又泫然自悲,语虎曰:“月之十九日,吾缘尽当别。已为君相一妇,可聘定之。”因出白金付虎,俾备礼。自是狎昵燕婉,逾于平日,恒形影不离。至十五日,忽晨起告别。虎怪其先期,狐泣曰:“业缘一日不可减,亦一日不可增,惟迟早则随所遇耳。吾留此三日缘,为再一相会地也。”越数年,果再至,欢洽三日而后去。临行呜咽曰:“从此终天诀矣!”陈德音先生曰:“此狐善留其有馀,惜福者当如是。”刘季箴则曰:“三日后终须一别,何必暂留?此狐炼形四百年,尚未到悬崖撒手地位。临事者不当如是。”余谓二公之言,各明一义,各有当也。

【白话】狐妻

献县周家的仆人周虎,被狐精媚惑,二十多年恩爱如同伉俪。狐妻曾经对周虎说:“我炼形修道已经四百多年了,因为在前世中,和你有未尽的业缘;一天不补满,就一天不得转生天上。缘尽了,我也就该走了。”一天,狐妻不知为什么欣然欢笑,过了一会儿又悲伤落泪,她对周虎说:“这月十九,我就前缘尽了,该离去了。我已经为夫君你物色好一个媳妇,可以订下婚约娶回。”顺便就取出银两交付给周虎,让他置备彩礼。此后狐妻与周虎经常形影不离,亲昵燕婉更胜于平日。到了十五这天,狐妻早上起床之后忽然向周虎告别。周虎因为妻子要提前离开而感到奇怪,狐妻哭着说:“业缘这种东西,一天也不能减少,同样一天也不能增加,只能在迟早上根据情形有所变化。我留下这三天的缘分,是为了日后再相会一次。”过了几年,狐妻果然又回来一次,欢洽三天之后离去。临走的时候狐妻呜咽着说:“从此之后你我再不能相见了!”陈德音先生说:“这狐妻善于留存有馀,惜福的人应当像她这样。”刘季箴则说:“三天后终究躲不开离别,何必暂留?这狐狸炼形四百年,还是没能有悬崖撒手那种当断则断的果敢。遇到事情需要做决断的人不应该如此。”我觉得这两位的话,各说明一种义理,各有对的地方。

【野狐乱弹】:这狐狸如同山泉流淌的爱情故事既不逊于《泰坦尼克号》的刻骨铭心,也不逊于《惊情四百年》惊艳,到了此处,这懂得情深意重的狐狸和人又有什么分别呢?我倒觉得这不果敢的狐狸更有人情味,更加让人喜欢~

明晟问狐

献县令明晟,应山人。尝欲申雪一冤狱,而虑上官不允,疑或未决。儒学门斗有王半仙者,与一狐友,言小休咎多有验,遣往问之。狐正色曰:“明公为民父母,但当论其冤不冤,不当问其允不允。独不记制府李公之言乎?”门斗返报,明为愯然。因言制府李公卫未达时,尝同一道士渡江。适有与舟子争诟者,道士太息曰:“命在须臾,尚较计数文钱耶!”俄其人为帆脚所扫,堕江死。李公心异之。中流风作,舟欲覆。道士禹步诵咒,风止得济。李公再拜谢更生。道士曰:“适堕江者,命也,吾不能救。公贵人也,遇厄得济,亦命也,吾不能不救。何谢焉?”李公又拜曰:“领师此训,吾终身安命矣。”道士曰:“是不尽然。一身之穷达,当安命,不安命则奔竞排轧,无所不至。不知李林甫、秦桧,即不倾陷善类,亦作宰相,徒自增罪案耳。至国计民生之利害,则不可言命。天地之生才,朝廷之设官,所以补救气数也。身握事权,束手而委命,天地何必生此才,朝廷何必设此官乎?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武侯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此圣贤立命之学,公其识之。”李公谨受教,拜问姓名。道士曰:“言之恐公骇。”下舟行数十步,翳然灭迹。昔在会城,李公曾话是事。不识此狐何以得也。

【白话】明晟问狐

应山人明晟担任献县县令。曾经打算昭雪一起冤狱,但考虑到上司可能会不允许,因此感到顾虑,犹疑不决。儒学中有个叫王半仙的仆役,有一个狐仙朋友,平日里论断些小事的凶吉很多都能灵验,明晟就派遣王半仙去问狐仙:冤案的事将会怎样发展。狐狸神情严肃的说:“明公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只应当看这件案子冤不冤,而不应当顾忌上司允许不允许。难道不记得李制府(制府,明清对总督的尊称,李制府指下文所说的李公----李卫的尊称)之前所说过的话了吗?”仆役回来把狐仙说的话上报明晟,明晟听了深感恐惧。说到这儿,再说当年制府李(卫)公尚未腾达的时候,曾和一个道士一起乘船渡江。恰好碰上有个和船家争吵的人,道士叹息到:“性命就在须臾之间,还在为了几文钱和人斤斤计!”没一会儿这人就被帆篷扫中,堕入江中淹死。李(卫)公心中觉得诧异。当船行到河中央时,大风吹来,船就要翻了。道士踏起禹步诵咒,风平浪静,因此得救。李(卫)公跪拜多次以感谢道士的救命之恩。道士说:“刚才那个堕江的人,是命中注定,我救不了他。你是贵人,遇难得救,也是命运使然,所以我不能不救。你谢我做什么?”李(卫)公再次拜谢说:“领受您的这番话语,我将终身安于天命。”道士说:“其实这个道理也不尽然。个人的穷困或者富达,应当安于命运的安排,不安命就会和人竞争角逐,排挤倾轧,不择手段。殊不知李林甫、秦桧,即使不陷害忠良,也能作宰相,他们的恶行不过是自己徒劳作孽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利害时,就不可以相信命运的说法了。天地降生贤才,朝廷设立官员,是为了补救气数。掌握决断事情的权力却束手无措听受命运的摆布,那天地何必降生这个贤才,朝廷又何必设立这个官职?守门人对子路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不可能还要努力去做)。’诸葛武侯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尽心尽力的去做事,到死为止,至于事情的成败则是不可预料的)’这是圣贤关于修身养性以奉天命的方法,你要认真领悟啊。”李(卫)公谨重的接纳了道士的一番教导,然后拜问他的姓名。道士说:“说出来怕你惊恐。”下船走了几十步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前在省城的时候,李(卫)公曾经说起这件事。不知道这狐仙怎么知道的。

【野狐乱弹】:颇有神通的狐狸知道别人的个人经历也罢了,居然还通达为民请命的大义,真是让人顿生敬佩。另外那个禹步诵咒的道士关于安身立命的见解也与我对天命的理解暗合。且不论这故事是不是饭后编纂的灵异之说,其中可以让人俯首深思的地方却着实不少。

【白话】县令的苦恼

献县县令明晟,湖广应山县人,在任期间,曾想昭雪一桩冤案,但他又怕上司不答应,而不知如何处理。当时,县儒学里有个杂役和狐仙交上了朋友,人送外号王半仙。他常说,如有什么为难不明白的事,只要去问一问他的狐友,就可以预知吉凶,还比较灵验。

于是,明县令便命王半仙把昭雪冤案一事去向狐仙请教。狐仙听了王半仙的陈述,严肃地说:“作为一县的父母官,审案断狱,只应问百姓冤不冤,不该考虑上司答应不答应。老爷难道忘了总督李老爷给他讲过的故事吗?”

王半仙回来后,如实把狐仙的话转告明县令。明县令听了非常害怕,不由得说出当初李总督给他讲过的故事来。这李老爷,就是原直隶总督李卫。李卫在没有显贵之前,曾与一位道士乘船渡江。当时,船上有个人正为了几文渡船钱与船工争吵对骂。见状,那道士叹道:“小命儿即将不保,还为几文钱计较呢!”一会儿,那人被船帆纤绳绊倒,跌进江里淹死了。李总督对道士的预见深感惊异。

当船行到江心,忽然狂风大作,船身摇晃不止,十分危险。那道士在船上踱着法步口诵经咒。一会儿,风平浪静,船上的人保全了性命。李卫向道士再三拜谢。道士说:“刚才那人跌入江中丧命,是命应如此,我救不了他。你是位贵人,遇难得救也是命里注定,我不能不救,谢我何用?”李卫拜了拜说:“遵您的教训,我一辈子应安身知命了!”

道士摇了摇头说:“那倒不一定!就一个人而言,穷困与通达应当是安身知命的。不顺从天命,就会陷入奔波竞争,互相排斥,无所不为的境地。要知道,唐朝的李林甫,南宋的秦桧,他们即使不干那些坏事,也是要官居宰辅的。他们那么干,只能在自己的罪恶簿上多添几笔。至于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百姓利益休戚相关的大事,自然不能听天由命了!天地生人才,朝廷设职官,就是为了补救时政,端正风俗,利国利民。如果拥有一定的职权,就一味地迎合上司,听天由命,那么,天地生这样的人才,朝廷设这样的职官还有何用?当年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子路从哪来。子路说: 从孔子那来。 看守城门的人说: 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也还要做的人吗? 圣人也曾 明知不可为而为 ,诸葛亮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说,事情的成败、结局的好坏常常是无法预料的,这就是圣贤安身立命的学说,先生您能领会吗?”

李卫恭敬地接受道士的教导,拜问道士的姓氏法号。道士说:“我说出来,怕把你吓坏了!”这时候,船已抵达对岸。那道士上了岸,没走几步远,忽然就不见了。李总督在直隶省城保定府的时候给明晟讲过这个故事。明晟纳闷这段经历,怎么会被王半仙的狐友知道了。

阅微法苑

本文提到的明晟是个清官,雍正年间任献县县令。据乾隆《献县志》记载,明县令在任期间“积弊厘剔,上下肃饬”,“闾里清泰,不知有吏,人讼立判,不留差役”。

明县令要平反的案件是什么?他最后是否平反了此案?文中没有交代。

纪晓岚以此为引题,提出“即使明晟这样的清官,要平反冤案,也顾虑上司不允”的困惑。

那么,明晟为什么如此呢?

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官场规则决定的。

从社会制度层面看,在明晟生活的时代,司法仍从属于行政,各级官员必须具备处理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等事务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清朝的官员不仅要通晓掌握律令,还要能解释律令的具体含义。明清时期,律典中专设讲读律令条款,并将这些条款编入《吏律公式》(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手则)中。如明代吏律条载:“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主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令者,初犯罚俸钱一月,再犯笞四十,附过三犯,于本衙门递降叙用。”清代吏律中关于“讲读律令”的规定,最初一字不易地照搬明律,到雍正三年修订律例时,将考校部门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其处分律文改为“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级官员严格执行律令,因此,对不能正确引用律令或者办错案的官员予以严厉的制裁。就错案而言,针对州县官的责任,从故意枉法裁判和失出失入两个方面加以衡量。故意枉法裁判的,州县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他将与被判刑的人受同等的处罚,例如州县官故意错判人死刑,并且被告已被执行死刑,那么州县官将被处以死刑。对于非故意的失入和失出,州县官也将受到纪律处分。如果错判已被执行,州县官就要被撤职。任何情形,无论是刑罚过重还是过轻,负责复审的州县上一级长官,以及提刑按察使、巡抚、总督等都可能因此而受到纪律处分。可见,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州县官都冒着极大的风险,而负责复审其判决的上司也同样面临处罚,一个案子开审,其不可避免的后果是至少有一人必须受罚。受罚者可能是判决有罪的被告,可能是被告无罪而错告的原告,也可能是承审官员本人。《大清律例?刑律?断狱下》“断罪引律”条规定:“凡(官司)断罪,皆须具引律例,违者(如不具引)笞三十;若(律有)数事共一条,(官司)止引所犯本罪者,听。(所犯之罪,止合一事,听其摘引一事以断之。)其特旨断罪,临时处治,不为定律者,不得引比为律。若辄引(比)致(断)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故行引比者,以故出入人全罪及所增减坐之,失于引比者,以失出入人罪减等坐之。”“承审官改造口供,故行出入者,革职。故入死罪已决者,抵以死罪,其草率定案证据无凭,枉坐人罪者,亦革职。”

很显然,如果明晟不去平反这件冤案,就什么也不会引起,如果平反的话,就会涉及原办案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明晟自己要办这件案件,也有受到审查甚至处罚的可能。就是说,谁办错案,谁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同时,清代的审级制度,也为县令级别的官员平反案件带来困难。

清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不主管审判,而专掌复核;凡是刑部、都察院审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复核,有权驳回审查或请旨发落;刑部主管审判,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和重案,也审理中央百官的案件;都察院为监察机关,监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动,握有一定的审判权。

清朝地方司法机关有:州县为第一审级,有权决定笞、杖、徒刑案件,流刑以上须送上级决定;府为第二审级;省按察使为第三审级;总督、巡抚为第四审级;中央刑部为第五审级。

三法司会审制度是: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组成三法司共同审理。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和刑部尚书共同审理的,称大三法司会审,审判后送皇帝裁决。如遇特别重大案件,则由大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称九卿会审,是中央的最高审级,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核准。

试想,县令级别的官员要平反一件案件,要经过多少审级?不同审级的法官对案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一旦案件真的判错,就有很多办案人员受到牵连。很大程度上,县令要平反案件,实在是给上级找麻烦。大家都熟悉的晚清四大疑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从县级一直打到刑部,最后惊动了慈禧才得以了结的,其结果是一大批官员受到处理。

嘉庆年间,有个叫徐瑃的,他从《阅微草堂笔记》里选出若干篇章,于每篇后边加上很长的批语,印成专辑,取名《纪氏嘉言》。徐瑃,宛平(今北京市)人,嘉庆戊寅举人,曾任山西介休知县。由于他做过地方官,具有实际经验,所以他的批语很有见地。他对本则故事的批语是:

上官岂不欲昭雪民冤?特以牧令平反一案,议叙不过加级,而前任失入处分甚重。且抚臬本府,均干吏议,无论是本任,是前任,与前任已离省否,均须回护,抚幕臬幕,体东翁之意,兼欲回护前幕,遂极力驳斥,使不得行。私意起而公义遂减也。为本县令者,安得不虑?狐言固是正论,顾得天下官幕,皆公而忘私哉?

回护就是袒护。从官场规则层面看,以官官相护、上下勾结为表现形式的官场腐败导致“官无悔判”的潜规则,影响着各级官员的司法思维和行为。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当权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运用国家机器残酷镇压一切所谓的反叛势力和犯罪行为,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而冤假错案一旦铸成,受难者就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敢于冒死为民请命,主持公道的官员,寥寥无几,蒙冤者得救助的机会微乎其微。当权者秉持“官无悔判”这一不成文的制度或叫“潜规则”,是为了维护权力的权威,唯恐平冤会引起对现政权合理性的怀疑,影响统治秩序的稳固,那些制造冤假错案的官员,怕平反纠正了错案给自身的官身政绩、仕途进退带来不利后果,更怕被追究责任,唯一的办法就是知错不改,但凡能不改的就不改,想尽一切理由掩盖真相,维持原判。

正如当代法学专家林乾在《清代衙门图说》中所写,“顺治时有一位给事中,叫任克溥,他谈到当时的官场风气时说:官员十分精神,只有三分办政事,七分都用来逢迎上司。乾隆八年(1743),陈宏谋任江西巡抚时,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官场陋习,上下衙门终日忙迫,究竟实在及民者甚少。下属只求上司刮目看顾,不问自己能否尽职,此官场人鬼关头。一遇民事,唯思迎合上司喜怒如何,至于小民利害,则前后更不暇计。”清朝防范官员的法律、条例越来越严密,为了不受处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成了普遍而无奈的官场风气了。

不难看出,对明晟来说,昭雪平反案件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摆布为昭雪案件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他要平反冤案,就很自然地想到,如果为这起冤案平反,上司会支持吗?原办案官员会受到怎样的处分?自己的仕途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故事中,纪晓岚叙述了李卫未发达之前的一段经历,旨在叫人思考“人的天命与为官职责”的关联问题。他希望司法官员要克服“官无悔判”的消极思想,审案断狱做到积极有为,铁面无私,公正执法。

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司法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不可否认,司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也可能发生明晟所遇到的情况,但相应的法律监控体系和职业道德,一定会将偏私的司法行为纳入到公正的轨道。

郑苏仙梦游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邻村一媪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私叩冥吏曰:“此农家老妇,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媪一生无利己损人心。夫利己之心,虽贤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为害也。此一村妇,而能自制其私心,读书讲学之儒,对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礼乎!”郑素有心计,闻之惕然而寤。郑又言:此媪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辨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足叔)(足昔),锋棱顿减。王徐顾笑曰:“怪公盛气耳。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好官,来生尚不失冠带。”促命即送转轮王。观此二事,知人心微暧,鬼神皆得而窥,虽贤者一念之私,亦不免于责备。“相尔在室”,其信然乎!

【白话】郑苏仙梦游冥府

    北村的郑苏仙,一天梦里到了冥府,看见阎罗王正在审录鬼囚。有一名邻村的老妇到了殿前,阎罗王立刻变了脸色,拱手相迎,并赐茶,还命令冥吏赶紧把老妇送往富贵人家投胎。郑苏仙悄悄拉了拉冥吏问:“这个农家老妇,有什么功德?”冥吏说:“这个老妇人过去一生之中从来没有过损人利己的念头。即使是贤良的士大夫也不一定能避免。然而利己必然会损人,种种欺诈构陷,因此而生,种种冤情罪行,因此而造。甚至贻臭万年,流毒四海,都是这利己的念头所生出的祸害。这名村妇却能克制自己的私心,和她相比,很多读书讲学的儒士都会显出愧色啊。所以阎罗王对她以礼相待又有什么奇怪的!”郑苏仙向来有心计,听到之后警觉的有所醒悟。郑苏仙还说:这个老妇没来以前,有一个穿着朝服的官员昂然入殿,自称生前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喝一杯水而已,所以如今死了也无愧于鬼神。阎罗王微笑着讥讽他说:“设立官员是为了治理人民,哪怕官阶低下到譬如管理驿站车马迎送的驿丞,负责闸门启闭储泄的闸官,也都是出自各方面的考量和他们可以起到的作用,才设置这些官职。如果不要钱就是好官,那放置个木偶在公堂上,连水都不喝,岂不是比你更强吗?”官员听了又辨解到:“我虽然没有什么功绩,可也没什么罪行。”阎罗王说:“你一生处处谋求自保,某案件某案件(阎罗王列举,但郑苏仙不知道是哪些),为了躲避嫌疑而不发表意见,难道不是对不起百姓吗?某事某事(同上),厌畏烦重而不去实施,难道不是对不起国家吗?国家每三年要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是为了什么?不作为就是有罪。”官员听了之后非常惶恐不安,起初的锋芒之气顿时消减。阎罗王缓缓回顾笑着说:“只是看不惯你开始上殿时的盛气罢了。平心而论,要是三四等的好官,来生还不至于失去做官的运格。”说完便催促着命人立即把这名官员送去转轮王那里。从这俩件事可以知道,尽管人的心思幽暗隐密,但鬼神可以窥知,虽然是贤者的一念之私,也不免被责备。诗经上说即使是在自己屋子里的一举一动也会被鬼神觉知,真的是这样啊!(“相在尔室”出自出自《诗经?大雅?抑》,整句话是「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看看你的室中,在阴暗的地方也要光明磊落,什麼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神明的来临是不可猜度的,难道能够讨厌他吗?】

【野狐乱弹】:一辈子没有利己之心恐怕很难,但尽量不去损人利己还是可以做到的,这算是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吧?然而现在的人物欲横流,只知道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活,缺乏起码的公德心,甚至还会做出种种违反法律的罪行。如果人们可以得知,死后会依据生前所作所为,裁定来世去向的话,会不会有所顾忌?说到无所作为,素餐尸位,却以清廉标榜自己的官员,古来有之,而我们这个时代,不作为甚至胡作非为又大肆贪污腐败的官员也屡见不鲜了吧?说到这里,又不禁想起了一则笑话:“国家在沉睡,党在搞社会。社会在呻吟,人民在流泪。”

野狐乱弹,鬼话无忌,谢绝跨省,谢谢~

阎王怒斥庸官

有一天,北村的郑苏仙做梦来到了阴曹地府。看见阎王爷正在清查审理案犯。恰巧邻村的一位老婆婆被带到堂前,阎王爷对这位老婆婆非常客气,又是施礼,又是赐座献茶,命令手下选个好地方,让她转世托生。

见此,郑苏仙很疑惑,便问身旁的冥官:“这老婆婆有什么功德,阎王爷竟这样善待她?”

冥官说:“这位老太太一辈子不损人利己。利己之心,几乎是人人都有,虽高官圣贤,也在所难免。凡图私利的,必然损害别人,各种机巧奸诈随之而来,许多冤仇罪过时常发生。有的人甚至会做出流毒四方,遗臭万年的事情来,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有损人利己的一念之差。这位老太太能够克制私心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如果拿她的品德与那些整天读书讲经,却满脑子私心杂念的所谓儒士比较,真的会使他们惭愧。你说,阎王爷以礼相待这位老太太,还不应该吗?”郑苏仙向来有心计,听了冥官这番话,既敬佩又害怕,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就不再多问了。

郑苏仙回忆说:在这位老太太被带上殿之前,还有一位身穿官服的人很高傲地走上殿来,对阎王说:“我自从做官以来,所到之处只喝一杯清茶,从来没有贪污受贿。如今,在阎王小鬼们面前,我敢说是毫无愧色了!”

阎王爷对他的话不以为然,冷笑道:“朝廷设职官,就是为民谋福,连那些管理交通驿站和掌管水闸的小官,也要兴利除弊,这是他们的责任。如像你说的,只要不贪财不吃喝就是好官,倒不如在官府大堂上立一个木偶,它连一口水也不喝,不是比您更强吗?”

身穿官服的人强辩说:“我虽没什么功劳,但也没有罪过呀!”

阎王说:“你一辈子为了保全自己,置国家与百姓利益于不顾。某某案子,你为了逃避责任不敢仗义执言,这难道不是损害百姓吗?还有某某案子,你怕惹麻烦,不也是撒手不管吗,这难道不是损害国家吗?在三年一次的考绩中,政绩又如何?要知道身居官位,无功就是过呀!”

身穿官服的人听了阎王的一席话,非常惭愧而局促不安,刚才的傲气顿时大减。阎王见他这副表情,慢慢回头笑着说道:“怪你太过高傲自负了,平心而论,你还算得上是位三四等好官。不用害怕,下辈子你还会做官!”说完,命鬼卒把他也送到转轮王那里去托生。

郑苏仙讲的这两个故事说明:人的心目中所有的不公之心,鬼神都能窥见。即使比较贤明的人也是如此。“莫道暗室里不显明,没有人会把我看透!”这话是可信的呀。

阅微法苑

阎王审案,在神狐鬼异故事中,并不少见。纪晓岚将这样的故事拿来为我所用,把自己对人的评价放在阎王判词中得以抒发。这则故事中,纪晓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了一村妇和某官在阎罗殿受到阎王不同待遇的情景。

作为审判官的阎王对人们在阳世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了如指掌,完全按照人们阳世间言行的善恶而采取不同态度,读来饶有趣味。

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迷信心理的支配下,人们对纪晓岚所讲述的,自然会加以反省,从中受到教化。人们看了这则故事也许会想到,在阳世间言行的善恶,直接决定着来世是转生一个好去处还是被打入地狱。

阎王见一村妇,何以“改容拱手,赐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处”?郑苏仙当然不解,在他看来,一个村妇并无功无名,怎么会受到阎王的如此待遇?

冥吏的一番话语使郑苏仙“惕然而寤”,村妇生前的“无利己损人心”受到了阎王好的评判和善待。

纪晓岚以此启迪人们从利己损人的迷惑中走出,克服人性的卑劣。他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某官因心存私念受到阎王的质问和责备的情景。

某官自认为,生前为官“但饮一杯水”,做到两袖清风,不谋钱财,到了阎罗大殿,他自恃清廉无过,满不在乎。阎王却讥笑他在阳世的虚伪和无为,鄙视他还不如一具木偶。

某官尚为自己申辩说“无功亦无罪”。阎王怒斥他“无功即有罪”。

如果从法律的角度考察这则故事,纪晓岚在此提出了为官标准和原则。作为一名称职的官吏,即古代百姓眼中的“好官”,不仅要保持廉洁、心正,还要有所作为。这一点,徐瑃的《纪氏嘉言》说得更加清楚:“利己自全,贤者不免,孰料流弊至于此报。先生之训可谓深切著名矣。然孰是说,将遂不为身家计乎?亦不能有利己之意。而即思所以利物利人,有自全之心,而遂谋所以安上全下,斯得之矣。”

为了充分理解纪晓岚的这一创作意图,先简要介绍一下清代的官吏考核制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社会成员大致分为两个阶层:官与民。统治者通过各级官吏的行政管理,达到有效治吏的目的。各个朝代对官吏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世理论。统治者强调“治国之要,择吏为先”。各个朝代为了鼓励官员认真履行职责,忠于皇权,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

明朝官员考核制度趋于成熟。考核分两种:第一种称“考满”,即由上级主管官员对任期届满的下级官员进行考察评定。主要依据被考察官员任期内的政绩表现,做出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类考语。称职者升官,平常者复职(在同一级别内转任其他官职),不称职者降级调用。第二种称“考察”,又分为“京察”、“大计”两种。“京察”由都察院主持考查在京各级官员,每六年举行一次。“大计”由各地的上级官员对其下属进行考查,每三年举行一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按“八法”纠查违法失职官员。所谓八法指八种违法失职行为: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疲软)、不谨。犯此八法,即上报皇帝分别处以降级调用,勒令致仕(退休)、闲住为民等处分,严重者送刑部判罪发落。考察中发现官吏有营私舞弊行为,按保举连坐法严惩。

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官吏考察制度,但更为严密。除了定期进行考察外,清朝还规定长官可以在平时对下属官员进行奖惩。奖励方法有加级、记录等。加级是指对政绩突出的官员在其原官职品级上加上若干级(如加一级、加二级之类),虽然并不增发其官俸,但允许该官员在服装、仪仗、居所上采用高品级的规格。记录是指对有功绩的官员登记注册,以次数计(如记录一次、五次、十次之类)。惩罚方法有罚俸、降俸、降级、革职、拿问等。加级、记录可以抵消惩罚。奖惩情况在考核时是重要的依据。

清朝考核官员的标准为四格八法:四格是指从守(品德操行)、政(政绩)、才(才能)、年(年龄及身体状况)四个方面对官员作出评价。八法指从八个方面参劾不称职官员,即凡贪、酷、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干不及的官员应受处分。贪、酷者由吏部、都察院议处,重者由刑部定罪;罢软无为、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疾者勒令致仕;浮躁者降三级调用;才干不及者降两级调用。

为了加强对官员行政活动的监督、监察,明清时期设立了严格的官吏监察制度。

明朝中央设都察院,都察院长官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辅之。下设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察。都察院号称“风宪衙门”,“天子耳目”。所有御史必须科举出身,职权颇重,对任何官员都可进行监督弹劾。出巡各省的御史称“巡按御史”,号称“代天子巡狩”,是皇帝的特使,虽然官阶仅正七品,但至各省可与三司长官抗礼,府以下官员都得跪拜迎送。巡按御史每到一地,“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并收取民间诉状,监督地方官是否有违法乱纪行为。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御史犯罪,加重二等处罚。除都察院,中央还设六科监察机构。朝廷六部每部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各一名,监察六部日常政务活动,核查上奏的奏章及奉旨执行政务的情况。六部给事中合称“六科”,与都察院并列,直接向皇帝负责。

清朝在监察制度上沿袭了明朝制度,只是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科道”,使监察机构一体化。在地方上,由按察使派出的“分巡道”和由布政使派出的“分守道”,分别对府、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并废除了巡按御史制度。为了使监察官吏相互监督,清朝制定了互监法。顺治十五年(1658)颁行实施。凡监察御史必得“操守当洁清,举劾当得宜,抚按当互纠”;“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凡监察御史其职责履行也必得尽心尽力,一旦发生错误,当由其自身负责全部责任。”

但是,由于清朝严格实行以满官监视汉官的制度,正常的监察制度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大。

看了这些涉及官员的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使人想到,在那个时代,当一名朝廷认可、百姓拥护的“好官”,首先就要严格遵守官道和官纪,否则会受到各项制度的约束和惩罚。纪晓岚五次执掌都察院,对官吏的品行和能力的要求和标准,有自己的看法。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他用很多篇幅论述了好官和坏官的故事,足以见其心意,他希望好官多多益善,同时也在叹息当一个好官绝非易事。

狂电穿人

雍正壬子有宦家子妇,素无勃谿状。突狂电穿牖,如火光激射,雷楔贯心而入,洞左胁而出,其夫亦为雷焰燔烧,背到尻皆焦黑,气息仅属,久之乃苏,顾妇尸泣曰:我性刚劲,与母争论或有之;尔不过私诉抑郁,背灯掩泪而已,何雷之误中尔耶?是未知律重主谋,幽明一也。

【白话】狂电穿人

雍正壬子(1732)年,有一户官宦人家的媳妇,平日看来似乎从未和婆家人有过争吵的样子。某天,突然一道狂暴的闪电穿过窗户,如同火光激射,妇人被雷电贯胸穿心而入,洞穿身体后又从左胁射出,她的丈夫也被雷电迸发出的火焰烧伤,整个脊背到臀部全部烧成焦黑色,只剩下一口气。丈夫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看着妇人的尸体哭泣道:我个性刚劲,有时可能会和母亲争论;你不过私下跟我倾诉抑郁,背着灯烛掩泪抽泣而已,为什么雷电会误中你啊?(这妇人的所作所为有故意挑拨丈夫与婆婆争吵的嫌疑)殊不知律法重责主谋,人间灵界这一点是一样的。

【野狐乱弹】:唉,很多女人不修口德又做事阴晦,旁人看不出,可非人的鬼神却是知道的。女人,大多只看重名利而不注重德行的修养,因此同是女人的婆媳经常是水火不容,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难怪孔夫子会说出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的话。列位看官如果有是女身的,不妨以此为鉴,试着修心持德,做个内外兼修,秀外慧中的美女~

无云和尚

无云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