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区人员穿衣程序:章文 : 红领巾,绿领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5:41:07

写此文前,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小学生涯,十分庆幸的有两点:第一在我的学校里,没有红绿领巾之分,所有的同学都佩戴红领巾;第二是自己的成绩一直很好,未曾受过歧视对待。

特别提这两点,是因为像我这样打小自尊心超强的人,要是在小学就受到区别对待,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事情呢?离家出走甚至跳进家前面的大水塘,都是有可能的呀!

那时带红领巾没有特别的感觉,小孩子哪懂得什么“少年先锋队”和共产主义的关系啊!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红领巾其实源于俄罗斯,与东正教有关。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上“主日课”时都会戴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

中共内战胜利建立新中国后不久,1949年10月13日,学习苏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一样,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意义是:红领巾是用中国人民的鲜血染红的,它代表着无数英雄的心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少先队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前一句指的是理想和目标,后一句指的是决心和行动。呼号由少先队辅导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组织的代表,或者由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人领呼,全体队员齐声回答。

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曾经是多么激动人心、而今又是多么空洞无物的一句口号。放眼当下体制内外,还有谁真正相信共产主义那一套盅惑人心的把戏?

而红领巾依然系在孩子的脖子上,不过现在更多是被老师们当作奖励优生(学习好)的手段。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之下,学校和老师不由自主地成为分数的奴隶,只有学生的考分高,学校才能晋升名校获取更多教育资源,老师才能评选模范、特级。结果最苦的还是孩子,他们是最终承受者,这些生理和心理的未成年人,负荷着成人都望而却步的压力。

我犹记得当年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读书的辛苦情景。每天早上5、6点钟天还未亮就起床去学校上早自习,放学后还有一堆作业要完成。所谓十年寒窗,一点都不过分。

学习辛苦也就罢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心理上的折磨。我还记得小学同学因成绩不好或者调皮捣蛋被老师批评、罚站甚至体罚的情景,此外,喊家长来学校“受训”更是让“差生”羞于见人的另种惩罚。

以分数定优劣,唯成绩是举,不知挫伤了多少孩子的自尊,使得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巨大的自卑阴影中难以自拔。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其他潜质不错,例如会唱歌会跳舞会手工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连这些特长也都埋葬了。

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大多创造性不够,这已经被无数中外对比的案例所证实。据一位供职北京教育系统的朋友透露,教育部曾经对历年的高考状元做过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状元们进入社会后,在各个行业几无大的建树。此报告最终未向社会发布。

但令人失望的是,尽管弊端多多,应试教育的惯性强大无比,至今还在拿着鞭子鞭打我们的孩子。这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事件就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欣慰的是,在舆论强烈关注下,这个虽然老师未必是故意,但实质上是将学生分等级公然挫伤学生尊严的举措被叫停了。

但它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反思。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和推动下,中国的素质教育开始起步,这些年各地都探索出了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共同点是向“唯分数论”说“不”,但令人痛心的是,最近几年又被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挥得向后转了,各地素质教育呈现退化趋势。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而在我国,教育的功利性太过明显,目的不是为了培育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为了考分和升学,这种反常的教育模式为祸多年,遗毒深远。

红领巾和绿领巾的区别,只是其表象而已。依我看,不仅不能让孩子带“绿领巾”,红领巾也应该从孩子的脖子上取下来,所有束缚孩子正常成长的东西都应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