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安全对策措施:审思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保护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6:13:07
审思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组分外荒唐的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海南、宁夏、陕西、吉林、黑龙江五省使用)第11题给出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小说。

   保护人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   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以这篇小说为阅读文本,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11.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命题组对这道题目,给出了如下一组“参考答案”: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黑暗现实;

②讽刺官场中的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现象;

③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

②以“保护人”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这实在是一组答非所问,非外荒唐的“参考答案”。

依据题意,题目所问的应该是:作者以“保护者”作为小说题目,在表达主题思想、进行人物塑造和组织情节结构等方面各有什么用意?或者说,各有什么意义,对读者会有哪些启发?

而“参考答案”给出的三个观点竟然是: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三个观点都没有主语。补上主语,应该是:“保护者”这个题目,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保护者”这个题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保护者”这个题目,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一个题目,能有如此神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保护者”三字真有如此奇效,那莫泊桑何须还运筹这样一篇千数百字的小说呢?

三个观点,下含九个要点,没有一个要点是在回答题目所问。“保护者”这个题目不具备实现九个要点中任何一点的特异功能。

九个要点中,信口开河、舛误荒唐之处,更是斑斑在目。

“揭露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黑暗现实”?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造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吧?

“时刻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自我炫耀吧?

“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这是“人物塑造”的要点吗?怎么放到“观点二”里了?

“以‘保护人’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聚拢了人物矛盾,怎么会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明暗两条线索,怎么能使结构收放自如?

……

这样一道8分的探究题目和“参考答案”严重脱节:不是“参考答案”答非所问,就是题目表述不明。总之,按照题目答题的考生绝难符合“参考答案”的标准。相信使用此卷五省的阅卷领导小组在阅卷中一定会对“参考答案”作大幅度校正,拟出合理的“评分细则”。但是,“评分细则”是不外传的,印在各种“高考真题”和“N年高考,M年模拟”书上的仍然还会是“三个观点,九个要点”的“参考答案”。

如此“参考答案”,将把“新课标”引向何方?将把语文教育推向何处?

在这里,我们根据题目要求,拟出一组“备考答案”。提供参考,欢迎校正。

㈠主题思想方面。

用“保护人”做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凝练鲜明的体现,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思考探求。

小说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下层缺失法律和正义的“保护”;而上层社会钻营门路,寻求“保护”,结党营私。甚者以“保护人”自居,用“保护人”炫耀。“保护人”三字,如同法国社会的缩影,小说以此为题,一击中的。

同时,小说的这个题目,还促使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如果社会离不开保护人,大家都纷纷寻求或充当保护人,社会就将丧失真正的“保护”,就没有了真实、正义和尊严。只有从社会的辞典中勾除“保护人”的名目,才能使社会纯净。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从心灵中删除“保护人”的词条,做到心灵纯净。可以说,“保护人”不除,社会将永无宁日。

㈡人物塑造方面。

用“保护人”做题目,使读者对小说塑造的人物产生形象、鲜明、全面的体味,还具有象征、讽刺意味。

首先,小说中的“保护人”指的是主人公玛兰,指他到处主动邀做“保护人”的行为,以此形象地刻画出他肤浅荒唐、炫耀权力的丑恶灵魂。玛兰之所以如此荒唐,离不开社会环境,他自己就是在做议员、部长的朋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保护下,官运亨通的。可以想象,“保护人”三个字,正是主人公玛兰灵魂的核心。 

除此之外,小说的这个题目,还全面覆盖了社会上层各色人物。朋友部长是玛兰的保护人,玛兰做官后,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出面保护劣迹多端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这种前倨后恭的角色变化,正是围绕“保护人”展现的。而官场和教会,政权和宗教,也就这样以“保护人”的姿态相互请托、庇护,纷纷登场,上演了一出闹剧。                          

正因为此,“保护人”这个题目就更具普遍的象征性寓意,直指社会人心。这与小说用夸张、讽刺的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

㈢情节结构方面。

用“保护人”做题目,体现出小说清晰曲折的情节和宛然有序的结构。

首先,“保护人”正是整篇小说清晰的情节线索。玛兰的发迹是在朋友部长的保护下实现的,玛兰做官之后,又做过红衣主教的保护人,还主动保护劣迹斑斑的神父,最后又恳求总主教保护自己。“保护人”是贯穿情节的主线。

此外,玛兰是靠“保护人”发迹的,又邀做“保护人”以炫耀,再以恳求“保护人”结束。“保护人”的题目体现着情节的摇曳曲折。特别有趣的是,小说结束时,玛兰一面请托,一面又说不再请托的教训,这种对“保护人”的纠缠,令读者忍俊不禁,又不免思考:他能接受教训吗?这时回顾题目,“保护人”三个字更显得赫然在目。

小说明线是官场,暗线是教会,还有一条副线是舆论;这几条线索都围绕“保护人”展开。“保护人”在其中穿针引线。小说的题目也体现着这一层含义吧? 

两道异曲同昏的题目

 

《红楼梦》里有一段人所共知的情节。宁国府的老马夫焦大喝多了酒,借酒使性,痛骂贾珍、贾蓉:“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红学家们高度称赞曹雪芹小说里这一句语言描写:焦大语言颠倒,很好地表现了酣醉情态——神来之笔!

巧得很,在高考语文试题里,两次出现“酣醉”情态。

一次是2009年,出现在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C.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种做法是明修栈暗度陈

这个选项形同虚设。因为无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成语用得对不对,全句话总是没有错的。就算使用不恰当,不恰当的责任也应归在“有人说这种做法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那个“人”的名下,而不能说是整个句子成语使用不恰当。

这就像焦大把俗语“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红”“白”颠倒一样。我们只能说是焦大喝高了,而不能说曹雪芹喝高了一样。

幸亏,2009年北京市这道题目的这个选项是一个正确选项,掩盖了这一纰漏。

无独有偶,同样纰漏在2010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中再次出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这次不如上一次走运,这是一个成语使用不正确的选项。是的,“附庸风雅”使用不正确,但不正确的是旁边那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而不是这句话的述说整体。如果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又爱摆弄成语的“中学生模样的青年”,用来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附庸风雅”这个成语不但用得对,而且用得好,用得惟妙惟肖。

这又好像曹雪芹用“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个使用不当的俗语,刻画焦大的醉态一样,我们称赞雪芹先生这个俗语是神来之笔,用得对,用得好,用得惟妙惟肖。

我们说什么好呢?连续两年,两道题目,异曲同昏。是不是喝得有点儿高了?

当年,宁国府的爷们儿,将一把马粪塞进焦大嘴里;要是我们现在的高考命题专家,肯定要把这把马粪塞进曹雪芹先生嘴里去了,唉!

谨慎点儿,好吗?

 

2010年,北京市第一年执行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高考试题。命题组还是很用心的。试题中的阅读延伸题目是突出亮点。阅读延伸题,在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各设置一道10分,回答不少于200字的题目。具有综合要求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和表述性的特点,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好阅读延伸题,要求考生基础更扎实,更确切地读懂诗文,同时向写作的广阔空间延伸。这一创意,如果在教学和备考中切实落实,将有巨大收效。

可是,在这种大眼光、大手笔的光辉中,总有些小地方欠磨合,感觉疙疙瘩瘩。

例如第9题: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这道题目的“参考答案”是B项: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参考答案”判断B项不符合文意的根据应该是下面的文字: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我认为,无论这一局部文字,还是《宋清传》全文,都不足以判断B项不符合文意。

先看看《宋清传》中的宋清,是不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宋清传》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更重要的是,面对普遍赞誉和经济收益,宋清却没有半点狂妄。求助的人越多,他就做得越好。有的人遭遇困境,宋清对他们也绝不冷落,照样送给好的药材。可见他不计较眼前某一笔、几笔交易的亏损,是一种明确的理念,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药业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业,但也关系黎民健康,宋清如果不是目光远大,对从业责任有根本性的认识,无论如何不会在经商中不计小利。不计小利,正是宋清高尚人生境界的反映。

做人境界的高低,是比较而言的。宋清的这种作为,不但高于同业同仁,而且高于许多士大夫。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始终有益于他人,这才是最难最难的。以宋清的作为评判,他已经达到了“最难最难”的做人高度。认为他不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B选项最有力的根据,应该是宋清自己的话,亦即“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但是,B选项的措辞是“宋清认为”,而不是“宋清说”。“认为”不等于“说”。“认为”的意思是“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看法”“判断”来自思想;宋清所言,就一定是准确表明他的思想吗?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观其行重于听其言。口不对心、口是心非者,比比皆是;剔除其中的贬义,宋清也很可能口不对心、口非心是呢。基本的法理是:重证据,轻口供。判断宋清“认为”的内容,最确切的依据是他几十年的作为,而不是他的一句话。我们不是经常听到那些境界高尚的人,在面对褒扬时谦虚地说:这只是我应该做的而已。我们绝不会以此判断此人不追求高尚,也不会以此判断他不认为自己在追求高尚,我们反而更觉得他的确在追求高尚,并且是自觉的追求高尚。那么,现在宋清面对“清其有道者欤”的褒扬,说一番谦虚的话,我们又凭什么判断宋清就认为自己不追求高尚呢?

 就算宋清自己亲口说:“我认为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不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我们仍然不能做出B选项的判断,宋清的“认为”要根据宋清的行为判断,这是基本的事理和情理,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

想明白点,可以吗?

 

接着昨天,再看一个例子。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第13题,是一道诗歌阅读的题目。要求阅读的诗歌是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我们尝试把这首诗转换成了现代汉语:

攀登上高山峰顶远望四海,天地之间是多么广阔无边。霜蒙盖各种景物一派秋色,风飘在苍茫大地分外凄寒。荣华富贵被东流江水涤荡,所有的事情都付之于波澜。白色的太阳掩映在余晖里,漂浮的云朵没有一定因缘。高大梧桐上燕雀营造巢窠,矮小丛棘里却栖息着鹓鸾。我看还是暂且回归而去吧,仗剑高歌行走的路太艰难。

13②题是: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题目出得挺蹊跷。要求“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又要求“结合全诗”。到底要求谈全诗,还是谈最后一句?尽量糅合其间的关系,大约应该是:一方面答出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在结尾句“剑歌行路难”中有怎样的体现;另一方面答出,结尾这一句,又有什么独特的思想感情。

在考场外的我们,怎么都好办,因为我们拿着“参考答案”。看看吧,“参考答案”是: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这三个要点,第③点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朗,第①、第②点,若说是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有点儿模棱牵强,需要辗转勾连方可搭上;若说体现结尾句前面诗句的思想感情则比较明朗。“参考答案”最严重的缺欠是,结尾句与全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关系,丝毫未予顾及。“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更像是在回答全诗的思想感情。可是,题目明明要求落到结尾句上。很明显,“参考答案”答非所问。

这可苦了考生,他们怎么敢答非所问。这也难为了此后的教师和学生——2010年的高考试题,是第一年执行“新课标”的考题,是教学与备考的样板——他们怎么办?

直接问“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不就结了,还扯出个“结尾句”做甚?我们无权改题,只能勉为其难,按题目要求糅合,兼顾全诗和结尾句吧:

诗人描述登高远望心头涌现出的对世事人生的苍凉感慨,诸多感慨凝聚到结尾一句喷发出来。这感慨中有世情难测、人情冷漠、荣华易逝的喟叹;有世道黑暗,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的愤懑。正因为世事如斯,诗人才“剑歌”出行,意欲匡时济世,铲除不平,但是,“剑歌行路难”啊!结尾一句,百感交集,而最直接体现的是世事艰险,怀才不遇,投报无门的愤慨与失落之情。

好累!

这种让答题人莫名就里,题目与答案对不上茬的现象,几成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规状态。没有“命题法”做主,我们只能恳请命题专家:想明白点儿,好吗?

类似的地方挺多。例如第14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参考答案”是D项: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D项所依据的是文本最后一段第④句:

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

“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等,才得以存在”,是不是意味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使其“得以存在”就是“推动了”?值得商榷。

又例如第19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请数数引号里面的语句,那是一句,还是两句?要是赵本山说,就是:连一和二都分不清了,你说你有多“二”?不错,这是小节。可是大处都出彩了,小节就不能想明白点儿吗?

想明白点儿,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