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房价:朱德/粟裕兵法的学习心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56:17
朱德/粟裕兵法的学习心得 2007-12-19 16:11

一、从粟裕将军的用兵之法说起

    粟裕将军的用兵之法,与众不同,经常出人意料。比如中共的战术原则是先打弱抵,再打强敌,而粟却在多次大战中经常先打强敌,等等,值得特别说一说。

一般来说,粟的战术思想,我以为可以用“三好打”来总结。

“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

“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

“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据一位熟悉朱老总的红军后代给我讲,这种辨证唯物的思想最早是朱老总提出来的。

查一九三三年,朱德在“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 ”一文指出:“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首先要知道事物是变动的,情况是迁移的,决不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军队。我们的作战决心必须根据任务、敌情和地形来定下。任务、敌情、地形既然是时常变换,因而我们决心就不同,而运用战术的原则也就更不同了。。。。。一般说来,战略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如有人运用战术专寻找敌人硬处打,则敌人软处也必成为硬处了。倘因此而不能争取战术的胜利,则战略的目的也就不容易达到。。。。”

可见,唯物辩证是朱德总司令和粟裕将军兵法的核心思想,两个描述的内容是一致的。粟的“三好打”是对朱德总司令的战术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粟裕将军从一个士兵开始,跟着朱老总上井冈,“激流归大海”,身经百战,每战在前,学的首先自然就是朱老总的战术和战术思想了。

看看粟裕将军的军事回忆录,他对朱老总言必称“总司令”、“他老人家”、“跟朱毛学打仗”,可见他对朱老总是高度认同的。这种认同,首先体现在对军队作战的战术的相通之处吧。

以前,大众往往推崇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林彪将军的“六大战术原则”。

前者内容是“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⑥连续作战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⑨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后者内容是“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等等。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当时,这些军事原则和战术原则都是很厉害的招数,如同“笑傲江湖”的五岳门派的绝招一样。

问题是这些都是固定的东西,我可以用,敌人也可以用,而且敌人还可做针对性的准备。这样,真到战场上,只能是时灵时不灵,遇到的敌人是个傻瓜,就灵;遇到的敌人比我们还聪明,就不灵了。但是,总不能让菩萨保佑我们每次作战都是遇到傻瓜吧?

“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实际上是灵活用兵的无上心法,真正的“无招胜有招”境界。你看不到他的招法,但只要你的部队存在弱点,你的用兵招法出现漏洞,你就会被攻击。即使你保护措施做的再好,一时没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战机问题,要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条件,还要去创造有利的条件。(《粟裕战争回忆录》)”照样可以找出有利的战机。

与这样的对手作战,你没有更好的办法,最高明的办法只能像黄伯涛那样,管好自己的部队,作战时拼命就是了,能给粟裕的部队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你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一代名将。击败对方,获得胜利的事,就不要妄想了。


二、“三好打”战术思想解读

“三好打”是对朱总司令的辨证的战术基本原则的简略提法,它是一个战术原则,更是一个指导作战行动的准则。

金庸小说中独孤剑法“无招胜有招”的前提,是懂得和熟练掌握“破剑式”、“破掌式”。。。一样,为何能破各种招式,首先的熟悉出剑/掌等肢体基本条理,然后紧盯对手的杀伤点(剑尖/掌心)这个目标,才能出手必中。

金庸这个描述自然是编造,但这个原理是符合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的。“三好打”也是一样,虽然只是粟裕/朱老总的个人总结,但根据他们其他的战例,我们可以看出,“三好打”实际上是从天时、地理、资源、人物等各个方面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来打仗。

第一条,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主要是空间的利用。

部队作战,古人说的好,“天时不如地利”,利用具体的地理条件,形成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斗条件,是古往今来军事家不变的法则。

个人以为,“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包括两个含义:

1、利用现有的地利条件消灭敌人,这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被动的方式是在敌人军队运动的路线上设伏,伏击敌军。主动的方式通过各种办法吸引敌人军队,使之进入我设伏地域加以消灭,比如围点打援,伏击战等;或者迷惑敌军,虚虚实时,捉摸不定,使之不敢走别的道路,只能或只敢走我们设伏的路段,比如攻城的围三阙一,比如三国演义中华容道的小路放烟火。

2、改造现有地形条件,使之从原来的有利于敌,实际变成有利于我,但表面上看还有利于敌。使敌人放胆前来,却落入我方的圈套中。

“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这一思想的升华,就是粟裕提出的战场建设的思想。

在现代和近现代作战条件下,装备落后的一方在作战时,有个能不能在运动中摆脱敌军,集中兵力过程能否避免敌军远程打击的问题。进行战场建设,依托预设战场,在现代作战条件才能以弱克强。

前不久的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战(2006年)结果,就表明了战场建设思想的巨大成功。


第二条,“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这一条主要指对时间的利用。

个人以为,“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至少包括四个含义:

1.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敌人尚没有完成战斗准备时,抢先下手,打击和歼灭敌人。包括与敌人打时间差,在敌军战斗力没有展开前就消灭敌人。

2. 通过各种手段,疲惫、削弱敌军的战斗力,直到达成“好消灭”的时候,加以消灭。

3. 耐心地与敌军进行周旋,尽量避免消耗战。当达成我军能对歼灭对象有效地形成的充分兵力条件时,再打。

4.积极地调动敌军,使之发生错误,为我军创造歼灭条件。兵力集中的敌军,其后勤补给压力大,兵力分散的敌军,其被分割的压力大。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比如原来兵力集中的敌军,在山区运动时,必然会被大大小小的山地分割。

“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这一思想的升华,就是粟裕提出的中国国防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的防御性国防政策。这一政策在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出现的问题,面对敌对势力的挑恤,我们只能被动地应对。而且我们被迫在对方预先建设好的战场与其作战,着给我们作战部队加大了不小的损失。

“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形成我们的积极防御国防政策后,面对敌对势力的挑恤,我们就可以得到战略突袭的优势,以较小代价获得预期的战果。实际上,抗美援朝的决策,其实就是“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思想的战略的一个体现。

第三条,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

战斗前,要积极主动地侦察敌军的部署和各部队的军事主官、战斗力、相互配合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态势和能力情况,机动灵活地选择歼灭对象。

敌人部队的战斗力能否得到发挥,是有一系列的条件。

战斗力是战斗三要素中的基础,它在时间和空间中迅速不断地变化着。 从本质上讲,战斗力具有四个特点,即集、散,动、静四性。集——战斗力集中起来则强;散——战斗力分散则弱;动——战斗力运动起来则增强;静——战斗力静止不动则减弱。

在军队运动和作战中,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客观上就出现集、散的差异和动、静的转换。粟裕将军说过:“没有展开的敌人,虽强尤弱”。

因此,攻击战斗力弱的部队来补充自己,突袭没有防备的敌军部队,攻击没有展开的敌军部队,攻击分散孤立的敌军部队,攻击没有友军积极援助的敌军部队,。。。等等,这些都是“什么敌人好消灭就打什么敌人”的具体体现。

同时,当己方部队战斗力与敌军相差很大时,以至于每一部分的敌人都不“好消灭”的时候,全力建设自己的现代化军队是必然的选择。

回过头来,让我们看一看国际上现代军事理论经典《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中有关介绍:战斗受以下三个要素支配:能力(ENERGY),消灭敌人的基本要素;时间(TIME),明暗寒暑晴雨等自然现象和时机;空间(SPACE),地形的特点等自然现象、地幅和态势 。这三个因素相互联系,对战斗的本质——能力起着增强和削弱的作用。在发挥能力的时候,三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三个要素间的关系也依然存在着。这三个要素中最容易人为地改变的是能力,它是战斗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要素。

“三好打”实际上正是上述理论的口语式总结,不过,这是在半个世纪前,朱老总和粟裕将军在中国革命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