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爸裤裆:关于成都市全面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1:20

关于成都市全面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毛志雄  时间:2010-04-22   浏览次数:2506 次

#TRS_AUTOADD_1271917926046 P {MARGIN-TOP: 12px; FONT-SIZE: 10.5pt; MARGIN-BOTTOM: 12px; TEXT-INDENT: 28px; LINE-HEIGHT: 2;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71917926046 TD {MARGIN-TOP: 12px; FONT-SIZE: 10.5pt; MARGIN-BOTTOM: 12px; TEXT-INDENT: 28px; LINE-HEIGHT: 2;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71917926046 DIV {MARGIN-TOP: 12px; FONT-SIZE: 10.5pt; MARGIN-BOTTOM: 12px; TEXT-INDENT: 28px; LINE-HEIGHT: 2;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71917926046 LI {MARGIN-TOP: 12px; FONT-SIZE: 10.5pt; MARGIN-BOTTOM: 12px; TEXT-INDENT: 28px; LINE-HEIGHT: 2;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71917926046 {MARGIN-TOP: 12px; FONT-SIZE: 10.5pt; MARGIN-BOTTOM: 12px; TEXT-INDENT: 28px; LINE-HEIGHT: 2; FONT-FAMILY: 宋体}/**---JSON--{"p":{"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28px"},"td":{"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28px"},"div":{"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28px"},"li":{"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28px"},"":{"font-family":"宋体","font-weight":"","font-size":"10.5pt","line-height":"2","direction":"","margin-top":"12px","margin-bottom":"12px","text-indent":"28px"}}--**/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坚持把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实践,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切实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大力实施政府组织再造,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理政为民的服务政府,权责明晰、监督到位的责任政府,法律完备、行为规范的法治政府,清正透明、精干有力的廉洁高效政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和机制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行政许可项目由原来的1166项减少到107项,减幅达91%,审批办理时间平均缩短77%;调整取消行政收费项目352项;撤并了27%的乡镇,减少行政事业编制1.2万余名;建立了近900人的专家咨询库,先后对110多项价格调整方案和地方性法规实施公开听证;全面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包括所有区(市)县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2595个社区(村)便民代办点在内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全市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均衡化,使成都成为全国政务服务效率最高,企业投资成本最低,政府服务方式最规范,市民幸福感最强的城市之一。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增长1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5亿元,同口径增长22.3%;落户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达139家。

虽然成都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随着成都科学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化,成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政府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行为规范、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把成都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引向纵深领域。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全面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经济市场化、管理民主化、社会公平化的要求,着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效能创新,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推动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三最”目标并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重要保障。总体目标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率先建立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在精兵简政、依法行政、阳光行政、高效行政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行政服务最优、行政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将在以下几方面作积极探索。 

一、进一步优化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一)完善引导调节。加快政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制经济向更多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转变。更加注重规划引导,立足全球产业分工、全国生产力布局和全域成都发展定位,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更加注重政策引导,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更加注重投资引导,引入市场机制,用好用活政府投资,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完善统筹协调。加快政府治理方式向城乡互动、经济社会相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转变。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领先,深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的市场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促进经济要素和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平分配。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上争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薄弱环节,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率先,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形成城乡可持续发展机制,提升国家生态城市水平。

(三)完善环境营造。加快政府从直接抓经济发展向营造经济发展环境转变。提升承载基础,不断完善城乡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积极争创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全国领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名列中西部前列的经济发展硬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全国领先。提升综合配套,加快建设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城乡科技文化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实现服务发展的综合配套能力全国领先。提升政务服务,强化政府和公民及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不断创新服务公民、企业的机制和方式,全力支持公民创业、企业创新和社会创造,全面提升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实现服务创业的政务水平全国领先。

(四)尊重市场主体。维护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更加突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企业的平等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自主发展权利,坚决维护纳税人和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对各类投资者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格局。确保市场主体机会平等,放开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机会平等,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五)健全市场规则。消除市场壁垒,全面清理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市场监管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消除不利于市场竞争的体制性障碍,废止妨碍公平竞争的限制性规定。完善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设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完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的规章制度,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建立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引导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健全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和诚信扶持办法,建立健全行业自律规则,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强化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大力培育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化市场监管中介组织,健全公开举报投诉渠道,完善舆论监督和市民监督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构建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和服务环节的全程监管网络。严格市场执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执法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食品三级安全防控体系,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责任,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非法传销、偷税漏税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 

二、进一步优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均衡发展的规划体系,着眼城乡全面现代化建设和满足城乡居民基本需求,科学编制覆盖全域、涵盖所有公共服务领域的全市公共服务总体规划,制定全市公共服务目录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形成完善的惠及全域、水平适度、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实现全市公共服务规划水平和均衡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健全集成推进的建设体系,制定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集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优化设施设备使用维护和营运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最大限度节约公共资源、放大公共服务效应。健全社会主体的评价体系,建立定期发布公共服务白皮书制度,完善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修正机制,健全以市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提高市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二)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着眼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基础性公共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完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加强信访维稳,落实属地管理,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专门队伍和社会力量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政府应急管理,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健全全市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建立专业管理相对集中、综合管理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完善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建设功能完备的公共设施,打造整洁有序、文明规范的公共环境。完善基本性公共服务,打造城乡均衡的优质教育,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原则,着力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重点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适当延伸义务教育时段,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打造城乡普惠的医疗卫生,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加快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打造城乡共享的文化体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推进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增强社会活力。强化保障性公共服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挖掘更多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推进全覆盖和全接轨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健全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标准,构建包括公益慈善在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社会保障。

(三)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完善政府主导机制,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不同层级政府职责,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健全公共服务占财政支出比例持续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共建机制,健全公共服务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鼓励企业参与和捐助公益慈善事业,多渠道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形成政府管基本保障、市场管超值服务、社会管广济善助的公共服务共建格局,提升成都爱心城市水平。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制定社会公共服务举办和投资指导目录,采用公共服务项目公私合资合作、托管、特许经营、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公用事业运营市场化,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三、进一步深入推进政府精兵简政和高效行政

(一)精简行政机构。按照“小政府、大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加快建立组织结构优、行政成本低、行政效能高的行政组织体系。清理行政管理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将社会和市场能够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和市场,对基层政府能够完成的行政管理职能下放给基层。整合行政管理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加快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归并职能相同或者相近政府部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政府组织机构,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实现政府机构设置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精减行政层级。按照规范管理、权责对等和提高财政效率要求,促进基层政权组织率先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依法界定行政层级事权,市政府主要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集中精力做好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区(市)县政府主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与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乡镇政府重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积极推进撤县(市)设区工作,调整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探索建立功能区管理模式。

(三)精减行政人员。严格编制管理,按照职能与机构、任务与人员相匹配要求,建立完善机构编制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机构编制人员实名制管理,合理核定人员编制,严格控制行政人员和领导职数,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实现行政人员配备科学化,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实施动态调控,建立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严格控制编制总规模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机构职能变化情况,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用好用活现有编制,及时对职责弱化、任务减少的部门予以合并,人员调整到职责增加较多或任务较重的部门,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推进配套改革,全面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按公共性、公益性和经营性功能,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整合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对经营类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严格控制政府新设事业单位,切实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四)改革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清理机制,定期清理并公布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完善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审核论证制度和行政审批项目实施情况评估制度。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把可以由区(市)县承担的审批职能下放给区(市)县,凡是下级部门进行实质审查、上级部门书面审查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优先发展重点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等方面的审批权限。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推进审批中介前置审查论证评估制度改革,推动审批管制向规划标准管理转变,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委托审批制度,全面实施企业登记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全面推行联合踏勘、并行审查的小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五)优化行政流程。加快建立行政效能高、服务效果好的行政运行机制。再造行政运行流程,依据行政权力运行基本规律,以设置科学化、流程便捷化、过程人性化为目标,调整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程序。再造政务服务流程,以最大限度提高行政效能和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科学设置办事环节,健全行政部门提出、有关专家参与、服务对象评判的流程再造评估机制。再造政府组织结构,根据优化的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服务流程,优化部门内设机构,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六)创新行政方式。推进大厅式办公,将大厅式服务发展成为政府服务的主要形态,面向公众开放政府除个别重要机构外的部门和其他办公场所,各级政府实行在社会监督下开放式分类服务,市和区(市)县政务中心、乡镇便民中心主要服务法人,社区服务站主要服务自然人。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全市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全面建设跨部门无缝隙的协同电子政务,推广应用多功能一体化基础办公平台,完善网上政务大厅,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执法反馈、网上公共资源交易和网上监督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行政活动网上可视、权力行使网上监控。推进贴近式服务,构建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方式,制定政府服务目录和服务标准,对投资创业、灾后重建等重大项目实行全程代理、代办服务,积极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联合服务和问需服务,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等方式,优化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 

四、进一步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和阳光行政 

(一)严格决策程序。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推进程序规范、过程民主、结果公开。完善咨询论证制度,建立行政决策智力支持系统,对专业性较强的政府部门建立首席专家制度,组建高层次、精英型的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健全咨询信息平台,对涉及全局及专业性强的决策事项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供决策参考。完善公示听证制度,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通过媒体或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预告,需要召开听证会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形成听证报告。完善法制审查制度,建立政府首席法律顾问制度,加强重大决策事项在提交会议决定前的法律审查,出具法律审查意见书,对未经法律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决策。完善集体讨论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应当经行政首长或委托其他行政负责人主持政府全体会、常务会充分讨论,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决定。建立重大决策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跟踪反馈制度,及时调整和纠偏重大行政决策。

(二)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责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处罚,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针对违法的不同行为和种类,制定公平公正的行政处罚实施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健全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的行政处罚程序,推行电子化行政处罚,推进重大行政处罚公开审理。规范行政收费,建立行政收费动态清理机制,进一步清理规范涉及企业的行政收费和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收费,逐步将所有行政收费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推进行政收费依据、项目公开,探索建立行政收费使用情况公开制度。规范行政强制,全面清理行政强制措施,规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健全行政强制程序,明确实施主体责任并向社会公开,确保行政强制措施及行政强制执行规范实施。

(三)强化监督约束。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完善政府的行政监督和层级监督,健全新闻舆论和群众监督,建立政府与各类监督主体的沟通协调机制,让政府工作始终置于监督之下。推行外部评价,建立公众评价、利益相关人评价和专家评价的多元绩效评估机制,完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和考评办法,鼓励支持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建立社会评价系统,推行第三方评估,推动政府工作评价方式由自我评价为主向社会评价为主转变。严格行政问责,加大监察工作力度,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完善问责机制,严格行政决策责任、执行过错责任和行政效能责任追究,严肃问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活力的行政运行机制。

(四)深化政务公开领域。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公开行政权力,全面规范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行政职权,编制行政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图,并在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站和网上政务大厅同时公开,凡权力确认、调整和变更,必须在权力清单和运行流程公开后方可行使,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面公开政府信息,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报告,细化信息公开内容,逐个单位和项目明确公开信息的内容构成和格式标准,实施不公开信息备案审查,严格控制不公开信息范围,完善政府信息查询中心和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强化主动公开,落实依申请公开制度,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切实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将办事公开范围从医疗、教育、水电气等行业向环保、邮政、通信、运输、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全面公开办事依据、标准、程序、承诺和监督等内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

(五)建设政务公开载体。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基本制度,坚持统一、规范、创新、务实,加强政务公开载体建设。建设全国一流的新闻发布平台,建立专职新闻发言人制度,成立市应急新闻中心,确定政府新闻发布专门场所,完善政府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紧密联系机制和舆情调研机制,加强对各级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培训,增强政府新闻发布的时效性、权威性和针对性,扩大《成都市人民政府公报》容量和赠送基层及公共场所比例,畅通政务公开传播渠道。建设全国一流的政府门户网站,加强政府网站与部门行业专网信息共享,以市政府网站为龙头、市级部门和区(市)县政府网站为支撑,系统整合各类应用资源,构建技术先进、功能齐备、配置合理的支撑平台,建立专业运营团队,围绕公民和企业需要,扩大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容量,创新政府门户网站服务,拓展在线咨询、在线申请、在线办事等功能,实施个性页面引导、信息内容定制、智能综合检索和多语种版本等服务,规范信息采集、审核、报送、发布制度,切实发挥政府网站政务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建设全国一流的政务服务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完善政务中心功能,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推进政务中心从“接件窗口”向“办件实体”转变,推进工程招投标、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效能投诉、政府采购、市政公用、公共信息发布与咨询等服务事项进入政务中心。整合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网络资源,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推进上下级、前后台网上协同办公,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规范、公开、高效、便民的现代政务服务平台。

五、进一步深入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一)推进基层民主治理。维护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权利,发展基层民主,实现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矛盾自我化解。创新基层自我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城乡居民议事会制度,保障城乡居民自由表达意愿和讨论决定有关重大事项,完善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居)委会、议事会、监事会等为基础的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基层自我服务体系,推广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发展社区非政府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新基层矛盾自我化解机制,加强社情民意收集,建立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社区经常性教育制度,健全以社区警务室牵头,信访、劳动、司法等参与的矛盾调解机制,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

(二)加快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推进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促进社会建设重心下移、社会服务重心前移。推进“社会人”发育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功能和服务载体,建立社工、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机制,健全流动人口、离退休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体制,实现市民管理社区化、服务社区化。推进社会组织发育发展,成立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专门机构,统筹指导社会组织发展工作,清理规范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制定鼓励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和导向目录,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步伐,加大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建立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

(三)健全社会服务平台。建立市民活动平台,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活动集中、联系密切原则,在市、区(市)县和社区建立综合性的市民中心,根据市民需求和社会组织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市民与市民、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交流,把市民中心打造成功能全、服务优、管理好的市民之家。建立市民参与平台,开展市长与市民在线交流,完善接受市民留言、咨询、投诉、批评和建议的网络服务窗口,建立市民博客和网上成都论坛,听取市民意见和建议,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实现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市民服务平台,以市长公开电话12345系统为基础,建立全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市民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对社会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市民提供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的服务,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六、进一步深入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意识,引导公务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工作中。强化职业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完善个人自学与集体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教育体系,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和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将学习培训作为职务任职和晋升依据。强化职业道德,坚持遵法守纪、诚实守信、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恪守忠诚事业、忠实履职、勤勉尽责的职业品质,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职业化公务员队伍。

(二)提升行政能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转变与依法行政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办事,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提高高效行政能力,着眼优化管理流程和创新服务方式,更多运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运行效能,推进便民高效服务。提高阳光行政能力,认真落实办事公开制度,坚持按程序按规定办理工作事项,自觉遵守廉洁行政各项规定,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三)完善管理机制。推进配套管理,规范公务员考试录用,坚持逢进必考,推行竞争上岗,实行定期交流轮岗,推动优秀公务员脱颖而出,建立健全公务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分类管理,健全公务员职位说明书制度,引入政府雇员合同管理方式,推行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化。推进绩效管理,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制定公共服务质量奖励办法,健全公务员惩戒制度和末位待岗培训制度,提高公务员考核质量。

全面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涉及观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在这项任重道远的改革中,需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决策科学地工作,务实创新地工作,多快好省地工作,努力实现工作价值最大化,有效促进政府服务最优化,为我市开创试验区建设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新局面提供坚定的体制保障和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 作者是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