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高安最先发展: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11:16

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桐乡市邵逸夫中学  叶人杰

桐乡市邵逸夫中学自94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劳动与技术的教育,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面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集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深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拓展它的外延,提高它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它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选择性;努力优化课程结构,为现代化人才提供富有特色的培育基点和生长点,在探索中开发劳技课程资源,使其在“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课程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新精神、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保证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们认为,今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应当与过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有所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在劳动与技术课中融入时代特色,不断增加科技含量,让这门课程成为引爆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活动的导火线,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训练场。为此,我们的劳动与技术课设计了这样的格局:

以小发明创造为龙头,以金工、木工、电工为基础,兼及工艺制作等其他项目;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充分提供让拔尖学生脱颖而出的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这个格局看,创新是我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灵魂。几年来,创新使我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学生获嘉兴市级以上的小发明奖励10余项,其中省级3项。实践证明,中学生在创造发明中也是能出成果的。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和成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学校因此造势,促成了整个学校创新氛围的形成,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创新的氛围中,创新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当然一部分。

(一) 利用教育资源 优化学科教育

1、稳定劳技教师队伍。特别是校长重视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选派专业知识较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创新能力、思维活跃的一线教师任劳技课。劳技教师备课难度较大,既要和普通的教师备课一样,备教材、教法、学法和学生,还要备材料、工具、教具等。所以学校对劳技教师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稳定了学校劳技教师的队伍,提高了劳动与技术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2、形成校园良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氛围。学校领导、教务处从劳技课堂教学入手,抓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三小”作品创作、劳技(科技)小论文撰写为重点,要求每学期必须有“三小作品”和小论文,作为评价的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充分开发教育资源,深化学科教育内涵。

3、拓宽劳技课堂,扩展学科教育外延。因地制宜,学科为需。带领学生参观嘉兴市“科技馆”等现代高新科技场馆。让学生听:创造发明的历史;让学生看:创新发明的技法和创新过程;让学生想:现代企业的产品不断创新的竞争。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不断创新的竞争。带领学生参观市内优高农业园区。了解如何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操作工具创新,科技创新。这样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创新思维提供了素材,为创造发明提供了条件。

4、建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同步设立专项观察记录,活动中做到“六有六定”,即:有活动方案,有活动记录,有技术指导,有辅导专职教师,有成果推广活动,有活动总结评比;定项目,定基地,定时间,定人员,定资金,定奖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目的性,也学习了科研方法和科研技能。

(二)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劳技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原则是:(1)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2)有利于学科渗透,发展学生智能;(3)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4)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掌握发明技能,养成创新习惯,并有利于教学评价。依据这些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探索研究,我们构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四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结构。

1、教师辅导为主的学习观察课型。在这种劳技课中,学生以学习和观察为主,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掌握发明技能,培养创新习惯。

2、学生操作实践为主的操作交流课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自我实践为主,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感受与体验成功的喜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学生评价为主体的讨论评价课型。在这样的劳技课中,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发明作品,表达自己操作实践的过程和体会,接受大家的讨论评价,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独立操作实践为主的习作实践课型。学生懂得操作要领,掌握基本知识后进行独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力。

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

(1)耐心引导操作

A、单项测试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B、元器件测试法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C、分组操作法吸引学生动手操作 D、榜样示范法激励学生动手操作 E、操作考核法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

(2)积极引导创作

A、  在制(创)作作品活动中营造学生的创造动因 B、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

学生的创造思想 C、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D、在组识开展课外科技兴趣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E、在组织开展“三小”作品展评、“科技小论文”评选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性强是劳动与技术学科的鲜明特点。因此,我们积极探讨实施“劳技教学五步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操作训练为主线”的劳技教学模式。“劳技教学五步法”是指“启、讲、范、作、评”五个环节。

“启”:往往与“发”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师生有机结合的两方面。“启”是教师启迪学生兴趣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乐学,以一个良好的开端,促使学生操作成功。

“讲”:即讲授教学要求,不仅明确教给学生“做什么”、“为什么做”,更重要的是教给“怎么做”的方法步骤、过程要领等。

“范”:即示范表演。有些难度大的操作内容,教师按讲解的要领进行分步示范。示范的过程也是学生仿效的过程。

“作”:是全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实习操作过程是中心环节,一要给予时间、空间、工具、材料上的保证;二要明确要求,按规程进行;三要进行安全教育和采取具体的安全措施。

“评”: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评过程。操作完毕,学生先自评:是否按规程进行;再分组互评:作品做得怎样,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最后总评:谁做得最好,最精,最美。这是一次自我提高,对学习兴趣的调动,也是对劳技教学的有力推动。

(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人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劳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即从培养依附人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从培养现实的守成者转变为培养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人。

课堂是进行科技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发扬教学民主,营造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生机的课堂新局面。

首先,以劳技课堂为主体,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获取科技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打破课堂与自然的界限,变直接获取间接经验为在获取间接经验的同时,验证、运用间接经验,并获取一定的直接经验。

其次,以其他课程或课外阅读作为辅助,间接向学生渗透劳技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蕴含在这些课程中的科技知识,必要时主动向学生介绍相关科技知识,并引导学生到校外去寻找和书本相关的科技知识。

第三,我们选用了《创造与发明》、《中学科技》、《科技辅导员》等书籍与杂志为参考,在学习现成书本知识的的同时,结合创新实践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科的趣味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因此,劳技课内容既生动又实用,既紧跟科技动态,又结合了生活实践,也使学生乐学、会用、爱创新。

劳动与技术课中的科技活动是学习、掌握、运用科技知识的载体,既能检验学生科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发展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1)小制作。智慧的发展更有赖于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利用劳动材料、自然材料以及身边的一些材料,动手搞一些小制作,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小制作虽然大部分是对所学知识的模仿,但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发展。对学生而言,小制作是学科技、用科技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

(2)小实验。帮助学生开辟一个供他们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小园地,那是非常有趣的。它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可以从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进行极有意义的科学实验。小种植、小饲养、小天文、小环保等小实验,都是青少年动手动脑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场所。它不仅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的观察、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小发明。只有当一个人把他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智力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时候,才能确信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焕发出创造发明的欲望。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否突破旧我、是否有创新意识,将影响一个民族发展的后劲。因此,我们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要鼓励学生独创、求异、搞创造发明。

在劳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意识强,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

(五) 开辟操作场地 保障物质基础

1、建立标准的劳技操作教室。学校加大投入,购置标准的劳技操作台,装配好用电设备等一切设施。用于学生课堂金工、木工、电工等实践操作。按照教材内容,保证操作的实际需要与安全。

2、努力筹建劳技多媒体教室。劳动技术教育重在“技能”的教学,而劳技教师在技能操作要领传授的过程中,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当教师在进行某一项技能操作指导时,坐在中间及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教师的整个动手操作过程,课堂效率不会很高,造成实际的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不平衡。根据学科特点,为保证劳技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加大投入,配置29吋彩电、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便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平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3、不断完善劳技操作工场设施。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培养创造条件。配置电脑、打印机设备,配置大量操作工具:电烙铁、接线板、螺丝刀、剪刀、老虎钳、大量电子元器件等。为丰富学生操作内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供厚实的物质保证。

我校在探索中开发劳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可这只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创造。为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领导重视,提高共识

进入21 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以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重要标志,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已很难适应这种要求。从学校、教师、家长到学生,一方面盼改革,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怕教育教学的改革,担心是否改革能够成功,担心改革的风险由现在的这一代学生来承担。许多家长、教师、校长缺乏改革成功的信心,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这种担心被现实地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要担风险,如果只是裹足不前,永远不能使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

我们敏锐地感觉到教育的创新是大势所趋,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别人还在为中考升学率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就下大力气进行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改革。整合劳技教育的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发明创造课,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大胆创造。学校领导班子顶住压力,形成共识,坚持走劳技创新的道路。实践证明,劳技创新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

2、改善设施,提供基础

劳技课程跟其它课程还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无异于纸上谈兵。所以,学校坚持在劳技教育上的投资,在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坚持长远发展,滚动发展的思路,逐步改善劳技教育条件,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强调实践,培养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为了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快出人才的需要。从课程形态上看,劳动与技术课既有学科性又有实践性的特点,它是学科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离开学科性,知识缺乏系统地传授与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就缺乏坚定的基础,人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离开了实践性活动,知识和能力就失去了发展性。劳动技术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它就失去了生存活力和价值意义。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学科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学科性与实践活动性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统一体。

从此意义上讲,我校的劳技创新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的开发,到每一堂课,到组织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劳技创新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4、鼓励创新,全面育人

结合新课标,加强新课程理念与劳动技术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 劳技创新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核心在于创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事业的重大课题。中学生正处在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利用劳技课的内容载体,不失机会地为他们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我校的劳技创新教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得学校涌现了一批小发明家,展现了学生的精神面貌。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我校重视创新、鼓励创新的结果。只要我们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教育,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一定能为祖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