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u快速建站:成语典故之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3:28:05
成语故事——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
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
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王
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成语故事——犹豫不决
典自一则战国故事
长平战役结束后,秦军乘胜包围了赵都邯郸城。魏国的安厘王差他的将军晋鄙去解围。由于惧怕秦军,晋鄙走到汤阴就按兵不进了。魏王又派了个客籍将军辛垣衍,化装从小路偷偷地进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向赵王传达魏王的意见说:“秦国所以要急迫地围困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僭皇帝的称号,后来秦国取消了皇帝的称号,实因齐国的缘故,本心是不愿取消的。现在齐国更加虚弱了,天下只有秦国实力最强。我看秦王不一定是贪图贵国的邯郸,他的意思是想求做皇帝呢。赵国如果真能派使者去秦国,尊秦昭王为皇帝,他一定高兴,把军队撤回去了。”平原君听了,很是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候,鲁仲连正巧在赵国游历,碰上了秦军围困邯郸。他听到魏国的将军要叫赵国尊奉秦王做皇帝的消息,就急忙来见平原君,问道:“这件事怎么样了?”平原君焦躁地说:“咳,我还敢说什么事呢!百万大军折损在国外;现在邯郸也给人包围了,魏王派了客将军辛垣衍来,要叫赵国去尊奉秦王做皇帝,这个人还在这里没走。我还敢说什么事呢!”鲁仲连责备平原君说:“我起初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呢,我到现在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的贤公子!那个魏国来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我请求代替您斥责他,把他打发回去。”平原君答:“让我把他召来见见先生吧。”
人们常用“犹豫不决”来比喻遇事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也指不决断的人或事。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
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
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
战术。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
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
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
以后人们用纸上谈兵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故事——奉公守法
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
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
,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
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
成语故事——梅开二度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
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成语故事——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
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成语故事——因人成事*三寸之舌
“因人成事”,是毛遂讥讽不顶用的同伴的话;“三寸之舌”则是平原君称赞毛遂的话。
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平原君马上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阶下,等得焦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开玩笑说:“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锥尖吧!”毛遂二话不说,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我正在同你们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国也没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声了。毛遂接着说:“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诸侯,难道他兵多吗?只不过能发挥他的优势,振奋他的威力罢了。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本钱。象楚国这样盛强,天下各国都不能对抗。白起,小娃娃罢了,带了几万兵来和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去了你们的鄢、郢等地;再战就烧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你的先人,这是百辈的仇恨啊,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好歹!军事联盟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惭愧,连连称是,满口应承说,“确实象先生说的,愿意把全国的兵力参加同盟。”毛遂又逼问:“联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说:“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血来了,毛遂捧着铜盘跪献给楚王说:“请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边,这是定盟的仪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子,用右手招唤殿外的十九个人说:“喂!你们接着在堂下涂血吧。你们这些老爷碌碌无能,就象所说的依*别人成事的!”
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
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郸,感慨地说:“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国一次,就使赵国的声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雄兵还强啊!”后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
以后,人们就把自己没本事,而*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来形容人的能说会道、善于辩论。
成语故事——伤弓之鸟
伤弓之鸟,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见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它是从《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一则故事而来的。
战国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曾一度实行合纵政策,联合抗秦。赵国派遣魏加前去拜见楚公子春申君,商量军事问题。魏加问:“您手下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啊,我想让临武君为将。”魏加说:“为臣我小时候喜好拉弓射箭玩,今天愿意以射箭作个比方,行吗?”春申君说:“行哪。”魏加说:“有一天,更赢与魏王在京台下闲逛,仰头看见飞鸟。更赢对魏王说:‘为臣拉虚弓射下来只鸟给大王看看。’魏王说:‘射箭的本领能达到这一步吗?’更赢说:‘可以。’过了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赢没胡放箭,真的只拉了下空弓弦,鸟就坠落下来了。魏王说:‘射箭的本领真达到这一步了吗?’更赢说:‘这是鸟本身的毛病造成的。’魏王说:‘先生怎么知道的呢?’魏加说:‘你看他飞得很慢,叫声凄切。飞得慢,是因为身上有创伤;叫声凄切,是因为它长时间离群。在它伤痛没好,惊心未稳的时候又听见拉弓弦的声音,当然要鼓翼高飞,结果就因创伤迸裂,支持不住而落下来了。’临武君也瘟被秦国击败过,象这只伤弓之鸟,他是不能当抗秦将领的。”
“伤弓之鸟”在《晋书.王鉴传》中,变成了“惊弓之鸟”,意思相同。
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
“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
“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
“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
“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废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成语故事——旷日持久
比喻空废时日,长久拖延的成语“旷日持久”最早记载见于《战国策.赵策》,出处有两个,并且都和名将赵奢有关系。其中一个故事是:
处在北方的燕国,把宋国人荣封为高阳君,派他带领大军攻打赵国。赵国的国相平原君和赵王议决,准备把济东的卢高、唐平、原陵三个县区的大小五十七座城市,割让给齐国,以换取齐国的大将安平君田单来赵,率领赵军来抵抗燕军。马服群赵奢知道了这件事,气冲冲来见平原君,质问说:“我们的国家,难道竟没有人到这种程度了吗?您为了请安平君来当赵军的统帅,就把济东的三个县五十七座城市白送给齐国。这些城市,是我和敌国苦战,消灭敌军杀掉敌将才从敌国手里夺来的。现在您把它给了齐国,只不过是为了请安平君来带领我国的军队。我国难道竟没有人到这种程度!再说,您为什么不让我去带兵呢?我为了抵罪,曾经在燕国呆过一段时间,燕王任命我作过上谷的镇守官。燕国的军事要塞和运兵险路,我全知道。让我带兵迎战,保证在百天之内,不等他国的援燕军队来到,我就把燕国拿下来了。那么,您为什么还请求安平君来为赵将呢?”平原君不愿听赵奢的意见,摇着手说:“将军您消消气,别管了吧。我已经向君王说过了,君王有幸听从了我的话。请将军不要再说了!”赵奢不肯罢休,反而抗声叫道:“您错了!您错了!”接着,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说:“您所以一定要请安平君带兵抗燕,大约是认为齐国和燕国,有着来国血战的深仇大恨,他会出死力替我国打仗吧?但在我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假使安平君是愚蠢的人,固然对付不了荣盼;假使安平君是聪明的人,又不肯会认真的和燕国人作战。这两种情况,安平群必然处于一种。就算往好的一面说,安平君假使是聪明人,那么他为什么会为赵国的强大出力呢?要知道,赵国打胜了,强大起来,齐国就别想当霸主了!现在齐国拿着赵国的强兵,去阴拦燕将,避免了自己受侵,对他们有好处。安平君肯定会空废时日,拖延战事,打它好几年,把我国的兵力和后备力量,全消耗在战场里,把我们的战车、衣甲、兵器等搞坏弄损;把我们的军需储备库和粮仓用光吃空。直到燕赵两国同样被拖得精疲力尽了,他才收兵归来。有意削弱两国的实力,没有比这再明显的了。”可是,平原君到底没有采纳赵奢的意见,还是用五十七座城市把安平君请了来,让他带领赵军和燕军对抗。到了夏天,就把赵军弄得吊起锅儿没饭吃了,虽然也从燕国手里夺过来三座城,但是没有一座城的长度超过三百丈的。果然象马服君赵奢所预料的那样。
别一则故事发生在赵惠文王三十年。这时田单因为避祸逃难到赵国,被赵王封为都平君。田单在一次和赵奢谈话中,曾表示对赵奢打仗*兵多有点不佩服,遭到赵奢的反驳。赵奢驳语里有“现在把古代的所谓万国,划分为七个大国,每个大国都拥有几十万大军,可以旷日持久好几年”的话。经过赵奢的详细分析实例,最后使田单心服了,他羞愧地长叹说:“在知兵这点上,我达不到您这样的地步啊!”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即现在河北省井陉山上的井陉关),准备迎战。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
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呆子,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
“我读过不少兵法。兵法上说,兵力比敌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
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
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于是他就把兵马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待到后半夜,韩信又派出2000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准备袭击赵营。然后,韩信再派10000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探知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哈哈大笑说:“韩信空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后路,这是自己找死!”
天亮了。韩信带领后队兵马,打出帅旗,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杀来,赵军立即迎战。交战后,汉军假装败退,抛掉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陈余不知是计,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出击,立即杀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旗子。
赵军追得汉军退到了背*汉水的阵地上。汉军后退无路,于是他们返转过身,一个个背水拼命死战。赵军久战不能获胜,士气开始低落。后来,当他们忽然又发现背后自已的营垒上都插上了汉军的红旗,军心顿时大乱,纷纷四外溃逃。
于是,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他们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胜利之后,有军士问韩信:“兵书上说,布列阵地要右后*山,左前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为阵,意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说:“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这是因为,置之死地,兵士们为保存自己生命便会拼死作战;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敌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这场战役后,人们都称赞韩信很有谋略。
成语故事——智者千虑
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信用计杀退了赵兵,杀死了赵军统帅陈余,也活捉了赵国出名的谋士李左车。
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李左车感到很羞愧,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谈论这样的事情呢?”
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在虞国百里奚愚蠢,到了秦国又变得聪明,而在于国君是不是信任他,能不能听他的谋划。陈余的失败,是他没能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意见作战,我也要被你们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别推辞了。”
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策不值得您采用,但我愿意献愚忠,为您效劳。您背水作战,不到一个上午打垮赵军20万,杀死陈余,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在战略上的长处。然而,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方园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人送来牛肉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用兵向来讲究先虚后实,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按着李左车的意见去做,果然获得了成功。
成语故事——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赵奢对平原君说的一段话中。
原文是:“以君为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赵奢,是赵国的田部吏,专门负责征收田赋。可当时,征收田赋特别难,尤其是征收官家的难。有一天,赵奢带着人来征收平原君的田赋,赵奢对平原君的一位家臣说明来意后,谁知这位家臣傲慢地看了一眼赵奢,说:“你知道站在谁家的府门外吗?”赵奢耐着性子点了点头。这位家臣更傲慢了:“既然你知道,为何又来征收田赋?”“难道平原君就不该上交田赋?”“废话!平原君与惠文王是兄弟。还交什么田赋?还不快快与我滚开!”赵奢怒了:“岂由此理!大王有令,违抗君命不交赋者,斩!来人,将他绑了,就地斩首!”
杀了家臣,岂不是虎口拔牙。平原君怒不可遏,命令武士把赵奢擒进府内,二话不说就要问斩。赵奢毫无惧色,挺着胸膛问平原君:“因何斩我?”平原君说:“你先回我,为何斩我家臣。”赵奢说:“拒交田赋,王法不容。”平原君又问:“我是何人你可知道?”赵奢说:“你是赵国相国,名扬天下的贤公子,可你却纵容家臣拒交田赋,不奉公守法。不奉公,王法则消弱。如果都像你这样,有法不行,那谁还交田赋?赋税难征,那国家还能维持下去吗?法弱而国贫,内,必定发生混乱;外,必遭强夷来侵。到那时侯,国家保不住,你的地位,你的财富,你的名誉,又怎能保得住?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奉公守法,带头交付田赋,那举国上下也会跟着奉公守法。那样,国家必定富强,社会必定安定,你必定更有地位、财富与名誉,天下人也必定会更加尊敬你”。
赵奢的一番话使平原君心悦诚服,最后他不但没有杀赵奢,而且还向惠文王举荐了赵奢。
成语故事——不遗余力
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
“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
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
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
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
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
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
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说:“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
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
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
“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
赵王说:“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
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
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
“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
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成语故事——三人成虎
战国时候,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其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有人质作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
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还派大臣宠葱陪同儿子前往……
但庞葱却担心魏王不会一直相信自己。于是临行之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
庞葱接着再问:“如果有两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一齐对你说大街上来一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
魏王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
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有老虎便成为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
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
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
但不幸的是,庞葱走后不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而且,就像听到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虎就相信有虎那样,魏王还确实相信了一些人的语言。于是,当庞葱回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成语故事——舍本逐末
这一天,齐王派出了一个使者,要他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已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欢喜。她一欢喜,说不定会回赐一件什么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京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十分美丽。是啊,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说过了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待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果然,赵威后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鲜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那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在等候了。她一身的正气,满脸的慈祥。
礼仪过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问候赵威后的亲笔信,递给了赵威后。
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随着赵威后的问候,该如何回答,齐王使者都回答过了。可齐王使者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是直率的人,心中有啥,便会说啥。再说,见赵威后是那样的慈祥与宽厚,于是,他问道:
“尊贵的威后,吾奉吾王旨意,专程向你来问安。照说,你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你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你怎么把低*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摆在了后头呢?”
赵威后微微地笑了:“话可不能这么说。我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什么道理?”
赵威后:“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什么活下去呢?同样,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
齐王的使者,张口结舌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的那不是“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战国时候,有一回魏国的大夫季梁到赵国去旅行。旅途中忽一日他得到了魏王想发兵攻打赵国的消息。“魏王怎么能攻打赵国呢?……”季梁立刻感到了一种不安。为制止魏王攻打赵国,他停止旅行,转身回魏国而去。
他一回到魏国,衣顾不得换,脸顾不得洗,便勿勿忙忙地去见魏王。魏王看他风尘仆仆,慌慌张张的样子,觉得很奇怪。问道:“季梁大夫,你不是说要走很久吗?为什么现在就回来了?难道有什么特别紧要的事情吗?”
季梁不紧不慢地说道:“事情并不算特别紧要,只是我遇到了一个怪人以及他的怪事,我愿意早一点告诉你罢了。”
魏王:“那是怎么的怪人和怪事呢?”
随后,季梁说道--
有一回,季梁走在赵国地域上的太行山下时,遇到了一人乘着一辆马车由南向北行驶。但他却声言要到楚国去。季梁觉得他走的方向不对,便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不朝南走反而向北去呢?难道你不知道楚国在南边吗?”
那乘车人回答说:“没关系,我的马好,跑得快!”
季梁说:“你的马虽然好,可你走的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又道:“不怕,我带的路费多。”
季梁说:“你的路费多又有什么用呢?这确实不是去楚国的路呀。”
那乘车人坚持着要往北去,并说:“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
季梁说:“你的这些条件再好,如果朝北去,离楚国也只能是越走越远呀!”
……
听了季梁讲的无关无尾的故事,魏王很是觉得好笑,就问季梁道:
“天下难道真有这样胡涂的人吗?”
季梁说:“有。不光赵国有,我们魏国也有。”
魏王不以为然:“什么,我们魏国也有?”
季梁直言道:“是的,比如魏王你吧,你的志向是建霸业,当诸侯的首领。为此目的,你倚仗着国家的强大与军队的精良,想利用攻打赵国的办法,来扩大地盘和抬高威望。可你这样做,别的国家会怎样想呢?……我觉得,你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开你的宏伟志向就越远。这不正如那一个乘车的赵国人欲去楚国而不朝南反朝北走一样吗?”
季梁这番说,直叫魏王的脸暗暗地红了。
成语故事——攻难守易
“攻难守易”,是近代还在使用的军事熟语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这然句话了,可以说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装备条件下,通过战争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决定战局优劣的有三大要素,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般情况下,守的一方是据有地利条件的。如果双方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相差并不悬殊,攻方没有全面优势,确实是难以战胜守方的。这在战国兵争中不乏实例。请看这则故事:
赵国在长平战役惨败后,打算通过掠夺燕国的领土,来补偿自己遭受的损失。平原君问他的大将冯忌说:“我要出兵攻打燕国,您看怎么样?”冯忌回答说:“这是不可以的。您看,秦国乘着连打七次胜仗的威风,在长平和咱们交手,事后又用全部兵力来围攻邯郸城;咱赵国呢,只*收集到的散兵败卒,守着一座破城。可是尽管这样,秦兵到底也攻不下邯郸,反而把他们的锐气消耗尽了。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攻起来困难守起来容易啊!现在赵国并没有连战连捷的威风,而燕国也没有受到象长平战役那样的损失。现在我国多次战败的元气还没有恢复,却想用疲惫的军队去攻打强大的燕国,那样的话,就是叫弱小的赵国仿效强大的秦国去攻城;而叫强大的燕国效法弱小的赵国来守城;结果反而给了秦国休息兵马的机会,让他们再钻空子找赵国的便宜。因为这个,我看不出您这个作法有什么可取。”
成语故事——顶天立地
赵盾的侄子赵穿杀了晋灵公之后,晋国上下,一片欢腾。许多人说赵穿做的对,说他是为民除了一大祸害。但是,多次想谋杀赵盾而未得逞的佞臣屠岸贾,却害起怕来。他怕赵盾反过手来将他除掉。尤其是赵盾殡埋了晋灵公,辅佐晋成公继位,而晋成公又任赵盾为重臣,并把赵盾的儿子赵朔召为驸马之后,屠岸贾就更为害怕。他总觉得,脖子上放着一把刀,说不清什么时候,头与身子就会分家。他恐怕极了。
这样,屠岸贾便思谋着能找一个机会把赵盾除掉,并斩草除根,把赵氏家族杀一个鸡犬不留。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晋成公死后,他的儿子晋景公继位。而这位晋景公,蛮横骄慢,游猎饮酒,如同晋灵公再世。他又宠用屠岸贾。于是,屠岸贾兴风作浪,三番五次地对晋景公说,赵盾是杀君的逆臣,还说,赵盾的子孙布满朝中,宗族势力极强,如果不除,赵氏终有反叛之日。晋景公信以为真,授权给屠岸贾,要他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诛尽杀绝。
这样,有一日屠岸贾就亲自带着许多的打手,赶到赵盾的府第,高呼着“奉命讨贼”的口号,将赵府男女老少尽行屠杀,直杀得尸横堂户,血浸庭阶……
但在清点尸首的时候,赵盾及他几个儿子均见到了,单单不见庄姬。那庄姬,即赵盾儿子赵朔的妻子,当朝的公主,晋景公的姑母。当时,庄姬正身怀有孕。屠岸贾想:倘若庄姬万一生个男儿,留下逆种,必有后患。因此,当得知庄姬已逃在宫中时,屠岸贾就命他的部下--下将军韩厥带兵包围了附马府,并派人日夜打探庄姬生产的消息。
数日后,庄姬果然生下一男。遵照赵朔遗言,庄姬将男儿名为孤儿。为了保全性命,庄姬又偷偷地将孤儿交给了门客程婴,让他设法带出府去并抚养成人。
这件事,可把程婴难坏了。
程婴,原是一个医生。他是赵盾的心腹门客之一。他一心想把赵氏的孤儿抚养成人,以便日后为赵盾报仇雪恨。可如何把孤儿带出去呢?他怀抱着孤儿对着天空叹息。当他看到随身所带着的药箱时,眼睛忽然一亮:何不把孤儿藏在药箱里带出去呢?
他果然把孤儿藏在了药箱里。但是,当他刚刚走出驸马府的大门时,便遇到了韩厥的盘查。其实韩厥也是一个同情善良、不满屠岸贾的有正义感的人。他很快便觉察到那孤儿就在药箱之中。他喝退兵士,想试探一下程婴有没有保全孤儿的决心。程婴也看透了韩厥的心思。于是,便开诚布公地向韩厥说明了情况,并恳求韩厥也能同他一起保护孤儿。程婴的一片言词,慷慨激昂,催人泪下,深深地打动了韩厥。韩厥说道: “程婴,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来,可不是一身的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说罢,韩厥放走程婴和孤儿。程婴刚刚出门,韩厥就拔剑自刎,表明了他要保全孤儿的心迹。
后来,几经周折,程婴等终于保全并抚养孤儿长大成人,领兵围住了屠岸贾的宅院,无老无少,也将屠岸贾的满门杀了个鸡犬不留。
成语故事——坐享其成
战国时期,各诸候国之间经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国攻打中山国,魏文候要向赵国借路。
赵国国王赵候(即赵籍)想拒绝魏文侯借路的要砂,大臣赵得知道了,便赶忙支劝说:“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胜,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国力疲惫。魏军如果消灭了中山国,由于我们赵国居中间,亿们想保留中山国的土地,势必难。“
赵利见赵烈侯还在犹豫,便进一步说道:“大王还犹豫什么?这件事动刀动枪费军力的是魏国,到头来,获得中山国,坐享其成的,是我们赵国,所以借路一事,必须答应,这对我们有利无害。“
赵利见赵王面带喜悦之色,便又急忙补充说:“答应是答应,但不要高兴地答应,如果魏国觉察出我们的用心,就会把攻打中山国的计划邓消。所以要装作元可奈何的样子,说:魏两国是友邦,能不借路吗?“
成语故事——中饱私囊
春秋后期,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简子(赵国君王的先人),派税官去收赋税。
临行前,税官问赵简子:“这次收税的税率是多少?”
赵简子回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可以做得很好。”
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
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已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
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十分吃惊。“中饱私囊”这个成语,指那些经手钱物和有权的人,利用工作之便将自己的腰包装得满满的。
成语故事——市道之交
廉颇,是战国时代赵国的一位很有名望的将军。他曾多次战败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下了屡屡战攻。因此,赵惠文王拜他为上将军。
这种时候,前来登门拜访和奉承他的人便很多。他们中间,有朝臣贵族,有名人贤士。廉颇的府门关不住。常常是,太阳刚刚升起,拜访和奉承的人已经叩门来了;太阳就要落山,拜访和奉承的人还没有走尽;有的时候,拜访和奉承的人晚上也来;有的还常常坐到深更半夜……
秦赵长平之战爆发了。赵惠文王的儿子赵孝成王拜廉颇为帅,让他带着20万精兵到长平去迎战秦军。他到长平后,从战情的实际出发,采用了“坚壁持久”之策,眼看拖得远离本土的秦军已溃不成军。可就在这时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改用赵括为将,廉颇被罢了“官”。
被罢了官的廉颇回到了邯郸。这时候,拜访和奉承的人一个也不见来了。那些朝臣显贵不来,就是文人贤士也不见来登门。廉颇府上的大门不仅夜间关着,白天也不见开了。
因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长平大败,一夜之间,秦国坑杀赵国40多万。这场战役结束之后不久,燕国的相国栗腹认为:赵国年富力强的人全死在长平,他们的孤幼尚未长大,很可以发兵去攻打。燕王采纳了栗腹的计谋,举兵攻赵。赵孝成王又起用廉颇为将,带兵去迎击燕军,在高地一带摆开了战场。廉颇不愧为名将,高地一仗打得很好,不仅把燕兵打得溃不成军,而且还杀死了燕国相国栗腹。又乘胜进兵,围攻燕国都城。结果,燕国提出以割五座城给赵国,作为求和的条件,赵军才答应退兵。这一仗结束后,赵孝成王把尉文邑封给廉颇,号称“信平君”,并又使廉颇代行相国的职务。廉颇的声望又高了起来。
这样一来,那些因廉颇被免职而不再登门的拜访和奉承的人,又陆陆续续登门拜访和奉承来了……
廉颇是个正直的人,很看不惯这些人的市侩作风。于是,见那些人又找上门来,便下了逐客令。他说:“喂!诸位,你们还是请回去吧!”
这时候,有一个客人站出来对廉颇说:“廉将军,你得势时,我们来追随你;失势时,我们就离去。天下人以利害相交往,这是很自然的事。你何必怨恨与发火呢?”
“唉!”廉颇没什么好说,只是叹了一口气。
成语故事——居心叵测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派大夫楼缓出使外国。当时楼缓早已居心叵测,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   赵惠文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这时楼缓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赵惠文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楼缓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时我能回赵国吗?”赵惠文王听后,非常诚恳地对楼缓说:“你放心吧,我发誓,绝不会听信任何谣言。”楼缓走后便逃到魏国去了,并赠送给魏国很贵重的礼物。消息传来,赵惠文王执意不信,并说:“我向楼缓发过誓,决不相信任何传言。”大臣们看赵惠文王执迷不悟,非常生气。“居心叵测”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成语故事——轻虑浅谋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有一天,李兑跟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意志骄横,党羽众多,欲望很大;而田不礼为人狠毒,贪婪无度,两人彼此合谋,一定要生出作乱的事端。古人说‘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鼓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行。”
后来李兑又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心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目标,必然先遭祸害。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力交给公子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从前先父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心一致终结你的一生。……”、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人,变心臣子,罪大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臣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示操守;尽心之臣必待大难临头,才会彰明本色,决不违背我的誓言。”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此后,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常用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成语故事——徐市求仙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诞生于邯郸)到齐地琅邪山(今山东省胶南县境内)巡游。当地有个名叫徐市(又名徐福)的方术士得知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便上书说:“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内住着仙人。请允许我斋戒后,带上童男童女去为陛下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闻听后大喜,立即命令徐市征调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求仙。徐市遍游东海,花了不少钱,但没有求到仙药。徐市害怕秦始皇责罚,便欺骗说:“仙药是可以得到的,但由于大鲛鱼为害,难以到达神山。希望能派善于射箭的人和我一同去,以便除鲛求药。”秦始皇求仙药心切,于是又从军队中挑选射箭能手跟着去。徐市带领一支船队去游东海,确曾射死过大鲛鱼,但仙药终究没有得到。徐市害怕秦始皇降罚,不敢回归,索性带船队,向遥远的大海驶去。后人常用“徐市求仙”这个成语,比喻和讽刺某些人长生不老的妄想,也有的用来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办到。
成语故事——巧夺天工
东汉末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吐血身亡。袁绍的儿子袁熙后来也被公孙康杀死。曹丕冲进袁府(在邺城)后,看到袁熙的妻子甄氏秀美无比,就让她作了自己的夫人。到曹丕称帝时,皇后甄氏已年过四十,容颜衰败。为了博取曹丕的欢心,她每天起床后都精心梳妆打扮。甄皇后住处的院中有条蛇,每天都盘绕一种新形状。甄皇后受到启发,就按蛇盘曲的形状梳理自己的发髻。由于心灵手巧,她做的发髻“巧夺天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
成语故事——死有余辜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视途中。丞相李斯伙同宦官赵高(邯郸人),伪造遣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李斯、赵高狼狈为*,威逼秦始皇长予扶苏自杀。赵高深得秦二世胡亥信任,为了夺取李斯的相位,他便在胡亥面前诬陷李斯谋反。胡亥闻听大怒,下令他李斯满门抄折斩。任命赵高为丞相。宋朝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述此事时说:“李斯‘犹以为死有余辜。’”“死有余辜”,意为死了也抵偿不过罪过,形容罪大恶极。
成语故事——乌合之众
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被打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乌合之众”为贬意成语,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成语故事——怙恶不悛
东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怒!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濯,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成语故事——犯颜直谏
李世民继位后,提拔曾反对过他的魏征(邯郸市馆陶县人)做了谏议大夫。这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各地的追随者,由于不堪忍受李世民的残酷镇压,都在伺机反叛。对此,魏征向唐太宗进谏说:“作为皇上,要不计旧仇,由以公心,否则祸根永远清除不掉。”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并派魏征为特使,去做安抚工作。这样,一场眼看导致残酷杀戮的战争,便很快和平解决了。自此之后,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魏征对唐太宗敢于直言不讳。有一次,唐太宗到洛阳去,途中往在显仁宫,因为供应不好而非常生气。魏征便对他说:“隋炀帝因追求享受,搞得民不聊生,现在因供应不好陛下就发脾气,这同隋炀帝又有什么不同?”唐太宗听了他这番话,心里虽然很不高兴,但以后比较注意节制了。有一次,魏征和唐太宗因讨论问题发生了争执,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唐太宗,唐太宗气得当场退朝。回宫后,唐太宗余怒未消地对皇后说:“迟早我要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问:“要杀谁?”唐太宗说:“魏征竟敢当众说我的不是,使我下不了台,有损帝王的尊严。”皇后听后却向唐太宗表示祝贺。、唐太宗问皇后祝贺什么?皇后说:“君明则臣直。魏征那么直率,敢于犯颜直谏,这正说明你的圣明呀!所以我向你祝贺。”贞观初年,唐太宗的老部下,汴州刺吏庞相寿因贪污被人告发,唐太宗极力袒护他,并派人告诉他说:“我送你一百匹绢,以后不要再贪污了,你还是做你的刺史好了。”魏征知道此事后,当面责问唐太宗说:“庞相寿因为是你的老部下就可以不追究他的贪污罪,而且还要厚赏他。你做亲王时有那么多的部下,如果他们都像他那样贪赃枉法,你又将如何惩治他们呢?”在魏征的谏诤下,唐太宗不得不改变了原来的做法。“犯颜直谏”,常用于比喻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而极力规劝。
成语故事——徙宅忘妻
“徙宅忘妻“就是搬家(徙宅)时而跋遗忘了妻子,没有让她一块儿迁居,这个人真是糊涂透顶了。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有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
成语故事——生灵涂炭
东晋末年,天下混乱,十六国争雄,互相征伐并吞。有一年,后燕和后秦联合进攻前秦。后燕和后秦联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把前秦都城长安团团围困,久而久之,百姓大量饿死。前秦王符坚突出重围,逃往五将山,被埋伏在那里的后秦将领姚苌俘获并缢死。此时,前秦大将王永等人又拥立驻守在邺城(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的符坚儿子符丕为皇帝。符丕下诏任命王永为左丞相,领兵讨伐后燕和后秦,为父报仇。王永出兵前,先写了一篇讨伐后燕和后秦的檄文,文中写道:符坚被后秦杀害,国都长安沦陷,国家萧条,“生灵涂炭”(百姓好像在泥沼和炭火中生活)。信使骑快马送檄文而去。王永也率军出发。“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成语故事——疾风劲草
西汉末年,颍阳(今河南省许昌附近)有个人名叫王霸,刘秀起兵反王莽路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秀表示欢迎。王霸入伍后忠心耿耿,多次打胜仗;特别是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省邯郸一带镇压王郎等各路农民起义军时,军事行动遭到了很大挫折。面对逆境,当初和王霸一块儿入伍的朋友们,现在都偷偷地溜走了,只有王霸继续战斗在刘秀的队伍中。经过这次考验,刘秀对王霸更加信任了,他动情地说:“在颍阳投奔我的人现在大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为我出力,真是疾风知劲草啊!”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王霸为偏将军,后又任上谷(今河北省中西部)太守。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始终是光武帝刘秀的心腹将领。人们常用“疾风劲草”这个成语来比喻立场坚定不移,即使遇到最大困难也不变节。
成语故事——箭在弦上
东汉末年,文学家陈琳,在北方大军阀袁绍手下当掌管文书的官吏。当时,袁绍的势力强大,为了实现独霸天下的野心,他决定首先消灭占据兖州(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一带的曹操。为了出师有名,袁绍命令陈琳起草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名叫《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历数了曹操的罪状,把曹操写得一无是处,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被奚落了一番,号召各州兵马起来反曹。此时,曹操正患头痛病躺在床上,当这篇檄文送到曹操手里时,曹操一面看,一面称赞文章写得好。看完檄文以后,他一跃从床上起来,高兴地说:“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把我的病都治好了。不久,善于用兵的曹操,由劣势变优势,终于打败了袁绍。陈琳也在兵败中被俘。他想起自己写讨伐操檄文得罪了曹操,这次被俘决无生还的希望。然而,曹操由于爱慕陈琳的才华,不计旧帐,反而让陈琳当了自己的负责起草重要文书的主簿。此后,有一次曹操问陈琳:“当初你替袁绍写檄文,尽情骂我就是了,为何还要骂到我的祖父和父亲的头上呢?”陈琳很觉难为情,抱歉地回答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意思是说:当初写檄文是袁绍让我写的,这就好比搭在弦上的箭,不得不放一样,是身不由已的事啊!听了陈琳的解释,曹操放声地大笑起来,从此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后来,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便常用“箭在弦上”或“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二鲍纠慝
汉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为赵王的刘良,替中郎将束歙送丧归来,在进入城门时,他的车与右郎将张邯的车相遇。因门道狭窄,两辆车不能相错而过。刘良见张邯的车挡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张邯倒车,并把门侯岑尊召来,对他大声责骂,并要他跪在他的马头前面叩头认罪。司隶校尉鲍水得知此事,十分气愤,就上章弹劾刘良,说:“赵王刘良是诸侯藩臣,蒙皇帝鸿恩,入都待候,自应晓得门侯岑尊是国家的官员,不能随意侮辱。然而他竟无视国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应严厉惩处。”鲍永此举,使朝臣莫不戒慎。后来,鲍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强暴的鲍恢提拔为都管从事。光武帝向身边的人说:“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鲍永、鲍恢刚直不阿,执法严明,即使贵戚也敢于触犯,所以贵戚们应当赶紧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活动,避免碰上这两个人而吃苦头。后来人们将这句话概括为“二鲍纠慝”,用来咏颂执法者不畏权势不畏权势,敢于执法。
成语故事——声名狼藉
蒙恬是秦朝著名的将领,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就派他带领三十万人马去搞击北方匈奴的侵扰,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大地。接着,蒙恬又按照秦始皇的命令,把过去秦、赵、燕三国原来的长城连接起来,花了多年时间,西从临洮(今甘肃岷县)起,翻山越岭一直到东边的辽东,建成了一道万里长城。蒙恬的兄弟蒙毅也为秦始皇平定天下,立下卓著战功。秦始皇死后,赵高(邯郸人)、李斯玩弄阴谋让秦始皇的次予胡亥继位。赵高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权。在秦始皇在世之时,赵高曾有过受贿舞弊,胡作非为的事,被秦始皇知道了,就让蒙毅去审理这个案子,蒙毅查清了事实,把赵高判了死刑。后来,赵高向秦始皇苦苦哀求,才免了他的罪。秦二世一上台,赵高就假借胡亥之手,派人通知蒙毅命令他自杀。蒙毅在申辩中,列举了秦昭襄王杀名将白起、楚平王杀贤臣伍奢、吴王夫差杀良将伍员等几件事,说明这些君王犯良臣的大错,结果是“恶声狼藉,布于诸国”,遭到人们普遍的遣责,并希望秦二世能从中引为鉴戒。但一贯看赵高脸色行事的胡亥不听,终于杀了蒙毅。这时,蒙恬正带着30万人马守卫北部边疆,胡亥怕他不服,又连夜派人赐死蒙恬。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声名狼藉”这个成语,比喻干尽坏事,臭名昭著,或形容某个人的名誉坏到了极点。
成语故事——举措失当
秦始皇在位的第26个年头灭了6国,统一了中原,他把全国划为36个郡,并且统一了度量衡。从那以后,他就老到各处巡游。一来为祭祀名川大山,把大臣们颂扬他的话刻在山上,好叫后世的人也颂扬他。二来到各地走走,也可以扩大他的声威,给那些亡国贵族们一点压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游到泰山进行封禅典礼,而后又登琅那(今山东胶南县内)。他在那里停留了3个多月,下命令修筑了琅邪台,立碑刻石,搞了一个《琅邪台石刻》。碑文中写道:秦始皇关心百姓疾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制定了各项符合百姓要求的法令法规。各郡县地方官吏也能分工合作,“举措必当”。意思是:对地方事务的安排、措施都很得当,符合民心。“举措必当”后演变为“举措失当”,意思刚好相反。
成语故事——天下无双
长平之战后,赵国军队大败、秦军乘胜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窃取了魏王的兵符,调动魏军,解放了被秦军围困的赵国。为怕兄长魏安厘王追究窃符之罪,信陵君魏无忌逃到赵国定居。后来,信陵君听说赵国有毛公、薛公两位贤才,就不顾身份,独自到赌场和酒店中去与他们结交。赵国的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后,对夫人说:“我原来听说信陵君是个‘天下无双’的人,现在看来,他只不过是个出入赌场、酒店的行为荒唐的人。”后来平原君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登门向信陵君道谢。“天下无双”,形容出类拔萃。
成语故事——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放荡享乐,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鬓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鬓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鬓请兵有功。宴饮中,威王问淳于鬓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鬓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觉得淳于鬓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淳于鬓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鬓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齐威王知道淳于鬓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成语故事——争先恐后
春秋后期,晋国有个很有名的驾驭能手叫王子期。有一次卿大夫赵襄子(真国国群的先人)向他学习驾车的技术,但学习没多久,就自以为了不起啦,便要同王子期比比高低。比赛开始了,赵襄子刚反车赶到平原上,就挥鞭催马,同王子期双双飞快地追赶起来。一开始赵襄 子遥遥领先,可越跑他的车越慢,结果,他接边换了3次马,还是远远地落在了王子期的后面。赵襄子不高兴,便把王子期叫到跟前,责备道:“你教我驾车,为何不把技术全都教给我?“王子期解释道:“我的技术都毫无保地全教给您了,可您在运用上有毛病。驾车最重要的是要让马和车协调一致,套上车辕,宽要合迁,要让马感到舒服。同时,驾车的人要特别注意马跪的慰问,不断加以调整,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接着,王子其又具体地指出赵襄 子的毛病,说::在比赛中,当您跑在前面的时候怕我赶上您,沁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又拼合想追赶上我,总是把注意力入在我身上,试问,您哪里还有心思来驾车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赵襄 子虚心接受了王子期的批评,并认真按照王子期的指点练习驾车技术,于成为一个驾车能手。根据这个故事,后赤人们引出“争先恐后“这个成语,原指做事不能分神,要全力以赴。现在多来比喻争先向前,惟恐落后,形容热烈紧张的场面。
成语故事——按兵不动
赵简子(赵国国君的先人)准备攻打卫国,派史墨去卫国了解情况。史墨到卫国后1年才回来,赵简子生气地说:“为什么去这么久才回来?”史墨说:“我对卫国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耽搁久了些。现在卫国国君很开明,辅佐他的贤才又很多,国家治理得很好。攻打卫国还不是时候,我劝您不要轻举妄动。”赵简子听史墨说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动”,等待时机。这个成语原来指掌握力量而暂不行动,以等待时机。现在也比喻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成语故事——大儒纵盗
春秋时期,在上地(今陕西绥德县一带)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有一天,大儒到邯郸去,在氵禺水(古赵地,今邢台沙河)一带碰一了一伙盗贼。盗贼索要大儒口袋里的钱财,他便痛痛快快地全部给了他们。盗贼又索要大儒的车马,他也慷慨地给了他们。盗贼还要大儒的衣服和被褥,他还是痛痛快快地给 了他们。大儒把东西全部送得干干净净后,便步行而走。盗贼们感到惊奇,私下议论道:“这一定是天下杰出的人,今天我们侮辱了他,他一定会向大国的君主诉说我们的所做所为。君主也一定会用所有力量来讨伐我们,那时我们就难以活命了。还不职现在就把他杀死。灭掉踪迹,以消除后患。“于是,盗贼们又向前追赶了30里地,最后追上了大儒,把他杀死了。对此,秦国的相国吕不韦在其著作《吕氏春秋.必已》中评论说:大儒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纵容盗贼的结果。“大儒纵盗“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讽喻那些不分是非曲直,一味无原则地对犯罪分子讲善良宽容的人们。
成语故事——羽毛未丰
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用了整整一年的功夫,潜心钻研周书《阴符》,求真谛,终于找到了与国群相合的门道,他自信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来到秦国,游说秦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 为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现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规,不可能并天下。“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忌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羽毛未丰“,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薄弱。
成语故事——无功受禄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赵国。大臣陈轸知道了这件事,向楚王献计说:“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赵国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这岂不是无功受禄了吗?“楚怀王听陈轸说得有理,便问:“那你说该如何办?“陈轸说:“大王最好以10辆兵车,派杜赫去赵国,等他完成了使命,封为五大夫。”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计策,用10辆兵车送杜赫去赵国。杜赫见楚怀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气,干脆拒绝出使赵国。于是陈轸向楚王说:“杜赫不接受出使赵国的使命,这正表明他心怀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骗取爵位,现在见大王不给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无功受禄”,是指没有功劳而得到优厚的待遇。
成语故事——燕雀处堂
秦兵大举攻伐赵国,赵国处在危机之中,魏国是赵国近邻,但魏国的大夫们却并不戒备,反而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打败了,我们就乘它危急之时出兵袭击,可以轻而易举取得大胜。”子顺不同意这种看法,摇着头,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从没有打过败仗,他们的将军都是富有作战经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肯定胜赵,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赵国必定要被打败吧,那对我们魏国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是正好对我国有利吗?子顺反驳说:“强秦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灭亡了赵国,决不会就此满足,必定要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要遭殃了。”为了教育开导这些糊涂的大夫们,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处屋堂,子母相哺,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认为住在人家屋檐上最太平、最可怕了。不料,有一天,人家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突往上直冒,一会儿便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无法避免,而燕雀们却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一点儿也不想到大祸快要临头了。子顺讲完,严肃地对那些大夫们说:“你们没想到吧?赵国如被攻破,大祸即将降临到自己头上,难道诸位简直像无知的燕雀一样吗?”后来,“燕雀处堂”这个成语,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因生活过得安乐,因而失去警惕,忘记了可能发生的祸害。也有的用“燕雀处堂,不知大厦之将焚”,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同时也用来讽刺那些依仗别人权势而苟安贪乐的人。
成语故事——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这个成语,原文最初见于春秋时代楚人 冠子著的《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声。其意是:耳朵是管听的,眼睛是管看的。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会连雷声也听不见。三国魏邯郸淳(邯郸人)编的《笑林》中,还编了这样一个笑话:古时,楚地有一个贫苦的读书人,他闲居家中,不去好好劳动,却想能意外地发财。有一天,他读《淮南子》这本书,书上说:“螳螂捕蝉时全*树叶给它遮住身体,它才能轻易地把蝉捕住吃掉。他想,人要是得到那片树叶、不就可以用来隐身,从而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吗?于是,他跑到树林里去寻找,恰巧发现一只大螳螂正躲在一片树叶背后,举起双臂去捕一只正在鸣叫的蝉。他顾不得看螳螂是否辅到了蝉,便急忙爬上树去摘那片叶子可是,树叶受到震动,纷纷下落,与原来地上的树叶混在一起了。他将地上的树叶都带回家,然后一片片地拿着树叶遮住眼睛,问他的妻子说:“你还能看见我吗?”起初,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可是他一连几天,总是拿一片一片树叶遮住眼睛,一次次地问,妻子厌烦了,便没好气地说:“看不见!”他高兴急了,拿起那片树叶,拔腿往市场跑去。他一手举着树叶遮住眼睛,一手拼命偷拿人家的东西。他被货主当场抓获,扭送到县衙。县官审问他时,他把事情的经过如实说了一遍,并疑惑不解地说:“我用这片树叶遮住眼睛,别人为何还能发现?!”、县官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知道他是个书呆子,教育一番便把他放了。此后,人们常用“一叶障目”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成语,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
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项羽名籍,他是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县西)人。他从小死了父亲,全*叔父项梁把他养大成人。项羽少年时,就很聪明,项梁便亲自教他念书、写字,但项羽不愿好好学习;项梁又教他使枪用剑,但项羽学不多久,又不学了。叔父项梁骂他没有出息,项羽回答说:“认字、写字只能记记姓名罢了,学剑术只能敌得住个把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抵挡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有抱负,便教他学兵法,项羽很高兴。后来项梁被人诬告抓到监狱,为了报仇,出狱后项梁便把诬告他的人打死了。为逃避官府的追捕,他带着项羽逃到关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邯郸人)五十岁时,带领李斯和赵高(邯郸人)等一批官员和他二十岁的小儿子胡亥,去巡游东南。秦始皇先游览了湖北、浙江一些地方,然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去祭祀埋葬在那里的大禹。秦始皇对手下的人赞扬大禹说:“大禹对中国的功劳实在太大了!他开大山,凿江河,把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他毕生辛勤劳累,死了就葬在这儿,大禹太伟大了。”祭祀完大禹陵后,秦始皇率众经过浙江吴中(今浙江杭州市郊)回咸阳,街道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群。此时,项羽同叔父项梁特地赶来看热闹,当项羽看到秦始皇车驶过的盛况时,不禁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说:秦始皇算什么,我可以取代他。项梁赶紧跨前一步,捂住他的嘴说:“不要乱讲,这话是要犯灭族之罪的。”回到家里,项梁联想到项羽要学“万人抵”,暗暗赞他这个侄儿志存高远,久后必成大器。“取而代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夺取别人的地位,自己代替他。
成语故事——左提右挈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武臣率兵攻克邯郸后,自立为赵王。武臣派部将韩广北上夺取燕地。韩广占领燕地后,自立为燕王。武臣闻报大怒,立即带领左、右校尉张耳、陈馀前去伐燕。武臣带少数将校深入燕地了解敌情,被燕军发现,经过一场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俘获。为救武臣,张耳、陈馀派人前去游说韩广。赵使面见韩广后,欺骗说:“张耳、陈馀愿意让您把武臣杀掉,这样他俩便可平分赵国,自立为王。如果两个赵王‘左提右挈’(互相提携、扶持),要消灭燕国就太容易了。”韩广一听,赶紧放武臣回去了。
成语故事——袖藏金椎
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来是张敖的美人。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刘邦路过赵国,赵王派这位美人伺候刘邦。后来美人怀孕,赵王专建宫室,让她独居。当贯高等人谋杀刘邦一事被发觉后,美人也同张敖一道被逮入京师。、审问时,美人对朝廷和官吏说:“我曾为皇帝所幸,现在已有身孕。”官吏将此事禀报刘邦。当时,刘邦正在气头上,因而没有去理会身陷囹圄的美人。美人的弟弟为救出姐姐,去找深受吕后宠幸的辟阳侯审食其,请他通过吕后帮忙活动审食其找到吕后陈述此情,吕后听后炉火中烧,根本不肯去找刘邦求情。审食其见状,只好作罢。后来,美人生下刘长后,因悲愤不已,遂刎颈自杀。刘邦得知美人自杀的消息,非常后悔,就让吕后把刘长养育起来。刘长长大后被封为淮南王,他对审食其怨恨不已。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他从封国来长安朝见皇帝。他打算利用这一机会报复审食其。一天,他来到审食其的宅第,请审食其出来相见。当审食其出来与刘长相见时,刘长突然甩出藏在袖子中的金椎,金椎击在审食头上,审食其当即倒地身亡。刘长乘车急驰来到宫门前,向汉文帝谢罪说:“我母亲与赵王张敖谋反案本无关系,但被牵进入狱。辟阳侯审食其本来有能力使吕后救出我母亲,但他不努力争取,以致使我母亲死去,为了给母亲报仇,我就去杀了他,现在向皇帝请罪。”汉文帝一方面哀怜他的苦心孤愤,另一方面又考虑到手足之谊,便赦免了他。“袖藏金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贵族子弟强梁不法,肆意杀人。
成语故事——未可厚非
王莽(邯郸大名县人)篡汉后建立了新朝,也因此激化了与盖州句町(地名)少数民族的矛盾。句町人反抗新莽的斗争如火如荼。王莽先后派将军冯茂、廉丹和史熊等人率大军前去攻打,并向当地强征重税,作为军队的粮饷。几年征战,部队伤亡好几万人,当地百姓也被征得财粮一空,而句町人的反抗还是平息不了。新都(古地名)地方官冯英为此上书王莽,劝他休兵罢战,致力于发展生产。王莽大怒,罢免了冯英的官,后来又有所醒悟,认为冯英的意见也“未可厚非”,于是又派他到长沙去做官。“未可厚非”,意为不应过分责难。
成语故事——狗尾续貂
爵太滥晋武帝咸宁三年(公元227年)八月,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懿的第九子琅琊王司马伦为赵王,督邺城(在今临漳县西)守事。赵王司马伦到任后,滥封官爵,只要是王亲宦戚、亲信部属,即便是“奴卒役厮,亦加爵位”。因此,“每朝会,貂蝉盈座”,殿上挤得满满的尽是“大官”(古时大官的官帽上,有蝉形图案的金铛为装饰,并插上貂尾,称为“貂蝉冠”)。 当时老百姓看不惯这股腐败之风,编歌谣讽刺道:“貂不足,狗尾续。”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了,就用狗尾巴代替吧。此后,人们形容官,于是叫做“狗尾续貂”;前美后丑,两者极不相称,也叫做“狗尾续貂”。例如,在别人的好文章后面胡乱添写一段,或是给别人未完成的佳作代为续成,而续得并不高明,便可用这句成语作比喻。
成语故事——坚壁清野
东晋时,北方的后赵颇有势力。国王石勒,曾亲率兵马,南下与晋军作战,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和江苏、安徽一带,几乎都被赵国占领。晋军不敢对抗,节节败退。在寿春地方(今属安徽),晋军采取“坚壁清野”,使赵军找不到吃的东西,大闹饥荒,石勒这才无法进军,引军后撤。公元332年石勒称帝,建都襄国(今邢台),一年后病死,其子弘继位,后其侄石虎废石弘自立为帝,迁都于邺城(今邯郸临漳县西南)。所谓“坚壁清野”,就是坚守堡垒,收拾干净田里的粮食埋藏起来,这是把敌人饿死、困死的一种作战方法。
成语故事——载舟覆舟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唐太宗对荀子的这一思想十分欣赏,在与郡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成语故事——鹿死谁手
东晋时,北方羯族有个叫石勒的人,做过行贩,种过地,也被人作为苦力贩卖过。后来,石勒聚众起事,建立了后赵政权不久,石勒又率兵消灭了前赵国,从而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
石勒自命不凡地对臣子徐光说:“假如我生活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我会老老实实地效忠于他;但如果我的对手是汉光武帝刘秀,我就要和他在中原大地上决一雌雄,看看到底是‘鹿死谁手’,天下被谁争夺到?”“鹿死谁手”,现在比喻不知谁会取胜。
成语故事——推心置腹
公元9年12月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公元19年,我国湖北省西北部荆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灾荒,饥民们举起了起义大旗,反对王莽政权的黑暗统治。他们以绿林山(今湖北钟祥东北)为根据地,称为绿林军,声势很大。又过了几年,汉室宗亲刘玄、刘秀也举着反对王莽统治的旗号参加了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领袖刘玄当了皇帝。刘秀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刘玄封他做了破虏大将军,并且让他去河北,扩大力量,安抚人心。刘秀到河北后,了解到邯郸有个叫王郎的算卦先生,冒充汉皇室后裔,自封为皇帝,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不小的队伍。刘秀就联合当地各郡县的人马,很快地消灭了这股割据势力。刘秀从缴获的公文中,发现了一些郡县官吏和富户人家与王郎的来往书信,内容大都是些吹捧王郎的,诽谤他刘秀的。刘秀认为这已是过去的事了,略为翻了翻,随即当着众将领的面,把这些材料统统焚烧了。这一来,刘秀可真大得人心,许多人都对刘秀更加信赖。根据刘秀立下的战功,刘玄又加封他为萧王。公元24年,刘秀又率军队打败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铜马,铜马几而刘秀只带上几个随从,骑上一匹马,就一个一个营帐去看望大家。对那些收编过来的将士问寒问暖,表示很关怀。十万军队都归顺了他。刘秀对那些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大都委派了官职。但被收编的官兵不少人仍然疑惧不安,担心刘秀不会真心地信任他们。于是刘秀就请他们各回各的营寨,仍然带领他们原来的人马。这些将士很受感动,私下里都互相谈论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思是说:萧王刘秀这个人对人真诚恳,把赤诚的心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为他赴汤蹈火呢?后来人们就把这句话,简化为“推心置腹”这个成语,比喻真诚待人。
成语故事——身无可击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王张敖的丞相贯高谋杀刘邦一事,被贯高的冤家探知了。冤家就上书朝廷告发了他们。刘邦立即下令将张敖及贯高等人全部逮捕,押送长安。消息传来,曾参与谋事件的十几个人,都争着要刎颈自尽。贯高恼怒地责骂他们说:“谁让你们干的这事?是我而不是赵王。现在朝廷要逮捕赵王,如果你们都死了,谁上朝廷为赵王辩白呢?”贯高等人被押送到长安后,贯高对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说:“谋害皇帝的事是我们干的,赵王根本不知道。”法官怒让贯高承认赵王也参与了此事,就对他施以酷刑,但直到将他打到“身无可击”的地步时,他还是不改口。法官把这一情况汇报给刘邦。刘邦说:“真是一位壮士啊!看来用刑他是不会交代的,应请一个和他熟悉的人私下与他交谈,说不准还有可能让他说出来。”经打听,中大夫泄公是赵国人,与贯高很熟悉。因此,他便被召来承担了这个使命。泄公来到贯高的囚室,贯高抬头一望,说:“你是泄公吧?”泄公赶紧上去寒暄慰问。二人开始回忆往事,叙谈旧谊。谈了一会儿,泄公把话题引入正题。他问贯高:“赵王是否参与谋反之事?贯高回答说:“是人,谁不爱他的父母妻子?如今我的三族都被判了死刑,我难道能因为赵王而去祸害我的亲人吗?只是赵王确实没有谋反。那事完全是我和一些人干的。”接着,贯高便把事情的起因、过程及赵王如何不知情等情况,告诉了泄公。刘邦派泄 公把这个消息告诉贯高。然而,贯高听了这个消息,说:“我之所以苟延性命活到现在,是为了证明我的赵王不曾谋反。如今赵王已经被释放,我已完成使命也就死无所恨了。再说,人臣有了篡杀皇帝之名,哪里还有脸面再去侍奉皇帝呢?纵使皇帝不杀我,我难道心中无愧吗?”贯高说完便撞墙自杀了。刘邦听后,非常敬佩,命人厚葬之。“身无可击”,意思是说被酷刑折磨得体无完肤,以致再没有可以责受刑罚的地方了。后用作比喻身受极其残酷的刑罚。
成语故事——山鸡舞镜
曹植有个叫曹冲的儿子,年仅六岁,但却聪明无比。有一次南方派人给曹操送来一只叫“山鸡”的珍禽。它爱在清澈的水边,让水面照着自己的身影起舞。曹操想在大殿上观赏它的表演,无奈殿堂无水,山鸡不肯起舞。此时,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人抬来一面大铜镜子,放在山鸡面前。山鸡看到镜中自己美丽的身影,仿佛身临水面,禁不住翩翩起舞起来。曹操越看越高兴,也禁不住抱起曹冲称赞道:“吾孙聪颖胜其父也!”“山鸡舞境”,比喻顾影自怜。
成语故事——纲举目张
吕不韦(曾在邯郸经商)曾为秦朝的相国。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国家的理论。他在“用民”一文中说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义服人,其次是以赏罚治人。”他接着写道:如果“义”不足以让人民为国家效力而死,“赏罚”不足以让人民弃恶从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吕不韦说,在禹的时代,天下有成千上万的诸侯国,到商汤时至少也有三千,这些诸侯国所以没有存在下去,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处理人民的关系。吕不韦又说,人民不听君主的话,不受国家的使用,是因为赏罚不严。如果说商汤和武王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使用人民的方法。吕不韦总结说,人民所以听凭国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这就是:“用民有纪有纲,壹引起纪,万民皆起;壹引起纲,万目皆张。”这里说的纪和纲,也就是调动人民积极性,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纲举目张”这个成语,便由吕不韦的这一论点演化而来。纲,指网上的大绳;目,即网眼。意思是说,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人们常用此典故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
成语故事——人人自危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沙丘后,大臣赵高(邯郸人)伪造遗诏,立秦始皇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自己当了丞相,独掌朝延大权。胡亥阴谋篡夺帝位后,他怕人们不服,便听从赵高的主意,先后杀死了大将蒙恬、蒙毅兄弟和丞相李斯等人。……胡亥还把12位公子处死在咸阳闹市。……胡亥还把10位公主用酷刑分裂肢体,并把这些人的财产全部没收。由于胡亥大肆杀戮,满朝文武大臣个个提心吊胆,“人人自危”。成语“人人自危”便源于这个故事,其意为所有的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
成语故事——志在四方
战国时,鲁国的孔穿(孔子第5代孙)去赵国游历,跟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和季节结成好友。孔穿回国时,邹文、季节送了3天行程,临别时,两人泪流满面,对孔穿依依不舍。但孔穿只对他们作了个揖便上路了。孔穿的学生认为他太不近情理。孔穿却不为然地说:“我原以为他们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他们像女人一样。人立于天地间,应有‘四方之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应四海为家,怎么能像动物一样整天聚在一起?”孔穿的学生不住点头称是,对老师更加敬重。后来人们将“四方之志”引申为“志在四方”,比喻有远大抱负和理想。
成语故事——食不甘味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 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食不甘味”,意为吃东西不辩美味,形容心中忧虑或身体不好。
成语故事——安然无恙
齐王派使臣出使赵国。齐国使者见了赵威后,递上国书,但赵威后还没拆开国书,便问齐国使臣:“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意思是:你们齐国年成好吗?百姓好吗?国王好吗?齐国使臣听了很不高兴,说道:“我是奉我们国王的命令前来访问贵国的,现在您先问年成和百姓,而后问国王,这岂不是先*后贵,贵*颠倒吗?”赵威后笑着回答道:“你说的不对。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还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国王?所以,我才这样问。难道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安然无恙”这一成语,便出自这个故事。恙是一种小虫,人被恙蜇,轻则生病,重了还会死人,所以恙就成了害病的代名词。“无恙”就是没病。后引申为没有灾祸、疾病之类忧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春秋末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争夺权势,相互兼并的战争,有一年,赵简子(赵国国君的的先人)带兵消灭了卿大夫范吉射,灭了范氏全家。范家从此门庭冷落。可是门前仍挂着一只大钟。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这个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拿不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去。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洪亮的响声。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也同样听不见的。他放下胆了,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听到这件事后,觉得很可笑,说:“此可谓掩耳盗铃也”。此后,根据这个掩耳盗钟的故事,人们引申出“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
成语故事——奇货可居
阳翟大商人吕不韦,经常出现在赵国京都邯郸的街头。往往来来,买买卖卖。他手头已经赚下了很多很多的钱,可说是家有万金了。这一天,吕不韦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对面走来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冠平常,但丝毫不失贵人之气。吕不韦不禁暗暗称奇。待那人走过之后,他问近旁一个小贩儿:“请问适才走过的那位是谁?”“他是……”原来,是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名叫异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华阳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异人生母,名叫夏姬。夏姬不得宠,又早死,所以,秦赵渑池会盟两国互换人质时,异人便来到了赵国京都邯郸。异人来到邯郸之后,因秦国不断攻打赵国,赵王便迁怒于他,把他拘留在丛台之上,并由大夫公孙乾昼夜监守。他过着出无车,宿无妇,食无酒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终日里郁郁不悦……听罢小贩儿的介绍,吕不韦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着说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货。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然后作一笔大生意。哈哈哈哈!”吕不韦先以重金结交于监守异人的公孙乾,后又结识异人。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孙乾去厕的机会,吕不韦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儿子。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没有一个得宠。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回归秦国,去找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这样,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储的希望呀!”异人含泪回道:“我何尝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国,恨没有脱身之计呀!”吕不韦说:“这好办。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异人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来到了秦国的京都咸阳。不久,吕不韦便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为了能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见面之后,他先是以来时随身所带着赵国的金玉宝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着他便把异人如何贤德,如何思念故国,如何想认华阳夫人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顺华阳夫人等等,详尽地说了一番。他的话,把华阳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动了。事隔一日之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去见华阳夫人。她又把吕不韦对她说的话陈述了一回。华阳夫人大喜,当即,她便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并收留在身边。说动了华阳夫人,这仅是第一步。当时,秦君还是秦昭襄王。异人若能回国,非他点头不可。可是,因渑池会盟时,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戏弄了一番,心中怀恨赵国,因此,根本不把异人回国当作一回事。怎么办呢?吕不韦又费心思了。
后来,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杨泉君也在咸阳。他想通过杨泉君去说服王后,再通过王后去说服昭襄王。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道路见到了杨泉君。吕不韦对杨泉君说:“你居高官,享厚禄。可你这高官、厚禄和富贵能长久吗?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护你。可是,大王与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会继续保护你吗?太子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无子。你为何不把今日留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设法引渡回国,让他去作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适子?果真那样做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那样,你的高官、厚禄和富贵,不就又有人保护了吗?“吕不韦之计,正中杨泉君心意。当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吕不韦的话说了一遍。王后去见昭襄王,她又把杨泉君的话说了一遍。……终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吕不韦这才收拾了一下行装,回邯郸去了。吕不韦费了很多的钱财与精力,看来,异人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了。可就在这时候,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大动脑,思谋个不停。他想:“异人回国,日后继位为王,对自己来说,最大不过是从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长久呢?将来异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他想得很远,也想得很苦。这样,他便想到了赵姬。赵姬,是一位身姿艳丽,善歌善舞的美女。吕不韦很喜欢她,他俩早暗中同居,赵姬已怀孕两月有余。吕不韦想:“应该把赵姬献给异人。日后生下我的骨血,长大继位。到那时,秦国的天下便是我吕氏的天下。那样,我吕不韦做的这生意,其利可就无穷了。”于是,不久他便不惜血本,设下华宴。在宴会上,他又让赵姬出面勾引异人,最终,让异人与赵姬结成了夫妻,达到了他的目的。异人得到了赵姬,如鱼得水爱恋非常。过了月余,赵姬便对异人言明她已有身孕。异人不知其来历,只道是他的骨血,愈加欢喜。又几个月过去,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给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国的赢政秦始皇。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围邯郸吕不韦领着化了妆的异人,杂在百姓之中,混出邯郸,回到了咸阳。异人回到咸阳之后,由于吕不韦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宠爱。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国君为王;安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王。异人一当上秦王,便请吕不韦做了丞相,并封号文信君,到河南洛阳,坐享十万户的奉养。再后来,异人逝世,立政为王。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做“奇货”的生意,吕不韦得到了大利后,又想得大名。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他们礼贤下世之名远扬天下。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厚。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
成语故事——价值连城
“价值连城”一语,出自《韩非子.和氏》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秦昭襄王愿以15城换取“和氏璧”,因此便形成了“价值连城”这样一条成语。“和氏璧”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仅年轻力壮,还有着高超的识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荆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想,国库里缺宝少玉,空然如洗,为此,堂堂楚国,常常受到列国诸侯的鄙视。那么,为何不把拾来的玉璞献给社稷,献给当今楚国的国君楚厉王呢?他进献的国君是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非但不奖赏卞和,还说卞和以石充玉欺骗君王,当即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殿献宝,谁知,由于鉴玉官从中作梗,二次献宝又没成功。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虽然失去了双脚,但卞和献宝之心仍未泯灭。当武王暴死文王继位后,卞和再一次踏上了去往郢都路途。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识玉的慧眼,当卞和献上玉璞之后,他一眼便认定这是块珍宝。经人稍加琢磨,玉璞便宝光四射,美妙无比。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三番两次冒死献宝的壮举,遂将这块珍宝命名为“和氏之璧”。后来,这块“和氏之璧”几经流传,落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想要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书,愿以15城作为代价来换取和氏璧。这样一来,和氏璧的价值便昂贵起来。
成语故事——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遂被拜为大夫。第二年,不怀好意的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到渑池去会盟。赵惠文王召来几位重臣,进行商议。
多数不同意去,但蔺相如却奏道:“禀大王,前因和氏之璧,我已和秦昭襄王打过交道。他虽然恶如虎狼,但吃人也不容易。大王还是到渑池会盟为好。我愿保驾前往!”一听说蔺相如愿保驾前往,左右为难的赵惠文王顿然也来了勇气,当场决定,要赴渑池会盟。会盟的日期到了。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如期到达渑池。以礼相见之后,他们置酒为欢。酒至半酣,秦昭襄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很善长琴瑟。为添酒兴,请大王鼓瑟如何?”
“这……”赵惠文王虽知秦王是有意羞辱自己,但因惧怕秦王,他不敢抗拒,只好去鼓瑟。一曲《湘灵》奏过,秦昭襄王又讥讽道:“寡人又听说赵国的始祖列侯就很善长音乐。大王你鼓瑟鼓得好,看来真是家传呀!”他一面这样讥讽着,一面又召来他的御史,命他在竹简上写上了“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于渑池,令赵王鼓瑟”一笔……秦昭襄正在得意之时只见蔺相如上前一步,平静地说道:“我曾听说,大王你很善长秦音。为再添酒兴,请大王击缶如何?”秦昭襄王登时大恕,面色骤变。但蔺相如却毫无惧色。他坦然地将盛酒用过的瓦器捧起,送在秦昭襄王面前。秦昭襄王哪里肯击缶?蔺相如又说道:“启奏大王,请你不要自以为很厉害。今日,你若击缶,我便作罢。若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誓以颈血溅大王!”蔺相如这样说着时,眉凝目瞪,须发皆直,并连连逼进数步。秦昭襄王已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怕他死拼,只好勉强击了一下缶。那缶声还没落地,蔺相如便叫随来的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饮于渑池,令秦王击缶。”这,直羞得秦昭襄王面红耳赤。 秦昭襄王的从随臣,心中不服。他们罢宴而立,强令赵王:“割15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又针锋相对:“有来无往非礼也,请秦王割咸阳也为赵王祝寿!”几番争斗,因有蔺相如在,秦昭襄王一回也没有取得胜利。完璧归赵,又渑池挫秦,蔺相如功绩显赫,声名大振。赵惠文王拜他为上相,位在群臣之首。可如此高封蔺相如,廉颇不悦了。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名将。武灵王在位时,南征北战,为赵国立有汗马之劳;惠文王当政后,东挡西杀,他更是为赵国屡建新功。他是赵国谁都比不了的举足轻重的功臣。他若拥护谁,谁便如顺风乘船,他若反对谁,谁就似逆水行舟。
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不满地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他蔺相如算什么?只不过是有口舌之劳。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见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一日,蔺相如乘车外出,在一条窄窄的街上,与也乘着车子的廉颇走了个对面。为避免发生冲突,蔺相如赶忙命他的车夫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一个小巷子里,待廉颇的车过去后,他的车才走出巷子重新来到街上。可是,刚走了几步,没想到廉颇命他的车夫调转车头,又迎面走了过来。蔺相如只好命他的车夫再次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巷子里,等廉颇的车子过后再走……
这一天,游说名士虞卿受赵惠文王之托去拜见廉颇。见面后,虞卿先是把廉颇攻城野战的功绩着实地夸耀一番,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廉将军,若论军功,那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论气量,将军你可就不如他了。”廉颇先是喜形于色,后又勃然大怒,问道:“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过一介懦夫。他有什么气量?”虞卿说:“廉将军,秦王那么大的威势,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么会怕你呢?蔺相如说,今天的秦国有点怕赵国,它所怕的,就是蔺相如跟廉将军的团结一致。如果你们俩互相攻击,那正是秦国所欢迎的事。那时,秦国就不怕赵国了,赵国就要遭受秦国的侵略了。所以,他蔺相如才避开你廉将军。显然,蔺相如是以国家为重,以个人的恩怨为轻……” “这……”廉颇被虞卿的一席话羞得红了脸。他深深地惭愧了。于是,素常威风凛凛的廉将军,袒露着肩背,身背着荆条,不坐车辇,单身徒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来了。见到蔺相如,扑通一声,廉颇跪在了地上:“蔺上卿,鄙人见识浅狭,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过!罪过!请上卿责打我吧!”说着,廉颇从身上取下荆条,向蔺相如递去。蔺相如见此也跪在了地上,与廉颇跪了个面对面:“廉将军啊,你我二人,并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是感激万分了。怎敢劳将负荆前来请罪呀!”见蔺相如如此宽宏大度,廉颇流着泪十分诚挚地说道:“蔺上卿,我愿与您结成生死之交,虽刎颈而心不变!”“好!”蔺相如爽快地应允了廉颇的恳求。一时间,一将一相,由水火不容而结成了刎颈之交。邯郸学步
相传战国时,赵国邯郸人走路姿态很洒脱。燕国少年寿陵专程到邯郸学习走步,结果本领没学到,反而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了,只好匍匐而归。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有一个年轻人在奔走。在一条清透的河水里,又是那一个年轻人在跋涉……这个年轻人,来自北方燕国的寿陵地方。他不顾山高水险,也不顾路途遥远,下决心要到赵国的京都邯郸去。他听人说,邯郸人走路的姿态非常美:那老年人,走起来十分稳健;那少年人,走起来十分活泼;男人,走起来十分庄重;女人,走起来十分轻盈……他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历经千辛,到了邯郸。寿陵青年,顾不得休息几日,便极为认真地向邯郸人学起步来。他先是整天整天的停留在邯郸的街上,或是站着,或是蹲着,目不转睛地观看邯郸人怎样走路。在他看来,那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也确是好看。那老的、那少的、那男的,尤其是那女的,走起路来,如花朵漫飞,如云霞轻动,如杨柳飘飘,如溪水潺潺……实在是妙不可言。寿陵地方来的年轻人边看边总结着邯郸人走路的特点。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他给男的,总结出了几条,也给那女的,总结出了几条。他总结得有条有理,有层有次。总结出邯郸人走路的特点,他便学着去走。学呀学呀,走呀走呀。然而,他学那老的,学得不像;学那少的,学得不像;学那男的,学得不像;学那女的,学得更是不像……“这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呢?”寿陵青年,不知所以,皱起了眉头。
不过,寿陵青年,毕竟不是痴子。很快,他的眉头舒展开来。这是因为,他找到了学不成的原因所在。那就是,因为他与邯郸人同站在一个地平线上,因而不能把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的全部,从头到脚得清清楚楚。所以……所以,他便这里走走,那里觅觅,在偌大的一个邯郸城里,为寻觅“最佳学步境地”而奔走不息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寻觅到了“最佳境地”--一座小桥的上上下下。是啊,邯郸人在桥上走,他站在桥下看,那邯郸人走路姿态的全部,自然能看它个清清楚楚……现在,他已经站在了小桥之下。
那小桥并不高,桥下,除了一条潺潺的细流外,大部分是长着蒿芥的荒草地。站在那荒草上,桥上的一切,自可一目了然。这样,寿陵青年,便凝起眸子,久久地望着桥上。他的目的达到了。他看清了桥上那些来来往往的各种邯郸人,从头到脚看到了他们走路姿态的全部。于是,他从小桥的下边,来到小桥的上边。效仿着就走在身边的邯郸人,他从小桥的这一头,学着走到了那一头,又从小桥的那一头,学着走到这一头。学呀学呀!走呀走呀!学得他头脑累了,走得他浑身是汗。然而,就是学得不像样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原因何在呢?”寿陵青年,不知所以又皱起了眉头……经过细细的思考,聪明的的寿陵青年,又找到了学不成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自己固有的寿陵人走路的步法,还没有废弃掉,还在干扰他学步。不破不立嘛!破得不彻底,怎能学得好呢?于是,他决定彻底废掉自己原来的步法。为此,他假设自己从来不会走路,扑通一声,故意跌卧在地上。然后,他又慢慢爬起来,模仿着邯郸人的的脚,去学迈步,模仿着邯郸人的手,去学摆动,邯郸人每一步迈出多远,他也迈出多远……学呀学,他学得十分的专心与吃力。 如此这般,早起晚睡,他一连学了好几个月。但结果如何呢?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后来,他来时带的盘费花光了,他不得不返回陵去。可是由于原来的步法忘掉了,而邯郸人的步法又没有学会,他只好狼狈地爬着往回走。他爬着涉水……他爬着越山……一路上碰到的人,对他都发出了惋惜与讥讽的笑声。
成语故事——黄粱美梦
多年来修炼已经到了仙术的道士吕翁,于奔波途中,来到了邯郸道上的一家旅舍里。时当春末,气候已很暖和,路上又走得累了些,所以,一进旅舍,吕翁什么也不顾,把行囊往地上一放,摘下帽子,松松腰带,坐在大门下就歇息起来。他刚坐下,便见有一位穿着褐色短衣,骑着青色马驹的青年书生,从远处直朝这个旅舍奔来。这青年书生,原也是住店的,他名叫卢生。没用了多长时间,吕翁与卢生便熟悉起来。人俩共席而坐,谈天说地,言笑不止。言笑中,卢生忽然低下头去看看自己陈旧的衣袋,同时长长地叹息道:“哎!--”卢生的叹息,引起了吕翁的好奇,问道:“卢生,你身体健壮,且很健谈,我以为你很快活,可是为什么叹息呢?”卢生说:“人生在世,应该建树功名,享受荣华富贵。可我……”显然,卢生是不安于其碌碌无为而又清清贫贫的生活。吕翁觉得好笑,又说道: “年轻人,你不是想建树功名享受荣华富贵吗?我倒有一个妙法:我这里带着一个青瓷枕头。你只要枕着它睡一会儿,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你就都能得到。”“那我来试一试。”说着,卢生便从吕翁手中接过青瓷枕头,枕着去睡。说也怪,他的头一挨那枕头,便昏昏沉沉了……这时候,在院中一角造饭的店主人,正往锅里下米。卢生马上进入梦中。他觉得枕在头下的青瓷枕头渐渐大了起来。他好生奇怪,便直起身子低下头去瞅。只见青瓷枕头一端,又渐渐变成了一扇很大的门。他小心翼翼地走进去。不知怎的,青瓷枕头的里边,竟也是一个有着天和地的朗朗世界。而且,他的家,就在里边。他高兴地向家里走去。从此,他过上了安闲的日子。日月如梭。他娶了妻子。娶的是清河县崔氏之女。崔氏女,不仅长得十分娇艳,而且家中非常富有,给他带来很厚的一份嫁妆。卢生的日子幸福美满。后来,卢生去应试,竟中了进士。 他先任渭南都尉,继任监察御史、河南采访使、史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在任期间,他开河修渠,镇边杀敌,走到哪里就把功业建到哪里,被人称为贤相。然而,荣贵未尽,灾祸已来。这一日,他突然遭到了*臣的忌恨,无中生有地给他捏造了许多罪名,要下他大狱。当狱吏带人前来捉拿他时,他颤抖着对妻子说:“我老家在山东,有良田五顷,足可以糊口渡日。可放着安稳日子不过,我却外出求荣觅禄,只落了这样个下场。我不如死去……”说着,他抄起一把刀来就要自刎,多亏妻子相阻,方免遭一死。后来,皇帝明察,给他平了反,并复封为燕国公。但这时他对功名已不感兴趣,一心一意为家庭忙碌了。他要使自己成为名门望族。于是,他有了五个儿子。他的五个儿子又都做了官,娶了从望门来的五房闺秀,继而生下了十余个孩子。他的愿望实现了,果真成了名门望族。而且,厩中名马,数不胜数;后庭美人,个个艳丽。老了老了,卢生又奢荡与风流起来了。但是,岁月不饶人。年渐迈,体渐衰,皮宽骨瘦,卢生的终年到了。 将死的时候,他给皇上写了封信。信中叙述他一生的功名与对帝王的忠诚。帝王看过他的信后很感动,就复信给他,并希望他好好治病。可是,就在接到帝王信的当天晚上,他与世长辞了。梦中的死,惊醒了卢生。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仍在旅舍,吕翁仍在身旁。回味着刚才的梦,他对吕翁说道:“适才的梦,真算得是一个美梦。人一生的荣与辱,穷与富,得与失,生与死,都让我领略到了。谢谢你了!谢谢你了!”说着,卢生站起来深深地向吕翁鞠了一躬。这时候,店主人造饭下进锅里的米,还未熟呢。
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邯郸,被秦兵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为解救邯郸,赵孝成王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为此,他派平原群赵胜到楚国游说。平原君打算从自己数千名门客中挑选出既有勇又有谋的20位宾客随同前往,可挑来选去,只挑选出19名。平原君叹息了:“唉!我赵胜养着数千名宾客,而且已有了十多年的历史。然而,文武智勇具备者怎么连20名也选不出来呢?……“正当他叹息不已之时,有一位宾客不请自到,自荐补缺。他就是毛遂。毛遂,是一条高大粗实的汉子。也许是因为姓氏的缘故,他的头发,又黑又浓;他的胡须,又密又硬。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遂,问道:你是什么人?找我何事?”毛遂哈哈一笑:“俺姓毛名遂。听说为了救邯郸你将到楚国去游说,我愿随你前往。如何?”没直接回答,平原君又问:“你到敝府,有多长时间了?”毛遂道:“三年了。”平原君:“三年,时间不算短了。一个人如果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就好像锥子装在囊中会立刻把它的尖刺显露出来那样,他的才能也会很快地显露出来。可你在我府上已住了三年,我还没听说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是不便同去的。你就留下了来好了。”平原君的话,说得很坦诚。但毛遂却更自信地回答道:“你说得不对,不是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你尚未将我装于囊中。倘若早把我装于囊中,哈哈,我的特殊才能就像锥子那样,一定早已脱颖而出地露出来了。”从谈话中,平原君似乎是看到了毛遂的善于思变的特殊才能,当即便接受了毛遂的自荐,答应了往楚国去的要求。到了楚国,平原群即与楚王谈判。
平原君详尽地讲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之后,要求楚王尽快地派出援兵去解救邯郸,可楚王不出声。平原君又反复讲联合抗秦的意义,楚王还是不应允出兵的事。他俩的谈判,是从清晨开始的,可是已经谈到了中午,还没有谈判出个结果来。这叫等在金殿阶下的毛遂等20名随员,焦急起来了。
毛遂此来,因是自荐,所以那19名随员内心里看不起他,总觉得他有些自吹自擂。这时候,他们想看看毛遂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于是怂恿他道:
“毛先生,谈判久久没有结果。你上殿去问问究竟,如何?”“好!”毛遂爽朗而应。那19名随员没想到毛遂会如此痛快,他们不禁一愣。就在他们发愣的当儿,毛遂紧紧地按着腰中的剑,一步一层地登上了殿前的那十个台阶,走到了楚王的跟前。他开口道:“大王,楚赵联合抗秦,事在必行。这只是两句话便可以议定的事情。可是,从早晨到现在总也商议不出个结果来,这是为什么呢?”毛遂的出现与责问使楚王很不高兴。他不理睬毛遂,转身气愤地问平原君:“他是什么人?”平原君说:“他是我的家臣和随员。”楚王气愤了,转身斥责毛遂道:“寡人正与你的主君议事,你算是什么人,竟也上来插言!”楚王的话,激起了毛遂的满腔愤怒。只听唰的一声,他抽剑出鞘,然后向楚王逼近两步,大声道:“我算什么人,哈哈,尊贵的楚王,这时候,你所以敢斥责我,不就是仗着你们楚国是个大国吗?不就是仗着这时候围在你身边的侍卫人多吗?我现在正告你,眼下在这十步之内,你国大没有用,你人多也没有用。你的性命就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经毛遂这么一“镇”,那楚王满头是汗,不作声了。毛遂又道:“尊贵的楚王,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昔日,商汤王凭70里的地盘而取得了天下;周文王凭百里的区域臣服了诸侯。他们的兵,也不多。可是他们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会运用他们的威力。所以,你楚国大,你身边的侍卫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哎!按说,时下的楚国,土地方圆5000里,雄兵有近百万,应该称霸于天下的。然而,你骨子里怕秦国怕得要死。你怕秦国什么呢?怕秦国的吕将白起吗?白起,哈哈,小娃罢了。可是,由于你怕他,所以,他带着只不过几万人来与你们楚国作战,一战,他夺去了你们的京都鄢郢;再战,烧掉了你们先王的坟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的你的先人。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呀!想起这些来,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害羞。今日,我们来联合你们抗秦,说是为着解救邯郸,更是为你们楚国报仇雪恨。可是,你却这般怯懦。我们主君磨破了嘴唇,你死活不肯应允。你这叫什么大王!难道你就不感到惭愧吗?”“这……”在毛遂激昂的一席话面前,楚王惭愧得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趁热打铁,毛遂又说道:尊贵的楚王,怎么样?愿不愿意与我们赵国一齐抗秦呀?”“愿意!愿意!”
楚王满口应充。楚赵两国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之后,平原君一行人很快地回到了邯郸。见了赵孝成王,平原君说:“我这一回出使楚国,多亏了毛遂先生。他那三寸不兰之舌,致使得咱们赵国重过九鼎大吕。他真比百万雄兵还要强啊!”平原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说的这话,不翼而飞。没过三天,赵都邯郸便家喻户晓了。不久,平原君又将毛遂尊为上等宾客。这样一来,那曾对毛遂作过种种讥讽的19名宾客,都害起怕来。他们怕毛遂到平原君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而,他们见了毛遂,都客客气气的奉承起来。毛遂哭笑不得地对他们说:“哎,你们这些人啊,真是碌碌无为。你们只是能依*别人而成事。……”
成语故事——一言九鼎
战国时,泰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源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源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毛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搞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故事——窃符救赵
邯郸被围。赵孝成王派人来求援兵。坚持观望态度的魏安王,口头上应允,而密令带着30万军队的晋鄙将军,停留在汤阴,不肯北进,不肯去进攻围着邯郸的秦军。
这叫魏公子信陵君,怨恨了。信陵君与安厘王是异母兄弟。他为人善良,待人有礼。就是那些没什么本事的人,他也愿意交往。从来不以自己的富贵而慢待人,因此,天下的名士争相奔附于他。他门下的宾客经常保持在3000左右。他的贤名,远扬天下。他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夫人。他与平原君交往很厚……而且,新近平原君又托人给他带来一信。那信上说,平原君所以愿跟信陵君的姐姐结为婚姻,是平原君以为信陵君能解他人之困。可是,邯郸被秦兵重围,却不见魏国的援军赶来救急。“信陵君啊信陵君,你乐以助人的美德哪里去了?你姐姐担心邯郸城破,日夜悲泣不止,眼泪已经流干,再哭,就要往外流血了。信陵君啊,不念赵国,怎么连你姐姐也忘了呢……”看着平原君的来信,信陵君的心碎了。可是,魏王却按兵不动,信陵君怎么能不怨恨呢?怨恨埋在心头,信陵君闯进宫殿,去见魏王,请他速命晋鄙挥军北上抗秦,魏安王却说:“不可!邯郸存亡当不明朗。倘若援救不力,秦兵攻下邯郸之后,必然调转头来攻打我们魏国。要真那样,援赵不是与引火烧身没两样吗?”好说歹说,安魏王就是不下抗秦的旨令。无奈,信陵君备马百余匹,邀宾客千余人,要赴邯郸亲自助赵抗秦。信陵君一队人马行经魏都大梁东门。守东门的,是一位老人,名叫侯嬴。这侯嬴,与信陵君曾经有过一次难忘的交往。那是有一次,信陵君听说守了50年城门的侯嬴家里很贫苦,顿生恻隐之心,亲自找到他,想给他些钱财以便让他晚年过得好一些。但侯嬴不受。之后,信陵君又设下华宴,亲自赶着马车通过闹市,把他请来。而且,请他坐上座,并亲自首先捧酒为他祝寿……见到侯嬴后,就要远行的信陵君向他辞行。可侯嬴只是淡淡地说:“望公子多加保重。我年迈,不能随行。请莫见怪!请莫见怪!”话毕,侯嬴便闭上嘴。在这生死别离的时候,信陵君满以为侯嬴还会再说些什么。但等了半天,总也不见他再张口,信陵君只好怏怏而去。
大约走出十余里,信陵君忽又想道:“对待侯嬴,自信不薄。可我援赵抗秦,行就死地,他意无一言半语为我谋划,也不阻我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信陵君觉得侯嬴所以如此一定是有着什么原因。于是,他留宾客于郊野,独自引车转回来见侯嬴。侯嬴哈哈大笑一阵说道:“我觉得,你带着千余名宾客去与强大蛮横的秦军作战,是肉投饿虎,有去无还。”信陵君点点头,问他有什么妙计。侯嬴说:“计倒有一条,只是不敢称妙。我听说如姬很得魏王的宠爱。又听说,如姬父亲昔日被人杀害。为了报杀父之仇,她求人整整求了三年,都未能如愿。最后,还是公子你派人帮助她报了仇。为此,如姬很感谢你,愿为你效力。今日,晋鄙的兵符,在魏王卧室之内,只有如姬可以盗出。公子何不请如姬窃符?公子若能得兵符,即可从晋鄙手中夺过兵权,挥军救赵。依我看来,只有如此,救赵抗秦,方可成功!”听侯嬴这么一说,信陵君如梦初醒。他感激地向侯嬴拜了两拜,便只身回车归家,派宠妾颜恩入宫去会如姬,请她盗符。当夜,为盗符事,难坏了如姬。如姬,自是一位美人,更是一位有胆识的烈女。因此,当颜恩言明来意之后,她当即便对颜恩说道:“请回公子:既公子有命,妾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话是这样说出去了,可如何盗符,却无从下手。她正焦急,忽听魏王喊道:“如姬,快弄酒来,我要饮酒!饮酒!”盗符的时机来了。她知道大王的习惯:既要饮酒,就一醉方休。于是,她左劝右劝,一杯接一杯,很快,魏王便酒醉如泥了。如姬趁机盗出了兵符。
带着兵符,信陵君来到了邺下。他对晋鄙说道:“晋将军,你带兵在外已经辛苦了好几个月,理应回国歇息歇息了。因此,大王特让我来接替你的军务。”信陵君说着,他的随员朱亥便将兵符递了上去。晋鄙接过跟自己随身所带的那一半一合,果然合成了一个虎形的信物。兵符不假,但深知兵权重要的晋鄙,心中仍踌躇不已。他怕其中有诈,迟迟不交兵权。他说道:“公子,此乃军机大事,只有兵符不够。我还要秦明大王,方敢交军。不然……”看来,晋鄙还要说些理由。可岂能容他再讲下去?只见信陵君一个眼色递过,朱亥抡起40多斤重的铁锤,朝晋鄙头部便是一击。只击得那晋鄙,脑壳迸裂,脑浆四溢,登时气绝……当夜,信陵君带着一支大军,急赴邯郸,援赵抗秦去了。秦军大退,邯郸得救。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一起,带着酒肉,急赴魏营,前来劳军。见了信陵君,他俩万般感激地说道:“赵国亡而复存,全仗公子援助。你真是天下最贤的贤公子啊!”之后,赵国又欲以五座城池来封魏公子。就在这时,朱亥偷偷向信陵君进言道:“有些事,不可忘记;有些事,又不可不忘记。譬如:人有恩于公子,公子便不可忘记;而公子有恩于他人,那公子就不可不忘记……”
成语故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的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
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  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
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郭沫若无其事961年秋游丛台时曾赋诗一首,诗中说到“骑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的史绩,这段事实见诸于《史记.赵世家》。如今,“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