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一个文件写多个类: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48:36

第11节:什么是“第一反应”(8)



  笔者认为,凡部门内发生的,不管是哪个下属制造的麻烦,团队管理者都有推托不掉的责任,无论是站在公司角度,部门角度还是从下属的感觉看,管理者都有义务主动把责任承担下来,这首先是一种态度和智慧。

  被动VS积极主动的第一反应

  什么是被动的第一反应?是以一种看客的身份出现在职场中,静静地等待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终结,这一切好像与自己无关。例如:

  看着上司忙碌的身影,焦躁的神情、疲惫的身体,感觉跟他们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老板们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从来不理解,也不认可;

  下属们在想些什么、关注些什么、忧虑些什么,他们任何的“痛痒”管理者都不清楚;

  这些人的沟通意识可真差,为什么他们不来跟我主动沟通;

  为什么他们不来关注我的工作,不理解我的难处;

  ……

  对于职场的人们,被动的反应是危险的,主要是因为:被动的反应使得我们将自己与其他人割裂为两个世界,无法达成同步,进而渐行渐远;被动使得我们站在老板、上司的对立面考虑问题,进而加深裂痕和矛盾;被动的管理,使得部门运转处于失控状态,像个“救火队员”身心疲惫;被动的反应使人看上去像个怨妇,会疏远关系、降低信任,破坏氛围。

  其实,整个职场就像一部巨大的机器在运转,不管你是否喜欢、接受,都会被毫不留情地吸进来,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进来了,就必须跟整部机器一起运作,没有哪部机器会停下来等待,而只能靠我们自己去积极行动,去适应去协调,在心态、动作和行为模式上与这部机器保持高度一致。

  在职场中打拼的我们,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本质问题,把自己当作看客,无法与整部机器合拍运转,就必将被机器运转的巨大力量,无情地甩出去。

  由此,职场需要积极主动的第一反应。所谓积极的第一反应,是指对待各种工作事务,不要再等待、徘徊、犹豫,而是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主动的动作,去适应和应对。针对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如果能够站在积极主动的角度,采用积极主动的第一反应,情况将会完全不同。例如:

  主动观察自己的上司是怎样工作的,告诉自己要像上司一样去工作;

  主动去观察、关注下属们所忧虑的、所期待的;

  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事务做出判断和应对;

  固定自己的沟通系统,在固定的时间,用固定的方式,和固定的人做特定事项的沟通;

  主动去提醒、指导和帮助下属更好地工作;

  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

  做到这些,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改变“看客”心态,变动自己的第一反应,以演员乃至主角的身份参与剧情的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故事的演绎和进展。

  敷衍VS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

  敷衍的第一反应,就是以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追求简单、省事、省力的结果;甚至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消极态度。例如:“管它好不好,先交上去再说”,“随便找个人去处理一下”,“糊弄一下,没人会去检查”,“这事儿,跟我没什么关系”,“你们自己看着处理吧,少来烦我”……

  日常工作中,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其中:

  负责完成的一份报告,应付差事似的完成了,其实连自己都对这份报告不满意;

  当下属们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或麻烦时,像个路人一样指个方向了事;

  虽然也参加会议或讨论,更多的却是躲在角落,不贡献自己的脑力和智慧;

  上司分配下来的工作,只想随便处理一下,而不想做到尽善尽美;

  当有人咨询某件事儿,非常随便地就会说“这事儿跟我没关系”;

  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决定是否去做,或怎样去做;

  ……

  敷衍的反应,是职场成功的“恶性肿瘤”,不仅会侵蚀其他健康的肌体更会恶化并危及生命。由于敷衍的反应,原本一次可以顺利完成的工作,不得不拖延,甚至返工,而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增加成本;由于敷衍的反应,工作成果总是会被认为“不合格”,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敷衍的反应,容易让我们站在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永远跟上司的要求是两个标准、两种模式,无法形成“合力”;因为敷衍的反应,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值得信赖和托付重任的人,最终可能是没人愿意与其合作共事。

第12节:什么是“第一反应”(9)



  记得小时候做家务打扫卫生,扫地的时候,总想随便扫几下,搞完了就快点儿出去玩儿。结果却发现很多地方并没有扫到,于是不得不重新扫一遍。爸爸就告诫说:扫不干净,还要重新来一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打扫到每个角落,搞得非常干净呢?

  想要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有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所谓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最高、最好的标准要求自己,力争达到最佳和完美;即便是琐碎的、日常的工作,也要做到让上司惊喜。例如:

  接受一项工作,只有自己确信完美了,才会提交给上司;

  像老板一样思考和判断,把上司的满意作为自己的工作的“最低标准”;

  始终把最好的自我展示出来,把每场比赛都当成决赛一样去对待;

  即便是面对日常报表这样的琐事,也要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到与众不同;

  ……

  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能够帮助激发潜质,使得人们充分调动智慧并扩充思路,应对难题;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能够展示出来的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自我形象;追求最佳的做法,能够让上司放心和安心;追求最佳能够使得整个团队塑造出一种精英文化,做就做最好。

  追求最佳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追求最佳不仅让我们更快成长,呈交出一个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果或绩效,还会造就一个完美的、值得信任的形象。职场的成功都是由众多优秀而璀璨的表现所累积起来的;而优秀与璀璨都是追求最佳的“副产品”。追求最佳,可以成就我们的一生。

  透过第一反应看问题本质

  一首小诗与第一反应

  看到网络上一首小诗,颇有感触!跟各位共享:

  你不可以控制他人,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你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

  你不可以预知明天,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可以改变容貌,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可以决定天气,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情;

  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你可以事事尽力;

  ……

  笔者认为,这首诗对“第一反应”有着绝好的诠释。职场上的我们,总会面对无可奈何甚至别无选择的境况,愿意也好,反感也罢,其实都无法躲藏和逃避。而唯有面对,正确地去面对,才是正确选择,才可能出现我们期望的好结果。

  对职场上打拼的我们而言,如何正确面对就成了“第一反应”所要研究的问题。首先要提倡一种好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而后便会确定一个对的方向,“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随后就是方法问题,帮助人们“如何做好”所负责的工作;最后便是提供各种技巧,实现人们对“如何做到更好、最好”的期望。

  第一反应是态度问题

  “好的态度决定好的一切,坏的态度决定坏的一切”,第一反应首先是态度问题。

  什么是态度?笔者认为:职场中,面对任何问题或困难,都必须积极主动运用脑理和智慧,想方法去面对和解决,而这个积极主动的动作就是态度问题;无论是任何工作,重大的紧迫的,亦或是日常的、琐碎的,都要尽善尽美地予以完成,这也是态度;各种工作关系和结构中,处理好与上司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而这种认识也是态度问题;面对下属的失误而遭受来自公司的压力时,团队的管理者首先站出来说“这个责任在我”,下属可以继续安心工作,公司也感觉放心,这种主动承担责任的做法更是一种态度;面对下属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或不足,管理者所做的管理是“从欣赏开始”,那么这个“管理从欣赏开始”就是态度,诸如此类都是“第一反应”所大力提倡的工作态度。

  职场打拼,态度最重要。那么,下面以危机处理为例,来说明一下态度在其中是如何发挥作用。

  应对管理危机,态度最重要。因为:对方首先看到的就是你的态度,而不是解决方案或者利益补偿;其次,我们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诚恳态度,会舒缓紧张的气氛;再次,良好的态度容易得到对方认可,进而避免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最后,因为危机出现而立即采取行动补偿的态度,也可以帮助趁热打铁,解决问题。这些在解决和应对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就是“诚恳的态度”,笔者把这种态度称为“第一态度”,并由此与“第一反应”建立了直接的关系。

第13节:什么是“第一反应”(10)



  “第一反应”首先是态度问题,提倡积极主动的态度,提倡绝不抱怨的态度,提倡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提倡乐观自信的态度。而这些态度,不仅是做好工作、应对问题所必需的,而且还是任何公司、部门快速发展,个人被认知、被重视所必需的。

  其实,笔者认为,日常管理中,我们对下属的培养和管理,最重要的并不是所谓的技巧、方法,而是态度。作为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地明确告诉下属哪些是态度问题,哪些态度是错的,而哪些又是我们所提倡的。

  判断你的态度,绝不仅是听你说了什么,而更多的则是要看你真正做了什么。

  第一反应是方向问题

  “如果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职场中打拼的我们,一旦确定的方向是错的或者过程中偏离了正确方向,即便付出再大的斗志、激情,使用最好的方法、技巧,有着再高的工作效率,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处理工作、解决问题,第一时间选对方向、确定思路,便是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的便是正确的方向和思路。

  日常工作中,下属们接受任务马上去做,人们称之为“执行力强”。对此,笔者并不认同,根据“第一反应”的要求,下属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应当首先复述自己对此任务的理解和思路,得到确认后才能去做。而这就是“第一反应”对方向问题的确保。

  郭德纲有段相声,说有个施工队接个活儿,包工头拿起图纸一看,“是要造口井”,很快就把井给挖好了。结果,人家来验收,却说:“我要造的是一座塔,你们怎么挖了口井呢?”其实,包工头在接受这项工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错的,因为没有复述自己对这个工程的理解,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挖了口井出来。假如遵照“第一反应”,简单复述一句“这个工程,您是希望我们挖口井,您看有没有问题?”或许可笑的结局就不会出现了。相声尽管是相声,而现实工作中这类事情却在不断上演。

  职场中打拼的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快速成长,能够被上司看重而得到晋升,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快速成长呢?或者选择自己摸索,或者选择请教前辈;或者询问上司对自己的期望。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都可能成功,但速度则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个问题上,第一反应认为“上司的期望是下属的最佳成长通道”,因为上司的经验和部门的需要,决定了这条通道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如果能够按照上司的期望走下去,则会是最快的成长通道。

  除此之外,“第一反应”还在其他很多问题上做出了方向性的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完全掌握在当事人手中,在第一时间选对方向,就成功了一半;而“第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在第一时间选对方向和思路,从而降低误入歧途的几率,提升时间管理的效率。

  第一反应是方法问题

  确定了态度和方向,接下来就是在此前提下“如何做好”的问题,也就是工作方法问题了。好的工作方法是智慧和经验的凝结;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由什么样的人去负责,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都属于方法问题。每个流程、环节、步骤和要点,如果能根据既定的方法予以执行,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或许就会失败。

  “第一反应”主要还是个方法问题,注意总结和吸收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方法,会提醒我们,对某些问题应当如何应对和解决。

  例如,对新员工,都普遍存在“排异现象”,人们多戴着黑色或棕色眼镜去挑剔、批评新人的表现,看到的多是不足或劣势,会感觉这个新人怎么这么差,做什么都不行;从而加重心理压力而造成流动率过大。对此,“第一反应”建议管理者能“先把自己的有色眼镜摘下来”。世界原本就是五光十色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或特点,而成熟的管理者,则可以还原多彩的世界,会更多关注新员工的优势或特点,从而采取科学的管理。

第14节:什么是“第一反应”(11)



  职场上打拼的人们,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认可和重视;所以,“第一反应”提倡“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上司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他那些行事清晰而完整的思路,做事熟练的方法和技巧,处理问题和风险的心态与策略,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培养与把握,都可以被当作是集成多种成功元素的“宝库”。并且,这座宝库如同“露天煤矿”,不需要我们去探险、去挖掘,而可以直接使用。聪明的下属们,在“像上司一样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并展现出更完美的自我。

  方法不仅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更会帮助人们提升自信心,方法可以让人们感觉前途光明,道路清晰;掌握好的工作方法,也可让一个人脱颖而出,赢得人们敬佩。

  凡事皆有方法,本书将提供大量好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如何与上司更好相处、如何与同事和谐相处、如何管理团队等,这些不仅是笔者的经验、智慧,更是众多职场成功人士经验的积淀和升华,希望能给大家“如何做好”工作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一反应是效率问题

  在笔者看来,“第一反应”是个充满激情的动词,而非简单的名词;正是因为它的“动词状态”,所以对效率的追求在开始的时候便决定了。

  “第一反应”首先提供了正确的态度和方向;其实,如果态度有问题或方向错误,就无所谓效率问题了。职场上打拼的我们,要想把工作做好,效率是继态度和方向之后又一个重要问题。可以说,效率便是“第一反应”所要研究的“如何做到更好、最好”的课题,是工作技巧的问题。

  作为动词的“第一反应”,以达成结果的高效率为出发点,总结和归纳了很多提升效率的技巧。例如,很多人对会议都有个感觉,认为开了很多会,现场热烈甚至达成了很多共识,但会议结束后并没有出现所期望的结果。日常工作会议通常都结束于所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共识达成了或者时间到了,就结束了。

  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做法,“会议的效果取决和落实于执行方案”。所以“第一反应”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会议结束前10分钟,就会议共识制订具体的执行方案。”会议毕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经过激烈讨论,达成了共识,做出了决定,领导也总结发言了,这些并没有跟执行建立直接而必然的关联,也不能确保最后的执行效果。所以,在会议最后10分钟内,确定明确而具体的执行方案就成了必需的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议本身的效果达成。

  作为管理者,总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有限的时间内,到底要先做哪项呢?“第一反应”提倡“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我们首先要为上司负责的原则,更因为上司是团队前进的“掌舵人”,知道航行的方向,知道对于团队而言当前什么更重要,而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工作,要求第一时间解决。

  除此之外,“第一反应”在达成高效率上还提出了很多技巧。“第一反应”所要做的,是在初始时,能够告诉人们哪些做法是高效率的,是属于技巧的范畴,而哪些可能会影响或降低效率,应当予以关注和调整。

  效率问题是“如何做到更好、最好”的问题,“第一反应”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阐述,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更多做好工作的技巧,以便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奇迹。

第15节: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1)



  第二部分 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

  ★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要为上司分忧而不单是分劳

  ★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

  ★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

  ★主动沟通快乐,而被动沟通痛苦

  ★让上司“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决策遵循“官大表准”原则

  ★老板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

  ★不要等老板说完了之后再行动

  ★工作成果必须自己满意后再拿给上司

  ★必须知道上司的底线是什么

  ★对自己的真正老板负责

  ★说服上司需要3个理由加1个承诺

  ★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

  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遇到问题需要向上司请示的时候,第一反应: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日常工作中,下属们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向上司请示,并希望得到回复。工作请示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很多下属在做工作请示的时候,的确存在某些“硬伤”。举例说明如下:

  领导,这个月价格促销的效果不明显,您看咱们是不是加大些力度?

  领导,我们部门想搞个激励活动刺激一下销售,您看能否给我们一些预算?

  领导,感觉最近员工的士气总是不高,您能不能给我些建议?

  领导,刚才接到客户投诉,认为所投放的广告没效果,要求咱们退款,您看该怎么办?

  ……

  作为下属,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或遇到麻烦,跑来向上司请示汇报,并得到上司的指导,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只要我们对上面的请示模式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下属们在请示工作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一个复杂的、难解的“问答题”抛给了自己的上司,要上司来破解这些“工作谜题”。

  如果下属们的请示所抛出的问题是“问答题”,大概是有着三个假设:

  一是,自己的上司们都非常空闲,有着非常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二是,自己的上司已经掌握了解决这个“问答题”足够多的信息或数据;

  三是,自己的上司对“问答题”背后的细节、复杂的关系以及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非常清楚。

  所以,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下属们抛出“问答题”才能得到快速、正确的批复。而事实上,上司们并不知道“问答题”背后发生过什么,隐藏着怎样的关系;他们也根本不具备进行正确批示所必需的完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上司的时间宝贵,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和资料,然后再经过分析、判断,做出正确批复;尽管作为上司,他们在经验和判断力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涉及某些专业的问题,例如设备采购、财务核算等,解决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和烦琐。

  笔者认为,下属的工作请示,不应抛“问答题”给上司;而应当用“选择题”的方式请示工作。所谓选择题,就是面对问题或状况,下属自己先要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预先提出各种应对或解决方案,像“选择题”那样列出解决选项供上司判断和选择,而上司也只需在某个解决选项上划勾即可。相比之下,那些抛“问答题”的下属则完全不用自己动脑。

  例如:“领导,最近感觉员工的士气不高,该怎么办呀”这道问答题,现在我们尝试用“选择题”的方式,看看情形会有什么不同。

  领导,我感觉最近员工的士气不高,业绩也受到了影响。这两天,我跟大家沟通了一下,感觉主要是邻近春节,很多客户都忙着业务拜年和要账,没有精力跟我们谈广告业务,而我们的业务员也都想着买票回家过年,所以整个团队士气不高。

  我感觉春节前这段时间还是很宝贵的,我们必须提高团队的士气,我有两个方案,您看怎样?

  一是:我们在团队内部做个竞赛,业绩排名前5的,公司帮助解决回家的火车票;

  二是:搞个激励活动,对表现良好的,公司准备一个春节大礼包;。

  您看这两个方案,花费都不会超过5 000块预算,而增加的收入可能是50万,您看选择哪个比较好?

  对于上司而言,原本复杂的“问答题”已经变成了简单的“选择题”。实际上,笔者认为下属有责任和义务,在请示工作的时候提交“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因为对于反映问题的下属而言,他们才是问题的直接当事人,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和资料,最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加之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所以有可能、有必要也应当有能力提供出备选的解决方案。而此时,上司们所要做的,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及眼光和智慧,对列选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并作出方向性的判断即可。

第16节: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2)



  对于下属而言,必须明确其实没有哪个上司喜欢做“问答题”,所以把“问答题”抛给上司是不明智的做法,甚至会导致上司们出现错误的判断或决定。能够向上司提出“选择题”的下属,是为上司分忧的下属,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职责和义务,把问题解决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所以,笔者建议下属把所请示的问题,由“问题题”改为“选择题”,以便让上司用划勾的方式做出判断,从而提高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是第一反应所提倡的,是下属积极调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的体现。

  要为上司分忧而不单是分劳

  如果希望被自己的上司关注和重视,第一反应:要为上司分忧而不单是分劳

  工作中,下属所承担和负责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实现上司的绩效和职责。职场中,我们首先是为上司工作,这是一个基本规则;所以,在工作中是为上司分劳,还是分忧,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不可否认,每天所关注的、操办的,其实最多的都是为上司分劳的事儿。例如:

  每天,都在忙着手头的工作,感觉筋疲力尽;

  上司交代的工作,我们能够很快完成并提交成果;

  尽心尽力地辅导自己的下属,希望他们能够独当一面;

  兢兢业业地工作,为了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完、做好;

  ……

  能够让自己的上司放心、安心、称心和开心,纯粹是下属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作为职场人,特别是想有所作为的职场人,这些分内的、上司分配的工作,只能算是为上司分劳的工作。上司需要的,其实是不单能为自己分劳,而更能为自己分忧的下属。

  在上司的视野里,下属分为三类,他们分别是:

  A类人:能分忧的人,上司们都有自己忧虑的事情,很多是难言之忧;而这些上司所忧虑的事情,是下属们完全可以分担的。笔者将那些能想上司所想,忧上司所忧的人,称做为上司分忧的人。能为上司分忧的人,是积极主动地为上司着想的人,做的工作大都是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他们不会等待上司的吩咐或指示。

  B类人:能分劳的人,就是上司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且能做得很好。日常工作中,多数都是琐碎的、例行性的工作,而这些工作耗用的主要是体力和时间,较少需要花费智慧,这些事情多属于“必须做”的工作,而分劳的来源在于履行工作职责和上司的任务指派。

  C类人:既不能分忧也不能分劳,且经常添乱的人;这种人不仅不能完成为上司分忧和分劳的工作,而且还经常为领导惹麻烦,添乱子,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如果,我们希望能够被公司认可,委以重任,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为上司和公司分忧的人。为上司分忧的人,能够发现和注意到别人视线所不及的问题,并能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提前预知到各种可能的问题和风险,并进而完成提醒和应对的策略;能够打破潜规则,就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提供更好的管理方案。

  职场中,更多的是能够为上司分劳的人,他们或者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销售任务,或者能够给其他同事提供完整的服务;等等。他们承担着大量日常工作,最终所获得的只能是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口碑或者较低的管理职位。

  能够为上司分忧,是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质。遗憾的是,并没有人,也没有哪条规则告知人们要为上司分忧,这完全是出于个人意识,且外在表现为积极主动的行为。分忧和分劳看似差别不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当然,分劳是分忧的基础,分忧的人当然必须首先能够分劳,而分劳的人则不见得能分忧。

  职场成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会为上司分忧的过程。分忧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工作高度,想上司所想,急上司所急,忧上司所忧,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能不再依赖上司的指派而进行工作。总之,如果希望获得上司的重视,第一反应就必须使自己成为能为上司分忧的人。

第17节: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3)



  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

  如果想要使自己能够更快速的进步和成长,第一反应: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

  职场中,有两类并行的人群:上司和下属。在众多的职场关系中,唯有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最微妙、最复杂,最让人难以捉摸。上司在不断地观察和评判下属的表现;与此同时,下属们也在忙着评价自己的上司。但遗憾的是在下属眼中,上司大都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就知道挑刺,骂人,总是抓住一些问题不放;

  他们,就知道给我们下任务,施加压力;

  他们,总是婆婆妈妈的,对一些小事儿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

  他们,总是摆出一张难看的脸,好像人们都欠他们的;

  他们,就知道瞎指挥,感觉还没自己有能耐!

  ……

  的确,没有哪位上司在下属眼中是完美的;但是,上司之所以成为上司,肯定有他过人之处,而这些恰恰或是下属们所不及的。或许他销售经验丰富、业绩突出;或者他性格特点、能力潜质被领导认可;或许他为人处世颇受欢迎;或许他思路清晰,方法新颖而得当,等等。总之他们都会有下属所不具备的经历、技能或优势。

  上司是一座藏有无数珍宝的“宝藏”:行事清晰且思路完整,处事技巧熟练、方法得当,能熟练且轻松地应对各种问题和风险,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游刃有余,集成多种成功元素,等等。甚至可以说,上司这座“保藏”还是露天的,不需要去费心费力去寻找、挖掘,这些经验、技巧就像“露天煤矿”一样摆在我们面前,唾手可得。

  上司还像一面“镜子”,下属们可以通过比照,知道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可以矫正自己的思路、方法、心态和技巧。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一面镜子、一把尺子,而这镜子、活尺子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我们的上司。

  人们大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职场上有所成就。笔者认为,促使自己更快速成长的最简单、最好的做法就是:像上司一样去工作。看看上司的上下班时间,尽可能比上司来得早,走得晚;看看上司的加班态度,确保自己是自愿和感觉自然的;模仿上司跟客户谈判的模式与说辞,了解他们用了哪些技巧;学习上司处理工作的思路;观察上司是如何规划、设计和安排工作的;模拟上司遇到问题时,怎样利用资源解决问题……

  诸如此类,下属都可以去观察、去分析、去模仿,“像上司一样去工作”。

  尽管,对某些做法可能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那样处理;甚至,上司的做法可能会有瑕疵;但是,“像上司一样工作”能够确保我们最快学习到上司的技巧和做法,促使自己更快速成长。

  职场上奋斗的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能够更快速成长,第一反应就是像上司一样去工作。将他们好的做法和优势,融化到我们的习惯和行动中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改变就会发生。

  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

  很多重要事项需要处理而时间不够时,第一反应: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

  所有的管理者,都在面临时间不够用的难题。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事情则会无限多,为了把工作做好,就需要用时间管理技巧,来规划、安排和协调。于是,便出现了时间管理的概念,从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直至现在的第五代时间管理观念。无论哪种时间管理的理论,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上司的事情,优先处理。

  上司的事情优先处理,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安排和处理上司安排或关注的事项。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管理者好像并不能遵照此原则执行,例如:

  上司所发送的电子邮件,并不优先查看,也不立即回复;

  认为客户或同事的事情,比上司的事情更重要、更紧急;

  习惯性地把上司分派的工作,安排在靠后的日程上处理;

  某些上司吩咐的工作,不被催促,就想不起来去处理;

  上司分配的工作,到后来居然给忘记了;

第18节: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4)



  ……

  类似的情况,总能在很多管理者身上找到影子。时间管理的要义,就在于首先要区分重要、紧急事项,并优先安排处理最重要的事项。问题是,如果同时遇到“重要紧急”事项,该怎样安排顺序呢?这就涉及细致区分重要事项的问题。

  例如,今天是4月的最后一天,某个销售经理面临5个重要事项:

  1?参加公司组织的一个演唱决赛的评委工作;

  2?上级交办的一项需要立即完成的销售业绩分析报告;

  3?突然遇到的紧急的客户投诉事件;

  4?与下属讨论下月的销售指标分解工作;

  5?一个重要下属突然提出辞职。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管理者,应当如何安排工作顺序呢?

  有人认为公司要秉承“客户第一”的价值观,作为销售经理应当处理客户投诉问题;有人认为作为销售经理,月底时最关键的工作是把下个月的任务指标分解下去,确保下个月的销售业绩;而有人则认为,还是上级交办的销售业绩分析报告最重要;更有人认为,跟那个提出辞职的员工谈话最重要,否则人就流失掉了。

  从各自的理由来看,好像都有道理;那么,到底应当把哪项工作列为最重要最紧急呢?

  笔者的建议是,上司分派的工作优先处理,也就是把“上级交办的一项需要立即完成的销售业绩分析报告”优先处理。为什么上司交办的事项最重要呢?

  一来:如果把部门当作一艘航船的话,上司就是掌舵者。这条船的航行去向哪里,应当选择哪条航线,哪里可能有暗礁要躲避,等等,都是上司需要决定的,所以上司所分派的工作,大都是关于航行安全或完成航行任务的重要工作;

  二来:作为下属,必须清楚首先要对自己的上司负责,上司就代表公司,我们的时间、精力、智慧在工作层面上,应当为上司所用。上司最有权力占用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要对整个部门的运作负责。

  当然,并不是说,凡上司分派和关注的都一律是最重要的工作。这个基本判断要有心里要有个把握。但是,作为职业管理者,我们必须知道自己首先是对自己的上司负责,在遇到时间紧张的情况下,第一反应是要优先安排上司交派的工作。

  主动沟通快乐而被动沟通痛苦

  在怯于跟上司沟通的时候,第一反应:主动沟通是快乐的而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沟通是职业经理人的第一能力,培养、磨练自己顺畅而高效的沟通能力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程。工作中的沟通范围主要包括,与上司的沟通、与同事的沟通、与下属的沟通以及与客户的沟通等;其中最重要的沟通内容就是与上司的沟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多数人而言,可以跟自己的同事、客户都能进行非常顺畅的沟通,然而一旦遇到要跟上司沟通的情况,就成了“软肋”或“瓶颈”问题。

  职场中,多数人其实不喜欢或者害怕跟上司沟通,分析起来大致的原因包括:

  在与上司的沟通经验中,自己感觉更多的是被上司批评或者训斥,逐渐产生了畏惧;

  感觉上司是领导,某些等级观念作祟使得自己宁可憋在心里,也不原意跟上司去沟通;

  自己认为某些事情很小,根本没必要去麻烦繁忙的上司;

  跟上司沟通过某些事情,却根本没有任何结果,渐渐地也就很少再去沟通了;

  自己内心害怕与上司沟通,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上司沟通;

  ……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逐渐地开始有意避免跟上司进行直接沟通;笔者始终认为,缺乏顺畅沟通的管理关系,是非常危险的。

  有位朋友曾讲起这样一件事,说某公司的电脑程序员小王有一阵子受到上司冷落,尽管小王的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其实,小王有几次也想去跟上司沟通,询问一下上司对他的看法,令人遗憾的是小王始终没敢敲响上司办公室的门。直到有一天,还没到公司统一发工资的日子,公司却通知他去财务部领工资,因为他被公司解聘了。这件事儿让他百思不得其解。而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公司领导听说小王在外偷偷搞兼职,有吃里扒外之嫌。小王是受冤的,他根本就没有在外兼职,是同事嫉妒他业绩出众,打了小报告诬陷他。

第19节: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5)



  其实,事件的情节并不复杂。造成小王最终饮恨而去的原因看似很多,比如上司的不信任、同事的诬陷等,但笔者所要讲的是,如果小王在感觉到问题发生的时候,能及时、主动地去跟上司沟通,弄明白原因,并予以澄清,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然而,小王却因为怯于跟上司主动沟通,最终含冤而去确实让人遗憾。

  这个例子看似个别,实际上类似情况却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在需要跟上司主动沟通的时候,我们总是感觉没用处、意义不大,或者认为没有必要;于是,犹犹豫豫、瞻前顾后,甚至是胆战心惊,结果呢?跟上司之间的鸿沟更宽、更深。太多的职场教训告诫我们,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职场上奋力拼搏的我们,弄明白应该树立怎样的意识,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跟上司沟通,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可以注意观察和分析与上司沟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凡涉及与上司的沟通,只要是我们主动去跟上司沟通的,过程或结果大都会是快乐的;而那些被动跟上司沟通的,过程或结果却大都是痛苦的。笔者将其归纳为:主动沟通是快乐的,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为什么主动沟通是快乐的呢?

  首先,下属主动沟通行为是上司所希望和喜欢的,上司们都赞赏自己的下属具有主动沟通的意识,在众多的下属中,具有主动态度和精神的往往是少数人。

  其次,即便下属出了某种状况或是犯了某种错误,跑来跟上司主动沟通,承认错误并表示承担责任,面对这种情况,上司们其实也很难拉下脸,来场劈头盖脸的暴风骤雨。

  最后,上司很少会打击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事实上,此时上司所给予的更多是必要而真诚的指导。

  那么,与之相反,为什么被动沟通会是痛苦的呢?

  一来,被动会被上司认为,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隐藏和逃避责任,而这种态度是任何上司所不能容忍的;

  二来,上司通常也不喜欢主动沟通,除非某种状况累积到一定程度,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上司才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结果也就不好控制。

  职场打拼,跟上司的沟通始终应当放在我们工作的首位,与上司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不仅必须而且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凡是我们认为有必要的,而又怯于去跟上司沟通的事情,所持有的“第一反应”必须是:主动的都是快乐的,而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让上司“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为了便于接受上司及时的指导或帮助,第一反应:让领导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上司和下属各有自己的工作与职责,每天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儿;尽管在同一个办公室,尽管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如果我们随便去问某个人:“请问,上司知道你在忙什么吗?”他也许会茫然不知怎么回答。

  其实,下属都不希望自己每天被上司盯着,也不想让上司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总之,职场中的普遍现象是上司通常并不清楚我们在忙些什么。

  笔者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跟一位来自台湾的同事聊天。他说在台湾工作的时候,某天老板来到他的办公室,问他,“近来,在忙些什么?”于是,第二天他就辞职离开了。当时,笔者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要辞职呢?”这位同事解释道,在公司里就职的人们,假如你的上司都不知道你在忙些什么,也就没有忙的必要了。

  随着自己职业经验的累积,对“让领导知道你做什么比你做什么更重要”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对于下属而言,由于缺乏职业经验,很多风险的孕育,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或者某些工作,费尽心思摸索的思路或方法,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些情况,如果我们能够跟上司经常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能被有效规避掉。能够得到上司具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指导和帮助,是一个人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所在。而怎样才能得到上司的指导和帮助呢?

第20节:与上司维持良好关系的第一反应(6)



  什么事都不想让上司知道,或者上司也不清楚我们在忙些什么,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也就无法得到上司及时的提醒和指导。“让上司知道我们在忙些什么”,随时把自己的动向和工作告知上司,以便他们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帮助。遗憾的是,很多管理者或许是因为害怕,都不情愿让上司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对某些下属而言,把自己暴露出来,就仿佛是被上司监控了一样,容易被上司挑出毛病,遭受批评。其实,问题是上司的批评或指导难道是出于恶意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或许某些上司批评或指导,有过激情况存在,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心存恶意。上司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快速成长,能独当一面;所以,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多给下属一些指导或帮助。

  能否更快速进步而独当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或帮助,而要想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第一反应就必须是让上司知道我们在忙些什么,这比我们当前所忙的更重要。所以,笔者建议:每天或定期向上司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感悟。积极主动代表着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意识,积极主动的人更容易被关注和重视。

  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如果想让自己在团队里拥有一席之地,第一反应:必须知道你的上司对什么负责

  每天,我们都跟上司一起并肩作战,辛苦劳作。融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使得整个团队打成一片。时间久了,上司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在干些什么,我们也都很清楚。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但即便是这样的氛围当中,笔者还是会经常问这样一些问题:

  请问,你知道你的上司对什么负责吗?

  或者,你知道你的上司最关注、最在意什么吗?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上司对什么负责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确,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作为下属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上司对什么负责,这是个大问题。

  从最直接、最明确的管理关系来看,下属首先是为上司打工,间接地才是为公司服务。上司所承担的工作皆因其工作职责,有的明确而具体,有的则比较笼统。作为下属,所承担的工作则是上司工作职责中的某一部分或分支。上司和下属,在工作达成上都应当指向同一个方向,朝着同一个结果努力。

  但是,如果作为下属,把自己的工作、责任跟上司所负责的事项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由此就容易造成各种管理难题,例如:

  公司需要处理的紧急事项,管理者邀请下属加班,而大家却怨声载道;

  所分配下来的工作,下属却不能尽心尽力地按时完成,而总是推迟或拖延;

  面对上司布置的任务,下属们总是找出各种理由逃避或者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

  ……

  上司和下属,其实驾驭同一辆车,朝同一个方向负重前行。如果作为下属,并不知道上司拉的是哪部车,或者不知道行进的方向,而是自己拉着一辆自己的小车儿,悠哉游哉,就根本无法发挥出两者的合力与共同的智慧。

  笔者经常会看到一些管理者,自己身负一辆沉重的大车,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定地朝着前方行进。他们从笔者身边经过的时候,却看到他的旁边,还有一些人各自拉着一辆很小的车,相互调侃着、说笑着,迈着轻松的步子。

  这些人眼中只有自己的那辆小车儿,而不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上装着什么,为什么那么沉重;也不知道那辆大车去向何方,而只是拉自己的车,跟着走路。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都会感觉心情沉重。作为下属,应该甚至必须知道自己的上司对什么负责,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都有些什么东西,知道能够卸下哪些东西,以便装在自己的小车儿里;当然也要知道上司的方向是去向哪里,而不是毫无方向地闲逛。

  所有的上司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心跟自己是一起,劲儿是往一处使的。这样部门这驾大车的运作,将变得非常轻便,跑起来也会非常快。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想让自己在团队里占有一席之地,第一反应就必须是知道上司对什么负责,知道他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