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恒大华府地址:文言文复习全程攻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0:31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推断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文中的句子。
难点是文言语感的培养。要鼓励学生注意朗读,不要以为复习阶段就可以放松朗读。要在读中掌握句意、疏通句子。
教学课时安排:
总课时安排约2周半,20课时左右。对课本内容的复习,有些班级已经提前在上学期早读课提过要求,尚未进行的,要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进行。
1、文言实词训练——6课时
课本常见文言实词梳理与复习3课时,高考题型训练3课时。
2、文言虚词训练——4课时
课本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整理与复习2课时,高考题型训练2课时。
3、文言句式句式与句子翻译训练——6课时
整理课本常见文言句式1课时,课文句子翻译训练3课时,高考题型训练2课时。
4、筛选与归纳训练——2课时
5、文言文整篇练习2课时。
复习整体要求:
1、以本为本,夯实基础。
高考虽然考查的文言篇目都是课外的,但无论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以及推断实词含义与虚词用法的手段,还是常见的文言句式和用法,都是出自课本,因此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复习,打牢基础。
突破方法:
(1)加强学生早读课督查,要求对1-6册课本中文言文,逐篇过堂,通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
(2)要求学生课外对照课文阅读、记忆《高中生全程复习方略》(《世纪金榜》)中“单元知识整合”部分,并抽取其中部分内容编制练习,检查复习效果。
(3)讲解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也尽量要以课文中例句为主。
(4)翻译文言句子先从课本中句子练起。
2、针对训练,稳扎稳打。
不宜直接采用整篇的课外短文综合练习,应该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出题。每一种题型的考查都需要上下文做背景,因此,要多以课本为训练内容,可以减少所读篇数,提高复习效率。当然,整篇阅读也是需要训练的,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要求学生在早读课阅读资料上的规定篇目,二是在复习后期进行课堂整篇阅读训练。
每个点都要有课内复习训练练习和课外短文复习练习。
3、演练高考,学以致用。
复习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得心应手迁移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与否,或者说,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面对高考,夯实基础之后,就需要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需要总结特点,抓住规律,指点方法,强化训练。要根据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和预测题型进行训练。
复习具体内容:
专题一:文言实词
一、知识要点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实词三义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其他要注意的还有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另外,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1、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2、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3、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4、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5、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一)   古今异义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投影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投影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投影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⑤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⑥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⑦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投影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           今义:限制。
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投影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④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投影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着重记那些和现代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词。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这就可以和“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苟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对照理解。
(二)同形异义
1、除单音词古今异义外,要特别防止古汉语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与同形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混淆。
投影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2、资料P.280“知识清单二”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80例。
(三)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意义相同(或相对、相反)的词组成的,但意义却偏于一个词。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投影8、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投影9、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3、资料P.291“知识清单四”偏义复词
(四)一词多义
1、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投影10、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
①战则请从                  跟随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攻伐
③范增数目项王              眼睛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换取
2、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投影1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 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②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投影1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①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③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①要有所侧重,要记某个词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例如“负”在文言文中的常见义有“败”(“胜负之数”),“倚仗”(“秦贪,负其强”),“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承担”(“宁许以负秦曲”——此处使动用法),“背”(“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等义。应侧重记“倚仗”、“承担”等义项。
②只记多义词的若干义项还不够,还必须“因文定义”。从工具书和注解中选择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就是如此。“橹”这个词在教材中出现过两个义项:“船桨”和“盾”。在“樯橹灰飞烟灭”句中,因为和“樯”(帆)并列,自然指“桨”(再借指战船),而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句中,因为描写战况,“橹”就指盾牌了。而在“修橹轒辒”(《孙子·谋攻》),“泰山为橹”(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橹”却又是“望楼”(古代瞭望敌情的建筑)的意思了。又如“黠”常见义项有“聪明”、“狡猾”一褒一贬两个意思。在“里胥猾黠”句中,“黠”自然取贬义。在“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段话里“因文定义”,“黠”当然取褒义。因为前面有“聪慧”,后面有“当有所成”。
4、P.283“知识清单三”常见的100个文言实词。
(五)通假字
1、词的假借义,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用。这是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莫”字表其他意义(如“没有”“没有人”,属引申义),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益” 字表其他意义(如“增加”“受益”,亦属引申义),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在表其本义的时候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概而括之,通假有同(近)音通假和古今通假两种。
2、怎样掌握通假字?
①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
②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
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C.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
④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
投影1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之意。
②赢粮而景从               [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③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露出。
⑥乃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⑦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受。
3、资料P.278“知识清单一”通假字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言][复习][文言文][古义][本义][通假][表示][古代][引申义][词义]

推荐阅读:
●08年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与巩固 ●09年中考语文复习 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与训练.doc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 文言文总复习5天计划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推荐】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09年中考语文复习 初中文言文词语积累.doc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doc ●【推荐】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1) ●【推荐】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4)
●文言文爱情对白 ●文言文的五步阅读法 ●(转)让幽默帮你记住 名言 文言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专练 ●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高一语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2009年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例释 ●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
●文言文语句翻译五法 ●2007中考语文盘点-----文言文篇 ●【推荐】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5)
●08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大全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高二读本文言文译文 ●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九法
●文言文记号助读十法 ●2008届广州市初三语文文言文强化训练题 ●读、析、译、背——文言文四步教学法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一览 ●学习文言文应理清三大关系
●初中文言文阅读题大搜集(课外149篇,课内45套,诗 ●200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指津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转载]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招制胜——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新课标16篇文言文复习课件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钥匙 ●高中语文复习: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09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专项训练.doc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文言文复习 ●初中新课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教案.doc ●【下载】高一文言文[rm][217M] ●文言文知识网络
2楼
大中小
ghtkk (微音)
回复: 文言文复习全程攻略 (六)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投影14:名词作动词的几种条件:
副词作状语
能愿动词        +  名词

宾语
名词  +
补语
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时,要具备一些条件。
①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如:“秦军汜南”中“军”用作动词,为“驻扎”的意思。“使其将将其军归魏”中第二个“将”用作动词,为“率领”的意思。
②名词、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常活用作动词。如“足之所履”,“履”是名词,用在“所”字之后,与所字组合成“所字短语”,这时“履”字就由名词变为与其意义有关的动词“踩”的意思了。“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中的“贵”、“贱”、“尊”、“卑”都是形容词,用在“所”字后,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尊重”(贵、尊)和“轻视”(贱、卑)。
③名词、形容词在“能”、“欲”等能愿动词后也常活用作动词。“非能水也”句中“水”变为动词,为“游泳”的意思。
④名词用在副词后,一般也活用作动词,如:“有能者不得不官”(有才能的人不能不让他作官)。“官”这名词,在副词“不”后,活用作动词。
⑤名词、形容词用在“之”字等代词前,也常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的“蹄”名词活用作动词,为“用蹄踢”的意思。
⑥名词后用介词短语作补充说明,这个名词也活用作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用作动词,是“建筑屋舍”的意思。
⑦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中间用“而”字连接构成并列式关系时,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句中“耕”、“织”是动词,用“而”字连接的名词“衣”、“食”活用为动词。“衣”是“穿衣”、“食”是“吃饭”的意思。
投影15、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名词用作状语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具体见资料P.298)表示比喻、方式、方向、趋向、工具、处所,等等。
投影1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掌握名词状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作状语的名词,其前面必须另有主语(主语有时承前省略)。如:“一狼犬坐于前”中,“狼”是“主语”,“犬”是名词状语(像犬那样)。“天下云集响应”中,“天下”(全国人民)是主语,如果单独说“云集”,“云”就不是状语而是主语了。
②名词状语实际上是个介词短语“在……”、“用……”、“像……”等。如:“(余)从流石蛇行而上”中,“蛇行”是像蛇那样爬行的意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运”是用箕畚运送的意思。“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夜呼”是在夜里呼唤的意思。
③要区别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状语的异和同。所谓“异”是指从语法角度说。如:“唐兵西,将至霍邑”和“故人西辞黄鹤楼”,前一句的“西”是动词,后一句的“西”是名词状语,形容、修饰动词“辞”。所谓“同”指前一句译成“向西(进军)”,后一句的“西”也译成“向西”,形式、意义上没有差别。但前句“西”后没有动词,直接译成“向西”做动词;而后句的“西”是修饰后面的动词“辞”的。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投影1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使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使动用法有三种译法。一种是补上使令性动词“使、让”等。如:“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乱”译为使……乱。一种是把使动用法的词,译成述补结构。如:“攻邯郸以广地尊名”,“广”译为“增广”,“尊”译为“提高”,即攻取邯郸以扩展土地提高声望。一种是将含使动词的句子译成把字句。如:“因以浮船”译为“因此用(它)把船浮起来”。(其他词的使动翻译亦同。)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投影18、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动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投影19、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用作名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2)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投影20、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的使动用法,并加以解释。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投影2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动词的为动用法,并加以解释。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投影2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名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天下的人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2)用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投影2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3)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投影2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4)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投影25、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投影2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数词词的活用情况,并加以解释。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二、高考题型讲解与练习
1、选讲资料02—06高考题,特别注意江苏题。注意:
(1)高考题对文言文的考查,实词主要在选择题,但翻译题都涉及到文言实词的理解,所以可以连同翻译题一起进行。
(2)要注意短文的整体阅读,因为离开语境,是不容易断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的。
(3)资料P.276讲解了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可补充一些资料所列高考例句。如:
①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可用资料255页05年重庆题C项“质”的理解。
②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可用资料247页04年广东题B项“巧”的理解,259页05年浙江题B项“除”的理解。
③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来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半步)“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可用资料268页06年湖南题D项“薄”的理解。
④利用语境分析词义,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主要方法,即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要多加注意。可用266页06江苏题B项“责”的理解。
另外可补充:
⑤利用成语和名句中相关词义来推断。成语、名句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又如: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资料P.244页04年五省市题B项“敏”可借助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了解;P.247页04年江苏题B项“夺”可借助“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理解。
2、综合模拟练习可用资料P.305的模拟测试,亦可使用印发资料。单项练习有“通假字练习”、“文言实词复习练习”。亦可自行补充。
3、《高中生全程复习方略》(《世纪金榜》)中“单元知识整合”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晚自修或其他自习时间,每天读一个单元课文,并对照看本单元的“知识整合”,强化基础。该项要求可提前布置学生进行。
复习资料P.283“知识清单三”常见文言实词,布置学生规定时间完成,要即使检查,个个过堂,确保学生对课内实词的积累。
三、附录见后。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七法》
专题二:文言虚词
一、复习要点
重点理解《2007年高考说明(江苏卷)》中规定的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对其他常见文言虚词亦可附带了解。
1、立足教材,以本为本。
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文之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外以内。这几年来,考到的文言虚词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许多例句都来自教材。因此,应立足教材,吃透教材,以课本为根本,提高文言虚词的解题能力。
2、以新带旧,举一反三。
第六册新课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自己解决阅读中的疑难,老师加以点拨,学生加以归纳,这样,方能举一反三。
3、梳理要点,归纳总结。
虚词的复习强调基础性、系统性,这就要求学生将零碎杂乱的虚词知识分类梳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全面的知识网络。可利用资料P.291“知识清单五”《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对照课文和《世纪金榜》单元知识整合认真填写,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
4、以“考试说明”为纲,适当拓展范围。
今年《考试说明》列出的12个虚词,在复习时应以之为纲,作为重点来抓,但是,我们决不能对其他常见的虚词袖手旁观,不问不理,应当适当拓展范围,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要好好地“过问”一下。
5、强化训练,注重知识迁移。
知识的归纳整理,目的在于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体现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得以完成。对虚词的训练,可恰当地选用一些课外材料,对应考点,作适当拓展。训练尽量安排在课堂内限时完成,每次三五分钟即可。一方面让学生适应高考,另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训练后要将答题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二、知识梳理(参见资料P.291“知识清单五”《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4、其他用法有:
(1)音节助词,不译。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2)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3)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介词
(1)表介进对象,今译为:跟、和、同、替、为,等等。例:①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
(2)表方向、对象,今译为:向、对。例: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
(3)表比较,今译为:跟…相比。例: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4)表处所,今译为:于、在。例: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2、连词
(1)表并列关系,连接名词结构,今译为:和、同。例: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
3、助词,通“欤”,今译为:吗、吧、啊。例: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季氏将伐颛臾》)
4、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1)亲附、跟随。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2)给予。例:①与之璧,使行。《左传》 ②与斗卮酒。(《鸿门宴》)
(3)交往。例: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
(4)对付,例:一与一,谁能惧我。(《淮阴侯列传》)
(5)允许、赞许。例: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6)帮助。例: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
(7)等待。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8)参加、参与。例:①蹇叔之子与师。(《左传》)②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③成语“咸与维新”。
(9)称誉。例: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5、名词,作宾语,今译为:党羽、同盟者。例: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荀子)》

1、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①无伤,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用作代词。
(1)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例如: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于是、便。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
(2)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4、有时还作助词用,一般不译。如“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文乃武。”(《尚书》)
5、复词“无乃”(译为“恐怕”,如“无乃不可乎?”)、“乃尔”(译为“这样”,如“作计乃尔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表选择)
4、助词。
(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例:①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世家》)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有多么,非常。例:①羊肉其鲜乎。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霶(pāng)。
(3)调节音节,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1、用作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读wéi。首先要分清虚实。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语气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今译为:它。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今译为: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兼词,兼“于之”,今译为:于是、于此。例: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3、助词
(1)表语气,今译为:了、呢、啊。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2)词尾,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今译为:……地、……的样子。例: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4、通“已”,已经。例:①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后汉书》
5、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1)认为。例: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使用。 例: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汉书》
(3)率领、带。例: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
(4)连及。例: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
(5)有。例:农民以鬻子者。《管子》
6、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原因 。例: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
(1)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因果,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3、动词,作谓语。
(1)今译为:沿袭、顺着。例: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批大郤,导大髋 ,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2)今译为:如同、犹。例: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连词
(1)表承接,今译为:就、便、那么。例: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周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2)对比并用,不译。例: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荀子》
(3)表转折,今译为:然而、反倒。例: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4)表让步,今译为:倒是。例:①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② 难则难矣,然而未人也。《墨子·鲁问》
(5)表意外,今译为:竟、却。例: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6)表假设,今译为:假如。例: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记》
2、副词
(1)加强判断,今译为:就是。例: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2)表范围,今译为:仅、只。例: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
3、动词,作谓语。今译为:效法。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纪》
4、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准则、法则。例:
①合散消息,安有常则?《汉书·贾谊传》
②以身作则(成语)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楼
大中小
ghtkk (微音)
回复: 文言文复习全程攻略 三、练习
《文言文虚词复习巩固练习》
专题三:文言句式
一、要点讲解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有时单用“者”,有时单用“也”,有时都不用,有时“者也”连用。变式如下:“……,……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有:
① 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 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注意:古汉语中“是”作判断较少。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有: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 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非死,则徙尔。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有:
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有:
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有:
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 为予群从所得。
④ 恐为操所先。
⑤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无表示判断的词语,依靠主语、谓语自身的关系表示判断。如:“兵挫地削。”
(三)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忌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用“唯(惟)……是……”固定格式提前宾语。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投影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1.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何由知吾可也?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7.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 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 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6、省量词 。如:“蟹六跪而二螯。”
7、分句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二、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 ……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 ……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 ……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  (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勾践灭吴》: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练习
1、句式通常与文句理解,特别是翻译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下一专题中要注意对句式的点拨。
2、《文言句式练习》
专题四:文言句子翻译
一、要点讲解: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强化“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字字落实”的原则和“翻译六字诀”,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要求学生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2、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3、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1)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轻读一遍,誊写答卷。
(2)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推断方法见前面实词部分。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要掌握前面提到的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轻读一遍,誊写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斟酌、调整,自己确信无误,且通顺畅然,然后才能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喻旭初先生说:翻好后一定要轻声念一遍,才能誊写到答题卷上。这里要求“念一遍”既是最后审查有无遗漏,与上下文是否吻合,也是看译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二、课堂练习
投影有关语句,请学生翻译,并指定学生回答(或板演)。结合句子翻译讲解相关要求。
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师生归纳该句翻译特点:留(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译: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一职,统领各路军马。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参考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换(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的特点: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①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注意偏义复词“作息”。)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虚词“盖”“而”可省。)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虚词“也”“而”可省。)
4、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捕蛇者说》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补(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译:《尚书》里说:“谦虚就会使自己受益,自满反而给自己招来损失。”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③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调(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置)
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孰与”固定用法的翻译)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诗词为照顾格律而调整句序)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三、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四、练习
1、课文句子分册翻译练习(1-5)(或用徐俊武老师所编辑的课内翻译练习2份)
2、语段翻译练习(附后2份)
3、高考翻译练习(资料2006年模拟测试(自选五六个片段))
专题五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分析综合文章的内容,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筛选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试卷上的题目来说,通常表现为第10题: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有“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一组是”题型,07江苏卷已确定不考,但其筛选信息的要求仍然保留,结合在第10题中考查。所以复习时,也需适当注意。
一、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
分析综合文章内容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说,主要有下列两点:
1、分析所写的之事,把握人物性格。
高考所选文章通常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传”之纪传体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所叙之事往往不止一件,分析所写之事,就是要把每一件事都逐一搞清楚,并从而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例1: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对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奇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除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这段文字所写主要人物是苏琼,除开头述其幼时事令曹芝惊异外,主要叙述这样几件事:一是处理魏双成失牛一事,表现其依法办事,作风细致,政绩显荐;二是叙其婉转拒绝道研的要求征租一事,既表现其“清慎”,又表现其一种处事艺术;三是处理赵颍送新瓜一事,既坚持了不受馈赠的原则,显示出为人之“清”,也表现出一种处事的艺术;四是叙郡内受灾,他一方面采取措施救济灾民,一方面“上表陈状”,而不怕“获罪”;最后写其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能有这样的分析,表明真正读懂了原文。解答相关试题就会很方便。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年高考出的两道题: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    )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①⑤                C.③④                   D.①②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没官职
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
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
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为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
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根据上文分析,一看便知第15题的答案是C,因为③④两句以外其他三句都不是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第16题的四个选项是按照原文的自然顺序编拟的,对照原文及上面的分析可知,前三项都附合文意。而D项是把最后两件事糅在一起编拟的。其中后一句有错乱。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淮禁旧弊”,这更是明显的时间、事件上的错乱。如果不是对文中所写之事作逐一分析,像16题D项这样的错误是不容易发现的。
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1992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如2003年全国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有两段文字组成,一段摘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种种事实,一段引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后一段文字是司马光就裴矩之事对“君明臣直”所发的议论。这段议论既表明了司马光的观点态度,更使叙事使部分的倾向性更加鲜明。不过,像这样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文字,就高考选用的材料来说,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所叙之事自己来作分析。对于这样的材料,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例2: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刑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账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知?”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这是2000年全国卷所选的一段文字。文中写了晋武帝与胡威之间的对话。武帝问胡威:“卿清孰与父清?”意思是:你与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臣不如也。”原因是:“我父亲清廉唯恐别人知道,我也清廉,但担心别人不知道,这便是我远不如父亲清廉之所在。“这样的对话,既说明了胡质品质高尚,又反映出胡威尊崇其父的心情,也表现出晋武帝对胡质十分赞赏的态度。据此,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胡质、胡威父子的态度了。
此外,如果解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分析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分析某种议论形成的根据,就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典型试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
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
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
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
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这是2001年高考全国卷的第15、16两题。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叙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本题答案为C。C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这是2002年全国卷本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之不正确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原文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即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D项之说显然与文意不符。
3、2004~2006江苏卷试题,见资料P.247,257,266,不再赘叙。
三、复习要求
1、要训练学生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2、要提醒学生注意文题对照,切不可随意猜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答题的依据是文章内容,只有正确领会文意,再对照选项,才能正确答题。有些项的说法是主观臆断的,或无中生有,或故意窜改的,如果凭想当然,势必加大出错几率。
资料P.277页也提醒学生“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3、该题练习必须有全文阅读,因此,可以不另外出题,直接选用资料2006年模拟题即可。但要强调规定时间完成,以训练阅读速度。必要时,可当堂完成。
附录:
一、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缺职; 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 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 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
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我们举例来说明:
在很多高考复习书中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翌日,(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无状。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就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且属文中所谓“边将”。因而这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可见,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à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4楼
大中小
ghtkk (微音)
回复: 文言文复习全程攻略 通假字练习
1、 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
(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
(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
(4)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8)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记》)
A、(2)(4)(5)(7)                B、(2)(4)(6)(8)
C、(3)(5)(7)(8)                 D、(3)(4)(6)(7)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褒禅山》)
(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天姥》)
(7)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
(8)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
A、(1)(3)(4)(7)                B、(3)(5)(7)(8)
C、(3)(4)(5)(8)                 D、(3)(4)(5)(6)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
(2)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4)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
(5)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6)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孔雀》)
(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8)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A、(1)(3)(5)(7)                B、(1)(3)(5)(8)
C、(3)(5)(6)(8)                D、(2)(5)(7)(8)
4、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
(4)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6)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A、(1)(3)(5)(6)                   B、(2)(3)(4)(7)
C、(1)(3)(6)(8)                   D、(3)(5)(7)(8)
5、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赤壁》)
(2)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3)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
(4)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5)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
(6)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促织》)
(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
(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
A、(1)(2)(4)(5)                  B、(1)(3)(4)(8)
C、(3)(4)(6)(7)                  D、(3)(4)(7)(8)
6、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荆轲》)
(2)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
(3)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赤壁》)
(6)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孔雀》)
(7)被明月兮宝璐。(《涉江》)
(8)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
A、(1)(4)(5)(7)                B、(1)(4)(7)(8)
C、(4)(6)(7)(8)                D、(3)(4)(6)(7)
7、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屋》)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
(3)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
(7)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
(8)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硕鼠》)
A、(2)(4)(6)(7)               B、(4)(6)(7)(8)
C、(2)(4)(7)(8)               D、(2)(4)(6)(7)
8、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崤之战》)
(2)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
(3)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
(5)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
(6)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指南录》)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8)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壁》)
A、(1)(2)(4)(6)            B、(2)(4)(6)(8)
C、(1)(2)(4)(7)            D、(4)(5)(7)(8)
9、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指南录》)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4)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
(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
A、(1)(3)(5)(8)             B、(1)(3)(5)(7)
C、(3)(5)(6)(7)             D、(3)(5)(7)(8)
10、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1) 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
(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3)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
(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
(5)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
(6)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
(7)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
A、(1)(3)(4)(6)           B、(2)(4)(6)(8)
C、(3)(5)(7)(8)           D、(3)(4)(6)(8)
1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写出所通的字。
(1)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赤壁》)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3)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5)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6)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
(7)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浪淘沙》)
(9)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至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
答 案
1、B  做这样的题,需要一个一个地审查。(1)没有通假字,(2)“吾今且报府”的“报”是“赴”的通假字。(3)没有通假字,(4)的“还”是“环”的通假字,“还柱而走”是“环柱而走”。(6)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慧”,(8)的“衡”是“横”的通假字。既然只有(2)(4)(6)(8)有通假字,答案便是B。
2、D  (1)的“始一反焉”是“始一返焉”,(2)的“雷鼓大震”是“擂鼓大震”。(3)(4)(5)(6)都没有通假字。(7)的“辞决而行”是“辞诀而行”,(8)的“吾党菁华”是“ 吾党精华”。既然(1)(2)(7)(8)有通假字,(3)(4)(5)(6) 没有通假字,问的是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答案就是D了。
3、 B        4、 C        5、 B        6、 B        7、 C
8、 C        9、 D        10、 D
11、该填入的本字,(1)是“粹”,读cù,(2)是“又”,(3)是“悦”,(4)是“值”,(5)是“座”,(6)是“纵”,(7)是“嘱”,(8)是“樽”,(9)“兹”。
文言实词复习练习
选出对加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项(单选题)
1、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爱慕,欣赏)
⑤古之遗爱也(恩惠)                   ⑥喜而不见,搔首踯躅(喜欢)
2、①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②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③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④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什么、怎么)   ⑥衣食所安(养生)
⑦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①禹汤被之矣(经历,经过)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          ④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⑤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⑥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4、①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背叛) ②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增加一倍)
③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④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5、①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②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④今存其本不忍废(版本,稿本)
⑤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⑦本未倒置(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⑧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源、根源)
6、①蜀之鄙有二僧(民间)             ②鄙人:自称的谦词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④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7、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②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③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将领)         ④兵符:古代将军带兵用的凭证
⑤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8、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生病)
③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④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⑤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⑥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9、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③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清楚、明白)
⑤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⑥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10、①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③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⑤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⑥期年不听朝(通“潮”)
⑦坐南朝北(对、向)
11、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②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曾经)
③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⑤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12、①乘犊车,从吏卒(坐车,骑马)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③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④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⑤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一马一车叫一乘)
⑥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è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13、①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②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真诚)  ④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14、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除去尘杂)     ②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     ④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15、①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③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⑤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⑦大礼不辞小让(推辞)
⑧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⑨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⑩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16、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④樊哙从良坐(依傍)
⑤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⑥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参加)
⑦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⑧欲不可从(放纵)
⑨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众)
⑩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
17、①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全、都)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18、①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②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③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④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⑤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⑥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适合,合宜)
⑦犯法当死(应当)                   ⑧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⑨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定、一定)
19、①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②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④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思想,学说)⑧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⑨故园谁道有书来(说)               ⑩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20、①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③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④吾得兄事之(应该)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 ⑥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⑦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具备)
⑨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得意)       ⑩此言得之(对、合适)
21、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xié)大(量,计算)  ②度义而后动(考虑)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④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⑥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⑦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    ⑧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法度)
⑨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22、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②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不正常的意外的变故)
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是昨非。(不是这样)
23、①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③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⑤王辞而不复(回答)                 ⑥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回复)
⑦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再算帐,追究)
24、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    ②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使动用法)
③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⑤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⑦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⑧通家尚负责。(辜负)
25、①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②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③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④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⑤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连接上文,推测原因)
⑦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⑧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大概、大约)
26、①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③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④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原来)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⑥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⑦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⑧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⑨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⑩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
27、①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稳固)  ②固请,召有司案图(确实)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⑥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28、①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③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④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⑤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是)     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确实)
29、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家)
③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城)④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30、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③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⑥今公子故过之(经过)
31、①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②何时眼前突几见此屋(什么,代词)
③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④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⑤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河”))
⑦何蓑何笠。(背、扛,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荷”)
32、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
②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惆怅、悲伤)
33、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②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④愈膏肓之患难(忧患)              ⑤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⑥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⑦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34、①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相当“有的……,有的……)
④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⑤或王命急宣,有时朝辞白帝(有时)
⑥贱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35、①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②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④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⑤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⑦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⑧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快速)
⑨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36、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②烧及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到,至)
③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④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⑤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⑦卒不去,故及于难(等到)
37、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靠近,接近)  ②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④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虽然)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⑥其伤于缚者,即幸留(即使)        ⑦闻鸡鸣,即起盥栉(就)
⑧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相当于“当”、就在)
38、①言未既(尽,完)                  ②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④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⑥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已经)
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39、①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③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
⑤汉人未可假大兵权(凭借)     ⑥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⑦乃以吴叔为假王(吴叔即吴广)《陈涉世家》(非正式的)
40、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③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④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⑤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⑥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悄悄地,从小路)
⑦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间)    ⑧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⑨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⑩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41、①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③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
⑤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动词前,无实际意义)
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⑦军无见粮(现成的)
42、①金就砺则利(接近)               ②连辟公府不就(说话算数)
③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④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⑤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⑥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⑦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
43、①主人不问,客不先举(举起)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     ④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⑥杀人如不能举(尽)
⑦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⑩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44、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③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④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⑤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堵塞)
⑦不如早与之绝(绝交)                     ⑧抢呼欲绝(绝命)
⑨以为妙绝(达到极点)                     ⑩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45、①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               ②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
③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④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难堪)
46、①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克服)             ②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
③克己复礼为仁(克制)                     ④克己奉公(克制、约束)
⑤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⑥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47、①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种类)        ②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③中会殿阁,类兰若(类似,象)        ④义不杀少而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⑤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同类)      ⑥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多)
48、可怜身上衣正单(怜悯,同情)          ②爱士卒,楚人怜之(怜爱,宠爱)
③自各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可爱) 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疼爱、爱惜)
⑤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恨)
49、①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尽、完)        ②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③弥留之际(弥留:病危将死)          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

5楼
大中小
ghtkk (微音)
回复: 文言文复习全程攻略 50、①至莫夜月明(通“暮”,傍晚)          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不能)      ④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莫如:不如)
⑤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通“漠”,广大)
⑥其事体莫须有(表测度、或许)
51、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②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却,竟然)      ④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⑤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就)
52、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②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③家有一堂二内(内室)              ④距关毋内诸侯(通“纳”)
⑤内狼于囊(里面)                  ⑥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交纳)
53、①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②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希望)
③期年之后 (一周年)               ④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一星期)
54、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平常的)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④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奇特)
⑤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⑥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55、①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②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灭亡)
③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④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谪)
56、①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②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③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④乃置酒请之(宴请)
⑤请献十金(愿意)                  ⑥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邀请)
⑦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57、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    ②穷则独善其身(贫穷)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④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⑤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⑥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⑦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58、①欲呼张良与俱去(前往)            ②我从去年辞帝京(过去的)
③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④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⑥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59、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规劝)
②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0、①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击退)
③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是)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回头)            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61、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②先生如其指(如果)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⑤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⑥其如土石何(如……何,拿……怎么办)
62、①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②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③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④二人相憎欲相贼也(小偷)          ⑤董卓狠戾(凶狠)贼忍(残忍)(狠毒)
63、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似,像)     ②若入前为寿(如果)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⑤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
64、①积善成德 (好事,好的行为)        ②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   ④善刀而藏之(通“缮”,引申为揩拭)
⑤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⑥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美的)
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5、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量)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年少)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小)      ④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轻视)
66、①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渡过)    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③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涉猎)
67、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没有)  ②刑人如恐不胜(尽)
③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8、①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②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③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认识)
69、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③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⑤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⑥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⑦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⑧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让)
70、①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②是又在六国下矣(与现代汉语相同)
③自信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
71、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应)
③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适合)    ④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⑤适为虞人逐(刚才)                ⑥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谪)
72、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②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书本)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④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⑤拜送书于庭(国书)                ⑥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73、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谁)  ②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4、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③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④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属于)
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⑦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5、①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气)
③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④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⑥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⑦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⑧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76、①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②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③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
④将率不能(主将)              ⑤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直率)
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⑦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
77、①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说话) ②《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③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④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8、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③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⑤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自私)
79、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    ④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⑤披心腹,见情素(朴素)        ⑥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80、①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③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羹汤)
④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1、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鼻涕)  ②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③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④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82、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弟)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③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④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⑤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⑦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83、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
③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⑤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⑥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死了)
84、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④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⑤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⑥并、汾乔木,望秋先陨(望见)
85、①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②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③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厌恶)
86、①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    ②其辞微,其志洁(浅显)
③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微小)  ④动刀甚微(轻微,轻)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    ⑥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不)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7、①赵王悉召群臣(都,全)           ②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小、细)
③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④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⑤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88、①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②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⑤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⑥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宰相)
⑦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⑧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
⑨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
89、①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②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⑤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⑥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
⑦及花之既谢(凋落)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感谢)
90、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用)  ②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
③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 ④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   ⑥欲信大义于天下(信誉)
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⑧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⑨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⑩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91、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②抑王兴甲兵,危土臣(打战)
③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④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⑤夙兴夜寐(起、起来)             ⑥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作)
⑦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92、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前往)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做)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④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行走)
⑤《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⑥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队伍)
93、①则斯役之不幸(幸运)            ②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
③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⑤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幸福)
94、①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     ④不斯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
⑤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⑥掌修国史(撰写)
⑦恐修名之不立(恶)             ⑧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身:修养身心)
95、①均之二策,守许以负秦曲(答应)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允许)
③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④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96、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③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温暖)
④儋阳为傅其奴(通表面上,假装)    ⑤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
97、①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  ②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③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        ④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⑤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要挟)    ⑥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誓约)
⑦要在安国家,利人民(要点、关键)      ⑧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需要)
⑨要之,治平之久,……(总括、概括)    ⑩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控制)
98、①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     ②诚宜开张圣听(通“谊”,情谊)
③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
99、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丢失)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④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大小便)) ⑤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
⑥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⑦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
100、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取)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更改)
③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         ④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
⑤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交换)
101、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④汉印多用阴文(凹下去的)
⑤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⑥性阴密,忍诛杀(阴险)
⑦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通“影”)
10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一次)    ②一弹再三叹(再三:屡次,多次)
103、①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建造)    ②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到达某一境界)
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④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⑤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⑥造化钟神秀(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104、①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③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④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⑥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⑦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知已、朋友)   ⑧绝宾客之知(交情)
⑨子产将知政矣(知道)
105、①一篇之中三一致志焉(表达,表示)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借)   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⑤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来)     ⑥先享无穷逸致矣(情趣)
⑦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106、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②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
③黑质而白章(质地)                  ④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⑤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            ⑥质明,避哨竹林中(明亮)
⑦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107、①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修理,整训)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④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⑤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置办)   ⑥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治平;社会安定)
⑧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
108、①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②投诸渤海之尾(之)
③潘崇曰:“能事诸乎?”(代词,他、她、它(们))
109、①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③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④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⑤坐法去官(遵守)
110、①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③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丛聚、集结之处)
④士大夫之族(家族)
111、①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④五万兵难卒合(通“萃”集合)
112、①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跑步)
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④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趋附)
⑤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⑥太史公司马走再拜言(仆人)
⑦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快)           ⑧走虽不敏(谦称、我)
答案:
1、⑥隐藏           2、⑤哪里           3、①遭受           4、②一倍
5、⑧探求本源,考查 6、①边界的地方     7、③用兵策略,战略 8、②困苦、困乏
9、④看清楚         10、⑥朝政          11、②竟然          12、⑤四
13、③果真,如果    14、①台阶        15、⑦讲究,计较    16、⑨次于最亲的亲属
17、②近于、几乎    18、⑦判处,判罪  19、⑨料想          20、⑨融洽
21、⑧常态          22、⑥不对的,错误23、⑥报复          24、⑧亏欠,拖欠
25、⑨原来是        26、④仍然         27、②坚持,坚决    28、⑥反而,难道
29、②国都,京城    30、⑥访问         31、⑥多么          32、①遗憾,不满意
33、④疾病          34、⑤如果         35、⑧锐利          36、⑦遭受
37、④倘若,如果    38、⑦农历每月十六日  39、⑤给与       40、⑦参与
41、⑤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42、②赴任,就职    43、①动问         44、⑥横渡          45、④胜任
46、①能够          47、⑤条例         48、⑤可惜          49、①满,遍
50、②没有(谁)   51、⑥表意外、竟然  52、⑤放进         53、④约定,约会
54、④适宜,适合   55、③一般指升官    56、⑥谒见、谒问   57、②不得志,不显贵
58、①离开         59、①勉励,奖励    60、④再           61、②依照,遵从
62、④杀害         63、②你            64、⑦做好 、处理好  65、①稍微
66、③经历,经过   67、①禁得起,能忍住  68、③记住       69、⑧假使
70、②这个,这样,这些  71、⑥出嫁     72、②文字         73、①通“熟”,仔细
74、④掌管         75、②命运          76、⑤顺着、沿着   77、①言论,说法
78、⑤私交、秘密的活动  79、⑤真情、本心  80、③同“烫”,用热水焐
81、①眼泪         82、①同伙,一类人  83、⑥出外、不在家  84、⑥临近
85、③怎么,哪    86、②不暴露,深奥  87、②周全,详尽  88、⑥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9、⑧请问        90、同“伸”,伸张  91、②发动,调发     92、④将,将要
93、⑤希望        94、⑦美好          95、②赞许     96、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97、⑧适合        98、②应当,应该    99、②遗漏,忽略   100、⑤轻视
101、⑦阴影,树荫 102、①第二次       103、①到……去    104、⑨主持、管理
105、③得到,取得 106、⑤正、刚刚     107、⑤整理        108、②“之于”合音词
109、⑤触犯       110、④家族,同姓的亲属,这里引申为“类”
111、④通“猝”突然,仓猝    112、②逃跑
文言虚词复习巩固练习
一、课文巩固
1、指出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或用法。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   (           )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④何陋之有?  (           )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⑥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           )
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⑧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
2、指出下面句子中“而”的意义或用法。
①蟹六跪而二螯。  (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3、指出下面句子中“以”的意义或用法。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⑤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
⑥(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  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⑧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⑨敛赀财以送其行。 (           )
⑩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4、指出下面句子中“于”的意义或用法。
①得复见将军于此。(           )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           )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5、指出下面句子中“为”的意义或用法。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③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
④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为1:(           )为2:(           )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1:(           )为2:(           )
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1:(           )为2:(           )
6、指出下面句子中“因”的意义或用法。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
⑤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           )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⑦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⑧蒙故业,因遗策。(           )
⑨相如因持璧却立。 (           )
7、指出下面句子中“乃”的意义或用法。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        ⑥今君乃亡赵走燕。(           )
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⑧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⑩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
8、指出下面句子中“其”的意义或用法。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           )
⑤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        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⑦其皆出于此乎?(           )                  ⑧其孰能讥之乎? (           )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⑩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
9、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A、人或易之,人或损之。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D、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10、下列“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几项的一项是(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复音虚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③失向来之烟霞。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⑤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⑥观于天地山水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⑦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A、①③⑥ B、②⑤⑦ C、①⑥⑦ D、④⑤⑥

6楼
大中小
ghtkk (微音)
回复: 文言文复习全程攻略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①,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②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耶?”帝怆然,遂舍之。
注释:①愎:执拗。②临:临刑。
12、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乳母告急于东方朔。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赵氏求救于齐。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业精于勤,荒于嬉。
13、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我当设奇以激之。
A、以乱易整,不武。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将帅二三子以蕃。D、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得乎?”
14、选出与“而徙于越”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吾尝终日而思矣。
15、选出与“或谓之曰:‘子必穷!’”中的“或”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或曰:“此鹳鹤也。”                 B、或师焉,或否焉。
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者,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16、下面对词语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已学”是“学成之后”,“已而”是“不久”、“接着”,表示相隔时间不长。
②“子毋读书游说”之“毋”,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要”。
③“安得此辱乎”是反问语气,是“怎么会有这种屈辱呢?”
④“念诸侯莫可事者”之“莫”,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⑤“乃遂入秦”,“乃遂”是同义词连用。
⑥“张仪既相秦”之“既”与“张仪已学”之“已”是同义词。
⑦“我不盗而璧”之“不”,用法同现代汉语。
⑧“文檄”中的“若”、“而”、“汝”是同义词,都是第二人称。
A、①③⑤⑧  B、②④⑥⑧  C、①②④⑦  D、③⑤⑥⑦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 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7、对下列句子中的“而”字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表承接,有因果联系的意思。
B、而不肯行——表转折,相当于“却”。
C、我自行之而不肯——表转折,相当于“却”。
D.七岁为而为孔子师——表承接,相当于“就”。
18、下列各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之:①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其:①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以:①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D、于:①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 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19、对下面三个句子的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侯何不快甚也? ②汝安能行之也? ③何遽叱臣乎?
A.三句都是反问语气     B.①是询问,②③是反问
C.①②是询问,③是反问   D.三句都是询问语气。
答案
一、
1.①他。②到,去。③这。④提宾的标志。⑤我。⑥我。⑦的。⑧取消句子独立性。
2.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⑤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⑧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①拿。②凭。③把。④因为。⑤在 ⑥率领 ⑦相当于“而”,表并列。⑧表承接。⑨表示目的关系。可译 “来”、“用来”。⑩因为。
4.①在。②跟、同。③对、对于。④比。⑤被。⑥被。
5.①给,替。②给,替。③因为。④写。⑤为:是。为: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 “……呢”?⑥与⑤的第二个“为”意义相同。⑦为:替。为:谋划。⑧为:治理。为:被
6.①通过,经由。②趁此,趁着。③依靠,凭借。④因为。⑤根据,依照。⑥趁着。⑦缘由,机缘。⑧沿袭。⑨于是,就。
7.①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②表示顺承,可译为“就”“于是”。③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④表出乎意料,译为“竟(然)”。⑤表转折,译为“却”。⑥表转折,译为“却”。⑦表轻微的转折,译为“才”“这才”。⑧表轻微的转折,译为“才”“这才”。⑨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⑩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8.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他、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他。③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④指示人、事、物,那。⑤指示人、事、物,那。⑥其中,其中的。⑦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⑧表示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⑨表示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⑩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
9.B(或许,①有的,③有的人,④或者)
10.D(表手段,方式,译为“靠他来”)
11.C(②把……当作③刚才④于是,写⑤可以,凭借)
二、
(一)12.B(介词,向。A:在。C:比。D:由于)13.C(连词,表目的。A:介词,用。B:介词,表原因。D:介词,表方式,凭)
(二)14.B(表顺承。A:表转折。C:你。D:表修饰)15.C(表选择的连词,译为“或者”,其余译为“有的”)
(三)16..A(②相当于“不”。④相当于“没有谁,没有哪一个”。⑥既:已经。已:停止。⑦不:没有。)
(四)17.C(表递进,可译为“尚且”)18.D(①被,②到;A动词“到、去、往”;B语气副词,表希望;C介词“把”)19.B
文言特殊句式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
A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 庭中始为篱。
C 灭六国者六国也。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 故木受绳则直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梁父即楚将项燕。                 B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 郡之贤士大夫……,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 若即若离。
5、“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嬴乃夷门抱关者。
C 旬乃还第。                       D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6、“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
A 是天下之大贼也。                 B 是胜之舍人也。
C 是吾剑之所从坠。                 D 不知木兰是女郎。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禹,汤被之矣。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8、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同舍生皆被绮绣。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9、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激昂大义。
C 使不辱于诸侯。                   D 败秦师于崤。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何以知之?                       B 未之有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弗之怠。
1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1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14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15、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一)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17、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
18、写出短文的两个宾语前置句。
19、“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  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  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  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20、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别乐滋滋地当人君!             B 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
C 不快乐的是人君!               D 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
(二)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21、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 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2、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
A 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 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 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3、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B 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C 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D 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24、翻译“故以‘ 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此,他用“稼轩”自号。       B 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
C 他因此而字稼名轩。             D 人们因而称他辛稼轩。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B
D
A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D
B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C
B
B
17、①莫乐(于)为人君!②师旷侍坐于前。③琴坏于壁。④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18、①惟其言莫之违。②太师谁撞?
文言翻译专题练习(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书·霍光传》)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①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②(《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选自《吕氏春秋》)
①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②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
4.把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海国图志》)
(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译文:
(2)不如樵夫之一足。
译文:
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解(郭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1]曰:“是人,吾所急[2]也,至践更[3]时脱之。”(《史记·游侠列传》)
注释:[1]尉史,县尉手下的书吏,古代管户口的小官。[2]急,重也。[3]践更,按期轮番服役。
译文:
6.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未画线的句子已译出):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                                                            。所以在那些听到伯夷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贪婪的人也变得廉洁了,懦弱的人也变得意志坚强了;
参考答案和评析
1、这时武帝年老了,宠姬赵婕妤有一个儿子,武帝打算立他为继承人,让一位大臣辅佐他。仔细了解诸大臣中只有霍光能担此重任,可以把江山托付给他。于是武帝就吩咐宫廷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怀抱着成王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
[评析]这句话翻译的难点在后面的长句,其中有两处,一是“负成王”,二是“朝诸侯”。有人将“负成王”译作“担负成王的职责”,这是不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关于武王“托孤”的故事。武王死时成王(姬诵)只有13岁,由周公(名旦)辅佐,所以他抱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不少同学把“朝诸侯”译作“朝见诸侯”,这就把意思搞反了。“朝”是使动用法,课文《过秦论》中学过“序八州而朝同列”,“朝”的用法相同。“朝”是及物动词,文言中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一旦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可能会构成难点。
2、①凡是才能声望功勋事业高于自己的,以及被皇上器重、权势地位将要接近自己的人,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除掉。②有时假装与他们友善,用甜言蜜语来引诱(他们),却在背地里(或暗中)陷害他们。
[评析] ①的主要问题是“才望功业”要逐字译出,文言翻译时经常要把单音词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②的主要问题是“啖以甘言”,不少同学译成“说些甜言蜜语”,不理解“啖”是引诱(收买)的意思。“啖”的本义是“吃”,使动用法就是“给吃”(喂、饲养,款待),再引申为抽象的意思:引诱(收买)。其实“啖”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也可以表示引诱、收买,如“啖以厚利”“啖以高官厚禄”等,就是用什么来引诱(收买)某人。“以甘言”是介宾结构后置,翻译时要提到谓语动词之前改作状语。
3、①有一个刚当了孔子学生的粗人(或乡野之人)②说话也要像你这样辩明啊,哪像刚才的那个人呢!
[评析] ①的主要问题是它的语法结构,是一个定语后置短语,“鄙人”是中心词,“始事孔子”是后置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此外,“事孔子”在这里是指做孔子的学生,不是做孔子的仆人。②的问题更大,包括“独”作反诘副词,“向”表示时间概念,先前、刚才的意思。这两个词课内都学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全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桃花源记》:寻向所志;《石钟山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能正确译出这句话的几乎没有。这就涉及到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的能力。
4、(1)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事物的真相,亲自实践了然后才知道事情的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2)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
[评析]第(2)句翻译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学生译成“不如樵夫一只(双)脚”。这里涉及“足”的名词动用和古汉语中动量表示法。按下文中的“一瞥”“一啜”中,“一”字后都是动词,可以推断“足”也应是动词,正如“手”作动词表示“拿”“握”,“足”作动词自然是“走”“行”“去”的意思。古代的动量表示较多的是数词直接加动词,译成现代汉语就应当是“动词+数词+动量词”了。例如《隆中对》中的“凡三往,乃见”,“三往”就是“去(了)三趟”。
5、郭解进出家门,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看着他,郭解派人打听他的姓名。郭解的一个门客要杀他。郭解说:“同居一乡而不被他敬重,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有欠缺的地方,他有什么罪过呢!”于是暗中嘱托县里管户口的小官说:“这个人,对我很重要,到轮着他当役的时候免掉他的。”
[评析]这道翻译题主要是训练考生如何利用注释。翻译不完全等于注释,应当根据上下文考虑灵活贴切地对译,而不能照搬注释。比如古代汉语中的“既”放在动词前常作“已经”解释,但翻译时常要把“既+动词”译成“动词+以后”,这样的例子很多。另外还有“箕踞”这个词学生比较陌生,它在《荆轲刺秦王》(现收入语文读本)中出现过。所谓“箕踞”,就是两脚前伸,两膝微曲而坐,因为伸出双腿的形状像个簸箕,故有此名。表示不拘礼法、傲视的意思。
6、圣人是百代人的老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在那些听到柳下惠的风格和操守的人当中,即使是刻薄成性的人也变得厚道了,胸襟狭窄的人也变得宽宏大度了。他们在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到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奋振作的。不是圣人能够像这样吗?——更何况对于那些同时代亲受他们熏陶的人呢?(译文参考《孟子今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评析]这段文言文的翻译,给人们的启示是如何根据上下文来揣摩某些难词如何准确地译出来。按古代作家行文,喜欢使用排偶句和对举手法,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常有同义、反义、类义的关系,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某些难以孤立、单独地判断其词义的词语。如“薄”是多义词,在文中是何义呢?根据它的存在反义关系的“敦”可以帮助判断。“敦”有“敦厚”的意思,它是指人的性格修养的,由此可以判断“薄”在这里是“刻薄”的意思。
文言翻译专题练习(2)
阅读下列短文,翻译画线句子。
(一)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为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为天下莫能当。
2、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3、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二)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大唐新语·极谏》
1、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
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
3、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
(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1、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
2、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3、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四)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
全文译:
(五)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察传》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参考:
(一)赵括从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挡(自己)。(他)曾经跟他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难倒他,但是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而赵括说起来却很容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当大将就罢了,如果让他当大将,断送赵国军队的必然是赵括。”等到赵括(被拜为大将)即将出兵的时候,他的母亲上书告诉赵王说:“赵括(这个人)不可以让他当大将。”赵王说:“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现在赵括刚当上大将,就面朝东方接受朝拜,军中将士没有敢抬起头来看他的,大王所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拿回来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买下来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赵括)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二)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三)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国都中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又唱《阳春白雪》,跟着唱的就不过几十人了;等他唱起高亢宛转、音调多变的乐曲时,能够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他的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四)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五)宋国有家姓丁的,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因此常占用一个劳动力在外边干这个活。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井,再也不用出去担水了,所以他告诉人家说:“我们家打了井后多出一个人来。”听见这话的人传开了说:“丁家打井挖出一个活人来。”国都里的人也都这样传来传去,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君派人向丁家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我说的是多出一个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