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宝宝携母替逃免费:红山玉器与龙凤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42:06
                                                红山玉器与龙凤神话 红山文化以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这是一种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在辽宁牛河梁地区发现的祭坛和女神庙,使红山时期原始人类的宗教崇拜和部落生存形态得以揭晓;最近考古学家又在内蒙的赤峰地区发现了红山时期人类的居住遗址,揭示了红山时期原始人类的生活形态。特别是这一遗址发现的不少石雕人像和人面岩画,更使我们对红山时期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红山文化更以它的玉器而著称于史。
  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精致的玉器。这些玉器,以它绚丽的色彩和奇特的器型,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于这些玉器的功能,却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我们试图从这些玉器的器型着手,来讨论这些玉器和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间的联系。
  
  龙的神话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一种抽象表现形式的龙,学者们一直试图研究它的起源,而红山文化玉龙的出土,不仅证实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化,也为我们探索龙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实证。
  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云变说、闪电变说、蛇变说、牛变说、马变说、鲑变说、鱼变说、蜥蜴变说、海马变说等等,张明华先生认为[1],龙的起源是多元的。而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对龙形象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比较可靠的解释。
  从红山文化玉龙的形象中,我们认为猪在龙的演变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十分有意思,“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就是说,龙是可以被豢养的,古时有专门以豢龙和御龙为职业的人。解读这段文字,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并没有龙,豢龙只能是一种神话传说;要么古时有龙,只不过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龙。
  我们理解,古时有龙,只不过它是另一种动物,也就是猪。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可以证实这个近乎荒谬的结论,后来,它演变成龙的神话。                    红山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它已经创造出各种形状奇特雕工精美的玉器,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从这些玉雕龙中,我们不仅可以探索龙的起源及其演变的轨迹,或许,我们还可以由此叩开中华文明之源的大门。
  红山文化的玉雕龙,如果按它们的形状一般可以分成三类,即“C”字龙(图1)、“”形龙(图2)和“弧”形龙。已经公开发表的红山文化玉雕龙其中多数是“”形龙,其次是“C”字龙,最少的是“弧”形龙。吉林大学的吕军[2]先生根据它们的头部特征把它们分成勾龙、鸟首龙和猪龙。我们认为,还是按它们的形状来分析这些龙形玉器比较容易被人理解。
  1、“C”字龙。从红山文化的“C”字龙,可以证实早期神话中龙的形态。
  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C”字龙有四条,它们分别是:
  (1)最最出名的红山文化玉雕龙就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字龙(图1)。这件“C”字龙,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双眼突起像梭子状。整个龙体卷曲成英文字母“C”字形,但龙体刚劲有力,龙的颈部长鬣弯曲上扬,使整个龙体显现腾云驾雾的动感。


  (2)同样的“C”字龙,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也出土了一件,曾经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内蒙古文物精品展》上亮相。这件黄玉“C”字龙,玉质温润,玉的质地明显优于三星他拉的那件,但体形拉长,躯体明显偏粗,雕工略为逊色。
  (3)曾经由北京瀚海拍卖行在1996年冬拍中拍出的一件“C”字龙,也堪称精品,是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十分精美,它的吻部特别上跷,与黄谷屯的那件相比,弧度更为舒畅。
  (4)故宫所收藏的那条玉龙,其弯曲的弧度最大,也最细,颇像后世所用的帐钩。
  仔细观察这些玉龙,发现它们的颈部长鬣有长有短,而以三星他拉玉龙最为精彩。另外,《玉典》上也曾出示过一件“C”字龙,台湾“养德堂”也曾发表过一件“C”字龙,此两件无论是玉质还是雕工都比不上前面的几件。
  观赏这些“C”字龙,我们可以发现其头部具有猪首的明显特征,即“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这种带有猪首特征的龙,只能说明龙是由猪的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而红山文化出土的石耜、石刀、石磨盘和石磨棒等,以及已经发掘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陶窑遗址,说明红山文化的先民已经开始农耕时代的定居生活。1979年发现的祭坛遗址和1983年发现的女神庙遗址,以及2005年发现的居住遗址,都说明了红山先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祭神、祭祀等活动也使各种祭祀物品有了实际的需要,所以,玉雕“C”字龙的出现就是一件十分合乎情理的事情。   2、“”形龙一般被称之为玉猪龙,也有专家把它称为熊龙。
  “”形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雕中最多的一种。以辽宁省建平县收集的一件最具代表性(图2)。这件玉猪龙为白色蛇纹叶岩,兽耳肥大,圆睛,面部阴刻圆形目,睛边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稍突,齿外露,口部刻有獠牙,嘴与尾相接。现在多数专家已经约定成俗地把它们称之为玉猪龙,另外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熊龙一说,后者认为,从“”形龙的嘴部形状分析,似乎和熊的嘴部比较接近,更主要的是,如果“”形龙真的是熊龙,那么就和黄帝被称作“有熊氏”的传说暗合。
  我们认为这些玉雕龙还是被称为玉猪龙较为恰当。把多件玉雕龙排列在一起,它们的头部雕刻虽然有些变化,但其整个外形基本一致,双耸大耳、圆规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这些特征应该是和猪的形象最为接近。
  我们知道,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是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老哈河上游宜农宜牧的农牧交错地带,农耕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牧业的发展而相辅相成的。在红山文化时期,猪的猎杀和蓄养已经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曾经发现大量的猪骨;在兴隆沟遗址发现了15个野猪头和2个鹿头,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红山文化长达1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果从兴隆文化算起,其历史延续要数千年),红山先民在屠宰过程中完全可能发现不同阶段的猪的胚胎,它们对于这种生命的蠕动和演变还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他们一定是怀着惊畏之情来观察这种变化并将其神化,然而在自己的思维和艺术创作中雕凿这些神灵之物,最终以自己的非凡想象力将其升华为龙!应该强调的是,考古发掘告诉我们,玉猪龙是挂在墓主人的胸前之物,象征着主人的某种权利。这样的墓主人很可能是部落的酋长兼巫师,他们执行着沟通天地、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职能,而玉猪龙就是主人的通灵之物,死后也伴随着主人长眠于积石冢内。由此可见,玉猪龙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 

 
        红山玉器欣赏:双龙首玉璜长6.5厘米,通体包裹着黑色附着物,玉质不辨。龙首似猪,龙背中部有一孔可供悬挂。        3、第三种玉雕龙是“弧”形龙。“弧”形龙,由于它弯曲的弧度不大,往往被误认为其他的名称,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兽首虫身坠。根据吕军先生的研究[3],它们还是应该被称为玉猪龙较为妥当。


  “弧”形龙的形状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有的弧度比较明显,像图一的那件,为绿色岫岩玉琢制而成,浸触较重,首部已呈黄褐色。玉龙整体不像前两类一样呈“C”字形,而是弯成一定的圆弧。玉龙长70毫米,弧高30毫米,龙首颀长,嘴部前突,两爪与嘴平,如猪首啃地。嘴上有两圆弧突起小眼,两个三角形的小眼竖起头顶。两耳下侧有喇叭孔,系对穿而成。龙尾呈钩形,尾部上侧两边各有对称的瓦沟纹,从龙身底部观察,两爪与嘴之间也有瓦沟纹饰。整个龙身线条舒畅、自然,尾部弯曲有力,龙尾与龙爪成三点,能竖起龙身犹如猪匍匐在地。同上述两类玉龙相比,这种“弧”形玉龙更具猪的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写实的玉猪龙。弧形玉猪龙应该是极具原始意义并对研究龙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一类玉龙。“弧”形龙,“C”字龙和“”形龙,从写实到抽象,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是与猪这种和我们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熟悉的动物有关。
  人类最早接触的猪,只能是凶猛的野猪,在人类早期与野猪的搏斗中,人类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胜利者,野猪的獠牙和健壮的体魄必定成为人类羡慕的对象,这种由羡慕而成的崇拜,使野猪成为人类的崇拜物,成为某个氏族的图腾。
  这样就会产生以猪为原始形态的艺术品,猪的雕塑品就出现了。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发现了一些大型的石雕猪,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人类对猪的认识不断加深,必然会出现豢养猪驾驭猪的能手,而当猪以玉猪龙的形象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时,人类逐渐把它升华成龙。所以《左传》中说的豢龙职业,应该是早期的豢猪能手。
  我们狩猎猪,畜养猪,食用猪,以至用猪创造出“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就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会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龙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开始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玉龙,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会礼制、等级和权力逐渐强化的产物。
  当龙在红山先民们的神话传说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后,新的一类红山玉器就必然会随着神话的普及而产生。这就是我们现在可以发现的红山文化龙首神像。龙首神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有鸭嘴兽一样向前突出的龙的嘴巴,这种形状显然是从猪的嘴演变而来。
  对于这些龙首玉雕的探讨,应该和红山文化其他龙形件的研究联系起来。从“弧”形龙,“C”字龙和“”形龙,再到龙首神像,也就是说红山文化经历了从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到偶像崇拜的过程,红山文化时期的文明在进步,红山文化的上层建筑在逐步发展,红山文化的巫觋集团在逐步形成。可以这样认为,红山文化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的阶层,它们既是部落的首领,也是部落的祭师。这些龙首玉雕像的出现正是为了原始部落的心理需求和祭祀需要而制作的。因此说,红山文化已经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凤凰的神话     凤凰是我国远古时代又一个神话中的动物,它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据《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在这则神话中,明确记载了凤凰的栖息之地,就是丹穴之山。丹,这里可以理解为玉,穴,就是采玉的矿坑。用现代话来理解,就是说,凤凰是栖息在产玉的矿山上。
  而《说文》又说:“凤,神鸟也,……莫(暮)宿风穴”。清代的沈涛在《说文古本考》中注释道:“莫宿风穴”应当是“莫宿丹穴”之误。通过沈涛的解释,我们知道了,凤凰的栖息地是不能让人用作休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禁忌呢? 
  2003年,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四号墓出土了玉凤和玉龙。玉凤与玉龙同现于红山文化,有关专家推测这可能是龙凤文化之肇始。这次出土的玉“凤”,雕刻得非常精细,甚至连绒毛都能分辨得十分清楚。考古专家说,这是一只沉睡中的凤,凤的脖子好像是藏在翅膀里,凤脚也已经藏在了身子里面。翅膀上扬,尾巴下垂,这是红山文化典型的雕刻技法。保存这么完整、雕法细致写实的玉雕凤是第一次发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凤在墓中安放的位置,它是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顶,由此可见,凤应该是墓主人的守护神。从一同出土的玉人、玉龙等6件玉器来看,四号墓的主人不会是一个没有地位的氏族普通居民,专家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四号墓的主人是部落的精神首领。在原始社会,部落的精神首领往往就是部落的酋长,红山文化是否到了如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古国时代2[4],还有待于商榷,但是具有如此高规格的丧葬待遇,应该是一个高级别的人物。
  看了玉凤在部落领袖头上安放的位置,对于古籍中的描写,我们就能理解了。“丹穴”,如果解释成安放玉器的高规格墓穴,这就符合了古籍中所说的“莫宿丹穴”的禁忌了。卧榻之旁,且容他人酣睡,更何况部落首领的安息之地。
  红山文化玉凤的出土,为神话传说中的《山海经》做了实证的解释。
  从出土器物来研究古代神话,我们这是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没有文字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出土玉器或者说石器、陶器,以及这些器皿上的纹饰绘画,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至今不能解释的图案,把这些谜和上古神话传说放在一起解读,也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能使上古神话传说找到些许实物资料,所以说,在开展神话研究中,我们应该重视出土器物及其图案纹饰的研究。随着出土器物的不断发现,我们将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实物证据,以充实我们对上古神话传说的认识,这种遗留在我们民族潜意识中的神话,也许正是我们祖先上古时代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