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活频道有一说一: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0:25
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自评报告 中共蕉岭县委 蕉岭县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教育园地  加入时间:2009-5-8 8:49:11  点击:2329  [字体: ]

2007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和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工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全县基础教育水平。现将我县党政领导干部2007—2008年度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责任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采取措施,切实做好了对2005、2006年省考核督导意见的整改工作

(一)千方百计加大了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

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在县级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财政支出向教育倾斜,不断加大了投入力度,实现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一是财政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实现逐年提高。2006至2008年分别为8032.1万元、10626万元和12782万元,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3.2%、3.7%和3.76%。二是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实现逐年提高。2006至2008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8032.1万元、10626万元和12782万元,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分别为25%、25.7%和25.8%。三是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6至2008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7421.1万元、10014万元和12008万元, 2006至2008年增长比例分别为16.8%、35%、19.9%,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15.3%、15.68%、10.48%的增长比例。四是中小学生均教育公用经费实现逐年增长。2006至2008年分别为1744元、1801 元和1900元。五是实行了中职学校生均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六是教师待遇逐年改善。教师工资及时发放,个人工资、医疗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实现逐年增长。

(二)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两年来,共投入资金327万元,为蕉城镇创强学校和全县中小学校添置多媒体电教平台,充实常规教学仪器和电脑设备,逐步实现“校校有网页,师生人人有主页”的目标,尤其是蕉城镇建成9个校园局域网,实现了完小以上学校均配备校园网,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县“创强”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得到了省督导验收组的高度肯定。在全省“校校有网站,人人有主页”主题活动中,我县的蕉华田家炳中学、城东学校被授予省“优秀组织奖”,成为全市仅有的两间获此荣誉的学校。另外,我县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全县完小以上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各中学、完全小学均配备了计算机室和综合电教室,信息技术装备基本满足教育教学要求。

(三)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创建“教育强县”工作。

在学校危改和生活设施改造方面,2007年,经省核实,我县涉及到危房改造的学校共9间,危房总面积为5318平方米。我县积极抓好危房改造工作,做到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排查,科学规划,严抓质量,除拆除了D级危房外,还拆除了690平方米的C级危房,拆除危房总面积达1707平方米;维修C级危房3611平方米;新建校舍180平方米,学生厕所80平方米;改建小学运动场5000平方米。整个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150.3万元,省拨补助专款94万元,其余56.3万元由县政府拨款投入,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全县学校没有出现校舍安全事故。

2008年8月,我县全面启动了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成立机构,制订方案,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广泛动员部署,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创建教育强镇工作。蕉城镇作为我县“创强”第一镇,共投入2033万元,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充实教学仪器设备,大幅度改善了办学条件。2008年12月底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四)加强了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了教师的培训,校长和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完善管理激发活力。我们致力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一方面贯彻执行校长任期考核制度和校长培训制度,实施“名校长工程”,强化校长队伍建设,每学期评选“优秀校长”,促进学校管理注重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中小学教师任职考核制度,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增强教师任职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二是教研培训强化技能。采取一手抓教研一手抓培训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技能。一方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学科的学历进修,使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升,小学专科化、初中本科化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9%,其中小学教师专科以上率为66.1%,本科率为16.4%;初中达标率为98.5%,其中初中教师本科率为54.9%;高中达标率为81.3%。另一方面,组织了各类在职业务培训,两年来,全县有 83人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有55人参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有514人参加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有1192人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2400人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全员培训;组织11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市级以上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组织49名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提高培训,举行了全县中学校长和中心小学校长教学比武活动。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培训,校长和教师们对现代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2007、2008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教育优先,增强政府责任意识。

坚持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先决策。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共召开12次县党政联席会议、县五套班子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就创建教育强县、蕉岭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开展扶贫助学等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妥善解决。切实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学校用地优先划拨、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县党政主要领导亲抓教育,做到感情到位,督促到位,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在抓经济的同时不忘抓教育,有关教育的重大会议亲自安排,亲自参加,并想方设法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经常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指导工作,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庆祝教师节大会,总结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奖励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全社会形成重教兴学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的职责,为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县财政局优先拨付教育经费,综治部门切实做好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组织、人事、编制部门认真做好教育干部的考察工作和解决教师招聘的具体问题,共青团、妇联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确保贫困学生按时入学。

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秋撤并各镇教办后,实行全县中小学由教育局统一规划和归口管理,面上小学委托镇中心小学管理。为优化教育资源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县积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2007年撤并3间初中,2008年撤并5间完全小学,随着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和优化组合的力度。在教师工资方面,我县从2001年9月起实行教职工工资发放县长负责制,按照国家、省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列入县财政预算,通过县建设银行按月足额直接拨入教职工个人账户,从未发生教师工资拖欠现象。从2002年起,我县坚持每年另外发给每位教师一个月工资作为年终奖金,同时按教师评聘职称发给教师生活补助,教职工医疗保险、社保等待遇均得到较好解决。2008年7月,按教师职称等级增加了100-15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和100-300元不等的教师岗位补贴。

坚持实行中小学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省、市关于学校收费管理的政策规定,坚持实行中小学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没有发生学杂费被截留、克扣、挪用、错位使用现象。加大督查力度,坚决执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全县各级均未出现向中小学搭车收费、乱收费、摊派等现象,教育收费秩序良好,2008年,我县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县”。

坚持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师资队伍制度。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训、调配、考核等工作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同时,中小学校校长按省、市、县有关规定聘用管理。2001年起全县无代课教师在岗。

(二)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引进人才优化结构。在教师编制总体超编的情况下,2007、2008两年,我县积极引进人才,特批一定名额的编制用于招聘紧缺的高中教师和部分紧缺学科教师,组织人员到华中师大、湖南师大、江西师范大学招聘了2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福建、江西的重点中学调入4名骨干教师到蕉岭中学任教,进一步充实高中教师队伍,有效改善我县高中教师结构。2008年,从省内的本科师范院校中招考49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各中小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我县教师“超编缺人”的现状,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提高待遇安教乐教。一是保证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津贴奖金及时兑现,并做到了逐年增长。二是积极落实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三是对全县取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实行全聘,解决了教师职称聘任问题。四是坚持每年隆重召开县、镇两级教师节表彰大会,对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向全体教师发放教师节慰问金,激励教师安教乐教,营造了尊师重教氛围,稳定了山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合理配置促进均衡。加强教师编制管理,配足、配好农村中小学校专任教师。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行城镇骨干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交流定期化、制度化。两年来,共安排48名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山区学校支教,30名山区教师在县城中小学跟岗学习,有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校际间的教研交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规范校际间帮扶制度,扶持薄弱学校,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三)夯实基础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实施“普九”巩固提高工程。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全县广大学子受益,尤其使贫困学子从根本上解决了“上学难”问题。着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控辍”工作,“普九”各率均在全市前列。2007、2008年,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分别为91.4%和91.42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6.5%和96.9%。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全部就近入学,没有出现流失辍学现象。严格执行“50”班额制度,保证了教学质量。

实施高中“扩容促优”工程。高度重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将其作为增强蕉岭教育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办强蕉中、办大侨中、办活职中”的思路,努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毛入学率逐年增长,2007、2008两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75%和79%。为办强蕉中,全力开展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投入700多万元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和校园环境,使该校于2007、2008年先后顺利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和终期督导评估。2008年,县委、县政府又投入900万元,腾出县武装部的房舍及用地划拨给蕉岭中学使用,进一步拓展了蕉岭中学的发展空间,为加快我县高中阶段教育的扩容促优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办大侨中,华侨中学连续四年实行扩招,在校生已达2700多人。为办活职中,县职业技术学校继续走好与珠三角中职学校联办的路子,并积极拓宽生源渠道,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制度,年招生人数连续两年超过400人,在校生超过1000人。目前,县内万人口中有高中阶段在校生434人,其中普通高中万人口在校生为247人,所占比例名列梅州市前茅。

实施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创建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积极开展创建等级学校、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两年来,先后有华侨中学、实验幼儿园、润玉幼儿园等经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幼儿园)。目前,我县普通高中优质学位率已达100%,学前教育优质学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按照“以特色促发展,树品牌强内涵”的办学新方向,全面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学校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组织大型特色学校成果展示会,活动盛况被《羊城晚报》和《梅州日报》专题报道,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目前,创建工作已在全县各学校铺开,“一校一特色”已成为蕉岭教育领域中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通过努力,我县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城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教育发展格局更加协调,学校信息化建设程度更加深化,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2007、2008两年,我县共为各类高等院校输送2405名优秀人才,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第一批、第二批本科、专科A线、B线以上入围率逐年提高,尤其是2008年高考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大面积丰收,本科、专科A线、专科B线以上入围率以及高考录取率均排在梅州市七个县的第一位,创了历史新高;有三人居全市前50名,一人获单科全市第一名,改写了我县连续三年无人问鼎全市前50名和单科状元的历史。中考也获得好成绩,在2008年实行全市中考改革后,作为全市参考人数最少的县,750分以上的高分尖子生有12人,仅次于梅江区和兴宁市;全县总分平均分、及格率、得分率和全科合格率均排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的前三名。

两年来,在省、市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经过全县上下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县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全县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以务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工作朝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