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公务员住房补贴:古代玉器名称及用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3:12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处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明。
  玉笏: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即“?”。《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注:“球,美玉也。”
  镇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一。也作“镇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以四镇之山为?饰,圭长尺有二寸。”
  命圭: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公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端。”《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诸侯,用以讲和或聘女的玉制礼器。又称“谷璧”。《周礼?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考工记?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圭”亦作“?”。古代帝王、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玉器。《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以朝觐宗遇会同于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测日影、四时、土地。《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对比简略。商周时期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作风,雕工比拟精致。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呈现大批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致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形下,也有起信物和装潢物作用的。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璧在汉墓中发明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潢用。玉璧用处很庞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记;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唐代龙纹玉壁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
  玉琥:古代玉器.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处》(《考古》1983年5期)一文以为:“wo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可称玉虎”。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遗记?秦始皇》:“始皇嗟曰:‘描绘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参见“玉琥”。
  珩: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佩”亦作“?”。玉作的佩饰。《诗?秦风?渭阳》:“wo送舅氏,悠悠wo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萧德言《咏舞》:“低身锵玉佩,举袖拂罗衣。”
  环?:古玉器名。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块。《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具剑,佩环?,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玉带钩: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wo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现,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战国初期墓中,发现一件玉带钩,是目前已知较早的一件。在河北满城、江苏铜山小龟山等西汉墓及河北定县北庄东汉墓中,均有玉带钩出土。
清早期玉带钩四件  玉钩:玉制的钩,故名。有带钩、帘钩、帐钩等。《宋书?符瑞志下》:“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光禄勋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气,得玉钩、?各一。钩长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镂。”《列仙传?钩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钩。”
  玉剑饰: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四种。玉剑饰始于战国,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缘外敞,较锐利,格少(多用铜、铁),剑?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汉带剑首长而大,格多,剑?与战国类似。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一把铁剑,其上四种玉剑饰惧备,并有高浮雕玉饰。汉后,玉剑饰不多见;明清两代仿造较多。
  玉?:佩刀鞘上装潢。同“?”、“?”。《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有?。”《释文》:“?,字又作?,必孔反,佩刀鞘上饰。”
  玉?:古玉器名。刀剑鞘口处的玉饰叫“?”,?对面的小方玉叫“?”。《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有?。”《传》:“?,上饰;?,下饰。……天子玉?而??,诸候...。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取金镂后银镂、铜镂连缀而成。《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线、缯,……壁珠玑玉衣。”从194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落汉墓中发现象氏侯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端,到1978年底为止,相继共发现玉衣22套以上,属于西汉的共11套,属于东汉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留比拟完全,可以复原。
     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高傲,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汉代玉蝉  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饰较简略。用其随葬,重要是巫术的原由。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录,春秋时期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明较多。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体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玉节:玉作的符节,古代用作主要的信物。《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与之玉节而走之。”
  玉玺: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自秦以后,以玉为玺,为皇帝所专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盘:玉琢成的盘。张衡《四愁》诗:“美人赠wo金琅?,何以报之双玉盘。”杜甫《严公枉驾草堂》诗:“竹里行厨洗玉盘”。
  玉鱼: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认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玉带:唐、宋官员所用的玉饰的腰带,以之分离官阶之高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又:“本朝亲王皆服玉带。”《宋史?舆服志五》:“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见《明史?舆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赐及一品用衔玉版带。见吴荣光《吾学录?制度》。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晋书?舆服志》:“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古代王冠垂挂的玉饰。《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云玉藻也。”《后汉书?舆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相关的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