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原则:社会管理的“减压阀”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9:16

社会管理的“减压阀”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

2011年10月22日 13:2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吴敏 蒲荔子 周晓婷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若想减少爆炸首先必须装一个阀门,当压力过大时能够向外排出压力,才能确保锅炉安全。将“减压阀”理论放置于社会中,即社会应有渠道让人们的利益能够在体制内得到表达,换言之能够把各种矛盾纳入到体制内来。

本文摘自:《南方日报》2011年7月10日A11版,作者:吴敏 蒲荔子 周晓婷,原题:《社会管理的“减压阀”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

谁都不能否认,中国正处在高速的发展期;但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在今年2月中央党校省部级专题研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发表了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蔡禾教授将全面解析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利益表达,如何恰当地认识当前的利益矛盾,并且要打好社会的基础,保证社会管理的实现与创新。

老百姓利益诉求由“底线型”转向“增长型”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以后,该国社会矛盾会出现一个凸显期,当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利益矛盾凸显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异常迅速,与文革时代相比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与经济同时发展的还有不断滋长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社会矛盾甚至出现了激化倾向。

最近有地方发生了群体事件,事件起因是一个孕妇与保安发生了肢体冲突,然而最后卷入冲突的绝大多数人却与当事人没有关系。这一类事件被称作泄愤性的群体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卷入者与事件本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人群集聚性强、规模大、严重的无序且破坏性强,直接冲突的目标通常为国家机关。

除了暴力冲突之外,在法律日益健全的今天,信访数量居高不下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众信访给各级政府带去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基层政府。现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体制,有“问官”的行政诉讼,“问民”的民事诉讼,“问罪”的刑事诉讼,可百姓依旧信“访”不信“法”,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论是暴力冲突还是上京信访,究其根本大多是由劳动纠纷等利益冲突引发。劳动者变化了的利益诉求也使劳动纠纷呈现升级局面。工人们一致认为,劳动力价格理应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可见,今天的利益诉求已从获得基本生存需要的“底线型”利益诉求向谋求更高层次生活需要的“增长型”利益诉求转变。

利益诉求的问题本质上是渠道问题

在面对矛盾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基本认识:没有一个社会是没有矛盾的。即使是和谐社会也不可能是一个无差别、无冲突、无矛盾的乌托邦。任何一个社会,只要资源不是无限供给的,资源分配就一定有差异,冲突就会由此产生,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社会中存在矛盾并不是一个能让人觉得很恐惧的问题,重要的是能不能建立通畅的渠道,让诉求得到表达。社会学科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减压阀”的理论,即锅炉的耐压有限,蒸气压力过大会最终导致锅炉爆炸。若想减少爆炸首先必须装一个阀门,当压力过大时能够向外排出压力,才能确保锅炉安全。将“减压阀”理论放置于社会中,即社会应有渠道让人们的利益能够在体制内得到表达,换言之能够把各种矛盾纳入到体制内来。

中国社会利益诉求的问题,本质上就是渠道的问题。如今中国社会的利益诉求是以“原子化”的方式来实现,而一个用“原子化”来表达利益诉求的社会,即使有公平的制度也未必能获得公平的后果。

当下,中国正从一个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移,政府在很多领域里面还起着利益分配的关键作用。当个体去面对政府的权力的时候,个体永远是弱者。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时,资本也是强势,当劳动者面对资本时,同样处于弱势。面对权力和资本时,弱势群体想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实现公平的后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面对复杂的矛盾,政府应该勇于承担解决矛盾的责任。然而客观地看,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政府解决冲突的能力和计划体制下是不一样的。在计划体制下政府垄断所有资源,让它有能力化解所有利益差异带来的矛盾,提供了资源供给的能力。例如政府提出工资倍增计划,目前只能在公务员里实现,因为企业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听从政府的命令。因此,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怎么样确定自身角色和功能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

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社会管理的重头戏

在利益诉求矛盾变化下,政府应正视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胡锦涛主席提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归根结底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诉求机制和矛盾的化解机制。

“民以食为天”,夯实民生基础是社会管理必须首先完成的任务。近日,在一次由北京大学主办,全国多所高校参与的全国失业人口调查显示,在16-60岁之间,失业率高达9.8%,平均每5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面临失业。与失业并生的还有贫困及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实际上人们追求满足感和不贫感是以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低下阶层的社会需求满足的速度能否与社会发展保持一个相应的比例至关重要。

夯实民生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付出了极大代价。无论是环境的问题还是社会矛盾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企业成本外溢的问题,企业将它所承担的问题外溢给了社会。例如一个工人工伤,原本应由企业承担责任,可是最后由政府买单,或者是社会的有心人士买单。

政府转变角色,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社会管理的重头戏。据调查,1993至2007年期间,政府的收入在GDP的比重里增加了3个百分点,企业的资本收益增长了6.6个百分点,而居民的劳动报酬在GDP的比重却降低了9个百分点。可见,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政府最重要的角色是社会建设,尤其是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医疗、住房、救助等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是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消费品,没有这些供给,市场竞争必然产生的利益分化就得不到调整,社会矛盾就得不到缓解,这对中国而言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