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花海在哪里:世界上不同的宗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1:41:18

  除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我们比较熟悉的宗教还有:
  道教(中国汉地)
  萨满(古蒙古信仰)
  神道(日本本土信仰,也应该是日本第一信仰)
  苯波(也就是西藏的黑教,西藏本土信仰,后来佛教在西藏传播后,影响下降)
  印度教(印度第一教派,前身是古印度的婆罗门教)
  奢那教(同样在印度很有名的教派,历史很久.其教主是与佛陀同时代的人)
  锡克教(一个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印度宗教,锡克,意思是门徒)
  犹太教( 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
  摩尼教(也叫拜火教,一个已经消失或者说几乎消失的宗教)
  一贯道!(一种附佛信仰,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大陆他好象是非法宗教,在台湾是合法的)
  
  新教是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的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教,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各个新宗派的统称,亦译为抗罗宗或更正宗。中国的新教各教会则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不称新教。
  15世纪后期,西欧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许多新兴民族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王侯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新教就是随着一系列宗教改革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教所代表的抗议原则和精神可追溯到14世纪后期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如英国威克里夫派和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和茨温利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原因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对教义的表述和阐述,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形成体系。在此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教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派别,教义也有了各种发展和变化。17世纪,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保守的安立甘国教会,结果产生了一些脱离国教的新宗派,如长老会、公理会等。清教徒运动后来由移民传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发展成为影响最广的教派。同一时期,在德国也出现了以斯彭内尔为代表的虔敬运动,与英国清教徒运动相呼应。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首先,新教救法论的核心,主张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罪的,不能自救,唯一的救法是借上帝之子基督将救恩赐给世人,因此拯救的根源来自上帝的恩典,这是基督教各教派都承认的。至于如何得到这种恩典,天主教主张除了信仰外,还要凭借圣事,通过教阶制的神职人员才能将救恩颁赐给信徒。在新教看来,这是把圣事作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易",不仅违背《圣经》的教训,而且带来许多弊端。新教认为得救的真谛在于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主,凭借信心,通过圣灵的工作,使信徒和耶稣成为一体。由于这种神秘的结合,基督的救赎就在信徒身上实现。新教认为行善是应该的,但这是重生得救得表现,而不是一种功德,本身没有使人得救的效能。其次,新教冲淡了神职人员和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成为祭司,,无须神职人员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力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职。第三,天主教虽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性,但把《圣经》的解释权归于教会,实际上把有关宗教信仰的一切问题的最高权威集中在天主教会和教皇身上。新教则主张惟有《圣经》才是最高权威,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圣灵的引导直接从《圣经》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新教一般虽接受最初几次公会议关于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的教义和有关的信经,也认为教父遗训有指导作用,值得尊重,但认为不能把它们和《圣经》同等看待。当然新教更不受后来天主教历次公会议的决议和教会法规的约束。宗教改革后,新教将《圣经》译为各民族语言,并致力于《圣经》的传播和注释工作。但新教各派对《圣经》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新教内部,对《圣经》作为最高权威的理解,也长期存在着争论。
  新教派别众多,但以三大主流教派为主,即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路德宗,分布于瑞士、荷兰、苏格兰和德国一部分的归正宗以及分布于英格兰的安立甘宗。全世界新教徒约3.6亿,三分之二集中于欧洲和北美。
  犹太教综述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犹太人以学习及祈祷来侍奉上帝,同时遵行摩西五经上所指引的诫命。对于圣约的坚信,犹太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呼召,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他们的使命。但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这世界会因为它所行的而受审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条而受审判;所有公义的民族皆分享将要到来的和平世界。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犹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须遵照犹太教当局的规定,因为一个人改信犹太教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认定的事情。
  重要的犹太教经典就是圣经,由托辣(Torah)、先知书(Prophets)和圣著(Writings)三部分构成。
  西元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罗马帝国烧毁,犹太人被赶出犹大地,当时在以色列土地的犹太教学者开始编辑6卷名为米市纳(Mishnah,重述)的经典,保存了犹太教的典章、戒命和习俗等一序列的经书。随后在五世纪中革玛辣(Gemara解释)做了一些补充,收录了在以色列地和巴比伦时期的注释与讨论,以及犹太教师之间的辩论,这二部分内容构成了塔耳慕得(Talumd,犹太口传经文),它确立了犹太人在学习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规范上的遵行准则。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被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与他们的身体局限于“隔都”的高墙之内相适应,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也只有沉醉传统的《塔耳慕得》学问的框架中。那时,犹太人居住的隔都犹如“国中之国”,而犹太人则成了所在国人民心目中的“外国人”。然而,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犹太人的状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先后获得了公民权,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地位,这使他们拥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严。多少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在此时得到了实现,这是令他们最振奋、最扬眉吐气的时刻。这就是犹太史上所称的解放。解放把犹太人一下子置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犹太人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的犹太学者族恩茨才说,犹太人中世纪的结束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
  18?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理性主宰的时代,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要依据理性法庭的审判决定何去何从。犹太教当然也免不了这样的命运。同时,解放以后的犹太人首当其冲面临的是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宗主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相对于欧洲来说是迟到了的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终于发生了。德国的摩西·门德尔松担当了启蒙的先驱。门德尔松开辟的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冲破隔都的禁锢,把犹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欧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犹太人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这是一个不易兼得的两难。正是适应启蒙运动的目标的需要,德国犹太教内部率先实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的直接后果是犹太教的分裂。原来统一的传统犹太教逐渐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统派;在20世纪的美国还从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这些不同的宗教派别把犹太人划分成不同的阵营,从而导致了犹太人的分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多数犹太人的宗教活动,主要在家中进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祷,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后。会众的祷告通常在犹太会堂举行。会堂是犹太人祷告与学习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节日和至圣日(HighHolyDays)会堂的敬拜,包括读希伯来文的托辣,与先知书。会堂的敬拜,可由会众当中博学的成员来主持,在大多数的会堂中,是由管会堂的司会(Cantor)或者教师(Rabbi)主持,他们是专职的信仰教导者,都接受过犹太教神学院(Yeshiva)的训练。教师的专业职责,是指导会众每周及每日的学习单元,教师也提供会众咨询,与规定,有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犹太教的戒命及传统。这些包括人与人间的分争,但是有关比较严肃的事,如脱离犹太教,则必须交付当地宗教法庭来处理。
  传统的犹太人遵行饮食诫命,这些诫命记载于肋未纪,这些诫命包含奶与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杀动物,并严禁吃血、吃猪肉、无鳞的鱼类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虽然这些饮食诫命在卫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动机是在个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节制及道德的训练。一个人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都希望能遵行这些托辣的诫命。对于饮食诫命,如同其他的犹太法律及风俗,在当今犹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统牌、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与方法仍存在着些许的差异。
  印度教- 婆罗门教
  总说明
  BC 显现出在北印度大约950
  四Vedas 是Hindi 的神圣的书
  印度教强调必要逃脱从物质生活和熄灭欲望。 印度教非常ritualistic 和包括极端自已否认和自已处罚。 母牛象是河被认为神圣。 多数Hindus 相信灵魂(再生的) 移居, 当的地方人死, 他的灵魂输入一个婴儿的身体甚至动物的身体。 多次。 所以, 虔诚Hindus 不会杀害甚而一次飞行。 他们是素食主义者, 唯恐由吃肉他们适合食人者。
  相信
  700 个宗教主题我们的名单
  电子邮件
  世袭的社会等级系统在印度直接地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 在基督之前, 白人告诉Aryans 大约2500 年来了到印度(大概从波斯。)
  Aryans 形成世袭的社会等级系统为了维护他们的血液纯净和维护白色霸权。 最初, 他们认可了只四个世袭的社会等级:
  Brahmans, (最高的) 教士和学者
  Kshatriyas, (下个) 贵族和战士
  Vaisyas, (下位) 农夫和客商
  Sudras, (最低的) 农奴和奴隶
  以后, 这些四个世袭的社会等级倍增了直到有数以万计世袭的社会等级在印度的今天。 唯一Hindus 实践世袭的社会等级系统; 它被摒弃如果印度适合 Mohammedan 或基督徒。
  意味的世袭的社会等级变得遗传性所有儿子和他们的父亲一样必要是世袭的社会等级的成员并且他必须跟随他的父亲的职业。 7000 个现代世袭的社会等级甚而包括窃贼世袭的社会等级!
  如果某人不被逐出从他的世袭的社会等级或有世袭的社会等级由诞生, 他为人所知当Untouchable, 受社会排挤者, 和这样人是在一个绝望和可怜的情况。 有当前超过60,000,000 位untouchables 在印度。
  印度教教, 任何人被负担入一个更低的世袭的社会等级或 Untouchable 被惩罚为罪犯在他的过去生活中。 如果这样人确实镇静地辞职对他的命运和生活, 他将被举起在世袭的社会等级在他的下生活中。 这前提倾向于做成员更低的世袭的社会等级和untouchables 服从对下他们居住的可怕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
  Brahma 是首要神, 无所不在一个谁是Brahman 三位一体的父亲。 他有四个头, 三(代表他们的三位一体) 能看从任一个观点。
  
  印度教
  先进的信息
  印度教, 世界的巨大宗教的当中一个, 是印度主要宗教, 几乎人口百分之85 被分类象印度。 印度教没开发大约4,000 年和有创建者或信条; 相反, 它包括信仰和实践浩大的品种。 组织是最小和阶层不存在。 它的变化, 印度教几乎不适合宗教的多数西部定义; 相反, 它建议对理想的生活方式的承诺对或尊敬, 以Dharma 著名。
  信仰和实践
  世袭的社会等级系统
  理想的生活方式由Hindus 有时指在古典来源和某人的类和驻地"责任" (varnasramadharma) 。 期限"类" (瓦尔纳) 是词的当中一个隐含世袭的社会等级系统奇怪对印度。 古老文本建议四了不起的类, 或世袭的社会等级: 婆罗门, 或教士; Ksatriyas, 或战士和统治者; Vaisyas, 或客商和农夫; 并且Sudras, 或农民和民工。 第五类, Panchamas, 或Untouchables, 包括那些职业要求他们处理脏的对象。 它被推测, Untouchables 最初被分配了这样贫贱任务由于他们的非 Aryan 起源。 这个分类系统几乎不申张正义对世袭的社会等级系统的现代复杂, 然而。 每个被预计充当在理想的社会在dharma 的的古典工作指定分明责任为不同的类, 跟上分明角色。
  生活阶段
  古典工作并且概述四个理想的生活, 每个的阶段(asrama), 或驻地以它自己的责任。 一这些是studentship (brahmacarya), 从启蒙在5 到8 年纪直到婚姻; 秒钟, householdership (grihasthya), 当你结婚, 扶养家庭, 和在社会参与; 三, 森林住宅(vanaprasthya), 在某人的孩子以后增长; 并且四, 克制(samnyasa), 当你放弃附件所有世间的事和寻找精神解放。 这些包括诚实, 勇气, 服务, 信念, 自已控制, 纯净, 和非暴力。
  这些理想的类和驻地包含男性唯一。 妇女的位置在印度教总是模棱两可的; 他们是, 一方面 , venerated 如同标志的神, 在另一边, 对待下等生存。 妇女传统上没有被预计服务他们的丈夫和有独立兴趣。 最近运动在印度教之内, 然而, 譬如Brahmo Samaj, 成功修改这个情况。
  生活的目标
  Dharma 是只生活的当中一个(purusartha 的) 四个目标被区别在印度教之内。 它被重视作为优胜者对二其他- kama, 或欲望的享受, 和artha, 或原料丰富。 这些三构成那些的目标在世界(pravritti) 。 第四个目标是解放(moksa), 那些的目标放弃世界(nivritti), 和这古典地被观看作为人至尊末端。
  羯磨和重生
  古典印度教一个普遍特点依照由某人的行动力量确定是信仰在灵魂的移居, 或samsara, 灵魂的段落从身体到身体, 或羯磨。 严密的羯磨理论指定, 某人的生活的类型诞生, 长度, 和种类经验由某人的早先行动确定。 这被修改在普遍的理解, 但这大概保留了对多数Hindus 的强的影响历史上。 解放是发行从这个重生的周期。 它典型地将由制定出达到已经开始成熟的那些karmic 残滓, 并且由以下某些实践保证, 进一步残滓不被生产导致未来重生。 你可能达到这的实践频繁地被命名瑜伽, 和解放的理论是印第安哲学核心。
  哲学
  印度教通常说包括六个哲学系统。系统叫做Nyaya, Vaisheshika, Samkhya, 和瑜伽强调yogic 实践被结合与对形而上学和epistemology 的基本原则的理解。 Nyaya, 另外, 包括对逻辑的分析。 系统称Mimamsa 辨认仪式表现- Vedic 牺牲, 或行动进行精神- 作为手段对解放。许多Vedanta 系统, 采取他们的启发从Upanishads, 倾向于强调对关系的理解在自已(Atman) 并且最后现实(Brahman 之间) 作为任一个道路的重要方面对解放。哲学联系了宗派运动, 譬如Bhakti 崇拜, 频繁地地方化在语言或文化区域在次大陆之内, 强调theistic 献身道路。
  印度神
  二巨大theistic 运动在印度教之内是 Vaishnavism, Vishnu 崇拜, 和 Shaivism, Shiva 崇拜。 印度信仰, 然而, 通常保持, 宇宙由一许多神居住于。 这些神份额在某种程度上神性的特点但看当表现如同人做和象被关系互相当人是。
  这个看法与那是相似古老希腊人。 为例子, 至尊神Brahma, Vishnu, 和Shiva 和一些其它神经常被观看依照被激活通过他们的与女性神的关系。 这些女性一致对神告诉Shakti 。 其它知名的神被认为一个至尊神, 譬如Ganesha, 大象- 朝向的神 , Shiva 的儿子和Parvati 的亲戚。 Kali, 或Durga, Shiva 的一致, 广泛被崇拜遍及印度在秋天。 Hanuman, 猴子- 面对的神, 被描述在许多shrines, 和与 Lakshmi, Vishnu 的妻子一起, 是在最重要的神之中与相关 Vaishnavism 。套神由不同的派别认可绝不是互相排斥, 然而。
  崇拜的形式
  印度崇拜采取许多形式。 一个最少频繁是集合的形式很熟悉在西方。 Vedic 牺牲被举办了在任何开放地方适当地被奉献。 典型的印度每日崇拜(puja) 包括中止在几shrines, 参观对寺庙, 和家庭崇拜。 印度也许致力于几个神: 一个神的图像, 频繁地家庭神, 共同地被安装在一小shrine 在家; 第二个神, 被崇拜在一个附近的寺庙, 也许是人的世袭的社会等级承诺的神性; 并且另也许仍然是个体做敬礼作为他的宗师的神(老师 ) 或他的宗师的家庭教师。
  家庭崇拜
  家庭崇拜典型地介入区域的洗净通过火, 水, 和象征性图图画。依靠某人的类和驻地, 印度被预计执行礼拜式, 和角色执行在他们的频率, 将不同。 礼拜式介入提供食物, 花, 或香火为神, 与神圣的词或文本的适当的朗诵一起。 一种特别重要仪式为人所知作为sraddha, 印度男性象征性地支持他们父亲, 祖父, 和伟大- 祖父在其它世界里由提供米水和球; 这种仪式约会从Vedic 时期。 崇拜者需要一位教士的服务在这个场合, 至于为其它生命周期仪式譬如诞生, 启蒙, 婚姻, 和死亡。
  寺庙崇拜
  教士并且执行寺庙崇拜, 虽然献身者也许参加某些赞美诗或祷告读书和也许直接地给花或金钱神。 神的图像认为是神, 和崇拜的周期在寺庙中心在神的日常生活, 介入神的准备为崇拜- 把他吵醒与响铃, 净化他以香火, 沐浴他, 打扮他, 和喂养他。 崇拜者走向寺庙观看(darshana) 神和接受神接触了的食物 (prasada) 。 在一个普通的人的周期, 特别天发生在寺庙的神的周期, 并且在特别仪式那些日子举行。 这些频繁地是节日的时代和也许介入精心制作的仪式: 献身者的浩大的数字朝圣, 队伍负担神的图像在城市中或乡下, 和特别音乐, 戏剧, 和舞蹈为场合。
  神圣的城市和节日
  印度教七个神圣的城市是如下: Varanasi (Benares), Hardwar, Ayodhya, Dwarka, Mathura, Kanch ipuram (Conjeeveram), 和Ujjain 。 其它重要朝圣斑点包括Madurai, Gaya, Prayaga (Allahabad), Tirupati, 和Puri 。
  每个这些地方有每年节日庆祝吸引很大数量的香客的一个或更多寺庙。
  某些节日天庆祝遍及印度在一天被固定根据印度lunisolar 日历。 突出的在这些之中是Dipavali, 光"节日," 发生在10月和11月, 灯被安置在房子附近欢迎Lakshmi, 繁荣的女神。 Holi, 春节在2月或3月, 是一天暴乱funmaking; 这频繁地介入世袭的社会等级和社会分别临时悬浮, 并且恶作剧是时间次序。 在秋天(9月和10月) 10 天的期间留出尊敬母亲女神, 达到高潮在 Dashara, 第十天, 一天队伍和庆祝。 这节日是极端重要在孟加拉, 它为人所知作为Durga Puja 。
  历史和文学
  学者与印度教有时区别Vedism, 古老印度宗教根据Vedas, 虽然它难精确定位标定他们的时期。 Vedas 是Aryans 的赞美诗, BC 侵略了在第2 个千年。
  Vedism 强调了对未来存在的希望在天堂和缺乏概念的羯磨和重生; 印度教典型地包括羯磨和重生, 并且最巨大的希望是为最后的发行从他们的摇动。
  Vedic 神是有些与那些不同控制在印度教, 虽然学者追踪了Vishnu 和Shiva 的起源回到Vedic 相对物。 最新Vedism 有时称Brahmanism 由于当局达成了协议婆罗门, 或教士, 执行了礼节Vedic 牺牲。 然而, 挑战的非- Vedic 宗教, 著名地佛教和Jainism, 导致刚性 Brahmanical 的替换统治由崇拜的轻松和变化的形式。
  虽然Vedas 继续讲话作为最后的当局在印度教, 其它文本相等的重要存在。因而, 文学被开发了为每个生活的四个目标: 各种各样 Dharmasastras, 譬如Manu 代码, 选派责任类和驻地; 各种各样 Dharmasastras, 譬如Manu 代码, 选派类和驻地责任; Kamasastras, 譬如Vatsyayana 乐趣Kamasutras, 手册, 色情和否则; Arthasastra, 归因于Kautilya (佛罗里达 300 BC), 象马基雅弗利的王子, 提供建议给统治者至于怎样保留王位; 并且 哲学各种各样的系统的文学, 哪些应付解放和怎么达到它。
  另外, 传说的某些收藏来广泛为人所知在普遍的生活, 特别是二部了不起的史诗, Mahabarata 和Ramayana 中。 Mahabharata 被欺诈了在他们的王国外面并且, 在驱逐以后的期间在森林里, 退回到战斗一场战胜和公正的战争收复它的告诉五位王子。 这部史诗的一个特别心爱的部份是部分称Bhagavad Gita, 在哪Arjuna, 兄弟的当中一个, 由他的charioteer Krishna 建议 , Vishnu 的阁下化身。 Ramayana 讲理想的印度人, Rama 的故事, 妻子Sita 由邪魔拐骗, 并且Rama 的旅途对斯里南卡夺回她。 两部史诗用教诲传说被填装, 教化诗, 和寓言。 大概是通过他们恒定的改写本在村庄, 印度教最高效率地传播从世代到世代。 其它源泉的印度lore 是Puranas, 传奇和神话的汇集。
  期间从大致500 对1000 年公元有时BC 讲了话作为那古典印度教。 是在这个期间, 主要文学组成了, 巨大哲学系统被开发, 和基本的 Vaishnava 和Shaiva 派别期间被组织。 在1000 年以后, 开始在南印度有些及早, 献身高温的精神被结合从社会改革被清扫通过印度,和期间从那时间直到在礼物附近为人所知作为bhakti 期间。在这时间期间宗教崇拜的形式进一步被改变和被多样化。 _ 唱献身歌曲和诗在这白话而不是在Sanskrit, 这语言在实用所有古典印度文学是写, 是一例子。 对神的直接方法被强调了, 并且教士的斡旋角色被削减了有些。 爱, 情味共同对所有除了特别对最普通的村民, 现在庆祝作为方式对最高的末端; 一些bhakti 哲学保持, 解放不是至尊目标并且 为上帝的爱恋的服务是一更高一个。
  新发展在印度教是表示的运动从某些方面的古典实践, 譬如 Suttee, 寡妇的自杀在她的丈夫的葬礼; 世袭的社会等级分别; 并且甚而羯磨和重生。
  道 教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
  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
  道教概览 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太平道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
  正一道 正一道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五斗米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
  
  基督徒的宗教观
  宗教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宇宙万物是有起源和规律的,自古以来,人们把导致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因缘)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称之为上帝,周朝人称之为天,老子和庄子称之为道。虽名称有异,实则指同一位造物主。人们大都承认,人都是有罪的,与永恒的造物主分开了。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儒家经典《五经》中有造物主和至上神——天,上帝,神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还有道的观念。这些观念被认为与圣经中的神的观念相同,所以人们把圣经翻译成中文时,用上帝,神,道来翻译基督教的神。这是因为:
  1 神不仅是犹太人的神,也是中国人的神,是普世万民的神;
  2 中国人的祖先也是亚当或挪亚的子孙,他们从挪亚那里传承了对神的观念和对神的敬拜;
  3 保罗说,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将他们分散在全地,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的心里,因为神已经向他们显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西方文化,值得华夏儿女为之骄傲。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至上神存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慢慢趋向偶像崇拜,无神论。正如圣经所说,世人都犯了罪,远离了神。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中断,这实令人遗憾。到了现在,人们对道(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淡漠,以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华夏儿女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同时,也应该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以提升国人的道德和精神风貌。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前483年)释迦族人,是古代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29岁出家修行7年,遍访当时的智者名人,最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被佛教徒尊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传教40多年,80岁去世。乔达摩·悉达多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归宿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种种原因,不惜抛弃王室优裕的生活,离家出走,苦苦探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终“悟道”,精神可嘉可叹。所悟之道,是对是错,后人尚需进一步分析,不宜盲信盲从。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这有几分道理,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既有苦难,也有欢乐,基督徒在苦难中要学会忍耐,要靠主常常喜乐。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基督徒认为欲望和行动应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适量追求衣食住行包括婚姻,金钱都是正常的,用不道德的手段过度追求这些就是贪欲,是犯罪。圣经劝人既要敬拜上帝,又要辛勤劳动,不应好逸恶劳。信上帝和上帝之子耶稣并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基督徒认为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基督徒认为应该消灭的是不正常的欲望(贪欲即罪的欲望),而不是正常的欲望;如果消灭正常的欲望,就是自杀或灭绝人类。给人带来烦恼痛苦的是贪欲贪婪,而不是正常的欲望。义人死后灵魂上天堂,恶人死后灵魂下地狱;以后还会复活,义人复活进入新天新地永生,恶人复活进火湖永灭。不存在投胎转世,轮回,不存在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基督徒认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的拯救,才能摆脱罪和罪的欲望,依靠耶稣的帮助才能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意念,正定。
  “六道轮回”——这六道是分别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循环,人做了好事,死后进入天道,做了坏事呢,死后进入地狱道。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三部分:天堂,人间(包括所有的星球即整个宇宙)和地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而不是分为六道。三位一体的上帝,善天使(由上帝所造并效忠于上帝的天使)和得救的圣徒的灵魂住在天堂;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住在地球,善天使还可往来于天堂,地球,其它星球,协助上帝管理它们;魔鬼(即恶天使——本是上帝所造的天使,但后来背叛上帝,与上帝为敌,成为恶天使即魔鬼)和恶人的灵魂住在地狱,魔鬼还来往于地狱和人间,引诱人犯罪。上帝(即神)是造物者,其它(宇宙,天使,人,生物)都是被造之物。人类从始祖亚当和夏娃开始犯罪,人人(包括佛祖和老子)都犯了罪(罪就是违背神的律法和道德良心的心思,话语和行为),与神失去了和谐的关系并与神分离,按照神所定的因果报应律,有罪的人死后灵魂要受神的审判后下地狱,虽然有人(包括佛祖)想借修行,修炼,摆脱罪和因罪而来的因果报应,但都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摆脱罪和下地狱的命运。上帝爱世人,差遣圣子降生成为人,在十字架上施行救赎,人悔改因信耶稣就可以得救,罪得赦免,死后灵魂上天堂。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得救之法.
  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永恒(涅盘)。基督教则认为,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基督教否定转世说。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基督教没有丝毫矛盾,可以互补。
  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 :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基督教以旧约和新约为圣经,犹太教仅以旧约为圣经。基督教和犹太教同为旧约宗教所派生,共同相信一神论,创世论,旧约的先知,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相信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不信仰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教认为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应该是一个能把犹太人从外族人统治之下解救出来的犹太先知,祭司,君王。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据说当年有位天使经常跑到穆罕默德面前,向穆罕默德说话,他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传给他的门徒们,门徒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古兰经》。
  《新约》和《古兰经》对《旧约》的教义都有所继承,它们都相信一神论和神创造万物。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一神论是三位一体的一神论,相信神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三位同尊,同荣,同质,原为一体,分为三位(圣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圣灵在万世以前由圣父和圣子发出),又为一个整体。圣子在两千年前在童女马利亚腹中被怀孕,诞生成为人,就是耶稣。他在以色列地区传播上帝之道,赢得众多民众跟随,却被犹太当局误解为他想聚众造反,自立为王。当局就逮捕了他,交罗马兵钉十字架。耶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完成了上帝对人的救赎。他死后三天复活,向门徒显现,证明了他是神,是圣父的独生子(圣子),应验了《旧约》对于基督的预言。《新约》继承了《旧约》献祭赎罪的思想和传统,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神所赐的替人赎罪的羔羊。人是神所造的,也只有神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才能够救赎人. 基督教相信人只有靠耶稣才能获得拯救,与上帝和好并成为上帝的儿女。 耶稣受难,复活是他的门徒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实,容不得千百年后的任何人无凭无据地否定 。基督教是神亲自启示的宗教。只有基督教才是《旧约》宗教和《旧约》真理的真正继承者。
  伊斯兰教的一神论相信神只有一位,耶稣只是一个人,一个先知。伊斯兰教起源于一位天使向穆罕默德传讲信息,其中有一部分信息被这位天使讲错了。天使是受造之物,与人一样,是不完美的,会出差错。也可以说伊斯兰教是受了古代教会的异端阿里乌主义的影响,这种异端强调神格一位论,认为神只有一个位格,耶稣只是人,不是神。参阅 加1:7~9。
  彼前1:10~12 论到这救恩,那预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早已详细的寻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预先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是指着什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他们得了启示,知道他们所传讲的一切事(传讲原文 作服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那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福音给你们的人,现在将这些事报给你们。天使也愿 意详细察看这些事。 来1:14 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
  这几节经文指出了预言基督的先知们(旧约圣经的作者们)和传扬基督的使徒们(新约圣经的作者)受到了圣灵的启示,其品级和权威高于天使,天使也在观察学习这些事(基督拯救人的事),天使是人的服侍者而不是人的统治者。
  圣经和信经关于三位一体的上帝的论述:
  1) 圣经告诉我们:起初,神造天地,万物及人类。宇宙及其万物的浩大、奇妙,规律性,充分证明了它的创造者——神的智慧和能力(罗1:20)。圣经也启示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太28:19,林后13:14).在未有宇宙以前,圣子由圣父而生(西1:15),圣灵由圣父,圣子而出(诗104:30)。圣父,圣子,圣灵共同协作,在太初创造了宇宙和其中的星辰,创造了地球和地上的人类及万物,并且管理和维系着宇宙万物(诗33:6)。除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外,没有别的神(出20:l一2)。这个观念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的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2) 亚他那修信经 3. 大公教会信仰即:我等敬拜一体三位,而三位一体之神。 4. 其位不紊,其体不分。 5. 父一位,子一位,圣灵亦一位。
  3) 尼西亚信经 2. 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 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 8. 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
  4) 耶和华是上帝的名字,意为自有永有者。耶和华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旧约启示了耶和华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一位,圣子一位,圣灵亦一位),而不是一个位格,耶和华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希伯来文神(ELOHIM)是一个复数名词,圣经中神以“我们”自称(创1:26,3:22)。诗45:6~7 “6 神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你的国权是正直的。7 你喜爱公义,恨恶罪恶,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乐油膏你,胜过膏你的同伴。” 第6节中的神指圣子(来1:8),第7节中的神指圣父,圣父膏圣子,圣子是受膏者,“受膏者”希伯来语是弥赛亚,希腊语是基督。 圣父耶和华要圣子坐在圣父的右边(诗110:1)。圣父耶和华差遣圣子耶和华和耶和华的灵来(赛48:12,16)。
  5)新约更加清楚地启示了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约1:1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圣子)与上帝(圣父)同在,说明圣父是一位,圣子是一位,圣父,圣子太初就在一起。道就是上帝,说明圣父圣子为一体。太3:16~17 清楚说明了神的三个位格:“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的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圣子耶稣受洗,圣灵降在圣子耶稣身上,圣父在天上说话。
  6)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为神的儿子后,立刻得到耶稣的肯定和赞扬(太16:15~19)。耶稣被捕受审时,大祭司问耶稣:“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肯定地回答说:“你说得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26:63~64) 使徒保罗指出,耶稣基督本有神的形象,与神同等,降生成为人,施行救赎(腓2:6~11)。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又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论你是一神论者还是多神论者或是无神论者,你因为罪的缘故与独一永生的上帝分开了,人认识到有一位上帝还不够,还必须相信耶稣,才能与上帝和好,有上帝的生命和圣灵。耶稣是上帝派遣的唯一的救世主。犹太人本来是相信上帝的,但他们由于原罪本罪的缘故,与神分离,他们必须相信耶稣才能得救,才能与神和好。使徒保罗指出,以色列人和世人在基督降生以前是受管于世俗小学之下(加4:3~4),“世俗小学”一词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被翻译为“宇宙间所谓的星宿之灵”,即天使,基督降世就是要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下救赎出来,使我们归向父上帝。犹太人曾对耶稣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神。”(约8:33,41) 这表明他们知道他们是神的选民,他们也知道神是独一的真神,是他们的父,他们对神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耶稣对他们说:“倘若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神而来。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的父私欲。”(约8:42,44) 耶稣指出了他们的罪,告诉他们,只有认识耶稣,爱耶稣,才能真正认识神,只有信靠耶稣,才能罪得赦免,与神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