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保集蓝郡排屋价格:中国历代宰相和丞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1:00:35

 



1.先秦
姜尚(姜子牙 姜太公 吕尚 吕望) 管仲 苏秦 张仪 伍子胥 
2.秦
吕不韦 李斯 赵高
3.汉
萧何 曹参 陈平 周勃 张苍 卫绾 窦婴 田蚡 魏相 丙吉 黄霸 匡衡
王商 张禹 孔光 朱博 邓禹 伏湛 侯霸 蔡茂 虞延 袁安 丁鸿 鲁恭 
杨震 刘恺 种皓 黄琼 胡广 杨赐 杨彪 黄琬 王允 董卓 曹操 荀彧 
申屠嘉 周亚夫 公孙弘 公孙贺 刘屈牦 田千秋 于定国 韦玄成 翟方进 
4.三国
韩暨 华歆 钟繇 王朗 陈群 陈矫 刘放 高柔 蒋琬 费祎 董允 顾雍 
陆逊 步骘 朱据 孙峻 孙綝 濮阳兴 陆凯 张悌 
司马懿 司马昭 诸葛亮
5.晋
贾充 裴秀 石苞 何曾 荀勖 卫罐 杨骏 张华 王戎 王导 何充 蔡谟 
桓温 谢安
司马孚 司马亮 司马伦 司马冏 司马乂 司马颖 司马越 诸葛恢 王彪之 
司马道子 司马元显
6.南北朝
傅亮 沈约 崔浩 元勰 元禧 元祥 崔光 李崇 元徽 杨椿 高欢 杨愔 
高俨 
刘穆之 徐羡之 刘义康 何尚之 刘义恭 萧宝夤 尔朱荣 斛律金 和士开 
宇文护
7.隋
高颖 苏威 杨素 裴蕴 宇文化及
8.唐 
裴寂 萧瑀 封伦 裴矩 高俭 李靖 王珪 魏征 戴胄 张亮 马周 裴炎 
姚崇 李峤 苏瓌 崔湜 宋璟 张说 韩休 房琯 张鎬 元载 刘晏 杨炎 
卢杞 李晟 浑瑊 李勉 马燧 韩滉 李泌 董晋 陆贽 杜佑 李藩 李绛 
裴度 王涯 元稹 李训 李绅 毕諴 杨收 郑畋 张浚 崔胤 陆扆 
刘文静 杨恭仁 房玄龄 杜如晦 褚遂良 许敬宗 于志宁 李义府 上官仪 
刘仁轨 武承嗣 苏良嗣 狄仁杰 苏味道 武三思 魏元忠 张柬之 刘幽求 
窦怀贞 郭元振 源乾曜 张嘉贞 宇文融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杨国忠 
韦见素 苗晋卿 郭子仪 李辅国 李忠臣 张延赏 郑余庆 杜黄裳 武元衡 
李吉甫 权德舆 令狐楚 牛僧孺 韦处厚 李德裕 杨嗣复 崔彦昭 杜让能 
长孙无忌 宇文士及
9.五代
敬翔 刘鄩 冯道
张文蔚 桑维翰 杜重威 李守贞 苏逢吉
10.宋
范质 赵普 吕端 寇准 丁谓 晏殊 富弻 韩琦 蔡京 王黼 李纲 张浚 
秦桧 
薛居正 吕蒙正 王钦若 吕夷简 范仲淹 王安石 司马光 范纯仁 郑居中 
张邦昌 汪伯彦 吕颐浩 贾似道 文天祥 
11.辽金
韩延徽 耶律隆运 完颜希尹 

完颜宗翰 石盏女鲁欢
12.元
安童 崔斌 伯颜 桑哥 脱脱 哈麻 成遵 
史天泽 阿合马 萧拜住 
耶律楚材 铁木迭儿 燕铁木儿 铁木儿塔识
13.明
徐达 杨荣 解缙 彭时 李贤 万安 张璁 严嵩 夏言 徐阶 高拱 
李善长 汪广洋 胡惟庸 杨士奇 徐有贞 李东阳 杨廷和 张居正 叶向高 
吴道南 钱龙锡 温体仁 徐光启 杨嗣昌 周延如
14.清
希福 图海 张英 傅恒 阿桂 和珅 刘墉 松筠 长龄 琦善 耆英 桂良 
肃顺 荣禄 
宁完我 洪承畴 范文程 熊赐履 徐元文 李光地 隆科多 张廷玉 鄂尔泰 
史贻直 刘统勋 尹继善 舒赫德 于敏中 福康安 孙士毅 曹振镛 穆彰阿 
叶名琛 曾国藩 李鸿章 翁同龢 张之洞



唐朝画家阎立本工于写真,朝野驰名,大受高宗赏识,于公元669年拜为右相,但他终是个艺术家,“无宰相器”,缺乏政治才干。当时,大臣姜恪因作战有功升为左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于是,阎立本被称为“丹青宰相”。
唐代小有名气的文学家苏味道曾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武则天圣历初年,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更加圆滑,人称“模棱宰相”。
八叶宰相指唐代,梁高祖武帝萧衍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这一派中8位后嗣,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寊、萧遘,自唐初至唐末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
  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萧瑀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乃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之后嗣。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唐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他家中8代任宰相:侄孙,即兄弟萧王禹的孙子萧嵩,玄宗时宰相,太师,封徐国公;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
  一家人在一个朝代有8位宰相(其实后梁还有第9位)这在中国历史是鲜见的。古籍《新唐书》的记载是:萧嵩的祖父叫萧王禹,“自王禹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这盛,古未有也。”《旧唐书》这样记载:萧遘是唐代“开元朝宰相太师徐国公嵩之四代孙。”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祐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历史自然不是铁板一块,莆籍宰相们的风绩亦各有千秋。宋之蔡京、蔡卞兄弟,可谓大国之相,叶顒、陈俊卿、龚茂良、郑侨所效忠的南宋己是金瓯失缺、半壁江山了。其后的陈文龙、黄镛,则属末代王朝的临危受命;明代的黄鸣俊、朱继祚,更象外族入侵取代汉族政权后,坚持抗争的“流亡政权”之相。这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莆籍精英,以其儒家士族强烈的民族气节与磊落人格,谱写令人钦敬的华章。
  莆籍宰相大多进士出身,学养深厚,精于吏治,更有刚正不阿、磊落光明之人格。他们忠君忧国,济世爱民,勤于职守,政绩显赫。叶顒,陈俊卿等人可谓功成而退,龚茂良任期最长,屡现愚忠,却为奸邪构陷、贬谪屈死。陈洪进于宋初献土有功受封相位,陈靖则是身后由政绩追赠宰相名号。多位“末代之相”,无不以其民族气节名垂青史。

 东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在这里担任过盐官。
  北宋时期,东台为泰州一属地,盐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则是东台的核心之地,海滨重镇。开宝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设盐仓监管东台境内(老政区)各盐场。于是,晏殊于11世纪初首先与东台结缘。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的才名得到举荐,并应召殿试,援笔立成,考中进士。任西溪盐仓盐官后,他在西溪建立晏溪书院,开创书院讲习教育,慕名前来听他讲学者甚众,为此他深得贫苦百姓,尤其是盐民后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宋仁宗时,他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宰相)。
  晏殊在东台刚刚点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满而离去了。正当乡民们深为晏殊的离任而惋惜时,另一位杰出的人物及时填补了乡民们心灵的失落。这就是吕夷简。吕夷简(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继晏殊出任西溪盐官。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植牡丹一株,并护以朱栏,令人不忍攀折,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仁宗亲政后,他连任同平章事十余年,是北宋年间杰出的政治家。
  后到西溪的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苏州)人。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监西溪盐仓。后官至参加政事(宰相),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幼年贫寒生活中对民间疾苦的体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决定了他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所以,三相中范仲淹在东台的建树最著,与东台结缘也最深,率领民众,修筑了“华夏第一堤”──范公堤。



唐朝画家阎立本工于写真,朝野驰名,大受高宗赏识,于公元669年拜为右相,但他终是个艺术家,“无宰相器”,缺乏政治才干。当时,大臣姜恪因作战有功升为左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于是,阎立本被称为“丹青宰相”。
唐代小有名气的文学家苏味道曾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武则天圣历初年,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更加圆滑,人称“模棱宰相”。
八叶宰相指唐代,梁高祖武帝萧衍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这一派中8位后嗣,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寊、萧遘,自唐初至唐末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
  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萧瑀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乃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之后嗣。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唐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他家中8代任宰相:侄孙,即兄弟萧王禹的孙子萧嵩,玄宗时宰相,太师,封徐国公;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
  一家人在一个朝代有8位宰相(其实后梁还有第9位)这在中国历史是鲜见的。古籍《新唐书》的记载是:萧嵩的祖父叫萧王禹,“自王禹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这盛,古未有也。”《旧唐书》这样记载:萧遘是唐代“开元朝宰相太师徐国公嵩之四代孙。”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祐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历史自然不是铁板一块,莆籍宰相们的风绩亦各有千秋。宋之蔡京、蔡卞兄弟,可谓大国之相,叶顒、陈俊卿、龚茂良、郑侨所效忠的南宋己是金瓯失缺、半壁江山了。其后的陈文龙、黄镛,则属末代王朝的临危受命;明代的黄鸣俊、朱继祚,更象外族入侵取代汉族政权后,坚持抗争的“流亡政权”之相。这些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莆籍精英,以其儒家士族强烈的民族气节与磊落人格,谱写令人钦敬的华章。
  莆籍宰相大多进士出身,学养深厚,精于吏治,更有刚正不阿、磊落光明之人格。他们忠君忧国,济世爱民,勤于职守,政绩显赫。叶顒,陈俊卿等人可谓功成而退,龚茂良任期最长,屡现愚忠,却为奸邪构陷、贬谪屈死。陈洪进于宋初献土有功受封相位,陈靖则是身后由政绩追赠宰相名号。多位“末代之相”,无不以其民族气节名垂青史。

 东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宰相,曾在这里担任过盐官。
  北宋时期,东台为泰州一属地,盐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则是东台的核心之地,海滨重镇。开宝七年(974年)泰州在西溪设盐仓监管东台境内(老政区)各盐场。于是,晏殊于11世纪初首先与东台结缘。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初年,他以“神童”的才名得到举荐,并应召殿试,援笔立成,考中进士。任西溪盐仓盐官后,他在西溪建立晏溪书院,开创书院讲习教育,慕名前来听他讲学者甚众,为此他深得贫苦百姓,尤其是盐民后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宋仁宗时,他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宰相)。
  晏殊在东台刚刚点燃教育星火,便因任满而离去了。正当乡民们深为晏殊的离任而惋惜时,另一位杰出的人物及时填补了乡民们心灵的失落。这就是吕夷简。吕夷简(978—1043年),字坦夫,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继晏殊出任西溪盐官。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植牡丹一株,并护以朱栏,令人不忍攀折,每春花开数百朵,海滨称为盛事。仁宗亲政后,他连任同平章事十余年,是北宋年间杰出的政治家。
  后到西溪的是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苏州)人。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监西溪盐仓。后官至参加政事(宰相),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幼年贫寒生活中对民间疾苦的体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决定了他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所以,三相中范仲淹在东台的建树最著,与东台结缘也最深,率领民众,修筑了“华夏第一堤”──范公堤。

“宰”,在先秦血缘氏族社会中,最初是指掌管家务的总管,《韩非子·说难》云:“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汙也。”春秋时期,家就是国,家臣就是国家官员,所以,“宰”就成为官吏的通称,如冢宰、内宰、里宰等等。其中,“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为六卿之一,位置已相当于后代的宰相。冢宰又被称为“大宰”、“太宰”,简称“宰”。

“相”,原有“辅助、扶助”之义,后用作官称。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含义比较宽泛,大约指辅佐君王之责的大臣。其后,“相”义渐趋明朗,其义与统领百官的“冢宰”相同。《吕氏春秋·举难》称:“相也者,百官之长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庆封为左相”。在这个意义上,“宰”与“相”是同义词。后人也将天子的辅佐之臣通称为“相”,《晋书·职官志》说:“成汤居亳,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为之。”《管子》称:“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路史》称“舜得十六相而天地治。”等等。

“宰相”一词连称大约是在战国时期。《庄子·盗跖》“今谓宰相”句所指的是一般的贵人。《韩非子·显学》称:“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这里的“宰相”所指的还只是与武将对称的文臣。《吕氏春秋·制乐》说:“祸当于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将“宰相”与“君”对举,含义已接近于后人所理解的。此后,历代一直沿用。

中国古代,“宰相”仅仅是一个通称或俗称,除了辽代以外,“宰相”从来不是正式官名(辽国官职分南北院,有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各有左右宰相)。所谓的“宰相”,是指历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行使中央职权的官员,其职权特点是统领百官、总揽政务。“宰辅”则是指宰相和他的副手组成的一个核心领导机构。宰相副手的官称繁多,如西汉的“御史大夫”、宋代的“参知政事”等等,某些朝代将他们合称为“执政”。所以,“宰辅”也可称为“宰执”,都是指宰相和他的副手们。

陈平:
西汉人。他足智多谋,锐意进取,屡以奇计辅佐刘邦定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

狄仁杰:
盛唐早期的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寇准:
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为相,景德三年知大名府。

李斯:
大秦丞相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王导:
王导东晋的开国元勋。连续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国君,无人能出其右。

萧何: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时期的重臣与名臣,对当时的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代最重要的政治家、王者师、及教育改革家,梁启超将之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

赵普: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

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1诸葛亮
这个不必太多地介绍,大家一定很熟悉。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一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精神使后世折服。少丧双亲,16 岁拟定天下三分"隆中对",28岁出山,从此开始演绎他的神话人生。破曹仁、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荆州、取西蜀、平南蛮、木牛流马、空城计这些壮举使后人惊叹。后人评其为“智算智胜,千古第一军师,治国治军,天下第一宰相”

智圣孔明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一名 当之无愧。

运筹度: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
综合评定:29
2 姜尚、伊尹
姜尚就是我们常说的姜太公姜子牙,他老人家钓鱼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70岁出仕,助武王伐纣,大败殷商于牧野,创建周朝800年河山。自己也活了130多岁。他的名言:宁可直中取,不愿曲中求。
伊尹本身是个奴隶,但自身很出众,所以受到汤武的器重。助汤武伐暴桀,建立殷商600年江山。

姜太公、伊尹强强联合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二名 无可厚非

运筹度: ★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
综合评定:28
3 周恩来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就不必多说了吧。周总理正直、善解人意、为国为民使得我们永不忘记。这位谈判桌上的高手为新中国的外交在国际上赢得好名声。我们怀念这位伟人。

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三名 无可辩驳

运筹度: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
综合评定:28


4 张良、萧何
说道张良,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张良为黄石公捡鞋的故事了。黄石公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然后张良日夜苦读,学通其中奥妙。后来,帮助小邦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破秦、入主咸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招来了韩信。开辟了汉家河山。
张良、萧何、韩信合称“初汉三杰” 萧何名列其中。萧何月下追韩新是我们熟知的一段人心术的演绎。其实萧何本身是个秦朝的狱吏(和刘邦官职差不多)后来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应该说是当了一回间谍)。时事的洞若观火、出众的治国能力为小邦子的汉朝开国及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初汉三杰的下场都不怎末好下场。韩信被杀,萧何是帮凶。留侯张良之死,至今说法不一。萧何卒,其结果最好。
小邦子曾对人言:“福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服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治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业,吾能用纸,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初汉三杰有其二,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四名 众望所归

运筹度: ★ ★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综合评定:27


5 管仲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时,自比管仲、乐毅。他的老师庞德公(就是庞统的叔叔)赞赏地说:诸葛亮的能耐等于管仲+乐毅,所以送他道号卧龙。庞德公的意思是在政治上,诸葛亮可与管仲媲美;在军事上,与乐毅不分伯仲。所以,诸葛亮的能耐等于管仲+乐毅。可见,管仲的政治能力不同凡响。管夷吾举于仕后,帮小白(就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四海(原来春秋战国之乱,是他这个家伙闹得)。连小白都心甘情愿的叫他”仲父“(仲父就是第二个爹吧)

连春秋霸主都叫他二爹
管仲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五名 无人不服

运筹度: ★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综合评定:27



6 魏征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的镜子。一个有错必纠,不会阿谀皇帝的谏臣。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心爱的鹦鹉,魏征突然来了,唐太宗知魏征看他玩鹦鹉必说他玩物丧志,赶紧把鹦鹉揣在怀里,然后尽快打法魏征走,在继续玩。魏征知道皇上把鹦鹉揣在了怀里,便一改平常爽快直言的性格,东拉西扯了两个多小时才说他要说的东西,等他奏完事实,又过了一个小时。魏征刚走,皇上一看怀里的鹦鹉,早就闷死了。刚刚要让太监么处理鹦鹉,魏征就回来了,把皇上玩鹦鹉逮个正着。于是,魏征便开始教训皇上玩物丧志。唐太宗躲了半天魏征的玩物丧志论,最终还是受教了。苦亚~~~~~~

一个让千古圣君又爱又恨的良师宰相,魏征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六名 民之夙愿

运筹度: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综合评定:26


7 刘伯温、范文程
我们常称刘伯温为刘半仙儿,这说明他能掐会算、料事如神。其实他这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和诸葛亮、范文程一样,都是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小辫子,所以他才能帮助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为可以从社会最底层(草民)蹦到社会最高层(至尊)的皇帝朱重八开创了他的大明王朝。后助明成祖朱棣攻取了朱允文的江山。最后,隐居山林。
范文程是后金入主中原、满统天下的策划者。他的祖先是著名宋相范仲淹,可他背祖投贼,被明人唾骂。当李自成攻下北京时,他建议多尔衮挥兵山海关入主中原。清王朝建立后,范文程功成身退,颐养天年。

两位揪着时代的小辫子的大势手、同样不恋功名的智者
刘伯温、范文程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七名 天命难违

运筹度: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综合评定:25



8 寇准、包拯
寇准一个老西儿,他以他幽默、诙谐的方式向皇帝进谏、与人相处。他不但幽默而且正直、眼光长远。辽国兵犯宋境,宋朝本无力抵挡,但在寇准的巧计下最终有了澶渊之盟,宋朝可保疆土不失。宋太宗曾说:“我有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
包拯,人称包黑子、包青天。天生命苦,生来就肤黑。可是肤黑心不黑,为民请命,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安民若子。为百姓所爱戴,后世还把它想象为神,以慰百姓之心。

正气一身、忠肝义胆
寇准、包拯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八名 万民所向

运筹度: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 ★
综合评定:25



9 苏秦、张仪、范雎
苏秦、张仪,著名纵横家。战国时,秦强而六国弱。苏秦以合纵之策把六国联合起来,使得六国强而秦弱。于是,六国都拜苏秦为丞相。从此,秦不敢东扩。后来,苏秦师弟张仪来到秦国,献秦王以连横之策。使六国合纵之策,土崩瓦解。遂使秦转劣势为优势,为秦统一六合埋下了伏笔。张仪之后,他的继承者范雎发明了远交近攻的伟大策略,不只是秦统一四海鼎立之策,对后世的影响直至今朝。

后世千秋万代的导师
苏秦、张仪、范雎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九名 后世公推

运筹度: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
忠诚度: ★ ★ ★ ★ ★ ★ ★ ★
综合评定:25



10 曹操
如果说曹操是良相实在是冤枉,可是他的个人能力太强了,所以把他列进来。阿瞒的祖先汉丞相曹参是一代名相(其实曹操不是曹参的后人,它是曹家领养夏侯家的儿子),可他不思报国,却老想取而代之只是不忠诚(那叫天下大任能者居之,不是不忠诚),但他到死都没敢篡位,还算忠实。其实这也不能怪阿瞒嘛,人言: “曹操乃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就怪老天非让他这时候生出来。背着不白的骂名!

一代枭雄,丰满人生
曹操 名列中国历代宰相 Top10 第10名 平凡昭雪

运筹度: ★ ★ ★ ★ ★ ★ ★ ★ ★
善辩度: ★ ★ ★ ★ ★ ★ ★ ★ ★
忠诚度: ★ ★ ★ ★
综合评定:22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著名的丞相
管仲
魏冉
商鞅
吕不韦
萧何
周勃:汉文帝时丞相。
曹操
诸葛亮
陆逊
王猛
王安石
张邦昌
秦桧
陆秀夫:宋时负幼帝跳海的丞相
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