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豪进左岸房价:黄瓜霜霉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10:35

黄瓜霜霉病

一、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状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研、津杂类叶色深绿型系列,病斑小,褪绿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霉稀疏或很少,一般较前者迟落架7~12天。 

二、病原物

  古巴假霜霉菌(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et Curt.)Rostov),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4根束生,无色,主干144.2~545.9微米,基部稍膨大,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淡褐色,单胞,大小18.1~41.6X14.5~27.2微米。孢子囊可直接萌发,长出芽管,低温时,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1~8个,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形成休止孢子,再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或细胞间隙侵入,在细胞间蔓延,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此
菌卵孢子阶段,虽有争议,多认为是存在的,但在侵染中的作用,尚待明确。产生孢子囊适温15~20℃,萌发适温15~22℃。 

三、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

  南方或北方有温室、塑料棚地区周年均可种植黄瓜,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囊吹去,孢子囊在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小时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夜间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6小时,或夜温由20℃逐渐降到10℃,叶面有水12小时,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日均温15~16℃,潜育期5天;17—18℃,4天;20~25℃,3天。田间始发期均温15—16℃,流行气温20~24℃;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四、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栽培无病苗,改进栽培技术。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染病。采用电热或加温温床育苗,温度较高湿度低,无结露发病少;定植要选择地势高、子坦、易排水地块,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内湿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并改在上午进行,以降低棚内湿度;适时中耕,提高地温。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补施C02,或黄瓜生长后期,植株汁液氮糖含量下降时,叶面喷施1%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施用喷施宝,每毫升对水11—12升,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4)生态防治。所谓生态防治法是利用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苗的方法达到防病目的。

    方法如下: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进入25~30c,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件的早晨可排湿0.5小时,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满足黄瓜光合成条件,增强抗病性。下午,温度降至20~25‘c,湿度降至70%左右,即实现湿度单限制控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夜间,温湿度交替限制控制病害。前半夜相对湿度小于80%,温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温限制病害。有条件的下半夜湿度大于90%,除采取控温10~13℃低温限制发病抑制黄瓜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夜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10左右,通风时间1—2小时。当夜间气温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遇有阴雨天气,夜间也应通风降湿,但不宜浇水。早晨浇水后要注意把棚温提高到30℃,维持1.5小时左右,再放风降温排湿,然后再提温,避免湿度升高,利于控制病害。此外,采用滴灌或地膜覆盖浇暗水技术,以减少棚内结露持续时间。浇暗水后72小时内,结露持续36小时,可较浇明水减少21小时,可使由高湿引起的霜霉病明显减轻。方法是采用大小行定植,大行60—70厘米,不走水供管理用,小行40厘米,且在其中留出15厘米瓦垅沟,小行上覆90厘米宽地膜,要求地膜紧贴小沟内地面,不宜有空间。浇水时,水走膜下,水渗下后膜又紧贴地面。浇水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忌阴雨天浇水,要做到因时、因地看苗情及对水分需求,确定浇水量和间隔天数,结瓜期土壤含水量20~25%为宜,低于这一指标即应浇水,由于土壤水分蒸发是造成空气湿度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浇水后连续数日饱和,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浇水后马上关闭门窗,使棚温升到33℃,持续1小时,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小时后,如棚温低于25℃,可再闭棚升温至33℃,持续1小时,再放风,这样当天夜间叶面结露量及水膜面积减少2/3,可减少发病。

  (5)药剂防治:

  ①保护地棚室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在发病初期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分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等暗火点燃,发烟时闭棚,熏1夜,次晨通风,隔7天熏1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粉尘法、喷雾法交替轮换使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傍晚用喷粉器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9—11天1次。 
  ②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雷多米尔一锰锌可湿性粉剂、72%杜帮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霜疫清或56%霜霉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后视病情发展,再确定是否用药。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为兼防两病,可喷撒脂铜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5D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150ppm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等。霜霉病白粉病混发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霜霉病与炭疽病混发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兼防两病。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这里所选用混配剂或混配对子除增效作用外,主要考虑减缓抗药性和兼防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选定的。使用时,先配好前一杀菌剂后,再据前一杀菌剂的用水量及后一杀菌剂倍数,计算出后一杀菌剂的药量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