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在北京的楼盘:[评论随笔]美人心计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46:42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4 21:36:35 
回复 
  立了刘荣做太子并没有一劳永逸,随着后宫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刘荣仅做了一年太子就被废黜。这下东宫又空了!窦太后眼睛虽然瞎了,心里可明的跟针尖儿似的。她的老毛病又犯了,非要刘启立刘武为太子。对于老妈的无理取闹,刘启已经不以为然,他按照老办法指示几个大臣上书劝阻,然后顺水推舟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的愿望再次落空,而且是永远落空了。刘武听说是袁盎等从中作梗,对他们怀恨在心,就与部下羊胜、公孙诡等人策划进行恐怖袭击。第一个刺客很有意思,他到了皇城根儿以后,先逮个人问问,“哥们儿,你说袁盎这小子怎么样?”“忠臣!”“君子!”“正义!”左问问又问问这刺客他就下不了手了。当时的刺客还真有点江湖侠士的风范,但是就杀手的职业道德来讲,他遵守得不够好。他还跑去跟袁盎通风报信,说我是梁王派来杀你的,可是我下不了手,你赶紧躲起来吧。我不杀你他们还会再派人来的。”这袁盎还就有那么一股子迂腐劲儿,他偏偏就是不躲,最后让刘武给杀了。
  暗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震惊,刘启政府表示强烈愤怒,要求相关部门迅速集中警力,尽快破案。很快,凶手被捉拿归案畏罪自杀,幕后真凶刘武也处境危险。这时有个人站了出来,就是馆陶公主。刘嫖经常搜罗美女给自己的二弟刘启解闷找乐,所以她有进出皇宫的特别通行证。亲不亲,一家人。她很清楚刘武在窦太后心中的地位,就把整件事告诉了窦猗房。老太太自然是护犊子的,况且还是最宠爱的刘武。在她的干预下,这事就被当局封锁了消息,最后不了了之。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4 21:38:52 
回复 
  立了刘荣做太子并没有一劳永逸,随着后宫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刘荣仅做了一年太子就被废黜。这下东宫又空了!窦太后眼睛虽然瞎了,心里可明的跟针尖儿似的。她的老毛病又犯了,非要刘启立刘武为太子。对于老妈的无理取闹,刘启已经不以为然,他按照老办法指示几个大臣上书劝阻,然后顺水推舟立刘彻为太子,窦太后的愿望再次落空,而且是永远落空了。刘武听说是袁盎等从中作梗,对他们怀恨在心,就与部下羊胜、公孙诡等人策划进行恐怖袭击。第一个刺客很有意思,他到了皇城根儿以后,先逮个人问问,“哥们儿,你说袁盎这小子怎么样?”“忠臣!”“君子!”“正义!”左问问又问问这刺客他就下不了手了。当时的刺客还真有点江湖侠士的风范,但是就杀手的职业道德来讲,他遵守得不够好。他还跑去跟袁盎通风报信,说我是梁王派来杀你的,可是我下不了手,你赶紧躲起来吧。我不杀你他们还会再派人来的。”这袁盎还就有那么一股子迂腐劲儿,他偏偏就是不躲,最后让刘武给杀了。
    暗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震惊,刘启政府表示强烈愤怒,要求相关部门迅速集中警力,尽快破案。很快,凶手被捉拿归案畏罪自杀,幕后真凶刘武也处境危险。这时有个人站了出来,就是馆陶公主。刘嫖经常搜罗美女给自己的二弟刘启解闷找乐,所以她有进出皇宫的特别通行证。亲不亲,一家人。她很清楚刘武在窦太后心中的地位,就把整件事告诉了窦猗房。老太太自然是护犊子的,况且还是最宠爱的刘武。在她的干预下,这事就被当局封锁了消息,最后不了了之。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4 21:44:33 
回复 
  美人心计里的母女俩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5 11:42:28 
回复 
  经过这么几次倒腾,刘武也看出来了,刘启根本不可能把皇位传给他;而且自从七国之乱他立下了战功后,哥哥更是防备着他。现在他已有功高盖主的嫌疑,门下又养着司马相如、枚乘、邹阳这样的能人,刘启还不睡觉都睁着一只眼。他看来是没有天子命,就算心里不爽也要忍着点。暗杀事件后,刘武开始韬光养晦,吃喝玩乐,不问政事。其实以刘武的智力、财力和军力搞搞军事政变夺了刘启的江山并不是没有可能,但他并没有那么做。如果他夺了天下,会不会有像汉武帝刘彻一样文治武功很难说。怪只怪他虽被老娘窦猗房宠爱,却不被上天宠爱。谁教他不生为长子,空有一番才干抱负却无法施展。话说这刘武死的也蹊跷。有一次他到梁山打猎解闷,有人献上来一头牛,形状奇怪,四足生在背上(难道是犀牛?据说当时河南地界还有亚洲象活动)刘武一看感觉又恶心又郁闷。人不走运喝口凉水都塞牙,碰见个动物都反胃。没过多久,他高烧一个星期,一命呜呼了。
  窦猗房听到消息后,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之前刘武曾进京来看望她,并提出想在首都多住段时间陪陪老娘。刘启怕他又玩什么花招儿,硬是不答应。老太太一哭二闹三上吊,愣说是刘启害死了刘武,“皇帝果杀吾子。”景帝是个孝子,看老妈这么伤心难过,茶米不进的,有点不知所措;后来听说老太太把问题赖到自己头上,更是着急。馆陶公主又给刘启出主意了,这个女人对朝廷一直保持着重要影响力。她说,刘武已经死了怎么做都于事无补,现在只有好好补偿刘武的子女,才能让老太太感觉好受点。刘启照办,把刘武的五个儿子都封做诸侯王,五个女儿都赐给汤沐邑(收取赋税的私人封地)。史记上说,老太太这才感觉到安慰,转悲为喜。其实,这有什么好喜的哪?刘启的这一招看似是给刘武的后人厚待,其实是把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梁国一分为五,化整为零。梁王的势力被大大削弱,这跟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有相似之处。从那以后梁国就中落了,再也没有实力与朝廷抗衡。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5 13:32:10 
回复 
  别看窦猗房是个女流之辈,但她对汉朝早年的统治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自刘邦开始,汉朝推行的就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黄老思想。“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道家尊黄帝为开山鼻祖,将黄帝和老子的主张称为“黄老之术”。道家主张出世,相反儒家主张入世。这两种统治思想在汉朝尤其是窦猗房与汉武帝刘彻之间曾经有过剧烈的交锋。出世是啥意思?也就是说要指对尘世无所眷恋,面对万丈红尘而不乱心,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入世就是说要积极有为,认真生活,融入到滚滚红尘之中。简单了说,出世是有所不为,入世就是有所为。还是我天朝的政客说得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叫中庸之道。民国的弘一法师(李叔同)说,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人时宁静淡泊,快乐而自在;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周朝以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春秋战国军阀割据时代,虽然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但它时间太短,法律严苛,没有给天下万民休息、调养、恢复精气神儿的时间。汉初推行黄老之术,宽政待民是正确的选择。刘邦、吕雉、刘恒都能够坚持这一方针,使社会经济逐步繁荣昌盛起来。窦猗房信奉道家学说,要求她的儿子们都读老子和庄子的著作。刘启在位期间,朝政时不时收到他老娘干预,黄老之术得到继续推行,方针政策保持了连续性。景帝时,窦猗房有次问博士辕固生《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当时的博士是一个官衔,得到这个官衔说明他精通某一门学问。辕固生是当时的大儒,他有点不识时务,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不过是部平常人家读的书,没什么意思。”窦猗房一听,这还了得。这不等于说我老婆子没什么水平,读些闲杂人等才看的书。她抢白了一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表面意思是“怎么比得上刑部官员的律令呢?” 深层含义是“当然比不过你们儒家的经典律令了!”。辕固生一看势头不对,脚底抹油准备溜。窦猗房大喝一声,“妖孽,哪里走!”非让他到猪圈里去与猪单挑,比个高低。这老太太还真有点意思。太子刘彻在一边看不过眼,怕辕固生被猪给踩死,偷偷塞了一把匕首给他。辕固生才赢得了与猪的单打比赛。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5 21:36:58 
回复 
  公元前140年,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这个小皇帝雄心勃勃志在四方,很有自己的想法。十六岁的小孩乳臭未干在他奶奶窦猗房眼里,跟穿开裆裤的顽童没啥两样。窦猗房现在已经是太皇太后,从成为国母到刘彻即位整整已经过去了40年。前面说过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经过40年的经营这一家族已经盘根错节,属于重要的利益集团。 虽然没有人担任中央政府高级官员,但影响力和势力都已经很大。窦老太太眼瞎心不瞎,而且权利欲也蹭蹭地长。朝中大臣也不太看得起这个庶出的十王子出身的小皇帝,有个屁大的事就跑去向窦老太太请示,根本不把刘彻放在眼里。
  刘彻这叫一个郁闷啊,他可不是刘盈,他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野心的新时代四有小青年,血气方刚,少年气盛,忒享受君临天下的快感。老太太对他指手画脚让他非常不爽,但是又无可奈何。因为他老爹刘启做老大的时候,朝政都常常受到窦老太的指指点点。刘彻作为孙子辈儿的小屁孩,更是无法做到随心所欲,事事都得看奶奶的脸色。归根究底,最重要的原因是,刘彻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是她老娘和老岳母运作的结果,是她们在刘启和窦太后中间找到了一个利益平衡点。别忘了,窦老太可是一直想让梁王刘武当太子的。现在刘启死了,权利失去了平衡,窦太后的势力就一家独大,独步天下了。窦猗房不仅是他奶奶,是一家之主,而且还控制着朝臣的任免权和军队,刘彻只是个光杆司令。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5 22:21:08 
回复 
  刘彻不愧是千古一帝,坐上一把手交椅的头一年,就新官上任放把火。年仅17岁的少年天子下了第一道主席令“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实行的是举荐方式。说来也有意思,唐朝以前选拔干部用举荐制,后人觉得太黑容易滋生腐败,所以发明了公务员考试。现在公务员考试的水深了,又有人提出要实行举荐制。刘彻出的考试作文题目是“谈谈你对治理汉朝的认识”。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越是能吸收被统治阶级中最优秀的分子,它的统治就越巩固。”你说这小皇帝吧人小鬼大,现在的十六七岁的年轻人都还闷着头在机房玩魔兽哪,人家刘彻已经胸怀天下,懂点治国之道了。他这次发招贤榜是颇有深意的,也可以看出他的雄才大略。他曾爷爷刘邦就曾经下过 “求贤诏”,刘彻明显有效仿刘邦,成为刘邦那样的英雄人物的意思。
  其实这次干部选拔也是有潜规则的,因为刘彻心里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且不少人也知道这个答案。刘彻被封为太子后,刘启给他选了两个家庭老师。“以中尉卫绾、王臧为太子太傅、少傅。两人皆出于儒门。 ”这俩人都是崇尚孔老二的儒学,而且都是研究《诗经》的学者。《诗经》与政治和政教有着密切联系,是孔老二政治理想的寄托。教不严,师之惰。这俩老师可都是爱岗敬业的模范教师,刘彻幼小的心灵里一开始就被灌输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6 09:56:30 
回复 
  话说这次干部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进入复试的人也不少,其中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被任命为博士;辕固生也作为贤良分子得到录用。你说辕固生怎么又冒出来了哪?自从他与猪单挑胜出后,景帝刘启就十分担心他的安全,怕窦太后不放过他,把他派给清河王做太傅。这老头儿还真有点臭脾气,因为清河是窦太后的老家,所以装病辞职不干。现在刘彻招聘人才,他都九十多岁高龄了,又屁颠屁颠地出来工作。刘彻想放手大干一把,把研究申不害、商鞅、韩非这些法家思想的,学苏秦、张仪纵横理论的,都轰出去不予录用。
  刘彻当时才十几岁,严格地说,治国安邦他是有抱负没点子,他的所作所为其实应该是他的老师,当时已经拜为丞相的卫绾的想法。考卷拿到刘彻那之后,卫绾就跟他的学生说“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法家和纵横家的言论都是妖言惑众,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不要信他们那一套。刘彻就很听话地录用了儒学大儒,其他百家都不予理睬。这时还不算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苗头已经露出来了。这时有人看不过去了,老太太心想,我让你自己玩会儿你就想翻天,得教教守规矩知分寸。窦猗房看得很清楚,知道刘彻的水有多深,于是她一击就命中了要害。干部选拔考试刚刚结束,老太太就跟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国家大事。她指出,卫绾这个人没什么真才实干,终日无所言、无所兴废,怎么能够当丞相哪?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考核,该调整的就要进行人事调整嘛。刘彻对奶奶的越俎代庖十分不满,但也没办法,只好以不称职不胜任为名把卫绾调整出了干部队伍,免了他的丞相一职,让他回家养老。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6 14:10:03 
回复 
  刘彻想大展身手,有番大作为,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颗硬钉子。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越战越勇,越败越战。卫绾被炒了鱿鱼,我再找其他人接着干。刘彻于是把窦婴找来封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这次我封你的侄子做丞相,封我自己的舅舅做司令员,看你还有什么话说。他这样的人事安排,用意很明显,是想明火执仗地大干一场,全面推行儒家政治。他首先召集机要会议,讨论设立明堂,让诸侯王都进京朝拜。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高级官员们全部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更不知道古时候的礼制是什么。你说这刘彻他不好好呆着,搞什么明堂?原因很简单,刘彻年少登基,各地的王侯都是他的叔叔或哥哥,对于这么一个小屁孩大家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要对他三叩九拜尊为带头大哥了。刘彻肯定觉得这样当皇帝很不爽了,所以他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要建立和谐的尊卑有序的上下级关系。
  没人明白怎么建立明堂怎么办?郎中令王臧、御史大夫赵绾报告说他们的老师申培公是荀子的学生,知道个中奥妙。于是刘彻就“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派人带了许多金银财宝,铺着红地毯,以贵宾待遇去聘请申培。这个申培当时也已经是近百岁的老寿星了。他跟刘邦的楚元王刘交是同学,都拜学子的学生浮丘伯为老师。当年刘邦经过他老家,还专门绕道去慰问了他。刘恒在位的时候,申培公是全国著名的儒学专家;刘启在位时他回家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教《诗》,学校的规模还相当大,在校学生最多达上千人。王臧、赵绾都是申公的学生。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6 18:39:58 
回复 
  申培公到首都后立即受到了刘彻的亲切接见。他说,您老对治国、治乱这些国家大事有什么看法?申培公什么场面没见过,并不怯场,他不快不慢地蹦出几个字说:“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少说多干,多做实事。”刘彻还等着听下文哪,这位老寿星装哑巴了。刘彻这个气啊,好你个申培公倚老卖老。但是既然已经花了那么大成本把他请来了,消息也传出去了,也不好意思不给个官做做。于是刘彻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咸不咸淡不淡地供着。
  刘彻18岁那年,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新政。首先,让赖在京城的王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这主要针对的是窦氏族人;停止喂养御用马匹,将地赐给贫民;废除关卡的税收制度;设立明堂,起草老大出访检查和祭祀天地的规矩。派张骞到西域访问,联合大月氏国,谋划共同对付匈奴人。新政中的一条损害了窦氏集团的利益,有人就高状告到了窦猗房那里。老太太稳坐钓鱼台,并没有惊慌失措,因为这并没有触及到她的核心利益。
  但是偏偏有人不知深浅,看不清形势。御史大夫赵绾打报告给刘彻说,“老大,最近有不少人在太皇太后那里高状,要我看,以后什么事儿都别让老太太知道。”在这次改革中,赵绾和王臧是刘彻最得力的干将,这两个人一直冲锋在前。赵绾对刘彻心里那把小算盘摸得一清二楚,他这是在言刘彻所不能言,做刘彻所不能做。刘彻想做的是流芳百世的明君,他怎么会甘心让一个瞎老太婆掣肘。刘彻顺水推舟就应允了。这太阳底下哪里没有老太太的眼线,窦猗房很快就听说了这件事,这次她坐不住了。好你个刘彻翅膀硬了,想把我扫地出门?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啊。
  她再次召开家庭会议,教训皇帝,“刘彻你想玩火吗?你是不是想再扶持一个新垣平?新垣平是刘恒时期的一个斜教分子,就是李xx一流的角色。他到处吹嘘说自己能望气知吉凶,对刘恒说长安东北角有股神气,那是老天爷降给你的吉兆。然后献上一个玉杯说是神器。刘恒就傻不拉叽地相信了,赏给他千两黄金,还封他做大夫。后来被人举报说是诈骗,被判了死刑。这事只能说被骗的蠢,因为骗术怎么看都不是很高明。刘彻知道大事不好,奶奶这是真被惹急了。老太太是有备而来,她拿出让私家侦探暗中搜集的赵绾和王臧的把柄。你还别说,她聘请的这家侦探公司业务能力还真过关,愣是把两人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都给抖搂了出来。你说谁能没有点见不得阳光的事,老太太这是故意找茬儿。刘彻这时候还没有实力跟老太太明着唱对台戏,那就只好委屈这两个家伙了。赵绾和王臧被撤职查办,移交司法处理。二人一看这情形,都被当作邪教分子了,终于明白他们的老师申培公面对刘彻问计的时候什么都不肯说。姜还是老的辣啊,刘彻空有雄心,他还没有能力控制局面。新政是个早产儿,有点操之过急了。如此一来,推行新政的左膀右臂没了,刘彻的新政也就夭折了。窦猗房还觉得不解恨,她把支持此事的同样信奉儒学的丞相窦婴、太尉田蚡也收拾了一把,两人都是皇亲国戚,没有进行刑事追究,都给予了撤职处理。申培公也受到牵连吓岗回家。
  

作者:公园旁 回复日期:2010-04-07 13:22:01 
回复 
  这次窦猗房不带刘彻玩了,她把自己的人许昌、庄青翟和石建任命为丞相、御史大夫和郎中令。这三个人都是老臣,信奉黄老之术,这下政权基本上操纵在窦太皇太后手中。刘彻无可奈何,他只有等待时机。
  要说西汉初期的关于道家和儒家采用谁做治国思想的争斗,它不但是一种思想上的斗争,而且是一种政治上的斗争。汉朝立国时,由于“白登之围”,刘邦认识到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采用 “无为而治”,发展社会经济是正道。在这段时间里,法家、儒学的研究者们并不甘寂寞。叔孙通、贾谊和晁错这些信封儒学的大员都曾经试图把儒学思想注入到国家的方针政策里,但是主流思想仍是黄老学说。黄老学说的追随者经过几朝的经营,这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政治气候,他们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国力已经强盛,新的社会矛盾开始显现出来,无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中央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但黄老的支持者们并不肯退出历史舞台。这就形成了以窦猗房为首的保守派和以刘彻为首的激进派。
   从武帝时期的社会现实来看,推崇儒术不仅是他个人所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他维护统治的需要。当时,以淮南王刘安为首的政敌集团。出版发行了一部《淮南子》。书中收录了战国后除儒家学说外的百家之言,主要是黄老学说,以证明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刘彻想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用战争教训一下匈奴人,就必须修理修理保守派。刘彻必须先在意识形态斗争中获胜,否则别说他的雄心壮志,恐怕老大的交椅也得给人夺了去。
  刘彻发招贤榜,不止是想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来,他是想找到一个消灭政敌,实现自己抱负的保证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长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