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市长刘果芳媳妇:英阿马岛大战爆发26周年 激烈战事全揭秘(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0:48:20

英阿马岛大战爆发26周年 激烈战事全揭秘(组图)

2008-04-02 08:44:53 来源: 新华社(北京) 网友评论 3 条 点击查看
  •   价值1.5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被一颗价值2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国际上许多军事专家都称其为一个“新海战时代”的开始。将来的海战,不会再有军舰对军舰的大炮轰击,而是在更远的地方相互用导弹突袭。

“飞鱼”导弹

“飞鱼”反舰导弹击中目标瞬间

25年前,南大西洋的一片群岛,成为现代高科技局部战争的试验场。核潜艇的第一次实战,机载导弹第一次攻击军舰,空空导弹重振神威,马岛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导弹大战,也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战。它也标志着大炮巨舰时代的谢幕。

1982年4到6月间,在南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上,万里远征到此的英国特混舰队同阿根廷军队进行了激烈的岛屿争夺战。高科技的新式武器装备纷纷登台亮相,马岛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全方位的导弹大战,在世界战争舞台上显示出高技术战争的新形式,开创了诸多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

战云笼罩下的马岛

1982年4月2日,英伦群岛举国哗然,所有英国人都处于深深震惊之中——阿根廷派遣军队登陆并占领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也就是英国人口中的福克兰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是大西洋南部靠近南极的一片岛屿的统称。这里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但是进军南极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还是钳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交会处的要冲。英国人向来十分重视这个能控制两大洋航线的群岛。

马岛主权的归属,一直都是英阿两国外交上的症结。英国在1833年1月从阿根廷手中获取了马岛。阿根廷国内要求重新划定马岛主权的呼声100多年来从没停止过,但因力量敌不过“海上霸主”英国而一直无可奈何。

英国人开始并没完全拒绝阿根廷人,在1971年让岛上居民领取阿根廷身份证,这似乎是归还马岛的第一步。但1972年的地质勘探报告显示,马岛的南部海域下可能储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人的态度从1973年起大变,拒绝再讨论交还马岛的问题。一个英国议员称:“我们宁可失去五个北爱尔兰,也不肯失去一个福克兰群岛。”

1981年,阿根廷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通过军事政变上台,面对国内经济困难和民众对军事独裁的不满,他决定利用大众强烈要求收回马岛的心情以武力解决15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转移国内视线,又可树立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于是经过时间不长的秘密准备,1982年4月2日凌晨,阿军采取了行动。

英国政府迅速对此做出反应。当日晚间,首相撒切尔夫人便召集英国三军统帅,达成立即出兵收复失地的一致意见,议会也在第二天全票通过撒切尔夫人的决定。

英国的战争机器在那一刻便全速运转起来,短短三天,就组织了一支由20000名士兵,118艘舰船,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舰队,浩浩荡荡驶出朴茨茅斯港,奔向马岛。

阿根廷以为,英国远隔重洋,不会派兵来战,一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美国也会严守中立,英国最终只能承认马岛被阿根廷占领的既成事实。

显然,阿根廷政府低估了英国的实力与收复马岛的决心。3天后,英国的特混舰队便向马岛驶来。这一刻世界将所有目光都投向这里,大战一触即发。

而美国调停未果,权衡利弊后站到了英国一边。美国将大西洋中的基地阿森松岛提供给英国使用,还把侦查卫星拍摄的有关照片交付英国,使英国人能够了解到阿根廷军队的部署和调动。

英国国力和军力远远优于阿根廷,但阿根廷在自己家门口作战,海空军基地接近马岛,英国本土却与马岛相隔万里,本土起飞的飞机根本到不了战区,只能靠特混舰队自身运载的飞机。双方在战区的力量对比并不悬殊,阿根廷在地面部队和飞机数量上还占有明显优势。

阿根廷海军规模不大,却拥有一艘叫“五月二十五”号的航空母舰,可搭载18架美国A-4战斗机,或法国“超级军旗”式战斗机,是当时世界上九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

英国舰队的核心力量是“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两艘轻型航母。舰上战机是70年代中期装备军队的“海鹞”式,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用于实战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性能优越。在舰队启航远征马岛时,英国又为“海鹞”紧急购买了100枚第三代“响尾蛇”导弹。这种“响尾蛇”导弹美国刚研制出来,连自己的海空军都还未装备。有了这种导弹,性能独特的“海鹞”如虎添翼,成为马岛战争的明星,在战争中大出风头。

英国特混舰队在马岛事件发生后迅速出动,阿根廷当局对此深感意外,于是马上进行战时动员,一些年轻人怀着爱国热情报名参军,几千名军人也被紧急运送到马岛。岛上守军数量达到12000多人。阿军还在岛上修筑工事,储备物资,誓要与英国决一雌雄。

战争史上的“第一次”

4月25日,英国直升机运载部队在南乔治亚岛降落,占领了这个马岛东南面的重要岛屿,为特混舰队夺取了一个立足点和前进基地。英国又宣布马岛周围200公里为封锁区,对所有进入这个区域的阿根廷船只都要进行攻击,负责封锁的主力就是英国的核潜艇。

1982年5月1日,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在海上封锁区外巡逻时,发现了阿根廷的唯一一艘重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

英国核潜艇的舰长发现巡洋舰后,拿不定主意是否攻击,便向伦敦请示。皇家海军部见巡洋舰是在英国宣布的战区外,也犹豫不决,于是请示首相撒切尔夫人。铁娘子可不管绅士风度,回答说:“打,击沉它。”

命令第二天上午才传达到“征服者”号。5月2日中午12点,“征服者”号发射了两枚鱼雷。阿根廷巡洋舰在马岛西南440公里外中弹,30分钟后就翻沉进大海。这是核潜艇在世界上第一次参加实战,首开杀戒。英国人袭击成功后,阿根廷唯一的航空母舰和大一点的军舰都躲进本国军港,只出动飞机报复。

英国人也怕对手如法炮制,用潜艇来袭击己方军舰。那时阿根廷共拥有四艘潜艇,其中一艘“圣菲”号停泊在马岛港口。英国人发现后,立刻出动直升机发射鱼雷,把“圣菲”号打出一个大洞。此后阿军的三艘潜艇只有一艘出动,却因为技术水平差,几次发射鱼雷都没能命中英国军舰。

5月1日,英国飞机开始对马岛进行轰炸,“火神”式远程轰炸机从6000公里外的阿森松岛起飞,把马岛机场炸出一个个弹坑,接着“海鹞”战斗机又对阿军的简易机场和斯坦利港的雷达站等目标进行了猛烈轰炸。

阿根廷也出动了“幻影”和“天鹰”式战斗机对特混舰队发起攻击,英军“海鹞”起飞拦截。“海鹞”的速度追不上“幻影”和“天鹰”,但它及时发射了“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两架阿根廷飞机,打退了这次空袭。

5月4日,阿根廷空军隐蔽攻击英国军舰,使用了不久前从法国购买的“飞鱼”式空对舰导弹,进行了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飞机用导弹攻击军舰的战斗。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特混舰队外围,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

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超音速攻击机从距离马岛760公里以外的“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关闭雷达,以距离海面只有15-20米的超低空飞行,躲过英国雷达的搜索。在距离目标只有46公里处突然跃升到150米的高度,短暂打开雷达,将测到的英国军舰数据输入“飞鱼”导弹的计算机内,在距目标30公里处发射导弹,“飞鱼”导弹在距离海面只有2-3米的浪尖上飞行,英国军舰的雷达很难发现。

等到“谢菲尔德”号上的观察哨用肉眼看见急速接近的“飞鱼”时,只剩下20秒的反应时间。重600公斤的“飞鱼”战斗部击中“谢菲尔德”号后,“谢菲尔德”号立即燃起大火。当舰上大部分人员撤离后,“谢菲尔德”号被丢在海里成了一堆漂浮的破铜烂铁。

价值1.5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被一颗价值2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国际上许多军事专家都称其为一个“新海战时代”的开始。将来的海战,不会再有军舰对军舰的大炮轰击,而是在更远的地方相互用导弹突袭。

导弹大战

5月9日,英国舰队经过调整后,又向马岛发起进攻。

5月21日,英国军队在马岛东面的圣卡洛斯港登陆,英军上岸后,立即设立了滩头阵地,布设了防空导弹,挖掘工事准备对付阿根廷人的反击。

英军登陆马岛,岛上的守军面临着被消灭的威胁。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明白,只有迅速打垮英国特混舰队才能挽救局面,于是拿出所有空军力量,从5月22日到26日全力出击,平均每天出击120架次,猛烈轰击在圣卡洛斯港湾内的英国舰只。马岛战争中最激烈的海空战就此展开。

5月23日,英国“羚羊”号护卫舰被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舰上有许多弹药,英军在水兵撤出后让专门技术人员上船拆除导弹引信,以防止燃烧引爆。可就在这时,大爆炸发生了,军舰连同拆卸人员一道在火光中被炸得粉碎。

5月25日,是阿根廷空军攻击的最高潮。英国的“考文垂”号驱逐舰在圣卡洛斯港湾被美制“天鹰”式攻击机投下的炸弹击中。同一天,英国的“大西洋运送者”号运输船也被阿根廷“超级军旗式”飞机发射的导弹击中,带着舰上的十几架飞机在熊熊火光中沉入大海。与此同时还有10艘英国军舰中了阿根廷飞机投下的炸弹,可是由于技术问题,炸弹多半没有爆炸,这算是英国人的大幸。

为了保护自己的舰队,英国能够用来空战的二十几架“海鹞”式战斗机也轮番出动,同阿根廷飞机进行了一场空中大战。美制“响尾蛇”导弹这时起了重要作用。没有装备空中格斗导弹的阿根廷飞机往往在没有见到“海鹞”前就被雷达咬住,接着就成了“响尾蛇”的食物。

在空战中,英军发射了27枚导弹,就击落了16架阿根廷飞机。其中包括11架“幻影”战斗机,导弹的命中率高达60%。另外英国“鹞”式战斗机还用航炮击落了4架飞机,自己则无一损失。原本经过越战,空对空导弹并不为人看好,许多取消了航炮的飞机都在后来重新装上了航炮,可是经过马岛空战,空对空导弹又重新建立起了威信。世界军界普遍认为空战从此进入了导弹时代。

在英阿两国进行海空大战时,登陆的英军完成了进攻准备。阿根廷空军只袭击英国舰队,而没有轰炸登陆的英国陆军,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失误,从5月26日起,登陆的英国陆军分南北两路,向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发起攻势。

6月11日,英军对斯坦利港发起总攻。这时岛上的阿根廷军队数量多于英军,却消极防御,建立了纵深20公里的三道防线。面对6500名英军的袭击,阿军节节败退,9000多阿军全部撤到斯坦利港市区。

6月14日中午,斯坦利港的阿军打出白旗,向英军投降。当天下午英军开进斯坦利港,放下武器的阿军被全部遣送回国。历时两个多月的马岛战争就这样以英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阿根廷人在等待了150年后采取了武力收复行动,牺牲了1000多军人,损失100多架飞机,耗资10亿美元,最后仍遭失败。阿根廷国民原先的欢呼变成一片愤怒的谴责,军政权被迫下台,总统加尔铁里也被逮捕。

马岛的硝烟很快被南大西洋的海风吹散,然而这一群岛的争端却远远没有解决。这场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战争,不仅令各国政治家、外交家长期回味,也引起各国军界的深刻反省。马岛之战中,英国派出100多艘军舰远渡重洋万里参战,这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导弹大战。马岛战争还向世人展示,局部战争正日益呈现高技术趋势,随着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武器的质量显示出比数量更为显著的作用。马岛战争后,西方国家大力发展高技术装备,在后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中显示出它的威力。(《先锋国家历史》)

 

战争期间的英国“无敌”号航空母舰,舰艏的“海标枪”远程防空导弹十分醒目。不过战后很快撤除了“海标枪”防空导弹,在稍靠前的位置安装了一门荷兰“守门员”近防火炮系统

经过激烈的海空大搏杀,英军基本上夺取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尔后,英军决定趁热打铁,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以迅速夺占整个马岛,避免夜长梦多。

5月25日,英国“考文垂”号驱逐舰被“飞鱼”导弹击沉

英军在圣卡洛斯港登陆

5月15日,在黝黑的夜幕笼罩下,一艘驱逐舰开进了福克兰海峡的象湾海面。3架直升机从该舰起飞,直奔佩布尔岛而去。到达预定地点后,50名全副武装的英军突击队员顺着软梯迅速着陆。这些突击队员个个身手不凡,人人配有先进的夜视装备,在形成若干小组后,分别向阿军岛上的机场、雷达站和军火库摸去。一会儿,只听得“轰隆隆”的巨响,佩布尔岛上阿军的十多架飞机连同雷达站、军火库,顷刻间化为乌有。没等阿军反应过来,他们已乘直升机扬长而去。原来,这些突击队员是英军特种部队的“佩刀”和“蛙人”分队,他们神出鬼没,频频潜入马岛周围各大小岛屿实施破袭行动,夜袭佩布尔岛只是其中一幕,其目的在于扰乱阿军的视线,为大规模登陆做准备。

5月20日夜,大西洋南部海域暴风怒嚎,狂涛掀天。由20多艘舰艇组成、满载着两栖作战部队(由海军陆战队第3突击旅、伞兵第2和第3营、“蝎”式坦克中队以及其他兵种和勤务部队编成)的英特混舰队正劈波斩浪,向马岛驶去。另有部分作战舰艇在斯坦利港以北伯克利海峡佯动,并对斯坦利港、达尔文港、古斯格林、福克斯湾等地进行了航空火力、舰炮火力袭击,以掩护这次登陆行动。只见载着两栖登陆部队的舰队驶入福克兰海峡,直逼圣卡洛斯港,在夜色及大浪的掩护下,阿军对此毫无察觉。此外,为配合登陆部队行动,潜伏于岸上的“佩刀”和“蛙人”突击小分队偷袭了圣卡洛斯港口,一举擒获了30多名阿根廷守军。

21日凌晨,英军开始登陆。打头阵的1 000名海军陆战队员换乘登陆艇和直升机同时进行多点、多批次登陆。他们悄无声息地踏上滩头,成扇形向前推进,只遇到微弱的抵抗就占领了圣卡洛斯港、附近机场以及周围的有利地形,在4小时内即建立了25平方千米的登陆场。紧接着,英陆战第3旅(辖第40、42、45营),伞兵团第2、3营,炮兵第29突击团,“蝎”式坦克中队,防空导弹分队及其他支援分队陆续登陆,建立了地面防御和对空防御。尔后,登陆部队迅速向圣卡洛斯港纵深推进。阿军虽在防御纵深内部署了实力较强的“鹰”和“猫”分队,但由于接敌突然,还没有施展开手脚,英军大队人马便已近在眼前,阿军自知寡不敌众,只得束手就擒。

英特混舰队突然在圣卡洛斯登陆的消息使阿总统感到既惊愕,又恼火,于是他立即命令守岛阿军趁敌立足未稳之际,进行反击。阿空军前段时间的表现受到了总统的褒奖,这次首当其冲又要派上大的用场。5月21日这天,阿军飞机共进行了7批78架次的轮番攻击,一举击沉了英军“热心”号护卫舰,并击伤了“堪培拉”号航空母舰。

22日,双方在马岛上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空战,虽然英军技高一筹,击落了不少阿军战机,但阿空军也表现不俗,击沉了英军“羚羊”号护卫舰。

5月25日是阿根廷国庆节,所以阿空军作战特别勇敢。所有飞机倾巢出动,向英军舰船发起了数轮强大的攻击,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训练有素的阿根廷飞行员施展各种空中绝技,有的贴海面低空飞行,有的从背后偷袭,有的负伤后干脆与敌舰同归于尽。这一天阿空军战果辉煌,击沉了英“考文垂”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

但是,阿空军的反击并没有改变其地面作战无所作为的局面。至23日,英军登陆兵力增至5 000人,上陆物资达32万吨。到25日,登陆场已扩大到150平方千米,并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直升机已转移到岛上机场。至此,英军登陆部队已在圣卡洛斯港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操纵L7A2机枪的英军机枪手

南下北进分进合击

上陆后的英军,不甘趴在滩头阵地任人狂轰滥炸,遂决定在不断扩大登陆场的同时,分南北两路向马岛首府斯坦利港发起进攻。北路英军,由陆军特别空勤部队一部、海军陆战队第42突击营、伞兵第3营组成,沿索莱达岛北侧的小路,依次攻占道格拉斯和蒂尔湾,分别从西、西北方向进逼斯坦利港。南路英军主要由伞兵第2营组成,其任务是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然后沿岛东南方的简易公路,从南和西南方向迂回至斯坦利港。

南路第2伞兵营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雄师劲旅,因其头戴红色贝蕾帽从而赢得“红色魔鬼”的绰号。该营在营长赫伯特·琼斯中校率领下,于5月26日夜开始向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进发。该营首先以一个连的兵力攻占了加米拉小溪附近的阿军警戒阵地,营主力在达尔文港以北8千米处的布迪峰,歼灭了达尔文港外围阵地的守军约400人。27日凌晨,第2伞兵营在停泊在达尔文港西北侧海湾的“箭”号护卫舰火力支援下,对阿军主阵地发起进攻。下午4时左右,阿军寡不敌众,弃阵撤往古斯格林。

古斯格林虽然只是一个拥有80户居民的村镇,但它却拥有马岛上阿军的第二大机场——古斯格林机场,所以备受重视。阿军在英军必经之路——达尔文港至古斯格林地峡两侧山脊上(西边是博卡山,东边是达尔文山)部署了重兵,并构建了纵横交错的堑壕,静待英军前来自投罗网。

琼斯营长根据特别舟艇中队提供的情报,估计阿方兵力不会超过一个营(实际为2个营1 600人),于是向其各连赋予了攻击的目标。B连(每个连110人)向博卡山、A连向达尔文山进攻,D连则在这两个连之间,沿着缓坡山岭向前推进,C连则担任预备队。28日凌晨2时20分,第2伞兵营冒着瓢泼大雨,从地峡口发起进攻。停泊在附近的“安特里姆”号导弹驱逐舰也用舰炮给予了火力支援。正当他们庆幸在地峡口没有遇到地雷之际,阿根廷的炮弹和枪弹突然铺天盖地向他们袭来,英军顿时损失惨重。

但第2伞兵营毕竟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劲旅,攻击部队很快调整了队形,向阿军发起了强攻。攻击博卡山的B连,被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连长决定以两三人为一战斗小组,各自为战。英军装备的“米兰”反坦克导弹和燃烧弹威力强大,专被用来攻击碉堡和堑壕,给阿军造成了很大伤亡。战至黎明,当B连试图通过博卡山前方一片开阔地时,子弹像雨点一样向他们袭来,进攻被迫停止。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增援的D连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入了战斗,这使英军士气大增。在两个连的合击下,阿军从战壕里打起了白旗,停止了抵抗。

与此同时,A连在达尔文山的进攻也在激烈地进行着。琼斯营长和A连一起被困在达尔文山下的山谷里,阿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不断地在其身旁爆炸,同时,居高临下的一挺机枪向他们猛扫过来,英军伤亡不断增加,这使琼斯急得如同输光了的赌徒。10点30分,琼斯决定亲自干掉这挺令人讨厌的机枪。

琼斯率领营部人员向这挺机枪发起围攻。他带领两人沿侧翼向前冲,而另外一个小组直插顶峰。就在他们向前逼近时,另一暗堡里的机枪突然喷出了火舌,仅一瞬间,营部副官便第一个倒下,接着琼斯营长后颈中弹,一头栽在水沟里气绝身亡,其他人员被迫后撤。

琼斯营长的死亡,使“红色魔鬼”们杀性冲天,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伴着为营长报仇的叫喊声冲向山头,和阿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白刃战,等到副营长基布尔(接替琼斯营长指挥)增援赶来时,英军个个挂彩,但他们已占领了达尔文山。

此时,古斯格林已暴露在第2伞兵营面前。基布尔决定采取三面围攻的战法,集中力量攻击两个主要目标:一个是古斯格林机场,另一个是古斯格林以北400米处的学校。具体分工是:B连从离古斯格林较远的地峡上发起攻击,从南面向前逼进,D连从西边挺进,C连则从北边进攻学校。

阿军在学校建筑物内部署了大约50人的兵力,利用它居高临下的优势防守着通向古斯格林的两座桥,并在桥上布下了地雷。当C连和D连的侦察排绕过桥梁时,遭到学校内阿军火力的猛烈打击。两个侦察排几次强攻,均告失败,被密集的子弹压得欲进不得、欲退不能。这时,阿军阵地上突然打出一面白旗,英军不知是诈,1名中尉和2名士兵跳出土坎准备前去受降,不料阿军突然开火,将他们全部打翻在地。战友的阵亡,顿时点燃了英军官兵的熊熊怒火,他们用密集的火力对阿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到战斗结束时,英军几乎将学校夷为平地,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进攻机场的战斗出人意料地顺利,由于阿军设防薄弱,英军未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机场。之后,英军将古斯格林团团围住,并召唤飞机日夜对阿军阵地进行轰炸。在英军的有效阻击下,阿军几次向古斯格林增兵都未成功。在既无援兵,又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阿军被迫投降。当“浩浩荡荡的投降队伍”走过来时,英军不禁感到后怕:他们450人竟然是在同1 000多名阿军作战。

伞兵第2营攻占达尔文港及古斯格林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又同部分陆战队组成“钳形”攻势的右翼,沿着简易公路和山间小道向斯坦利港进发。

伞兵第3营抄近道强行军,于28日中午到达距蒂尔湾9千米的彼得罗河谷地区,向前派出的侦察人员,并没有发现敌军,于是顺利进驻蒂尔湾,并建立了前进补给基地。为了加快合围,英军采用了由直升机分段载运部队和武器装备的“蛙跳战术”,很快逼近了阿军第一道防线——肯特山和挑战者山。

6月1日,南北两路英军会合,并迅速夺占了距斯坦利港仅25千米的制高点肯特山和挑战者山,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陆上包围。此后,英军将阵线进行了巩固,用直升机将36门105毫米榴弹炮、64门81毫米迫击炮等重装备吊运到肯特山上,建立了火力阵地,对阿军无线岭、欲坠山、工兵山一线的火炮阵地进行了压制。

与此同时,作为后续梯队的步兵第5旅一部(威尔士近卫营)在圣卡洛斯港登陆,一部乘直升机从道格拉斯向肯特山增援。6月5日,该旅部分兵力乘两栖突击舰在费茨罗伊湾登陆,8日,当最后一批部队在费茨罗伊湾上陆时遭到阿军空袭,4艘英舰被击沉、击伤,滩头土兵死伤数百人。正当英军处于“黑暗和悲怆”之时,从英军马岛前线指挥部传来了第5步兵旅主力(苏格兰近卫营、廓尔喀步兵营等,共3 500人)已在斯坦利港北部顺利登陆并在滩头站稳脚跟的消息,伍德将军闻讯欣喜若狂,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原来,这支主力部队“后发”登陆,是伍德将军特意安排的一出好戏。它的成功,为英军夺占马岛全岛放上了一个重要的砝码。就这样,英军从北面、西面和西南面逼进,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合围。

 

被击中的“特里斯特拉姆爵士”号登陆舰,后面为正在燃烧的“加拉哈德爵士”号,图为英军事人员正在检查军舰损害情况

总 攻

12日凌晨1时,在轰炸机和舰炮火力的掩护下,英军三路大军向斯坦利港外围三道防御阵地(号称“加尔铁里防线”)发起攻击。第3伞兵营打头阵,第2伞兵营、第5步兵旅威尔士近卫营、第40突击营两个连紧随,攻向斯坦利西边的朗顿山,第42突击营主攻挑战者山脉的哈里特山和山羊岭,第45突击营在肯特山较远的西边和北边的坡上展开,并攻打斯坦利正西边的两姐妹山。

第3伞兵营以A连和B连成“钳”状向朗顿山东、南两个方向发起强攻,C连作为预备队跟进。该营事先侦察到守卫朗顿山的是战斗力极强的阿根廷海军陆战队,以“堂堂之阵”式的进攻恐难奏效,于是他们企图利用夜视技术的优势,发动一次闪电式的突袭。进攻发起后,B连的一名士兵在阿军阵地前沿不慎踩响了地雷,使英军的突袭化为泡影。霎时,阿军的机枪、迫击炮和大炮以狂风暴雨之势猛烈开火,使英军无法前进半步。但是,由于阿军拥有很少的夜视器材,所以炮火虽然猛烈,但偏差较大,对英军未构成太大的威胁。最后,B连还是成功地在离朗顿山峰约100米处占领了一处立足之地。

在朗顿山另一侧攻击的A连也不顺利,原因是阿军的狙击手打得异常的准,其中一颗子弹差点击中连长,将连长身边一名士兵的脑袋打开了花,迫使英军不敢贸然前进。原来阿军狙击步枪上装备了一种美制夜视瞄准镜,有了它,阿军狙击手能打得像白天一样准。英军只好收缩在隐蔽地形后方不敢抬头,并急呼炮兵猛轰阿军阵地,但这招并未奏效。

营长一看强攻不成,遂使用部分力量正面佯攻牵制,其余部队实施迂回。当晨曦来临时,战斗进入了白热化。双方短兵相接,进行了白刃战,一时杀得天昏地暗。随着英军兵力不断增加,阿军无心恋战,被迫向西撤退。最后英军以亡23人,伤47人的代价占领了朗顿山,取得了打死阿军50多人、俘虏39人的战绩。

与此同时,攻打哈里特山的第42突击营也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阿军的机枪和狙击手准确的火力压得英军抬不起头来,两个小时过去了,英军毫无进展,并不断有人伤亡。英军遂借助迫击炮发出的火光照明目标,用“米兰”反坦克导弹打击敌人机枪火力点,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到天亮时,哈里特山已被牢牢控制在英军手中。

至此,英军突破了阿军的第二道防线,下一步就要攻打斯坦利的最后一关了。这道防线包括3座山,即无线岭、欲坠山和威廉山。英军只要攻下这一关,斯坦利也就无险可守,大门洞开了。此时,阿军也已将部队收缩到这里,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

13日夜,在大规模陆海空火力支援下,英军各路部队向各自的目标攻去。在前期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的第2伞兵营,对无线岭西北“粗钻石”高地实施了猛烈的进攻。D连一马当先,在第3骑兵排和营机枪排的火力支援下发起冲击,步坦协同密切,战果显著。步兵首先以机枪火力对阿军的暗堡进行“火力侦察”,引诱阿军还击,暴露其火力点的位置,而后其“蝎”式轻型坦克和“弯刀”装甲侦察车对其进行“点名”,一发发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将阿军的火力点一一打哑。尔后,D连步兵冲上“粗钻石”高地,肃清了残敌。

在另一方向上,第2伞兵营的A、B两个连在第3骑兵排、“米兰”反坦克导弹排和机枪排的火力支援下,向“苹果馅饼”高地发起攻击。英军坦克和装甲车辆以准确的直瞄火力,打得阿军无处藏身,纷纷逃出工事,向后收缩防线。A、B两连则乘势攻下了该高地,随后,与D连双管齐下,很快夺占了整个无线岭。

然而,苏格兰近卫营打得并不顺利。一个阿根廷陆战营固守在欲坠山错综复杂、纵横贯通的地堡里顽抗,给英军造成了很大伤亡。该营先头排在攻占山岭北边的高地时,被前方大约300米处的两挺机枪打散,英军只能分成若干小组,各自为战。他们一边搜索前进,一边向阿军投掷手榴弹。但在阿军的疯狂阻击下,英军进展缓慢。最后,英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克阵地,但付出了十多名士兵伤亡的代价,其中有好几名士兵是被阿军狙击手从背后击毙的。

苏格兰近卫营夺占目标后,廓尔喀步兵营越过队形攻打东南面的威廉山,阿军阵地一触即溃,英军如洪水决堤,势不可挡,突破了阿军的第三道防线。接着英军发起追击,伞兵第3营攻占了无线岭东南侧穆迪布鲁克兵营,威尔士近卫营攻占了工兵山,“加尔铁里防线”全面崩溃,阿军丢掉大量武器撤往斯坦利港。与此同时,英军不断加强心理战,瓦解阿军士气。在双重打击下,阿军别无选择,只得请求停火。6月14日晚9时,阿军缴械投降,英军进驻斯坦利港。至此,英军占领了一度被阿军占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也终于降下了帷幕。

蝎式坦克

得失任评说

此次战争,英军共歼灭阿军2 600余人,俘11 800人,击沉舰船5艘,击伤舰船6艘,击落飞机117架。英军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共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人,损失舰船18艘(被击沉6艘,伤12艘)、飞机19架,军费耗资21亿多美元。英军之所以能很快克服不利条件,扭转被动局面,反败为胜,除了有美国等国际力量的援助外,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对军事突发事件具有高效率的快速反应能力。主要表现在:战略反应和决策快,战争准备行动快,机动和展开快。二是战争指导比较得法。英军善于发挥总体战的优势,抓住了克敌制胜的主动权,并善于选用得力的指挥员,且给其较大的自主决断权。三是作战保障和后勤保障有力。反观阿根廷,在先期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却输掉了这场战争,除了其国家的整体战争实力弱于英国,外部增援遭到阻绝外,还有以下几个作战方面的失误:一是作战决策失误。主要表现在低估了英军出兵的可能性,高估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二是战争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兵力缺乏实战训练、武器装备匮乏和作战保障不力。三是战争指导不力。对英军的作战企图、作战方向、周边环境和战场态势判断错误,战役部署不当,其作战指导思想也消极被动,战术机械呆板。 (本文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