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庭酒店:陈克正、张乃诚《再见吧,妈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8:38

陈克正、张乃诚《再见吧,妈妈》

(2011-02-20 14:07:43)转载 标签:

杂谈

    陈克正,著名歌词作家。辽宁盖平(今盖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南军政大学文工团、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文工团演员,总政治部歌舞团创作员、创作室主任。作词的歌曲有《再见吧,妈妈》、《一束山茶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缤纷的彩带》、《祖国永远是春天》、《啊,战士心中的驼铃》、《家乡的红叶》、《森林之歌》、《回延安》(合作)等。

    想起妈妈,李双江的眼泪就无法控制,泪水打湿了洁白的稿笺。

    李双江说,我朝思暮想的妈妈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这漫漫的岁月里,思念之苦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心头……“妈妈,我来看您来了!”节前,李双江和妻子梦鸽、儿子李贺来到妈妈的坟前。一束鲜花,一篓水果,一杯水酒,点燃一炷香火,提前陪妈妈过年。自从1995年10月2日,妈妈走后,我们的交流方式就改变,只能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妈妈,站在她的坟前,我自言自语地向妈妈倾诉着……

    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女性,普通得50岁之前连名字都没有。1965年,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政府进行公民选举,妈妈当选为代表,街道办事处主任说:“现在是新社会,人民代表要有自己的名字,李宋氏这名儿不行。”于是,主任想了一会儿说:“李大娘您人好,有德行又贤慧,就叫宋德贤吧!”那天,妈妈很高兴,回去后对孩儿们说:“我有名儿了。”然后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妈生了我们十来个兄弟姐妹,全是靠她一人拼死拼活地把我们养活大,同时还要赡养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我们五个男孩子紧挨着,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一个比一个淘气!我们家住在大杂院子里,我们经常惹事,只要我们和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不论理对理亏,妈妈都要领着我们上邻人家里去赔礼道歉,她从不溺爱孩子,这种“和睦邻里,友好相处,吃亏让人,谦让为怀”的家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妈妈尽管没有念过一句书,但她却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由于从小我就爱唱歌,7岁时就到哈尔滨市电台录音,哈尔滨人都知道有一个会唱歌的男孩。渐渐地,我一直钟爱着音乐,心里盛着当歌唱家的愿望。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不到3个月,中央音乐学院来招生,我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告诉了妈妈。那时,我父亲认为学医是孩子的择业之首,骂唱歌是“开口饭,下九流”,并说我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我的心情极其矛盾,想报名却没有勇气。妈妈看透了我的心事,劝我:“你勇敢的报名就可能被录取,如果连名都不敢报,那就是零。”我去应试的那天,妈妈还特意上街买了一根灌肠埋在我的饭底下,鼓励我:“放心地去考吧!”我走进了这次特殊的考场,在1000多名考生中,我居然成为惟一的一个被录取者。

    离开妈妈,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这一年我18岁。那时靠13元的助学金生活,没有路费回家。春节我也是在北京的校园里渡过的。假期里,我非常想家,躺在床上将家里的人轮换着想一遍。当然,想得最多的还是妈妈了。我想起了她做饭、洗衣、缝补时认认真真的样子,想起她在院子里利用太阳光晒一盆水,拿出那把木柄的老剃刀轮流着给我们兄弟五个剃光头的情景,哥五个满院跑,怕剃头……她给我们唱歌,讲故事。但是,怎么也想不起妈妈睡觉的样子,在我18岁以前的记忆中,没有妈妈睡觉的记忆,我的心里着急呀,想不通为什么?真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回家中向妈妈问个明白!突然间,我明白了,每天我们都睡下了,妈妈要给我们洗呀弄呀,准备第二天的饭菜。早晨我们还在睡梦中,她却起来忙乎开了。1973年,我调到总政歌舞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随调过来,那时,她已经60多岁了,每天中午我都要让妈妈休息一下,我得看着她睡一会儿觉,认真地目睹一下妈妈睡觉时的样子。妈妈睡得很安祥,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劲!

    调北京后,我开始新一轮的冲刺,特别是1973年到1983年的10年间,我经常不断地琢磨新歌。这个时候,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听众,更是第一位评论员。新歌一脱手,我说:“妈,唱给您听听吧!”妈妈认真地坐在那里,专注的目光看着我,从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能分辨得出这首歌的优劣。妈妈说:“我听得懂!”这首歌我就可以拿出来唱了;妈妈说:“这首歌土不土、洋不洋的,我听不懂!”这首歌,我就不唱了。我第一次给妈妈唱《再见吧,妈妈》,妈妈说:“我感动了,我真的感动了,就连后娘听了以后也会掉泪的!”这首歌正如妈妈预言的那样,唱到广大听众的心坎里。打那以后,我曾1000多次地唱起《再见吧,妈妈》,每唱一次,我都要哭一回,因为在每一场演出中都好似妈妈就在我的身旁,含着泪对我说着什么……这是人世间最真切的亲情流露!

    如今,我在舞台、屏幕上仍不断地歌唱。生我养我培育我的妈妈却永远地离开我,没有这个第一位的忠实观众,我一下子就感到缺少太多太多。冥冥之中的亲娘,您可知道,四儿双江在想您,在呼唤您!妈妈!

    李双江(1939年-),中国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红星照我去战斗》 、《北京颂歌》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再见吧,妈妈》、《打靶归来》等歌曲曾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广泛流行,几乎家喻户晓。李双江也因此被称为“一代歌王”。
    李双江,男,汉族,1939年生于哈尔滨。中共党员,研究生导师。一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正军级,享受正军级待遇。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在北京举行过独唱音乐会,并为影片《闪闪的红星》等配唱插曲。演唱热情奔放,富有乐感,吐字清晰,声音流畅,高音稳定、透明,辉煌而华丽。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尤金·奥曼迪曾赞扬他有“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热情”。在中国歌坛上,李双江堪称一代歌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李双江的歌声几乎占领了各种广播媒介。

    李双江,幼年家庭贫困,但李双江从小热爱艺术,特别是唱歌。少年时的李双江经常在文艺会演中为学校和班级赢得荣誉。小学五年级时曾为哈尔滨市人民广播电台录音。1959年9月李双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读本科,师从喻宜萱、蒋英、沈湘、郭淑珍等等学习声乐。1963年毕业后,李双江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工作。同年李双江随新疆歌舞团赴越南访问演出,凭借《解放南方》这首歌获得优秀歌手奖,并且由中国唱片社和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唱片《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春风吹遍黎明的家乡》在中国广为流行,李双江也被提前授予中尉军衔。

    文化大革命时期,李双江经历他歌唱事业中的低潮。他遭到批斗,腰部受伤,曾赴北京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结识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二人成为挚友。文革结束后,李双江重新回到歌坛继续演出。1971年李双江调入总政歌舞团。1972年他演唱的《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党的阳光照耀祖国》、《拉着骆驼送军粮》等歌曲开始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流行。

    1973年李双江录制了唱片《红星照我去战斗》,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这张唱片的发行量达到了300万张,创下当时中国大陆歌手唱片发行量的记录。

    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李双江赴广西、云南等地慰问演出,这期间他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和《怀念战友》成为中国大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歌曲。

    1981年1月,李双江在北京举办了文革以后中国军队当中独唱演员举办的第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中国各界广泛关注。

    除此之外,李双江撰写的《我是怎样唱高音的》声乐讲座广播稿曾在中央电台和全国多个省市电台播出,在中国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双江演唱歌曲选》成为当年的音乐畅销书。

    李双江1963年,李双江毕业分配在新疆军区文工团,开始了军旅艺术生涯。

    1969年冬,西哈努克访问西北,李双江参加了“文革”以来的首次演出,受到欢迎并得到理解和正确的评价。
  1970年,他参加全军兰州片调演,所唱《北京颂歌》和《拉着骆驼送军粮》受到注意。
  1971年李双江调入总政歌舞团,从此,他的艺术生命有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开始。
    1972年他应邀到北京录音,其中《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党的阳光照耀祖国》、《拉着骆驼送军粮》等歌曲在全国流行一时。
  1973年,李双江录制了《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唱片,发行量达300万张,这个数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他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乐于接受并给予承认的验证。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李双江分别到广西、云南去慰问演出。他深深地为年轻战士的牺牲精神所感动。一曲《再见吧,妈妈》和《怀念战友》掀动亿万军民的心潮,成为举国上下家喻户晓老幼皆能唱的时代歌曲。
  1981年元月,李双江在北京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音乐界和各界朋友的关注,这是“文革”以后我军独唱演员第一次举行的个人音乐会。
    1994年被任命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
    文艺汇演中的李双江李双江是上世纪中国最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他以成名曲目众多,演唱技巧高超,情感表达准确,而在中国歌坛独树一帜。

    翻开《李双江演唱歌曲选》,有一百二十首歌曲入选。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歌曲选,选录的双江演唱的歌曲,至少有160支歌曲指名道姓地表明由双江演唱,这在他同时代的歌唱家中绝无仅有。(据他自己说,他演唱过的歌曲有千首)

    1985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1949-1984年群众歌曲200首,李双江有《牧马之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想起周总理纺线线》、《船工号子》、 《人家的船儿桨成双》、《红星照我去战斗》等七首歌曲入选,为男歌唱家之最。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世纪经典》唱片集中,李双江的《船工号子》、《再见吧妈妈》、《达坂城的姑娘》、《都达尔和玛丽亚》(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草原之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北京颂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坎里》等十首歌曲入选,远远超过排行第二的蒋大为的6首。由此可见,双江演唱的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得到了市场和权威部门的认可。
    从双江演唱的歌曲,曲调和音域来看,F调最多,通常的音域为低音5--高音3。也就是C调中的1--高音6,也有用同音域唱到G调、降A调、A调和降B调。换句话说,双江的歌大部分都能唱到A2,也有部分唱到B2甚至C3以上的。双江演唱的歌曲最常用的音域在12度,有些作品唱到了两个八度音,如《彭总千秋留英名》。这和同时代的男高音歌唱家演唱歌曲十度音域和高音大都落在F2-G2相比明显技高一筹。虽然有些人认为唱到B2甚至C3并不难,但是要把B2、C3唱到作品中,唱到成名代表作,这需要何等高超的技巧和魄力!

    有时双江为了达到演出效果,经常把歌曲原调提升1-3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代表作《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这首歌的原唱是游国屏用F调,但双江用降A调演唱后,使其最高音落在HighC上,大大提升了歌曲内涵。还有《北京颂歌》原调是F调,双江用降A调演唱后,使其最高音落在了C3上,使整首歌顿时亮了起来。此外双江演唱的《延安颂》,原调是C调,双江却用F调演唱。《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原调是F调,双江却用降B调演唱,这样,大大提升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演唱难度。

    据《李双江演唱歌曲选》及其他一些歌选和声像资料显示,在统计的130首歌曲中,双江唱到C3及以上的歌曲至少有:《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北京颂歌》、《冰凉的小手》、《船工号子》、《人家的船儿桨成双》、《槐花几时开》、《柴堆上火焰熊熊》、《祖国永远是春天》、《我爱这小小的工棚》、《牧马之歌》、《打虎上山》等十余首,你去看看一般的歌唱家成名作,最高者能落在A2已不错了。此外双江还有大量的歌曲唱到B2,如《美好的赞歌》、《战士歌唱毛主席》、《八十书怀》、《延安颂》、《理想是不灭的火光》、《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想起周总理纺线线》、《嘉陵江上》、《歌唱白云山》、《边疆战士心里甜》、《做个战士多么荣光》、《我从台湾来》、《我的歌飞过太平洋》、《彩霞映山河》、《美丽的果子沟》、《重归苏莲托》、《我的太阳》、《八一大天亮》、《可爱的延安》、《军帽上的红星哪里来》、《家乡的红叶》等二十几首。当然双江演唱到的A2的歌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几首歌是《红星照我去战斗》、 《再见吧妈妈》 、 《草原之夜》、 《骑马挎枪走天下》、《党的心战士的心》、《怀念战友》、《拉着骆驼送军粮》、《我爱公社新一代》、《森林之歌》、《姊妹花》、《这里是我的故乡》、《青春青春你飘向哪里》等。

作为一名抒情男高音,双江在对作品的再度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何时用滑音,何时用气声,何时通过美声唱法使高音出现金子般的闪亮,何时利用民歌唱法表达歌曲的情趣,何时通过眼神、手势、姿态表达作品的内涵是双江演唱艺术的又一个特点。这一点在中国歌坛除郭兰英、李谷一以外,男声部无人可及。

    李双江的妻子梦鸽,1966年出生于湖北沙市,四岁时受母亲启蒙学习唱歌,8岁首次登台演出,1979年考入沙市歌舞团,1984年到北京,曾先后毕业于中央社会音乐学院歌剧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分别师从于金铁霖和邹文琴教授,1992年进入总政歌舞团。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梦鸽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成熟进步,并在1995年实现了个人艺术生涯一次重要飞跃,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一名民族声乐的硕士研究生,并于就学期间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听众最喜爱的优秀歌手第一名。《祖国,永远祝福你》,收入了梦鸽最具代表性的十四首歌曲,《摇篮曲》、《沂蒙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永远的妈妈》。1988年,梦鸽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一天,李双江的学生介绍我去听他的课,说他讲得很好。梦鸽去了。两人就此结缘。1990年10月20日,梦鸽与李双江在友谊宾馆举行了婚礼,婚后,梦鸽一边安心工作,一边照料着家庭。

    李双江演唱新疆民歌《阿拉尔汗》《达坂城的姑娘》《都达尔和玛利亚》、四川民歌《黄杨扁担》及《北京颂歌》《延安颂》《八十书怀》《船工号子》《草原之夜》。并创作歌曲《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再见吧 妈妈》等。

    李双江曾为《闪闪的红星》《枫》《梅花巾》《旋涡里的歌》三十余部故事片和《飞向太平洋》《漫游柴达木》等二十余部纪录片配唱。曾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和第二届中国音乐电视金奖。录有《歌魂——记李双江和他的妈妈》《美好的赞歌》《士兵情怀》等3部李双江专题片。出版发行了《中国男高音李双江的歌》(4集)和镭射唱盘(两张)。还多次为电视台举办独唱音乐会。出版有专辑《李双江演唱歌曲集锦》。

    春晚歌曲
    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李双江 1987年
    歌曲《中国龙》李双江 1988年
    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李双江等 1997年
    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 1998年

    李双江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李双江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197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军旅音乐的演唱、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率领全系师生创建的“红星音乐坛”声乐表演教学模式,荣获1997年全军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筹建了第一个军旅音乐研究机会——军旅音乐研究所。

    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等多家报刊和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论文《我是怎样唱高音的》被译成四种文字发表。

    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分别举行过个人独唱音乐会。

    主编《李双江歌曲选》《军歌大全》《军旅音乐文献库》《解放军音乐史》,担任《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中国人民解放军歌曲博览》艺术顾问、《中外流行音乐歌曲1000首》顾问。

    首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打个胜仗笑哈哈》《北京颂歌》《船工号子》等歌曲,并在全国广为传诵,激励了几代人的情怀。
  曾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音乐电视《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获首届中国音乐电视金奖,唱片《红星照我去战斗》发行380万张,《李双江歌曲集锦》全球发行120万套,CD《李双江全集》发行40万套,荣获1999年国际音乐盛典“终身成就奖”,2005年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

    李双江教授一直说自己是一名“战士歌手”,这也的确是他歌唱生涯的真实写照。1963年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1973年调入总政歌舞团,1994年又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其间还曾当过骑兵、运输兵、炊事兵,从来没有离开过军队。他人在军队,心也在兵营,情更系战士。在新疆,他每天与战士生活在一起;在总政歌舞团,他坚持年年进哨所,下海防,走边关,最多时达到一年为兵演出300场的记录;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每年在繁重的教学之余仍坚持为兵演出60多场。2002年,他率领学员登上帕米尔高原慰问红其拉甫哨所的战士;2007年,又带领弟子在新疆边陲军营举办8场音乐会。看着他欢快的身影,听着那动人的歌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官兵无不为之动容,“老李”、“大哥”、“双江”,是官兵们对他的亲切称呼。

    1946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李双江教授的家乡黑龙江哈尔滨,由那时起,他就对人民这个神圣的字眼充满感情。因为他从文艺战士那里学会了第一首歌曲《放羊山歌》,唱出的是人民的心声,这首歌还在哈尔滨电台播出,也是他第一次为人民演唱,在人民助学金的资助下,他这个穷孩子最后又读完了中央音乐学院,直至成长为一名解放军的文艺战士。他不但用50年优美动听的歌喉回报人民,而且还以各种方式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情。将近10年,他年年拿出六七万元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2007年又向新疆捐资20万元修建“希望小学”;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他是最早捐助善款的艺术家之一,一次就捐出60万元。

   “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民族民间”,这是李双江教授50年艺术实践的理论结晶。他对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把握娴熟,修养深厚,他在民族民间艺术的海洋中沉浸已久,出神入化,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方法,则是他对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特贡献。他的演唱风格鲜明,柔中见刚,情随声起,疾徐有致,余音绕梁,不愧是民族声乐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每次他登台高歌,总能获得最热烈的掌声;每次与他同行,我也总能看到老中青几代观众将他团团围住,与他交谈,请他签名,而他永远都是热情相待,报之以亲切的问候。1994年,他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至今,15年中将自己的艺术实践转化为教学实践,创建了“红星音乐坛”教学模式,训练、演唱、素养培育,台上台下,合为一体,相互促动,一大批优秀的表演人才从此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中屡获殊荣,成为文艺舞台的中坚力量。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军旅音乐研究所,编纂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等巨著,为军旅音乐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双江在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双江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刻苦钻研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他又大量地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保持民族风格。特别是在新疆的十年中,李双江长期生活在部队战士和少数民族群众中间,深受十几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哺育和熏陶,对他后来的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他的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李双江在中国歌坛上,堪称一代歌王。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李双江的歌声几乎占领了各种广播媒介。李双江演唱的歌曲清新、明亮、抒情,一扫“样板”之风,一经传播,很快流行。李双江的男高音是国内外闻名的,尤其是他的高音C,明亮、清澈、浑厚,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超越。有国外媒体称李双江“是严谨的技巧的表现,是炽热情感的交流,风格高雅,多彩多姿,其高音像海浪涛涛,低音的叙述又像花间潺潺流水,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