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东津世纪城16区:教育心里学连载五----教学策略与教育篇_行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8:42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起来,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学习策略的结构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机包含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也包含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还包含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注意策略

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从内容上分为简单策略和结构性策略,前者是将注意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后者指集中注意于大、小标题、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性、总结性段落。

选择性注意包括选择并集中注意于有关的学习信息,以及对重要信息保持警觉。首先,能否对有关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保持一定的觉醒状态是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其次,能否预期重要信息并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判断学习者是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此外,能否注意于反馈,尤其是出了错误的时候,注意反馈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选择重要信息的前提是判断重要信息。教给学生专注于重要信息的策略,这些策略主要有画线或标着重号。在重要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让学生辨明重要信息,并给予标志,以增强对重要信息的敏感性,集中注意于重要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以学习目标导向,引导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首先,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开始阶段可由教师确立目标、告知目标,使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能优先选择与目标有关的信息。第二,学习目标必须清楚、明了,不产生歧义,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第三,学习目标必须具体、难易适度、易观察,便于测量与评价。第四,建立学习目标体系。以问题导向,引导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对学习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通过前置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同时,也可通过问题类型的变化,引导学习者注意的转换。巧妙运用刺激物的特点,吸引选择性注意。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在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连系起来,以此来增加信心细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具体包括: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根据精细加工的方法与要求,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精细加工:

首先,要保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当堂消化,就应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时并存于工作记忆之中。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精细加工。最常用的方式是:教学新课前,复习与新知识紧密联系的旧知识,使学生能顺利地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将新知识纳入该类知识网络中。第三,在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经常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精细加工实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量的积累,通过模仿逐步学会精加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加工知识。

3.编码与组织策略

组织,就是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组织的具体方式、方法或途径就是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列提纲、作关系图、运用理论模型。

列提纲-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中。

作关系图-图解各种观点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也就是先指出中心思想然后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运用理论模型-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某个过程之间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二)、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元认知及其作用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解这些过程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也就是元认知知识;(2)对认知行为的调解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也就是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只见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认识。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学习者本身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细分为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2)有关任务的知识。(3)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的知识。

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与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元认知控制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视、调节。

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口头信息交流、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和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等。

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元认知策略则监控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还是不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3)调解策略。与监视策略有关,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1.时间管理策略

2.努力管理策略

3.学业求助策略

学生在遇到学业困难的时候,是消极等待,还是干脆放弃;是盲目坚持,还是适时的寻求帮助;在寻求帮助时,是希望别人完全替他解决,还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学习策略优劣的重要表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而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而非依赖性的表现,在课堂中,将他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盲目坚持,干脆放弃,或采取非适应性求助方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采取适应性求助,一方面是由于对求助行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学业求助与其他自我调控的学习策略不同,是求助者与帮助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策略,即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求助行为。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适应性求助,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改造。具体来说:

1)改变错误的认识
①独立性与依赖性
对学业求助回避的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独立性和依赖性的不同看法。回避求助主要是因为害怕丧失主动性的人认为独立性与依赖性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有独立性就意味着缺乏依赖性,有依赖性就意味着缺乏独立性。人们通常祟尚独立自主,认为独立自主是幸福、成熟和有能力的标志,而事实上独立性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没有他人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是独立性的表现,但为了解决困难,掌握任务而向他人求助,并利用求助得到的信息最终实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从长远来看,也是独立性、自主性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可以由求助者变为助人者,也可以由帮助者变成受助者,学生正是在这种角色互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助。
②求助无能
对能力概念的不同理解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对学业求助的看法。对能力的理解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能力是持久努力的结果,是一种可掌握的技能,可以变化提高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能力是种先天倾向,由遗传因素所决定,不受个人控制,是相对稳定的。由于害怕表现出无能倾向而回避求助的人对能力的理解持后一种观点,认为高能力的人一般都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不求助他人,而只有低能力的人才会遇到困难,才会求助他人,因而求助成为一种低能甚至是无能的线索。为了掩盖无能,学生就会回避求助,但回避求助就会导致任务无法完成,这同样暴露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有些学生就采取回避——隐蔽式求助,或抄同伴的或教科书后面的答案,或要求给予线索来促进作业的完成。
事实上,几乎所有学生无论能力高低,成绩优劣,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使学习继续进行,就要设法得到他人的帮助或指导,将他人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该困难。是否求助,采取何种形式的求助策略,是学习策略优劣的重要表现,而不是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能力有稳定的一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能力是可以不断变化提高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能力的过程,因而学习策略的优劣也就直接影响着能力提高的快慢,适当的进行求助就会有助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创造适宜的环境
学生作出是否求助的决定往往需经过一番思考,权衡求助的利弊得失。而求助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来自教师和其它学生的威胁,因为求助行为常常被人看作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或是一种依赖性行为,因而教师和其它学生对待求助的态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会影响到学生所感受到的威胁,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求助行为。当教师和其它同学都赞同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要进行求助,并对他人的求助行为给予积极主动的帮助的话,学生在求助时就不会感到教师和其他同学会嘲笑他,在求助时也就不会有压力。而教师和学生要赞同求助,根本之处就在于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认清求助与依赖,与无能间的关系。其次,求助作为一种社会策略,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求助是否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师生间、同学之间都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彼此很友好的话,学生遇到困难时就会积极主动向教师或同学求助,因而积极地改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有助于学生利用适应性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