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王府井绿洲郡土拍:名人说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10:27

名人说美

      1、古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500)说“美是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形式)

      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说“美是功用,美是效益。功用大,效益就大。”

      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说“美说穿了就是快感,是使我们感到快适的东西”。(愉悦)

      4、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说“美就是善,善就是心灵美”。

      5、古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354—430)说“美在上帝”。(完美)

      6、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1596—1650)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

      7、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说“美的东西,就是能引起惊奇赞叹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

      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1713—1784)说“美是关系,是察知关系及实在关系和虚构关系”。

      9、法国剧作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席勒((1759—1805)说“美就是游戏。审美活动是一种表现过剩精力的游戏”。

      10、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1、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说“美就是意志通过单纯空间性现象的适当的客观化。意志总是无法满足的冲动,所以,审美不过是解脱人生的痛苦”。

      12、德国思想家、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1818—1883)说“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13、前苏联哲学家、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说“美就是生活”。

      14、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越丑就越有性格,越丑就越美”。

      15、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黑格尔主义者克罗齐(又译柯罗齐)(1866—1952)说“美是直觉表现”。

      康德在其早年的美学著作《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考察》(1764)中说,夜晚是崇高的,白天是优美的。崇高的东西使我们激动,优美的东西使我们爱慕。崇高的东西往往是宏大的,而优美的东西则往往是纤小的。无须劳神费力的行为轻松优美,历尽艰难困苦却使人感受到崇高。女人的智慧是优美的,男人的智慧是深沉的,而这种深沉则是崇高的另一种形式。

培根在《论美》一文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善也。美与善同意。孔夫子主张中庸,说过犹不及……

爱因斯坦说:同一位漂亮女郎坐两个小时,你会觉得只有一分钟。在灼热的炉子上坐一分钟,你会觉得有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古人云: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具有三大类型,即: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我们首先讨论自然美。自然美来自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审美经验。自然物形式上具有某种特征,例如整齐、对称、有序、纯净或者色彩缤纷,普遍为人们所喜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们认为这些形式就是“美”。“材料在形状、颜色、声音等方面的抽象的纯粹性被看成为本质的东西。例如画得笔直的线,毫无差异地一直延长,始终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类似的东西。由于它们坚持某一规定性,始终一致,而使人感受到一种满足。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而使人愉快。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声音来说,也就产生出一种动人的想力。”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主体在其中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理性的发现。而这种超自然理性的深层结构,却来自人类的文化意识。因此缺乏这种文化意识的人,就不可能感受到自然物中这种内在和谐统一的理性结构,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这种美就在他身边)。

艺术美: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
(l)美的作品;
(2)创造、技巧、技艺。艺,在古汉语中本义为植,为治(《广雅?释诂》)。善植善治者有技能,所以也具有技巧和美的涵义。中西语言中关于艺术的语义,都从语源上解释了艺术一名的由来,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事实上,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这里我们又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赏一部艺术作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1.浅层的意义:这一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2.深层的意义: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是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作者——艺术家。
仅仅把“优美”看作审美的价值范畴,却没有意识到艺术美的价值包涵着一系列程度不同的评价阶梯。其中至少有两个高于优美的重要范畴,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被忽视的,这就是“深刻”和“崇高”。深刻这个概念虽然早已被用作评判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思想和文化深度的范畴,但至今尚未被列入正式的审美范畴。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虽然早在希腊和罗马时代即已形成,但其真正语义也一直是模糊的。康德在其早年的美学著作《关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考察》(1764)中,推进了博克的理论。康德论述说,夜晚是崇高的,白天是优美的。崇高的东西使我们激动,优美的东西使我们爱慕。崇高的东西往往是宏大的,而优美的东西则往往是纤小的。无须劳神费力的行为轻松优美,历尽艰难困苦却使人感受到崇高。女人的智慧是优美的,男人的智慧是深沉的,而这种深沉则是崇高的另一种形式。
——优美所评价的是形式;

——深刻所评价的是作品的理性意义;

——崇高所评价的是道德价值。

  兼有这三者的艺术作品,我认为就可以称作“伟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审美范畴与艺术三个层面的对应关系:形式句法层面——优美;思想意义层面——深刻;道德文化隐义层面——崇高。优美所评价的是表现和形式,而深刻和崇高,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