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有好点的度假村吗:从“伏邪温病”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3:29:19
从“伏邪温病”论慢性乙肝的发病与治疗(沈强 教授)
慢性乙肝 是指感染 乙肝病毒  (HBV) 超过 6  个月而未能消除者。我国是慢性 乙肝的高发地区 ,约有 1.25 亿人为 慢性 HBV 携带者 ,其中 15 % ~ 40 %的 HBV 感染者在一生中可能发生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我国每年由于慢性乙肝死亡约 3O 万例,其中肝癌死亡约 18 万例,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 【 1 】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属“湿温”、“胁痛”等范畴。我们依据多年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认为从“伏邪温病”的理论解释慢性乙肝的发病和症状更为合理,并由此提出“ 补肾清毒法”可作为 慢性乙肝的主要 治法之一。
一、“伏邪温病”的理论与慢性乙肝的病机
伏邪,又称为伏气。明代以前,皆根据《伤寒论》:“伏气之病,以意候之”,称为“伏气”。至明代末年以后,吴又可《温疫论》才称之为“伏邪 ” 。 伏邪不是指具体的病因,而是指人体感受外邪,邪气伏藏于体内,当时没有任何表现,经过一段时间而发病。“伏邪温病”则是指某些具有邪气伏藏,逾时而发,发时即表现为里热症状的温病。
1 、发病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感染乙肝病毒  (HBV) 超过 6  个月而未能消除者称为慢性 HBV  感染者。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  ( 产 )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 HBV  者中,分别有 90%  和 25%~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但这些新生儿和儿童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乙肝症状和体征,而是病情随着年龄而发展,就是成年感染者也有大约 40% 的人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这符合伏邪“伏藏”的特点。
2 、易感人群:中医理论认为“伏邪温病”的发生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以及正邪的斗争有关。正如《内经》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是获得乙肝病毒感染的最危险时期,而成年人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不到 10% ,因为在接触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中,大约 95% 能够通过其免疫系统自发清除病毒。尽管一些人可能出现症状,但他们大多数可以完全康复而不出现并发症 【 2 】 。这符合伏邪“发病”的特点。
3 、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脏的损伤。肝细胞的破坏实际上是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所造成。由于乙肝病毒持续地复制,刺激机体产生持续的免疫应答从而造成更多的肝细胞破坏,肝细胞破坏到一定程度则出现临床症状。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疲劳、肌肉疼痛、食欲减退、恶心、黄疸等。这些症状完全符合伏邪温病自里而发之“里热证”。即邪气伏藏,逾时而发,发时即表现为里热症状。
4 、并发症:慢性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正常的肝组织被纤维化的癍痕组织所替代,当纤维化严重或广泛存在时,就形成肝硬化,并可能发展成为肝细胞癌。而肝硬化、肝细胞癌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伏邪温病”除了 初起即见里热证候外,也易出现神昏、出血、痉厥证候 , 后期则以肝肾阴亏为著 。“伏邪温病”的这些 证候 与慢性肝炎所出现的并发症非常吻合。
二、 “伏邪温病”的理论与慢性乙肝的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 的特性决定了其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杀伤 HBV 的药物,现在使用的抑制 HBV 的药物如“拉米夫定”又容易产生酪氨酸 - 蛋氨酸 - 天门冬氨酸 - 天门冬氨酸  (YMDD)  变异。不仅如此,由于 HBV 所形成共价闭合环状 DNA (cccDNA) 的持续复制以及 cccDNA  半衰期长,导致 慢性乙肝的 难治性和易复发性。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乙肝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这种“湿热疫毒”的特性也说明了慢性乙肝的 难治性 。
我们依据“伏邪温病”的理论与慢性乙肝发病的关系 , 提出“ 补肾清毒法” ( 补肾清毒法选方是我校首 席 教授 彭胜权 教授经验方:桑寄生 30g 、杜仲 12g 、云苓 20g 、北芪 30g 、贯众 10g 、泽兰 10g 、丹参 20g 、虎杖 20g 、菟丝子 10g 、白背叶根 15g ) 可作为慢性乙肝的主要治法:( 1 )清代温病医家柳宝诒的肾虚邪伏学说。柳宝诒认为:“温病邪伏少阴,随气而动,流于诸经”,即邪盛侵入机体,是因肾虚,肾虚邪伏于至虚之处,暗耗正气所致。而伏邪发病,往往是人体正气充盈鼓荡,或时气的引发所致。( 2 ) HBV 具有的垂直传染特征。母子垂直传染以及转基因小鼠建立,皆证实该病可来源于先天,当为先天肾不足所致。( 3 )现代中医研究表明,机体免疫低下与肾虚有关,如肾虚病人 IL - 2 , NK 细胞活性皆低于正常 【 3 】 ,所以 HBV 感染,机体免疫力下调与肾虚密切相关。( 4 )我们对 慢性乙肝 患者临床观察发现, 80% 以上的 慢性乙肝 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疲,腰膝酸软等肾虚表现。 慢性乙肝所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也符合“伏邪温病” 后期的肝肾阴亏证。( 5 ) 我们利用 HBV 转基因小 鼠,对补肾清毒法治疗 CHB 作用进行研究,表明补肾清毒法具有一定的抑制转基因小鼠血清与肝组织中 HBV-DNA 的作用。对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分析显示, HBV 转基因小鼠肝组织 MHCI 的表达明显低下,而 HBV 转基因小鼠补肾清毒治疗组 MHCI 表达升高。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转基因小鼠腹腔中巨噬细胞 MHCII 的表达显示 HBV 转基因小鼠对照组 MHCII 表达低下,经补肾清毒法治疗后 HBV 转基因小鼠 MHCII 升高 【 4 】 。( 6 )中医“肝肾同源”的理论。肝肾同居下焦,均属阴脏,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化生,而肝肾相互滋养。故“肝肾同治”亦为补肾清毒法治疗 慢性乙肝 提供了理论依据 。
总之,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在目前还没有一种杀灭乙肝病毒的特效药物时,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是比较理想的。我们主张在 抗病毒治疗 同时,积极采用补肾清毒法以提高人体 免疫系统自发清除病毒的能力 , 从而有效制止慢性乙肝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