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学府壹号:读《叶圣陶教育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7:57:26
2009-3-19 12:41:56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

支塘中心小学   朱湘民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前,他曾发表许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如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一、语文是什么?

关于语文是什么?叶圣陶经过教学实践总结,认为语文是现代中国人社会生活实践必需的工具。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率先阐发了语文学科的名称,他说:“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就像现在我在这里讲,大家在听,你怎么会听明白的,不就靠语文这种东西吗?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时,首先要立足语文的工具性。其次再是关注语文的人文性,毕竟靠人文性吃饭的人是很少一部分,但人人必须靠语文的工具性才能生存。

 

二、语文该怎么备?

叶圣陶说“打破常规,不唯教材。”我们现在上课,总是一课一课备,最多,一个单元备,因为现在是主题单元,有所考虑。但这样做不是各自为营,课课确定目标,就是一个目标在不同课时中反复出现。既有机械分割之嫌,又有重复劳动之感。我们对备课要重新认识、对教材要重新组合。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系统化,这是无数教材编写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关系甚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由浅入深,点点相连,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知识网。听说读写各有独立序列,但通过各个单元由点到面形成一个整体。如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并使之转化为能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弄清教材规律、整体要素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备课不能一节一节地备,要学会整体备课。要深钻教材,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三、语文该怎么教?

叶圣陶说“教者,在于引导,启发。”那么课堂上如何导?如何启呢?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好说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首要的一环就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积累表达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2、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有话想说

调查及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不肯说,主要是懒惰、胆怯、自卑等几种心理在作怪。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不想说的懒惰、不敢说的胆怯及怕被取笑的自卑,就要让学生获得说后的成功体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想说、快说、抢说。

3、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有话能说

教学民主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视学生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权威,不拘泥于教材,敢于大胆质疑,让学生畅所欲言,有话能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缩短与学生的空间及心理距离。

4、点拨思路与方法,让学生有话会说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高“说”的质量,就要给以适当的点拨和示范,在学生思维受阻滞时及时予以接通,让学生有话会说。

 

四、语文课如何评价?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所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时,应立足学生,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得轻松吗?快乐吗?课堂上学习的氛围如何?获得了多少知识、技能等那个新课标上的三维目标?等等。

 

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做“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师可以下好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