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信德华府房价:王莘和《歌唱祖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57:28

王莘和《歌唱祖国》

(2010-11-24 20:33:51)转载 标签:

杂谈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首次刊登《歌唱祖国》的歌谱,并全文发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从此,这首歌在海内外迅速传播,伴随着中国各族人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就是王莘。
    在音乐声中走上革命道路

   “爸爸年轻时就是一个很上进的青年。小学时他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后因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继续读中学以致辍学。”王莘儿子王斌回忆说,“父亲14岁时就到上海的先施公司做学徒工,晚上还要上夜校。那时候许多进步人士如聂耳、吕骥、冼星海等都到夜校里去教学生唱革命歌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父亲开始学习正规的音乐知识。” 在王莘参加的一次抵制日货的万人活动中,群众为助声势唱起冼星海的《救国军歌》。3万人的大合唱使得歌声响彻沪城,就是在这样的歌声中,王莘看到镇压群众的军警们放下手中的武器,摘下军帽退到角落。于是,王莘第一次感受到歌曲的力量。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王莘希望自己也能够谱写出一曲这样伟大的歌。王斌告诉记者:“在后来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父亲还一字不差地唱了这首歌,一首14岁时的歌到80岁再唱时还一字不错,可见这首歌曲给他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王莘当年在上海当店员,劳累,但每天一回到住所,从小酷爱音乐的他总会拿起笛子,吹奏一段家乡的小曲。
    一二·九”学生运动,把王莘引入上海、宁波的抗日救亡队伍。1938年,王莘考入陕北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在作曲家冼星海的指引下,走上音乐创作之路。
    一天深夜,在村边山坡上站岗的王莘,面对夜晚宁静的山村,遥望银色月光笼罩的远山,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脱口而出:“晋察冀,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这里高山起伏、平原千里,都是我们祖国的好土地……”
这是王莘创作的第一首歌曲。鲁艺毕业后,他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任教员,在群众剧社从事革命文艺教育和创作工作,写出《战斗生产》、《歌唱解放区》等大量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在长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唤醒和激发广大群众的革命斗志。
   “我一生虽然写很多作品,但我认为自己只写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着的‘歌唱祖国’。”
    谱写出人民的心声
    王老家的2楼,有一架古老的钢琴。它是《歌唱祖国》诞生的见证。
   “当年《歌唱祖国》就是在这上面创作出来的。这可是老爷子的宝贝。”王老的夫人王慧芬手抚琴架,一脸深情。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走在游行队伍中的王莘激情澎湃。1950年9月15日,国庆节前夕,音乐家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返程路过天安门时,他忍不住下车,欣赏被金色晚霞笼罩的天安门广场。抬头看,一面鲜红的国旗在霞光中高高飘扬,令人心潮澎湃。32岁的作曲家灵感突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四句歌词脱口而出。他登上返津的火车,思绪如飞,边唱边写边打拍子,歌词与曲谱几乎同时喷涌倾泻:“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列车到达天津后,王莘一口气跑回家中。他来不及喘口气,乒乒乓乓,在钢琴前连弹带写。天亮之时,《歌唱祖国》3段词曲创作完成。
    翌日,王莘来到天津锦州道42号音工团(现在的歌舞剧院),把《歌唱祖国》词曲交给14岁的钢琴手靳凯华(女)和19岁的男高音王巍首弹首唱。

  此歌在耀华中学首演,又传到天大、南大。第一个国庆节前夕,王莘精心抄写《歌唱祖国》原稿,兴高采烈地寄给某报发表,一星期后那家报社竟给他泼一盆凉水———把稿子退回来。他不服气、不气馁,自己动手刻印歌片向路人发放。这种落后的传播方式在当时还真灵,1951年春天歌片传到北京工人合唱团,夏天,北京电台播放这个合唱团的录音。1951年国庆前夕,王莘接到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中国音协秘书长孙慎同志问他:“有首叫《歌唱祖国》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据说是从天津传出来的,老王,你是天津音协主席,请你帮忙查一查这首歌是谁写的,请把词曲快寄来,中央文化部急要!”王莘笑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太巧了,你算找对了———那首歌词曲作者正是我!”

  1951年9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歌唱祖国》的歌词,继而中央乐团在中央电台播放《歌唱祖国》大合唱,从此这首歌流传到国内外。
    这是全中国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歌曲写成后,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国广泛传唱《歌唱祖国》。
    1964年,《歌唱祖国》作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尾声,将史诗推向最高潮。周总理走上舞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时,会场上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周总理又一次指挥全场高唱《歌唱祖国》。
    几十年来,《歌唱祖国》已经成为中国所有重大国务活动、各种会务活动、外事活动、检阅活动的礼仪曲、开场曲和结束曲。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留学期间,一想起祖国就情不自禁地唱起《歌唱祖国》。胡锦涛主席也多次在重大场合带领大家高唱《歌唱祖国》。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当说起《歌唱祖国》,王老总是心潮澎湃。他说:“时代的步伐是节奏,祖国的脉搏是音符,人民的心声是旋律,这就是我的歌。”
    心系革命老区的贫困学子
   王老始终心系着当年边区的贫困农民。
   “晋察冀是我和王老战斗过的地方。看到革命老区有些地方依然贫穷,孩子们一手抓着硬馍馍夹咸菜,一手拿着书,王老坐不住了。”王慧芬老人满怀激情地说:“当时我们就决定,从2002年开始,王莘音乐创作基金会要募捐资助贫困老区的孩子上大学。”
    王莘拖着几乎瘫痪的身体,亲临曲阳等地监督每份爱心款的发放,将捐赠图书和磁带送到学子手中。多年来,坐在老伴推着的轮椅上,他们一起奔波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教青少年唱革命歌曲,为他们讲革命传统。
    许文涛,那个来自河北易县贫困家庭的孩子,10多年前,王莘发现9岁的她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就和老伴亲自辅导她,帮助她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最终成天津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迄今王莘夫妇和音乐创作基金会已帮助450多名太行山区的贫困孩子走进大学。
    热心资助革命老区孩子的王莘,自己生活却十分简朴。在家里,王老最爱管的事情就是关灯。家人前脚走出房间,他马上就拄着拐杖去关灯。
   “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希望工程助学款要在开学之前发给学生们……”即使在病床上,王老仍然这么念叨着。
    王莘小传
    1918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荡口镇。2007年10月15日病逝天津。1938年冬,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音乐系教员,并开始群众歌曲的创作。
    解放后先后任天津市音工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1956年被选为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音乐家协会主席。1994年,在天津创办“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由他创作的《歌唱祖国》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金唱片”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