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南部经济开发区:給藥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5:48
(轉載)給藥方法

此為池塘養魚的給藥方法,家庭養魚也可以作為參考。
給藥方法不同,吸收的速度就不一樣,體內濃度也有區別,因而影響藥物的作用。魚病防治上體外用藥一般是主要發揮局部作用的給藥法,體內用藥除驅腸蟲及治療細菌性腸炎病外,主要是發揮吸收作用的給藥法。給藥的方法較多,大致可以分為:①體外用藥:掛袋(簍)法、全池遍灑法、浸洗法、塗抹法、浸漚法。②體內用藥:投喂法、注射法。這些給藥方法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具體應選用哪種方法給藥,取決於疾病的類型、病情、藥物本身的特性及養殖規模、養殖方式等。因此在給藥前應充分考慮並選用最適合的給藥方法。

原始資料來源:賞云軒 (一)體外用藥

即藥物不經過體內,只在體外直接把水體中的病原體和寄生於魚體表的病原體殺滅。它與病魚的食慾無關,無論病情輕重都可給藥,並發揮藥效。
1.掛袋(簍)法在食場周圍懸掛盛藥的袋或簍,形成一消毒區,當魚來攝食時達到殺滅魚體外病原體的目的。具體做法是:一般一個食場(台)掛3-6只布袋或竹簍,每隻裝藥物 100-150克。首次掛藥時,需細心觀察,如發現掛藥後兩小時內沒有魚願進食場(台)攝食,則說明藥物太濃,應適當減少掛袋數量。一般須持續掛藥3天,此法只適用於預防及疾病早期的治療,同時還必須有魚到食場來吃食的習慣才能發揮其作用。其優點是,用藥量少,方法簡便,沒有危險及副作用小。缺點是殺滅病原體不徹底,只能殺死食場附近水體中的病原體及常來吃食的魚體表病原體。
2.全池遍灑法 即魚池遍灑藥液,使池水達到一定濃度,殺滅體外及池水中的病原體。此法在外用藥中殺滅病原體較徹底,預防和治療魚病均可用。具體做法:
1)準確測算池塘面積。
2)測算池塘平均水深,一般可採用對角線測點線,即可在魚池兩條對角線上,每隔1-2米處測出其深度(用插竹法)再把各點的測出深度相加再除以點數;即得水深(單位用米)。
3)計算池水體積,公式如下:池水體積=水體面積*平均水深
4)魚池用藥量計算:藥液的濃度一般用ppm表示,即1ppm為百萬分之一的含量,也相當於1立方米水中溶有1克藥物。例如,要全池潑灑漂白粉,使池水達1ppm濃度,就是使池裡每立方米的水溶有漂白粉1克。即:
魚池用藥量(克)=池水體積(立方米)*(需用藥物的濃度ppm(克/立方米)
5)藥液的配製和潑灑:中草藥應先切碎或研碎,經浸泡後或煎煮一段時間後,連渣帶汁一起潑灑。化學藥品一般是選用木質或塑料容器裝配藥液。不易溶解的藥物應讓其充分溶解(不允許有顆粒存在,否則魚會把這些小顆粒當成食物,誤吞下去而引起中毒死亡)。然後將藥液象潑豆漿一樣,一面加水稀釋;一面均勻全池潑灑,先從上風處開始向下風處潑,潑藥時間-般選在下午進行,因水溫較高,藥效更大,但對於硫酸銅等毒性大的藥物,則應在上午9時左右進行。最好是先喂食後潑藥,不要潑藥和投喂同時進行或投喂前潑藥。當魚浮頭時或浮頭剛消失時,不要潑藥,否則易引起大批死魚。潑藥後要觀察魚群動態,遇魚耐受不了而浮頭時,應立即加注新水進行搶救。此法的優點是,在體外用藥殺滅病原體較徹底,不須把魚從池塘捕起,減少勞動力,避免了因捕撈而引起的魚體損傷或過度緊張加重病情等,此法預防、治療均可使用。缺點是:用藥量較大,藥物的藥效受池水的溫度、pH值、生物量和有機質等因素的影響而較不穩定,此法需準確測算池水的體積,較麻煩,尤其是池塘的形狀不規則,池底高低不平的情況,如遇使用的藥物其安全濃度範圍較小時(如硫酸銅、硝酸亞汞等),用藥量稍為多算一點,就有可能引起魚類中毒,嚴重者造成池魚全部死亡。
3.浸洗法又稱洗浴法或藥浴法。將魚集中在較小容器、較高濃度藥液中進行短期強迫藥浴,以殺滅體外病原體。具體做法:在準備好的容器內裝入水,測算出體積,一次放入藥量,待藥物充分溶解後攪勻,測出水溫,然後將魚放入藥液中,記好時間。如果把魚裝入捆箱中,或是網箱飼養的情況下,可在網箱外圍用塑料膜包圍住,然後再根據箱中盛水量稱出藥量,並預先溶解後,均勻潑入箱中,記好時間。如果需浸洗時間超過半小時,最好應準備好充氧機,向容器內或箱中沖氣增氧。在整個浸洗過程中應觀察魚類活動情況,如發現魚類呼吸困難或有浮頭的跡象,即可提前把魚撈出或直接放回池中。此法可作預防和治療用。優點是用藥量少,且用量準確,不影響池中餌料生物的生長。缺點是,不能殺滅水中的病原體,並且,為了治病專門拉網,既麻煩又易損傷魚體,加重病情。所以此法一般作為轉池及運輸前後消毒用。在流水或換水方便的池塘,可採取降低水位。停止流水或減慢流速,全池遍灑藥液,藥浴一定時間後再恢復水位及流速,藥物濃度應比一般藥浴法低。
4.塗抹法 在魚體表患處塗抹較濃的藥液,以殺滅病原體。塗抹時魚頭向上,以防藥物流入鰓內引起中毒。此法的優點是:用藥量少、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缺點是:不能大批用藥。主要適用於親魚及個別外傷和局部炎症的治療。
5.浸漚法 此法只適用於中草藥防治魚病。具體做法是:將草藥捆紮成束,放在食場附近(上風處或池塘進水口等處)浸泡,利用泡出的藥汁擴散到全池,殺滅池水中及魚體表的病原體。 (二)體內用藥

即將藥物直接送入魚體,通過血液循環帶到魚身而發揮療效。此種給藥法有投餵法和注射法兩種。
1.投餵法又叫口服法。即將藥物混入或浸入到魚喜吃的餌料中,並拌以粘合劑,製成適口的藥餌投餵,殺滅魚體內的病原體。本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不把魚捕起,不接觸魚就可給藥,適用於魚病的預防和治療。但是,由於患病魚的病情不一,當病情重時,病魚已停止攝食或很少攝食,則達不到療效或無效。因此,口服給藥應在病魚攝食能力未停止之前進行,口服給藥的劑量,一般是按魚的總體重計算,在計算用藥量時,要把池中能攝食同一餌料的各種魚考慮在內。藥餌的製作也應根據魚的攝食習性不同而製作成不同性質的藥餌。常用的藥餌主要有浮性藥餌、沉性藥餌和糖化藥餌三種,前二種在魚病預防節中已介紹,糖化藥餌適用於中草藥藥餌。中草藥除可認真切碎煎汁做成以上兩種藥餌外,還可以用糖化法給藥,即用草藥與米糠或麩皮、玉米粉等混在一起,經過發酵後直接投喂,使原來魚不喜歡吃的草藥,經過糖化後,成為魚喜吃的餌料,提高了防治疾病的效果。
2.注射法 魚病防治常用的注射法有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注射工具用金屬連續注射器方便,劑量準確、快速,也可用普通醫用注射器。
1)肌肉注射 一般在背鰭基部,與魚體呈30°~40°的角度,向頭部方向進針。注射濃度根據魚體大小以不達到脊椎骨為度。藥物要選擇對肌肉組織沒有什麼影響的藥物。
2)腹腔注射 將針頭沿腹鰭內側基部斜向胸鰭方向進入,深度依魚的大小而定。
有的地區習慣用胸腔注射,從胸鰭內側基部插入,不過個體小的不適用此法。如技術熟練,用腹腔注射或胸腔注射法,藥液不易漏出,比肌肉注射效果好。但在注射前應瞭解內臟器官的位置,避免在注射時損傷內臟。
注射法較口服法進入魚體內的藥量準確,且吸收快、完全、療效好。但此法太麻煩,費工費時,故一般只在親魚或魚種人工注射疫苗時採用;當病魚數量不多,品種名貴時,也可採用此法治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