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鸠江区哪有保健的:黄骨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4:40
黄 颡 鱼 养 殖
黄颡鱼养殖发展趋势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属鲶形目,鮠科,地方名黄姑,黄腊丁,黄丫,是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沟渠等中的常见鱼类。该鱼具有肉质细嫩,肉尾鲜美,少肌间刺而深受消费者欢迎,常年市场价格每公斤20~30元。据分析,黄颡鱼每100克可食用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mg,磷504mg,含有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医学上认为黄颡鱼有消炎,镇痛的疗效。是近几年有很好养殖前景的优良品种,目前进入养殖的主要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等。
黄颡鱼养殖发展趋势特点
1.市场前景好
是大众消费水产品,近年来在两湖(湖南、湖北)和两江(江西、江苏)等地的消费量尤其大。四川消费量大,吃火锅,不需要太大,安徽喜欢规格大一些的,上海浙江市场也很好。
四川成都五钱即可上市;出口韩国和日本八钱起步到二两五钱;国内其它市场规格越大价格越高
2.周期短,规模化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受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应与各种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池塘、网箱养殖效果都很好。现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成为黄颡鱼的主产地。
广东池塘主养黄颡鱼已经有近8年历史,规模化池塘养殖从2004年始。在2006年就达到1万亩以上,到2008年养殖面积扩大到2.5-3万亩,饲料市场容量在3万吨以上,主要集中在南海、顺德、清远、新会等地, 仅在南海、顺德区域内养殖面积就有近万亩。北方省份也大规模养殖。安徽省刚刚起步,主养就是近几年。
3.黄颡鱼养殖中几大问题已经解决
一,苗种问题
1.人工催产      2.四川简化繁殖技术
二,体色问题
影响体色的因素主要是:饲料、水质
三,养殖模式与技术
混养    主养     饲料     防病
四,饲料问题
五,捕捞技术
自然水域中黄颡鱼----正常体色

人工养殖体色发灰色
千岛湖网箱中的成鱼(四两)

全椒县武岗官渡黄颡鱼

网箱养殖打样

鱼类着色剂在黄颡鱼上使用
野生的黄颡鱼具有亮丽的黄褐体色,但随着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类摄食天然饵料的机会越来越少,鱼类体色通常发生变化,而配合饲料本身类胡萝卜素含量低,造成养殖鱼类体表或肌肉色泽变差。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黄颡鱼体色呈青灰色,价格较消费者青睐的黄褐色黄颡鱼低,其商品价值受到影响。在黄颡鱼的养殖中,可以适当添加鱼类着色剂,在提高黄颡鱼体色的同时,也提升了黄颡鱼的价值。
一,着色剂的种类、来源和分布
一般来说,鱼类皮肤的色泽大多来自类胡萝卜素,它是一种从浅黄到深红色的脂溶性色素,包括两大类即叶红素类和叶黄素类。叶红素类呈红色或红黄色,有角黄素、虾青素、番茄红素、辣椒素等;叶黄素类呈浅黄色、黄色和橙黄色,有叶黄素、玉米黄质、隐黄素等。黄颡鱼体表显示出的黄褐色,也是这类色素在皮肤细胞中的综合反映。但黄颡鱼与其他水产动物一样,体内不能合成色素,其所需色素只能从饲料中得到。目前水产养殖中所需的着色剂主要有天然和化学合成两大类。
1.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是指一些富含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黄、红、紫色的动物及提取物。
(1)植物及提取物植物来源如玉米、胡萝卜、苜蓿粉、桔皮、松针粉、金盏花瓣粉、万寿菊等;
(2)微生物及提取物和螺旋藻及其提取物等。
微生物如酵母、光合细菌中的红螺菌、微型藻中的杜氏藻等。目前在鱼饲料中使用的着色剂主要有藻类(绿藻、螺旋藻和雨红球藻)、虾蟹类壳粉、植物提取物(辣椒红素)、微生物发酵产物(法夫酵母)和人工合成色素(虾青素)等,这些着色剂的功能物质都属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
(3)动物来源有糠虾、鳞虾、虾蟹废弃物等;国内外利用螺旋藻作为锦鲤和金鱼的着色
剂具有悠久的历史,例如用螺旋藻喂养观赏鱼,不论是红鲤型鱼还是非红鲤型鱼,体色都会变得鲜艳美丽,而且生长、繁殖能力明显增强。法夫酵母是发酵生产虾青素的优良菌种,用其对鱼体进行增色后,虾青素以酯化的形式沉积在金鱼体内。
2.化学合成色素 天然着色剂对观赏鱼着色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受来源和效果的限制,应用并不普及。因此,出现很多化学合成的替代物。迄今已知化学合成的类胡萝卜素衍生物有3OO多种。可用作着色剂的有B一阿朴一8’一胡萝卜素醛(BAC)、B一阿朴8’一胡萝卜素乙酸酯(BACE);柠黄素(CTx);斑蝥素(CHX)、B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蕈黄素、裸甲酮等。
二、着色剂在黄颡鱼养殖中的应用潜力大量的试验表明,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改善其皮肤和肌肉的颜色,提高观赏鱼类的观赏性,提高商品鱼的商品价值。在罗非鱼、大麻哈鱼、鲤鱼、蛳鱼、斑节对虾等的养殖过程中添加适量的虾青素、玉米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均能改善鱼的体色和肉质,增加色素在鱼的体表、皮肤、肌肉中的沉积量。
目前着色剂在黄颡鱼上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有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着色剂还有助于提高黄颡鱼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同时能极显著提高黄颡鱼肠蛋白酶活性,极显著提高胃、肠、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和显著提高肠、肝胰脏脂肪酶活性。
另有研究显示:饲料色素的添加对黄颡鱼的内脏比、肝体比无显著影响,但对鱼体肝胰脏中脂肪含量有~ 定的影响。饲料色素的添加对黄颡鱼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血清中S0D酶、溶菌酶活力和肝胰脏GPT活力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以确定,饲料中添加色素对黄颡鱼健康以及生理没有危害。
在胡子鲶的研究中发现,野生、半人工养殖、全人工养殖的胡子鲶皮肤中叶黄素含量分别为8.01、4.64和1.61毫克/千克鲜组织,肌肉中的叶黄素分别为2.06、1.83、O.96毫克/千克鲜组织。同时,结果表明,养殖与野生胡子鲶体色的差异主要来源于食物中叶黄素含量的不同,
在饲料中添加叶黄素类产品可有效改善养殖胡子鲶体色,叶黄素适宜添加量建议为10HD毫克/干克饲料(成鱼)或50毫克/千克饲料(鱼种)。胡子鲶与黄颡鱼均
是鲶科,生理结构较为相似,因此这个结果对于黄颡鱼饲料的色素添加量很有参考意义。
三、影响着色剂着色效果的因素
各种着色剂在对黄颡鱼的作用过程中,由于鱼体对不同浓度、不同种类的着色剂吸收能力有所差异,因此饲料中着色效果会因其肠壁对其吸收程度及利用率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同时也 当地的养殖环境及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和营养 子等的/f 同而有较大差异。因此养殖过程中各种着色剂在黄颡龟皮肤、肌肉中的沉积效果除与色素本身的特性和组成有关外,还与养殖水体及鱼体健康情况、在养殖过程中所用饵料的组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定范围内,鱼的体色鲜艳程度与饵料中添加的类胡萝卜素的量及投喂时间的长短呈正相关关系,但鱼体的色泽也并非始终随添加的色素量而加深,相反,如色素添加的量超过一定限度,鱼体肌肉中沉积的色素量增加会下降。在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黄颡鱼对于着色剂
的准确添加量,因此,如何使着色剂更合理地利用在黄颡龟的养殖中还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其他养殖过程中的一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及寄生虫病等均会降低黄颡鱼对饵料的摄食率,影响饵料中各种色素的消化和吸收利用情况,从而影响鱼体体内色素的沉积效果。养殖环境的水温、溶氧、pH值、浮游生物量及养殖过程中的投喂延续时间、养殖周期等也会影响色素的沉积率,影响色素在体表及肌肉中的沉积量,影响鱼体及肉质的色泽。
养殖模式多样化
在广东, 多为以养殖黄颡鱼为主,套养少量四大家鱼或其它名贵淡水鱼(如太阳鱼)的养殖模式。一般在5—6月份投放水花,通过一两个月标粗达到5-8厘米后,转入成鱼塘养殖,并开始投喂饲料,放养密度可达哦6千一2万尾/亩,到次年1—8月份出鱼。
1、高产技术水平
安徽一般亩产1000斤
四川一般2000斤
最高产量多少。
广东养殖10个月左右,大部分达到上市规格(0.2斤/尾)即可出鱼。养殖管理并不复杂,注意做好防缺氧工作和防虫工作。5-6月份寄生虫比较多,注意杀虫,黄颡鱼属底层鱼,平时多开增氧机。一般苗种成活率可以达到8O一90%,产量可达1 500—3000斤/亩,最高的可达6000斤/亩。
2、混养
在网围、池塘等主养四大家鱼的水面,或主养太阳鱼、虾、蟹、鳖等特种水产的池塘中,每亩套放尾10—20克重的黄颡鱼种150—200尾左右。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前提下,每亩可获尾重2-4两左右的商品黄颡鱼50斤左右。混养黄颡鱼不仅可减少与主养鱼争食争氧的小野杂鱼虾的数量,提高主养品种的产量,还可有效地控制家鱼的锚头鳋等寄生虫性疾病。
在浙江湖州地区,有以养殖白鱼为主混养黄颡鱼和养殖黄颡鱼为主混养白鱼的养殖模式,养殖效益比较稳定,养殖规模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3、网箱养殖
在水库及水源有保证的河道均可挂网箱养殖黄颡鱼。养殖密度更高,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少疾病、易管理,减少了塘租及电费等投入,注意控制好放养密度,防止出现缺氧等事故,养殖效益较池塘更为可观。
网箱养殖一般1()个月每平方米网箱面积可产l20-150斤左右的黄颡鱼(放苗时间同池塘养殖),苗花成活率约50%,3—4厘米的鱼种成活率可达80%以上,放养密度视鱼苗规格确定。
滁州网箱养殖

淮南网箱

淮南网箱养殖黄颡鱼食台

广东地区主要养殖模式养殖成本对比
养殖方式
池塘单养
池塘混养
网箱单养
单位产量
黄颡2000-3000斤/亩,杂鱼约60斤
黄颡鱼50斤/亩
120-150斤/平方
饲料成本(3元
3.9-5.4元/斤鱼
3.6-4.8元/斤鱼
塘租
600元/亩,0.2-0.3 /斤鱼
网箱30元/平方
0.2-0.25 /斤鱼
电费
0.2-0.3 /斤鱼

药物成本
200元/亩,0.2-0.,4 /斤鱼
0.1 /斤鱼
苗种
150元/亩0.2-0.,4 /斤鱼
0.2-0.,4 /斤鱼
斤鱼总成本
4.7-6.8元/斤鱼
4.1-5.6元/斤鱼
以9.5元/斤黄颡
亩产2000斤,亩利润5400-9600元
每亩增加利润500元左右
单位面积产120斤
单位面积网箱利润为460-640元
亩产3000斤,亩利润8100-14400元
单位面积产150斤
单位面积网箱利润为580-800元
说明
此种养殖效益核算的前提是养殖过程顺利,没有出现严
重病情、无大量死鱼说明 的情况。饲料系数取广东平均养殖水平、用品牌料的效果。但实际养殖过程
也出现1.8—2.4的饲料系数,多因养殖时间长达一年半甚至两年,或者饲料质量低劣所致
微孔增氧试验有潜力
河蟹养殖,虾类养殖使用效果很好,鱼类上也有典型例子,鱼类养殖的限制性因子是氧气。 氧气一通百通。
全雄黄颡鱼:雷声大,雨点小
业界普遍认为放养全雄黄颡鱼苗眈普通鱼苗生长快、产量高, 但以往主要是入I筛选来提高雄性率,在有科研人员用生物技术大规模生产全雄鱼苗。但调查后发现.该研究成果还没有得 大规模推广。今年要买全雄鱼苗 难 就一个字
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全雄性黄颡鱼的研究”,在武汉通过了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全雄黄颡鱼和超雄黄颡鱼的人工性逆转诱导技术,平均成活率高于60%,平均转性率高于95% ;建立了黄颡鱼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诱导率高于20%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离到4个黄颡鱼性别连锁特异DNA标记,并转化为SCAR标记,成功地应用于黄颡鱼YY超雄鱼与测交子代的性别鉴定;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超雄鱼繁育体系,年产YY超雄鱼达到7.8万尾;繁育全雄鱼苗规模已达1 400万尾,苗种雄性率高于99%,实现了规模化繁育全雄黄颡鱼,已推广到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