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万春未来规划图:从莫辛纳甘到卡拉什尼科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40:09

从莫辛纳甘到卡拉什尼科夫--浅析苏联主力轻武器发展思路

曾经运转69年的红色年轮在19年前的圣诞夜戛然而止,昔日令整个世界为之战栗的红色铁流也在仓库中被无尽的时间慢慢蚀去红色帝国最后的荣光。倒下的苏联,犹如一只死去的庞然巨兽,在轰然坠地之时发出的巨响犹然回荡在人类的耳畔。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了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诸多巨变。在军事方面上,过去的苏联给现在的世界留下的,除了"白杨",Su-27家族,S-300这些有形的实体之外,更为珍贵的遗产,恐怕就是苏联军事思想。在苏联的敌人看来,唯有研究透彻这些思想,才能彻底的把这只巨兽贴上封印;在苏联的留恋者看来,搞清楚这些思想的内涵,才称得上是对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过去式最好的纪念。

说到苏联的军事思想,就不得不提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理论,而提到大纵深理论之后,就必然会提到苏联的钢铁洪流。对于由几万辆装甲车辆组织起来的红色铁流,艾森豪威尔的一句话可谓是道破天机的经典:"当一半的苏联坦克开动后,这世界上将不再有力量能够阻止他们"。限于精力,见识和能力,笔者无意从全局角度分析苏联的军事思想,惟愿管中窥豹,从苏联主力轻武器的发展这一点见微知著,对苏联的主力轻武器发展思路进行简单而有限的分析。"

1.苏联主力轻武器发展简史

莫辛·纳甘的时代

莫辛·纳甘系列步枪,苏俄时期这种步枪由沙俄时期的四种基本型被简化为M1891/1930和M1938两种基本型

19世纪末,沙皇俄国为了更新步兵武器进行了广泛的招标,在这次招标中获选的即是集合了俄军军官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和比利时纳甘兄弟(Emil Nagant&Leon Nagant)设计的"1891年型三线步枪"(M1891)。为了使其符合各军兵种的需求,沙俄政府对其进行了若干改进,并以标准型的步兵步枪,龙骑兵步枪,哥萨克步枪以及M1907卡宾枪的形式对不同形式的部队进行了装备。

1917年的红色风暴之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这个政权保卫自身的斗争中,大量的莫辛纳甘步枪被缴获与使用。在政权稳定下来的20年代末,为了适应红军发展的需求,以M1891龙骑兵步枪为基础进行了改进,从而获得了莫辛纳甘家族中装备量最大的M1891/1930步枪。而后进一步进行改进,在M1891/1930的基础上派生了狙击型的莫辛纳甘,为适应骑兵等兵种的需要,又生产了M1938/44型卡宾枪。

在主力轻武器为莫辛·纳甘的时代,苏联军队每个步兵班的武器配置为1挺轻机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DP)和11支莫辛·纳甘步枪。受一战中堑壕战的影响,这一阶段苏联人还开展了对自动武器的研究(俄国在此方面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费德洛夫自动步枪,该枪在苏俄时期也有少量生产),包括PPD系列(PPD-34/38/40),西蒙诺夫的AVS-36自动步枪,托卡列夫的SVT-38/40半自动步枪等。但是在这一时期,这些自动武器仍然没有大规模装备。以PPD为例,主要的装备对象是苏联的内务部队以及少量的边防军。而关于自动火力的可靠程度,在苏军内部的大讨论中尚需要斯大林拍板。

波波沙的辉煌

明星武器波波沙在二战中被大量装备

苏芬战争之后,庞大的苏联红军竟然在与弱小的芬兰军队较量中以惨胜的结果结束了战斗,这引起了苏联军事界的震惊。步兵武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最典型改变的就是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开始出现在红军的战斗序列中。就影响来看,冲锋枪,特别是PPSh-41的装备直接影响了以后几十年苏联红军的主力轻武器格局。苏芬战争后,苏军开始进行整编,按照计划每个步兵班有两名步枪手装备半自动步枪(SVT-38/40),有两名冲锋枪手(装备PPD)。值得注意的是,原来在德国MP18冲锋枪基础上研发的PPD只有较小的25发弹匣,而苏芬战争之后,苏军开始进行供弹具的改造,出现了与索米M1931类似的71发弹鼓。这一特征,可以看作是苏联人在轻武器的发展上更加注重自身需求,特别是的火力的需求。为此不惜放弃了一定的可靠性(一般来说波波沙的71发弹鼓完全装满时常常会发生故障而导致不能正常连续射击,因此通常只装65发以下的子弹)。

若论二战中苏联的典型步兵武器,PPSh-41冲锋枪绝对会以高票当选。苦涩的苏芬战争之后,性能杰出的索米M1931让苏联人大开眼界。但索米精良的性能背后,隐藏的是繁琐而精密的加工。苏联人打算要一把苏联的索米,但没有打算照搬索米,甚至不那么繁琐的PPD也被砍掉:生产PPSh需要87个零件和7.3个工时,生产PPD则需要95个零件和13.7个工时。在前线对武器的强烈需求和后方熟练工人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参考了索米冲锋枪优点的波波沙采取了一条追求可靠耐用并且易于生产的路子。简单的开膛待击和自由枪机原理;大量使用冲压件和木质枪身,苏联人的选择简化了生产流程和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而这种简化型在PPS-43之上更是登峰造极:木托都被省略,改用冲压的折叠托;取消了PPSh-41的快慢机设定,进行了零件的进一步简化。大量的冲压件和焊接工艺的存在,才使得艰难困苦如列宁格勒,也能大量生产这样的武器来武装红军。

大大简化的PPS方便了生产与装备

大规模简化生产工艺,并使用非熟练工人进行生产的结果,固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性能的下降,但绝不是彻底的滑坡。相反,波波沙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给交战双方以深刻的印象。波波沙高达900rd/min的理论射速,在实战中表现的是在斯大林格勒废墟里短暂的交火中苏联人总能发射出更多的子弹,沉重的木制枪托让苏联人多了一种肉搏的打法,配合以同样沉重的弹鼓,更让高速射击中的冲锋枪保持了可以接受的精度。即使是挑剔的德国人,也开始觊觎这种斯拉夫的低劣武器,而务实的德国士兵则是直接从苏联士兵的尸体上摘下波波沙和苏联人对射。来自对手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波波沙的优秀性能在实战中光辉四射。

德军也使用缴获的波波沙作战

AK为王

二战末期出现的Stg44,作为世界上大规模应用的第一款突击步枪,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的作战模式下,对于步兵而言,战斗已经主要发生在400米以内的中近距离上。在这个距离上,莫辛纳甘的杀伤力过强,不仅弹药加重士兵的负担,而且过低的火力频率使得士兵难以应付迅速移动的摩托化/机械化敌军。以波波沙为代表的一类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火力频率足够,但是射程过短,杀伤力不足,特别是在200-400米之间的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火力空当。苏军迫切的需要新的武器来支持军队建设。

历史的车轮驶过二十世纪50年代,苏军新一代主要轻武器变成了由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主持设计的AK步枪。AK的简单可靠,坚固耐用,威力强大已经在世界的几乎各个角落都得到了验证,这里对此不再赘述,仅仅简单的说一下AK的发展历程。在AK的演化历史中,AK-47共有三型,其中I型采用了冲压工艺;II型改用铣削工艺;而III型则对铣削工艺进行了改进,减轻了整体重量。50年代中后期,卡拉什尼科夫在AK47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缺点进行改进,设计的AKM和AK-47相比,大量采用冲压焊接件,增设了斜形防跳器,将弯枪托更换为直枪托,还在击锤处增加了用来提高可靠性的击锤延迟体。70年代,随着小口径步枪的大行其道,AK也进化为AK-74。经历了将近50年的演化,AK已经从一款单一的突击步枪变化为一个系列完整的枪械家族,其演化产品包括通用机枪(PK),轻机枪(RPK),卡宾枪(AKS74U)等等,甚至连狙击枪SVD上也有AK的影子,在这个时代的红色阵营,AK为王。

2.从苏联主力轻武器发展分析苏联轻武器发展思想

叙述历史总是让人觉得乏味,但是在这段历史中,却包含着苏联轻武器发展思路的影子。苏联军方对莫辛·纳干的改进表现了苏军在数量上大规模装备的需求和使用上降低机械的精密程度,保证可靠性和易操作维护性的特点。]shjcraO\

沙俄时期,军方在开发出标准型的步兵步枪之后又为此专门开发出两种供骑兵使用的步枪(带刺刀的龙骑兵型和不带刺刀的哥萨克型),又在1907年开发了供炮兵等兵种使用的M1907卡宾枪。而苏联政府上台之后直接对这名目繁多的各种步枪一刀切,以龙骑兵型步枪为基础开发了M1891/1930步枪,这个过程,和二战前德国人直接采用卡宾型的毛瑟98k作为军队的统一配置相仿,都具有装备生产的简约性。而在M1891/1930的发展中又有I型和II型两种。后者与前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机匣的外形由原来的六角形改为圆形,进一步的简化了生产。即使是需要采用更加短小的步枪,也是简简单单的只采用了M1938/44型卡宾枪作为包括骑兵,炮兵等兵种在内的配置步枪。在装备上简单明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生产和训练所用。这就为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苏芬战争之前,苏军内部对于以AVS-36和SVT-38/40为代表的自动火力取舍的争论,正显示出苏联人对武器可靠性和大规模装备的需求的惯性之强烈,以至于非要让斯大林出面才能够使得自动武器在军队中开始实验性的装备。

在莫辛·纳干为主力步兵装备的情况下,红军的步兵班编制又是如何的呢?之前已经提到,在30年代,苏联红军的编制中每个步兵班均为1挺轻机枪(DP)配11支步枪。而红军步兵普遍的火力支援也就是苏制的马克沁重机枪和82mm迫击炮。这样的火力配置显然不能够满足苏军作战的需求,特别是近战的需求。因此自动武器的试验品--PPD系列、SVT和AVS等武器开始少量出现在红军的序列中。但此时的自动武器装备量远远不能和卫国战争时期同类武器的装备量相比,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战争尚未降临到苏联人的头上,一切关于新型武器都处于摸索与实验阶段的原因。苏芬战争之后苏联人立刻开始转变思路,对火力的要求一下子被大大提高。

以莫辛·纳甘为主的轻武器难以满足苏联军队对火力的要求

当索米M1931这个比PPD优秀的多的冲锋枪范本出现在苏联人的面前之时,苏联人量体裁衣,将索米苏维埃化后纳为己用,也就是PPSh-41。简单的自由枪机原理保证了工厂的易于生产和士兵的容易操作;大量的冲压件和简单实用的木制枪托更是将这种易生产性推向高潮。易生产易操作使得波波沙在整个二战中的产量达到了惊人的600万把。红军战士挎着波波沙,搭乘着T-34向德军冲锋的英勇画面也成为了二战中经典而残酷的镜头。可以说,波波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莫辛·纳干的火力劣势(特别是面对德国人广泛装备的MG-34/42机枪,更加广泛的MP-38/40冲锋枪,和后来出现的Stg44突击步枪)。

细究波波沙的传奇,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1.波波沙的弹鼓生产工艺很是繁琐,生产一个弹鼓所用的时间都可以生产出一把波波沙,但弹鼓始终被苏联军方采用。2.PPS-43的生产,较PPSh-41来说应当更为简洁,但苏军的主流冲锋枪仍然是PPSh-41,PPS虽然也获得了红军战士的广泛好评,但是并未取代波波沙的位置。能够解释这两个问题的唯一说法就是,PPSh-41的71发大弹鼓满足了苏联军方对火力的狂热追求。惊人的高射速和大容量的弹鼓,是短兵相接中苏联人取胜之道。在斯大林格勒街头的废墟中,谁能在交火的那几秒钟内向敌人喷射出更多的子弹,谁就是胜利者。波波沙的简单制造,使用容易和火力强悍使苏联人获取了轻武器上的一定优势,也达到了那个时期苏联轻武器在火力,装备和制造上达到的平衡。苏联人把这种火力优势在搭载在坦克上向敌群冲锋的"坦克步兵"上表现的更为极致,所有乘员清一色都是波波沙,在敌人的火网中存活下来的战士,喷射的火焰将毁灭全部的残敌。这一阶段苏联人为了加强火力,甚至把冲锋枪手集合起来形成蔚为壮观的自动枪连/营,苏联人对火力的痴迷可见一斑。

波波沙代表的是苏军对火力的要求

实际上在此时我们已经可以对苏联人在步兵武器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做出定论,那就是在生产上方便,能够快速进行大规模生产;在使用上方便,容易训练也容易掌握。同时,这样的武器还需要具备高强度的火力,能够满足苏联人所固有的"打击欲"。

不过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们再看一下战后崛起的AK家族。在生产的简约性上,从AK-47的I,II,III型的改进,到AKM可以算作一个演化步骤,这个步骤体现的是苏联人在生产中追求简单化的思路。仔细看一下AKM与AK-47的变化,提高精度的措施只有由弯枪托改为直枪托;在枪口增设防跳器和增加护木凹槽,而为了方便生产,却对枪支由铣削转化为冲压,并辅以大量的焊接工艺。

在"使用上方便"上,AKM的击锤延迟体将苏联人这种保证可靠性的想法毕露无遗:在AK-47已经在各种残酷的破坏实验中证实其可靠性之后,为了保证击锤不会提前击发,苏联人特意设计了这种对降低射速作用不大的击锤延迟体。这小小的部件让卡拉什尼科夫步枪即使是使用锈蚀了底火的过期枪弹也能毫无问题的运作,在越南的丛林和中东的沙漠中,AK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而卡拉什尼科夫枪族的诞生和壮大更体现了苏联人使用上方便的想法。AK-74之所以中选的一条关键理由就是与苏军装备的AKM具有53%的零件通用性,使用和训练方法也基本相同。至于卡拉什尼科夫的机枪系列,更是因为高通用性而受到苏联人的欢迎。

火力方面,使用了7.62*43mm子弹的AK解决了困扰苏联人的中近距离上火力不足的问题。卡拉什尼科夫枪族固然具有先天的精度不足的缺点,尤其是在连射中精度不足的现象尤其明显,但苏联人直到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碰了钉子之后才考虑以提高精度为主导的"阿巴甘"计划(该计划诞生了AEK-91和AN-94)。在AK的火力面前,苏联军方的偏袒不是没有考虑的,因为比起"百发百中"的精度来说,苏联军方更想要的是火力,是单位时间内能够将尽可能多的弹药投射到敌人头上的能力。而AK很好的契合了苏联人的需求。许多苏联老兵,特别是打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都表示他们接敌时第一要务乃是将手里的AK调成全自动模式,喷射出全部的子弹后下一个弹匣再根据敌情,考虑是否采用半自动射击以歼灭残敌,或是继续全自动射击以压制火力。而越南游击队更是在丛林中用高速喷溅着的AK子弹向来不及反应的美国人宣告了丛林战士的出现和消失。这也许就是AK系列最为标准而实用的打法,也是苏联人在心中对火力深深向往的表露。

在苏联和越南,AK常用全自动模式进行压制

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苏联人主力轻武器发展思路的情况下,不妨再对苏联单兵装备历程中两个有趣的现象:"半自动缺失"和西方意义上的狙击步枪的缺失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来更好的佐证北极熊的思维特征。

3.苏联的"半自动缺失"和狙击步枪的缺失

"半自动缺失"是我个人对苏联对半自动武器的"忽视"这一现象的一种称谓,这表现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二战前及二战过程中。这一时期,美国开始发展半自动步枪,其代表为M1加兰德以及M1卡宾枪,作为步兵的主力装备。而德国人也奋起直追,开发了G43、FG42等一系列半自动枪械,试图用来代替毛瑟98k作为步兵主力武器(当然这一努力由于更符合战场需要的Stg44出现而不如美国人的半自动化努力那么明显)。第二个时期则是在50年代。这一时期,苏美两大集团分道扬镳,美国人一度根据二战经验和自己的喜好,纠集北约集团使用,以7.62*51mmNATO弹作为主力步枪弹,由此开发的M-14,FAL,G3等枪支由于后坐力过大而在使用中更多的采用半自动射击的方式,而苏联人强调高射速高火力,发展出AK系列,所以在这一阶段,苏联人的半自动射击方式,也是"缺失"的。

而事实上,在苏联的枪械发展史上,这两个时期都曾经出现过相当优秀的半自动步枪,分别是二战前的SVT-40和战后的SKS-45,这两款枪也都受到了好评。但是这些有望问鼎主力轻武器的兵器都没能成为苏联步兵的支柱:前者主要装备于海军陆战队和少量的狙击手;后者则"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以56式半自动步枪之名,一度成为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而苏联自己却对这两款枪热度不佳。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SVT-40固然优秀,但它面临的战争局势迫使苏联军方进一步强化自己易生产易使用强火力的思维,而SVT-40本身的过于精密使其不利于生产,更不利于大量装备(大多数训练不足的苏联步兵很难有效保养这种精密枪械,常因为水、沙的渗入而导致枪机无法正常工作,而军事素质较高的海军陆战队和缴获该枪的德军则能够有效地对枪支进行保养)。这样看来,SVT-40触及的痛处,恰恰是苏联人对可靠性和生产方便的要求。

SVT的复杂使其不被苏联普通部队接收,反而其优秀性能为德国人所欣赏

而SKS-45则更是生不逢时:PPSh-41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给人的深刻印象和机械化战争的现实需求使得苏联人在战争中需要一款能够提供强大火力,至少是高射速的武器作为基础装备,在火力明显强出SKS-45的AK面前,SKS没有任何说话的份。火力为王的作战需求面前,SKS黯然失色。

SKS由于火力不足而不受苏军欣赏,而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如果进一步深究苏联人的军事思想,我们也可以对苏联军队始终没有一款严格意义上的狙击步枪这一奇怪现象作出解释。在火力至上的指导下,苏联步兵的火力对于一般敌人来说绰绰有余(AK的强火力已是众所周知,更枉论GP-25榴弹发射器,AGS-17自动榴弹发射器等等重杀伤道具也被充实到部队基层,这些武器与AK一起实现了班组的火力密切配合),但是毕竟在精度上存在缺憾。因此苏联人考虑的就是在火力优先的基础上如何能够实现精确打击,因此,半自动的,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精度而又不失火力的SVD出现在苏联武装力量的编制之中。SVD本身就是充当班组精确武器,弥补步兵班主力武器精度不够的现象而出现的。既需要大量装备,又需要容易操作,因而精度上比西方狙击步枪有一定欠缺理所当然。

SVD更接近于班组支援武器,提供给班组内的精确射手

4.总结:苏联的轻武器发展思路

综上,苏联军方对轻武器的要求是:1.火力强悍,可靠性高2.便于生产制造3.便于装备训练。见微知著,从苏联军方对轻武器的要求看得出,苏军崇尚的是大规模的,强度极高的全面战争,因为只有在这种战争的前提下才会有大量的人员消耗,从而需要大量训练不足补充兵,轻武器的这般发展是为了保证这些训练不足的士兵与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有着相近的战斗力。这也是和大纵深理论,以及苏联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决战思想一脉相承的。另外,强调火力体现了苏军"先发制人""斧头理论"。作为辅助装甲力量撕开敌军防线,直捣黄龙的苏军步兵,也需要具备相当的火力才能够对敌人实现重大打击,一击必杀。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相当雄壮的打法和作战思路,但是这也造成了苏联军队的过度庞大,而小规模的部队精干不足,也算是对以后苏联的崩溃埋下了隐患。而在这样的军事思想以及战争发展的共同影响下,苏联人也选择了这样的一种轻武器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