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汤沟镇领导:求一篇三百字郑板桥(竹石图)国画作品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6:22:02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特殊人物,思想非常活跃,诗、书、画的造诣很高。绘画方面,擅长竹、石、兰,取法陈淳徐渭石涛、高其佩诸人,而自成家法。他主张学古而不能泥古,要有独创性,还提出了“胸有成竹”的观点,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三段论,虽是讲画竹,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指出了艺术作品不仅源于生活,而且要高于生活,要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他的这些艺术观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在扬州画派中郑燮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将视角投向更广阔民众。他云“我想天地间第一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吾辈读书人。。。一挥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使得郑燮的绘画在题材和选样风格上改变。绘画思想上的求新,突出思想个性解放产生巨大影响,他将中国画的画,诗,书,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作品尤爱兰,竹,石因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与他的人格精神情操相结合,最能表现其思想,借以绘画书写胸中之“逸气”“喜气”“怒气”“沉闷之气”,由此可见他在绘画中所表现的异端特征也是对封建摹古派绘画的叛逆。 

郑板桥“诗词皆别调”,对人民的疾苦给予深切的同情。他独创的“六分半书”,构想奇异,以画法入书法,掺入行草隶篆等书体,形成隶楷参半,如“乱石铺街”的板桥体。所画兰、竹、石,脱尽时习,铁画银钩,笔力健劲。间画山水、花果、鱼虫,“亦非凡手所能”。其印章古朴生动,意趣盎然。人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其三绝之中又达到了“三真”境界:“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故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均有崇高地位 

郑燮画风简瘦清癯,笔墨细劲潇洒,纵恣奇峭,意境清新秀雅。郑燮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其画风对“海派”及现代齐白石等人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郑燮的画上,常常述及石涛:“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对于石涛的竹,他题到“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郑燮在画竹上颇受石涛的影响,如笔墨的奇变,结构的怪诞,神采的飞扬以及书画的融合等等。

    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至于画面题跋的独特书体,则于隶书间极为随意地融入了篆、隶、行、楷笔姿笔意,由此他自己将他的书体称为“六分半书”,可谓一代高人,也是一代狂人。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则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也是因为这点,他的绘画在那一时颇受士大夫,平民所喜爱。同样也是后人伪赝品最多的一位。

    对于一件收藏本身就是历史于艺术的结合,郑燮绘画艺术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然而赝品意不及其数,清中叶后板桥书画赝品成灾《自怡悦斋书画录·郑板桥墨竹》云:“近日板桥赝本,不计其数,此是真迹,颇有生动之趣。”又《丁亥烬遗录·竹石吊轴》数十年来所见先生书画,不下百余件,真迹不过十之二,板桥书画赝品连一些所谓鉴定家及研究者也认假成真,致使鱼目混珠比如日本松涛美术馆1987~1988年举办中国墨竹特别展中九幅署名板桥作品全是赝品。板桥斋他的《诗抄·后刻诗序》中云:“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但赝品还是层出不穷。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2-25 00:49
可以拿他的一幅画解析欣赏吗???麻烦了 谢谢...!!!
团队的补充   2011-02-25 01:02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这幅《竹石图》,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