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剧院地铁哪站下:求职,读职高也许更划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1:34
2007年06月06日 10:27:51  来源:沈阳网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窗体顶端
【Email推荐:

窗体底端
许多大龄学生重回中职学校学技术。王晓辉摄影
6月5日上午,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和平校区操场上,学生技能大比武正在紧张进行。细观选手年龄,有的十六七岁,稚气未脱,有的二十多岁,成熟老到,而他们却同为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学生回炉职高不再是新闻
23岁的金玉珠为记者揭开了谜底。在他所在的学分制实验班里,有初中毕业生,也有高中甚至是大学毕业生,他本人原是某高校体育专业的专科毕业生。从大学毕业到重读职高,图啥呢?金玉珠回答得干脆:为了找份好工作呗。
市教育专家、市汽车工程学校校长陈丽彬告诉记者,普通高中甚至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工作,重回中职学校学技术如今已不再是新鲜事了。
读职高对有些学生更划算
马金来去年从新民高中分校毕业,高考成绩不足400分的他被北京一所民办高校录取为本科生,但最终他放弃了。母亲王淑春给他算了一笔账:在北京4年学费及其他花销要10万元,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还是未知数。而读目前的职高,学费只有6000元,学习一年技术后,第二年就到企业顶岗见习,而且也有收入了。由于学校和企业实行订单培养,将来也不会为工作发愁。
读大学是马金来从小的理想,普高毕业不上大学重返职高,他也曾有过顾虑。“不过现在我想通了,还是趁年轻学一门过硬技术,毕业后不愁找工作。毕竟大学文凭以后还有机会读。”马金来笑着告诉记者,他班上38名同学中,像他这样的高中毕业生就有8名。
职高更适合一般学生
在比武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观战的家长,发现家长为孩子将来的选择更趋理智,考大学不再是惟一的目标。王文革女士的儿子是市100中学初三一班应届毕业生,两次模拟考试成绩均为400多分。“这个成绩即使读普高,将来也很难考上好大学,还是学门汽车实用技术实用。”王女士说,在儿子班级里,许多同学都表示要读职高。 (记者 李明欣 实习生 张奇玥)
与中职学生谈就业指导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    更新时间:2008-11-27    文章录入:涉外中心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总有人认为中专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重要,我想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懵懵懂懂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中专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我们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很没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觉得这个单位很好,他亦认为不错,别人说那个单位很差,他亦认为不行,患得患失,手忙脚乱,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人,一个掌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择业的方向,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因此他们在择业中,就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机会虽然很少,但他却能抓得很准很稳。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他就能很清楚各个单位的经济构架及其发展状况,能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有效的判断。这样他们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单位,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最后我们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致意参加面试,原本准备充分,有条不紊,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顿时心理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好端端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给泡汤了。中专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绝不能一味高挑。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认识一下,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矛盾等直接影响中专学生就业。所以加强对中专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的探讨,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体系,建立有效的职业辅导支持系统等都是解决中专学生就业的有效办法。
最后,面对中专学生就业的问题,我想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帮助中专学生消除就业心理障碍,顺利就业,健康成长
中国人才培养失衡 中职就业形势强于大学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5    更新时间:2008-11-28    文章录入:涉外中心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2006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今天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大家心知肚明,无法当期就业不过是失业的一个美好说法
根据经济学基本常识,与高速经济发展向同步的,大学生应该供不应求才对,为什么反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与大学生就业难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专、高职、职高学生的就业却相当吃香据报道,中等职高生就业率达9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真的是大学教育过剩了吗?
社会人才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60%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中专职高学生供不应求,其实就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社会人才结构失衡。
失业与就业,本质上是劳动力市场各类人才供求的表现。当“供不应求”时,就会出现人才抢手的现象;当“供大于求”时,社会就会存在失业现象,当“供远大于求”时,失业现象就更为明显。据教育部统计,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34万人,2002年37万人,2003年52万人,2004年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4万人。
人才结构失衡,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上,从当前存在的很大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也能够得到佐证。很多原本仅需中等人才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时必然会同时关心两个要素:一是劳动力的成本:二是劳动力能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通过追求劳动力的成本收益最大化就能够保证利润实现最大化。促使企业倾向于雇佣高质量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就是高质量工人的成本收益率高于低质量工人的成本收益率。只要高质量劳动力与低质量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之比小于他们之间的产量之比,企业就可能会采取“人才高消费”战略。现在大学生就业找1000元的工作,职高生也是1000元的工作,也就是说,多投资了4年的光阴和大量资金的大学生,如果在市场上的价格(薪资)和职高学生一样,企业为什么不选用接受了更多教育的大学生呢?
另一方面,尽管中职人才就业受到企业人才高消费的影响,被大学生抢占了部分工作岗位,但目前其就业形势仍大大强于大学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我国人才结构的失衡的严重性。
中国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通常而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呈金字塔形状的。通俗的说,就是对初级人才的需求数量要高于中级人才,对中级人才的需求数量要高于高级人才。如果人才结构不合理,那么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就业不均衡现象:部分难就业,部分极抢手。
在一般的比较分析中,接受不同级别教育人的数量大致可以代表各级人才的数量,即教育人才结构大致可以代表社会人才供给结构。
我国目前人均GDP刚突破1000美元,处于刚刚进入增长阶段的过程中。从教育情况来看,已经呈现出较大的结构失衡现象。
以四川为例,根据四川省相关统计部门数据,四川大学毕业生从2000年的4万人扩张到2004年的10万人,年均增幅达56.5%,与此相对应的是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数一直徘徊在7.5万,而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却从2000年的6万人降到2004年的4.5万人。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中职学生中有相当大比例(约66%)其学习目的是考大学。也就是说,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学生仅占1/3,即实际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人才数量仅有2.5万人。
从全国范围来看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招生655.66万人,高等教育招生504.46万人。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意愿就业比例,中职人才供给数量仍远远低于大学生人才供给数量。
教育失衡导致了人才供给失衡,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
传统成才观是导致人才结构失衡的主要因素
与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处于大致增长阶段人才结构相比较,我国的人才失衡情况尤为突出,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课题组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的实地调研,并在全国40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我国高技能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却十分明显:高技能人才总数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高级工达35%以上。
根据国外经验,处于这一阶段,政府大力加强中职人才教育,加强中职教育投入,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德国、瑞士、日本等国也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教育政策,培养了大批适合社会需求的中职人才。他们在增长阶段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类似我国的这种就业严重冷热不均的现象:本科、硕士成堆,钳工、技工难求,“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
一方面中职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人们却不愿意去读中职。大学生就业难,但甚至是读中职的学生,也有大半是将中职作为一个考大学的跳板。在当前毕业后实际收入差不多,而读大学还要多付出资金和时间的成本,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传统习惯中对“成才”的认识——高学历密切相关。2006年,海南省省职业教育调查队做了一个调查,在向中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发放的2568份调查问卷统计中,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人才的不到36%。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只有送子女读高中上大学,当国家公务员或当企业白领才算是人才,否则就是“读书无用”。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06年初做了一个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中职是大多数人迫不得已的选择。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普高是人们选择中职教育的最主要原因。
这给社会造成的认识就是,读中职的人是一批在竞争中落败的学生。对于看重“面子”的国人来说,读中职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他们的心里,仍然希望中职能够起到部分“普高”教育的结果,超过60%的公众中职毕业后的首选是高考,其不仅是希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自身素质,家长还存在一定的挽回一些“面子”的想法。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长期存在着的重学轻技的传统。在传统观念中,技术工人即便是再高级,仍然不过是个“工人”,而不是“干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中国仍然根深蒂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高学历等于高能力,等于成才的观念仍牢不可破。
有关部门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结果显示,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四川省总工会不久前进行的一份抽样调查也显示,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不愿意当工人”。在上海 一些地方,一些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进职业性学校,只不过是把职业学校当作孩子临时找不到工作时的“托儿所”。
高学历才是成才这一传统成才观,不仅在老百姓心中,各级政府的表现也不断强化着这一概念。
全社会对中职人才存在偏见,也可以从国家和各地公务员的招考要求中略窥一斑。几乎所有的公务员招考,不论其岗位如何,工作内容是什么,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甚至有的要求“研究生以上”;中职学生根本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这也在无形中印证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格言。
从政府来看,长期以来,升高中、上大学成了不少地方政府评价教育好坏的惟一标准,升学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而职业教育被视为无足轻重。高考时,全社会关注,电视报道,警车开道;录取后,高考状元等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这无形中加强和印证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等于成才的认识。
从国家投入来看,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也发布了不少文件,温家宝总理也表示中央十一五期间将投100亿支持职教。但从总体来看,而相比高等教育,国家在中职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不足。根据200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减小,每年的增加额只有区区几个亿。中职成为小学以上各学级中投入总量最小、比重最低、增长最慢的学级。2002年生均国家投入只有2021元。对技工学校的投入更少,153万在校学生中,只有1/3的学生享受国家投入。
从地方教育资金投入来看,根据海南省的调查,近几年来,有的市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有的市县把上级部门投入的职教资金转给普教;有的市县在职业学校暂时遇到招生困难时把职校改为普通教育学校;有的市县没有把职业学校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甚至没有把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列入升学计划
社会的需要与职业的选择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15    更新时间:2008-11-26    文章录入:涉外中心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中职学生对职业的确定,主要从个人利益、前途和兴趣爱好出发,呈现出从社会价值型向个人价值型转变的趋势。然而中职学生的择业与现实存在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滞后、创业意识较差、理想与现实错位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及身心特点顺利就业、升学,并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得到发展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就业的基本特征。中职学生在就业前应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
一、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中职学生在入学时通过职业指导应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把个人的未来自觉地融入社会需要、社会发展之中。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主动适应职业要求,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个人特性与职业需要之间的关系,自觉地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挖掘潜能,主动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就业竞争中达到预定的目标。
就业如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个由低向高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是分阶段由低级向高级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大家知道,在高级的课堂教学也培养不出实用型技术人才,任何技术的获得必须来自实践的积累,初级到中高级技术能力的掌握和技术职称的取得,要通过3-5年或更长时间实践锻炼。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标准,是职业技术学校无法实现的,只能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初级阶段的就业是中职学生择业的第一步,是步入社会生存、生活的起点,是向理想的工作岗位就业积蓄能量的阶段;高级阶段的就业是中职生知识能力扩展,自身发展阶段。很多同学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多数在第一次就业时都不会得到实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是中职生走出校门时的能力定位,而是多年后理论与实践经验积淀的升华。中职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更踏实、更自信地实现就业。
二、了解社会,了解自已。
按当前社会的就业机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一种人才资源最终是将进入人才市场,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人人平等,谁输谁赢,谁胜谁汰,是个体间综合素质的竞争;实力来源于在校期间的全部努力。中职学生应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己,要珍惜在校生活,挖掘潜能、完善自我、设计未来、奋发图强,主动适应即将从事的职业,适应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
当前中职学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批量转移,二是大专院校毕业的竞争。据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要比2006年多800多万。相对而言,中职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无太大竞争优势。三是城市下岗和无岗人员的再就业。这些都给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非常大的冲击。有的学生择业时,认为岗位必须与自己身份相符,待遇要与自己名声相配,工作环境要优越怡人等。自我定位过高--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因此总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还有一些同学以理想和目标都不能如愿的理由,又不愿从最基础、最低层、最现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做起,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态。有的同学在家庭压力和自己不心甘的矛盾心理下,总想通过找一个让大家羡慕的理想职业,体现自己的力量与自身价值,造成盲目攀比。这些观念为中职生就业提高了心理门槛,造成就业时挑三拣四。中职毕业生就业前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庭条件进行求职、就业、升学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切记不要盲目攀比,盲目乐观,不切实际,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另外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兴趣、性格、个人能力、专业对口在选择职业中的作用,必然适得其反。按现在社会人才的需要,只有终身不变的知识更新与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终身不变的职业。第一,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既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更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得到强化。第二,性格是可以完善的。一些职业对从业者性格有特殊要求,性格有许多"天生"的成分,但却并非一成不变。第三,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不论是专业能力,还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既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也可以在职业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强化。第四,专业对口在以后的就业中是可以实现的。在第一次就业的时候,也许不是专业对口,但积累的工作方法和社会经验应该说是一种能力的积累,社会能力又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就业中,智商助他们入门,而情商将助他们成功。在中国的成功人士中,很多人成就的事业就和原来所学的专业不一样。毕业生择业时应做到知己知彼、权衡利弊,又要不失时机,抓住转折机遇。
三、要有"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观念
"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平等、公平的相互选择,双方都有选择的自由。正确地认识并主动适应"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努力把握一定择业技巧,有竞争的意识,方能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毕业生就业安置中,用人单位选择面的增加和中职毕业生存在的眼高手低形成了用人单位缺少乘龙快婿,中职毕业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婆家"的两难境地,社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自然让许多毕业生面临潜在的失业危险。 我校在每届的毕业生安置中都有一部分同学安置到生活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好的品牌企业工作,但有的同学因为个人原因(如身材矮小、有传染病、学习成绩不好、品行表现差、综合素质差等)只能到条件一般的企业工作。这就造成有极少数学生对就业安置不满意。这些同学应该反思一下你向往的企业为什么就不录用你呢?你为什么就竞争不上呢?另外有的同学同在一个企业工作,通过企业内部的竞争,个人综合素质好的分到了好的部门和好的岗位,也造成了一些同学心理的不平衡,不安心工作。其实现在的就业就是竞争、挑战、风险、机遇并存。面对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个人条件稍差的同学应暂时降低就业的期望值,不要怨声载道。只有不断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自身的目标。现代的用人机制使一个人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中职学生应清楚劳动力市场及其运作机制,树立竞争上岗、多次就业的观念。还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精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成绩的同时,更看重人品,即先学会做人,才能够做事。还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道德观念以及个人特长等等。个人的综合素质将决定是否被聘用。
四、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创业精神
中职毕业生在就业中,一是要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又能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弥补自己的短处,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端正择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
联想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招聘经理介绍,他们主要从价值理念、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潜力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而在三者中知识结构和技能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磨炼得到提高,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态度、理念和做事的习惯,更注重应聘者的创造性和发展潜力。自信的精神风貌、易于沟通的特质和团队精神也是联想选人的参考标准。力争达到优才优用,适才适用。从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用人原则。
搞建设、干事业、谋发展,离不开创业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也很有利于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历史经验证明,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不思进取,贪图安逸,都不可能发展和进步;惟有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才能自立自强,兴旺发达。另外潜能是可以挖掘的,每个人都具有未被发现的潜能,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受到压抑的青年人,可能具有更多的潜能。这些青年人进入职业学校以后,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合适的环境,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创业途径、升学、角色转换等都可以得到发挥。通过中等职业技术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成功的中小企业家。
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中职学生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开拓创业的知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培养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又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勇敢地迎接选择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
对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54    更新时间:2008-11-25    文章录入:涉外中心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对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才的需求条件的提高以及我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毕业生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实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职校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个就业问题,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前途。然而,在市场就业的格局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实行自主择业,这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在职校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涉及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国家社会政治稳定、涉及到学校教育改革及其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就自己多年做毕业班班主任及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积极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职业素质。
首先,职校应长期开设就业指导课。新生一入学时,学校就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学生能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在入学教育阶段中,首先向学生作专业介绍,组织学生到对口单位参观访问,亲身感受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在对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用人需求进行调查的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历届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
其次,要由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任课。作为一线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充分运用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为求职者确定适合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而事实上,就业指导工作常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学常识,但实践经验少,难免理论与现实脱节。因此,学校应通过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定期参与企业的招聘活动等方法促使教师积极上进、努力求新增加实践经验,为培养高水平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提供充分的条件。
再次,职业学校应校企联合,结合市场办学,突出重点专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进一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职业学校应经常性地聘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就业市场调查和对外就业联系,向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同时协助组织学生与本市大中型企业座谈会,加强校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二、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并举,进行学业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专业学习是为就业服务,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立足于社会。让学生懂得“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了解多能,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以适应广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为提高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在各学科教学和实践中应注重渗透职业指导内容,学校科任老师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责任,都要掌握职业指导的基本技能,以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素质。
我校实行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程由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对在校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一年级重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关系,热爱专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学刻苦地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二年级重点找准差距,即所学得专业知识同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严、从难要求,培养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能力,争取有特色、有绝招、一专多能;三年级则突出择业谋职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收集、处理、利用招聘信息的方法;向社会积极推销自己的技巧;做好面试准备,赢得理解、信任、被录用的策略等。分阶段,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掌握了求职就业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并举,学生的就业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三、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进行择业指导。
1、职校生就业难,难在观念未转变。学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意识的误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因此,职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社会发展走向,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看待就业机会。在以前“分配工作”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仍不能体会到就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因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职校生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就业难的现状。当然也不能过分看待这个问题,出现“反正找工作难,算了,不找了”的错误认识,失去就业的积极性。学校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应“动态”就业,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式既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整,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就业思路和视野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把就业的思路和视野由公有制企业、事业、机关扩展到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甚至个体。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应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首先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以满足一个主要条件为主,其余不可过分强求。要从自己的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恰当的岗位。在工作一段时间或若干年后,随着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加上新兴产业的形成,技术的不断更新,服务的不断延伸等因素,会创造出大批新的就业岗位。到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2、引导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在就业追求上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青人,都想找一个理想的单位。假如就业时有选择机会,我们当然要选择方方面面都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多数时候,我们是处于被选择的尴尬境地。刚步入社会的职校生必定还显得比较稚嫩,这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积累,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我们的口号是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把眼前的工作视之为理想岗位的“阶梯”。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步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铺垫作用的,这话值得寻味。正如一位用人单位的老板所说,每个成功者都会走过“从奴隶到将军”的历程。笔者不断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3、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现在,有些学生在择业上处于被动状态表现为择业时没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大多根据教师或父母的意见决定,这是一种“等待型”的择业心理。有些学生在择业时虽比较主动,但存在心理障碍,往往也不能进行正确选择。如:有的学生在择业时,偏重于考虑所选职业或专业是否有“实惠”,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功利型”的择业心理;有的学生在择业时则偏重于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强调要选择那些使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职业或专业,这种表现实际是一种“志趣型”的择业心理。有这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虽然在择业时处于较主动的状态,但由于择业动机偏重于某一方面,在实际选择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某些片面,有可能影响学生全面、正确地考虑择业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应该注重择业心理辅导,树立竞争就业意识,在就业心理上由自卑型向自信型转变,由消极向积极转变。由于整个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职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确实对他们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坐、等、靠”的消极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到人才、劳务市场去叩开招聘单位的大门,并组织毕业班学生到劳务市场竞争应聘。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竞争实力。
四、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
1、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职业咨询、就业服务。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才能掌握就业主动权。因此,学校应建立就业信息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网上查询信息等服务。
2、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在就业指导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专业的就业方向一无所知;填写个人简历,对工作经历这一项无从下手;临近毕业,却有很多课程等待补考等等。这些情况毫无疑问对本就就业困难的职校生而言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业信息咨询中心要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培养职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了解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树立正确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高年级和毕业班侧重培养职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3、畅通就业渠道,为毕业生谋职就业铺路搭桥。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及互联网上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们来说是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了作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老师要更多地了解社会,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职业,结合实际综合分析,达到正确择业的目的。当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依然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中职学生就业前景看好
近年来,上海中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学校与就业市场衔接和联系更加紧密,毕业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5%以上。
构建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网络
全市中职学校已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为主,社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2003年开始,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年度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同时为学生预测、分析市场,提供毕业生和就业信息,组织人才供需交流,开展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指导。
中职学校就业与市场对接
中职学校将校企结合和“订单培养”作为就业工作的助推器,中等职业教育与许多国有大型企业、国际跨国公司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全面推广,学校积极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普遍建立了行业、企业参加的专业指导或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等,使专业建设贴紧企业的发展。全市中职学校在企业中共建有校外实习基地近3000个,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本市中职学校的“订单培养”形式多样,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实质性的校企联动,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
打造中职品牌提升就业质量
近几年本市中等职业教育着力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打造百所中职学校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和实训中心建设等三大品牌。
上海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先发展社会急需专业,淘汰与经济不相适应的专业,增设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全市中职学校已有53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专业(点),其中8个成为国家示范专业,还有11所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大大提升了中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强化了专业实训教学,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现代化实训装备培养技能型人才。
全市还建成一批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目前已建成八所公共实训中心,分别是都市农业实训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实训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旅游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实用美术实训中心。
200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3年全市120所中职学校共有毕业生52342人,就业50417人,就业率为96.3%。其中:进国有企事业单位11484人,占21.9%;进独、合资企业单位9637人,占18.4%;进私营企业单位4324人,占8.3%;
进其它类企事业单位1359人,占3.0%;
升高职专科学校(含3+3)17416人,占33.3%;
升本科院校1017人,占1.9%;
进学历文凭自考助学院校2341人,占4.5%;
自谋出路1497人,占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