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从业资格证在哪办理:打造语文高效常态课堂五步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0:45:59
作者:郭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3    更新时间:2010-4-20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目标定位、教学方法、检测评价和教师专业成长五个方面阐述了打造高效常态课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尊重教材,吃透文本,注重方法,讲究实效的常态教学观。
【关键词】:语文常态课 文本解读  高效
【正文】 曾几何时,一堂堂“千锤万炼出深山”的公开课不断出台,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公开课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远非常态课能比,学生主要是在常态课中成长起来的。从实际出发,我们应该加大对常态课的研究,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教学。如何打造高效精彩的常态课堂,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本人的一些感悟。
一、尊重教材,文本解读要深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师生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教材作用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一种典型的观点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话没有错;“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话也没有错,它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不能死啃书本,教学要授学生以渔而非鱼。但是,这种语文教学观在实践中却极易形成误导: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当然也就可有可无。于是考试评价中教材上的知识点越来越少,随心所欲考“能力”越来越多。现时的教学大力倡导以批判审视的态度重组教材,于是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便可连带沟兑几篇相关课文,名为“互文相教”。结果是教材被束之高阁,那些“互文”则被反复宣传。而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就在无形中遗落无余。笔者以为,即使是作为“例子”,教材也不可视为普通的“例子”,因为例子的选择有一个代表性、适用性的问题,教材这个“例子”如果不是特别适合,就不会在千挑万选中脱颖而出。打造高效常态课堂,还是要尊重教材,吃透文本,才能确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
从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来看,备课是重要的一步。备课的前提则是对教材的解读。文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效率。那么该如何解读教材呢?
(一)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做个读者。孩子的年龄小,阅历浅,认知能力有限,对教材的解读不深。作为教师,就要用儿童的眼光去发现。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孩子们读完后,对“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什么事情”是不难理解的,但他们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如: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发生这样的悲剧而我们只能忍气吞声?时空的差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遇到障碍,这些问题我们在解读教材时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便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方案。
(二)用文学的眼光来审视,做回作者。文学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能让人从中受到教益。作为教材,还有一个传承文化知识的任务。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努力挖掘文本内涵,对文章的基本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征、情感基调等进行剖析,以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主旨特征。《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用人物的一句话命题,通过人物的言行描写,环境对比衬托的方法,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勤奋专注认真的聋哑青年形象,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句,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如果我们解读文本时能深探作者意图,就能体会其构思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精当,就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
(三)用教学的眼光来选择,做位教者。我们要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设计问题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时空的距离,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文本的信息量很大,我们不可能全部传递,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取舍。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们可以通过再现圆明园之美和火烧圆明园两组画面对比,再加上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提纲挈领,勾勒古今,引出学生的理解和共鸣。
解读教材是一个重新发现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教师要读懂教材,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一个教师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才能吸引学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要有深度和厚度,这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翕张”境界,否则在解读教材时将会感到有心无力,无所适从。
二、思辨推敲,目标定位要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管你的发挥如何精彩,也是徒劳无功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是定位要全;二是表述在准。所谓目标定位要全,就是三维目标不能缺失,知识技能的,过程方法的,情感价值观及学习习惯的,不能偏废。所谓目标表述要准,是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的用语要准确,要遵循年段特点,还要依据单元目标,进行多方比较、分析、选择,合理建构教学目标。要传授的东西太多,但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学情来综合选择。内容的理解达到什么程度?基础知识的训练用什么方式?课堂教学的流程该怎样预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怎样确定?这些都是我们要细心权衡的。同样是杜甫的诗,低年级教学时,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受它的韵律、节奏之美,从浅释诗意中明了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但在高年级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通过对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的了解深入体会作者内心澎湃激荡的情感,通过对古诗韵律知识的学习理性的分析把握诗歌的格律之美等。正所谓“不陵节而施之谓逊”。
三、以生为本,教学方法要活。
目标制定后,就要实施课堂教学来达成。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枯燥而又乏味,让多少孩子感到恐惧,泯灭了多少孩子的学习欲望,又给多少孩子的童年蒙上了阴影。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的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因而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语文是最富有生机,最能体现人的精神与智慧,最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的常态课应该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因为语文教材永远是对生活的写照、理解、感悟。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如一首好歌,听者能精神勃发,讲者能意兴盎然。“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表情、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它绝对不是老师在台上“倒”知识,学生在台下“接”答案的情形。师生之间的交流应平等化。学生,老师,文本三者处于同一个平面。老师和学生一起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美美的说,美美的评。老师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求知,求智,求美,求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文本这座桥梁而达到高度的和谐。如刘仁增老师执教的《曼谷小象》,让学生精读“拉车”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动作词“掀”“撬”辅以动作演示、联系“掀被子”的生活体验进行感悟;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体会小象拉车的轻松、简单,突出小象的“本事”。怎样读这一句,老师不是一味地“再来读一读”,而是用感性化的手段,让学生悟出句子的内容情感,使导读到位有效。同时,也使学生懂得联系上下文学习是一种基本而又重要的阅读方法。
四、及时测评,教学效果要实。
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及时,评价检测的方法、手段要简便。语文教学的效果检测当然离不开课堂作业,所以作业的内容要多样,能力的,思维的,基础的,情感的等等;要体现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要有效度,作业设置注重实效,当堂完成,即时点评,切忌课堂讲,课外练,效果反馈性差。我们则要以喜悦心情来对待学生的课堂收获,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师反思,专业成长要快。
再好的老师,一节课上完,总有些让自己惊喜或遗憾的地方,及时反思一下在课堂上让自己闪光的亮点,它将使我们的经验更加丰富;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将时时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去改进,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有效性,反思一下学生在三维目标等方面的收获和不足,它将时时提醒我们要以学生为本。
“豪华落尽见真醇,铅华洗却见本真”,真实、朴实、高效是课堂存在的根基,让语文教学摒弃浮华、回归本真,让课堂充盈文化的气息,让语文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诗意、灵动、智慧;让语文教学情智交融、充满诗意;让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精神的滋养,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这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着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只要我们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思索、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迎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美丽春天!
参考文献:
1、王富仁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
2、孙绍振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3、刘仁增 《追求扎实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4、《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尚文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