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护师试题: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述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38:16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经过了十六大至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提出和酝酿、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至十七大之前的系统阐发、十七大之后的发展三个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科学分析时代环境和我国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客观可能性,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胡锦涛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它经过了怎样的形成过程?其主要内涵是什么?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路径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关系?本文拟通过梳理十六大以来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献,对以上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形成过程
十六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形成过程大抵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大至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提出和酝酿阶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求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11月,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讲话,提出“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0、491页。)2004年6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在制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同时,200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面向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第18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发言时强调,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参见《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9日。)2005年3月、6月、10月,党中央三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818页。)温家宝3月2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人民日报》2005年3月29日。)6月27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工作。会议强调,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会议指出,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参见《人民日报》2005年6月28日。)10月8日至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至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中央全会的共识,并被确定为全党全国的战略任务。
第二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至十七大之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进行系统阐发、战略上进行整体部署的阶段。五中全会闭幕后的一周内,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200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举行大会,隆重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从科技工作方面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大会。胡锦涛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三天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贯彻五中全会精神,部署2006年经济工作的一次会议。会议规定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胡锦涛在会上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29日。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规划纲要》。2006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部署实施《规划纲要》。1月9日上午,胡锦涛在大会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阐发;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制定配套政策,激励自主创新;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规划纲要》发布后,中央政治局三次集体学习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的内容。这些学习进一步深化了中央决策层对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的认识。
第三阶段,十七大之后,“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七大在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看成“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7页。)这是十七大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的重大发展。2007年11月中旬,胡锦涛到内蒙古考察工作,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自主创新”(胡锦涛在内蒙古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07年11月19日。)。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胡锦涛在会上讲话指出:“要通过奋力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7—78页。)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前六次集体学习,就有三次与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2008年9月中旬,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此后,党中央采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关键路径。2010年2月上旬,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胡锦涛在研讨班上提出了包括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在内的八点意见。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民日报》2010年6月8日。)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能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与党中央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推动创新转型,各地各行业以自主创新应对危机冲击密不可分。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是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即具有强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国家;是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发展的国家;是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的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战略目标上看:“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人民日报》2006年1月10日。)
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核心内涵上看:“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87页。)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路径是什么?概而言之,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胡锦涛在会上指出:“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94页。)一个月后,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创新目标、创新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在创新目标上,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在创新方式上,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创新机制上,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29日。)
具体来讲,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这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要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战略重点,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认真落实《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第三,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第四, 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的科学家和优秀的科研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与核心要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第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胡锦涛号召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95—196页。)
三、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关系?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在科学分析当今时代发展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客观上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建设创新型国家。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大潮中,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在军事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发达国家正在以信息化军事扩大对发展中国家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仍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既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可能性,更有现实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嫦娥探月”、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已发展为工业大国、制造大国,钢、煤等工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首位。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由此可见,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非但如此,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高消耗并存的是高污染,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从我国的发展战略全局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无论从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增强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形势看,还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看,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29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依据对时代环境与我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作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87页。)的重要判断,并由此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步骤,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及其后来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来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出台也是这样。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480、489页。)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居于核心和统领位置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来的,是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运用和展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胡锦涛就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14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个发展不是拼资源、拼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改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当今世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只有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所以党中央反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促进人口健康、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也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党中央反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77—578页。)
这四个“是”,既指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理论创新上的重大意义,也指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实践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作者曹应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
怎样去建设创新型国家 ?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何现实意义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依据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那些有利条件? 哲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什么作用? 求“论走自主创新道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的文章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论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为什么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新形势下的重大决策? 加强资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党重大决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用英文怎么说?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发展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谈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这样从我做起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指导方针具体目标是什么 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为什么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从当代生产要素和劳动形态的新变化,看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十六大以来的中央精神有哪些?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