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维牌欣能胶囊130:仇和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38:09
  仇和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发布时间:2011-08-12  来源:昆明信息港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圆满完成了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昆明跨越”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0.37亿元,当年增长14%,年均增长1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3.83亿元,当年增长25.9%,年均增长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0.88亿元,当年增长3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0.19亿元,当年增长22.6%,绝对量分别是2005年的4.13倍和2.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8.28亿元,当年增长15.8%,园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亿元,年均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039.21亿元,年均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8:45.2:49.0。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五年来,我们大干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年”活动,启动和建成了一批市政、交通、环保、水利、民生等重大项目。主城支次道路改造稳步推进,二环快速系统建成通车,三环实现闭合,“四环十七射”骨干路网和支撑路网初步形成。地铁1、2、3、6号线开工建设,泛亚铁路枢纽、沪昆客专、云桂铁路、昆明新机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暨云南炼油项目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新建和改扩建等级路2900公里,完成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2467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掌鸠河引水工程建成投用,清水海引水和牛栏江调水工程全面推进。完善规划体系,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呈贡新区建设取得突破,市级行政中心顺利搬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14个县(市)区大都争先进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市”政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试点稳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园区实体化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0项。制度创新成果丰硕,发展软环境持续优化。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比达到44.1%。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成功举办昆交会、旅交会、南亚商品展、滇池泛亚合作等国际性活动,缔结国际友好城市达到15个。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引进市外资金分别达到10.09亿美元和950.32亿元,分别增长12.21倍和6.63倍;进出口总额达到101.09亿美元,增长2.93倍。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加速构建。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8%,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速。扩大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开展。建设廉租住房29309套、经济适用房269.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4523套。解决36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10元,年均实际增长10.5%和8.5%。平安创建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不断加快,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口计生、体育、广电、新闻出版、老龄工作、残疾人事业等健康发展。

五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优先,狠抓滇池治理,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深入开展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市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思路更加清晰,治理举措更加有力,滇池从污染治理湖泊向生态恢复湖泊转变。松华坝、云龙水库等重点水源地保护得到加强,阳宗海水质总体恢复到Ⅲ类。主城集中式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110.5万立方米,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一湖四片”在建的污水处理能力91.5万立方米,主城分散式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9.61万立方米,在建的雨污水收集调蓄池25万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6.3%。大力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狠抓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100%,优质空气天数由2006年的18天,增加到去年的116天。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四创两争”全面推进,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综合评审。

    五年来,我们夯实执政基础,提升领导能力,党的建设富有成效。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得到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扎实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全委会作用,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坚持党管人才,人才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大、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制度创新成效显著。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双拥、国防动员、港澳台侨、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归功于驻昆中央和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兄弟州市的支持帮助,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参与。在此,我代表中共昆明市第九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昆明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们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今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思想领先,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挺立时代潮头。思想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思想解放,贵在行动跟上。五年来,我们始终重视营造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创造性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形势变化,大胆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路子。无论是现代新昆明建设思路的深化、跨越式发展路径的选择、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定位,还是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奋斗目标的提出,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晶。实践证明,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越是在困难和问题较多的时期,越需要保持思想的领先,敢于思考前人和他人从未碰到过的问题,敢于瞄准前人和他人从未达到过的目标,敢于探索前人和他人从未开辟过的路径,敢于承担前人和他人从未经历过的风险。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善于用新的思想思维思路破解难题,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谋划发展,以思想的大解放闯出发展的新天地。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发展率先,才能加快富民强市,实现崛起腾飞。发展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经济总量小、产业支撑弱、发展起点低,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并充分考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等市情新特征,旗帜鲜明地把科学发展作为时代主旋律、最强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群策群力促跨越,从不动摇、从不折腾、从不懈怠。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当头、快字为要,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又好又快。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富集要素,全力以赴实施大投资方略,强化大项目支撑,推动了昆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践证明,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加速跨越崛起,实现跨越腾飞。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开放抢先,才能广泛富集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开放是时代的最鲜明特征,既倒逼改革并提供可资参照的目标方向,也为发展拓展空间、集聚要素、培育动力。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最前沿,作为昆明最大的优势来培育,最大的潜力来挖掘,最大的形象来建树,最大的品牌来打造,敞开引入外来先进思想的碰撞和交融,引来外来优秀人才的挑战和竞争,引进外来生产要素的富集和激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践证明,唯有开放,才有活力,唯有开放,才有出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开放不松劲,全面开放借助外力,彻底放开依靠民力,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发展壮大实力,着力建设大都市、培育大产业、构建大通道、汇聚大物流、改善大民生、营造大环境,以提速大开放来开辟发展新空间。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改革当先,才能把握历史机遇,抢占发展先机。改革之路漫漫,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五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和国际化拓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制度性和改革成果的普惠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实践证明,谁能率先在改革上实现突破,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不懈怠,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敢当改革的先行者,争做改革的试验区,持续增添发展新动力。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创新争先,才能增创竞争优势,蓄积发展势能。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五年来,我们坚持打时间差—改革,打空间差—开放,打信息差—创新,打制度差—治理,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市场引导力、组织社会参与力、运用法制规范力、发挥党政推动力,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灵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不停滞,不为传统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眼光所局限,不为已有经验所羁绊,敢谋创新之策,敢行创新之举,使一切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始终保持民生优先,才能凝聚民心民力,形成发展合力。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五年来,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第一要事,坚持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倡导民投民有、民办民营、民富民强、民乐民享,着力提高老百姓在市场和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资本变财富、财富保民生。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偏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民主政治的主人、文化繁荣的主角、社会进步的主力,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并存,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教育、医疗、就业和住房等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社会管理基层基础相对薄弱,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凸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需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世情和国情必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昆明历史性地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机遇,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的转型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和省委对昆明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更高,726万各族群众对昆明未来无限憧憬、充满期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既要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又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是以全球视野审视昆明,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定位昆明,作出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速,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更加明显。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是否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直接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特质、内涵和功能,也影响着这个城市的地位、分量和高度。昆明在我国版图中虽然地处边陲,但从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来看,却是一个重要的结合部,是亚洲的地理中心,属于“门户型”城市;而从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西亚生产要素的流向来看,昆明则是一个重要的集散地,是南北方向泛亚铁路国际大通道和东西方向第三条亚欧铁路大陆桥的交汇点,又是亚洲五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属于“枢纽型”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能够更好发挥、提升和强化昆明作为“门户型”、“枢纽型”城市的作用,也是我们贯彻落实桥头堡战略最直接、最具体、最重要的抓手。我们必须主动融入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加快推进城市品质国际化、产业发展国际化、市场体系国际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建设服务全省,辐射大西南,联系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南欧、北非地区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独具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

    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是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促进人的自主而全面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纵观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人为本的历史,就是一部造福人民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获得更多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的要求,必然更加具体、更加广泛、更加强烈。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理,但如果发展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那就没道理、没真理。我们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导向,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可以说,造福人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也是我们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进民富、改善民生、实现民乐,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力打造富强昆明、活力昆明、文化昆明、生态昆明、和谐昆明,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奋斗。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是:近期抓规划、夯实基础。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中期壮实力、基本达标。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远期提品质、全面建成。到2030年,使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特征更加明显、实力更加雄厚、影响更加广泛,全面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上述奋斗目标和基本构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昆明发展的战略要求,表达了全市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展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坚信,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个经济繁荣富强、文化特色浓郁、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开放包容多元、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必将崛起在祖国西部大地上。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增创现代产业竞争新优势

    越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越需要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竞争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一)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做强存量、做大增量、做优总量,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大力调整需求结构。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释放农村消费潜能,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存量、规范增量向园区集中,走集中、集聚、集约、节约发展的路子。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和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加快昆明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彻底放开发展非公经济,全面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加大收入分配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和区域结构等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之以恒推进工业突破,加快建设重要的区域性先进制造业、资源深加工、新型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五大基地,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骨干、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争取达到2000亿元。要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物联网、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全力支持中石油安宁炼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草铺昆钢、中国南车、长安汽车整车生产、寻甸褐煤洁净化利用、中铁大型养护设备昆明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主攻终端产品,突破高端产品,做大总量规模,加速转型升级。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重化工业轻型化、制造业服务化,着力提升产业层次。要以产业链为纽带,把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大、微型企业做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和科教研发四大中心,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与国际化拓展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以上,争取突破2000亿元。要加快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基地等5大物流基地、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等8个物流园区、新螺蛳湾四位一体国际商贸城等14个泛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要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加快发展,支持骨干连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昆明国际旅游休闲区,推动旅游会展、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金融聚集区和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推动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要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市场布局,强化市场监管,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存、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互通、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并举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四)高起点推动园区发展。坚持建园即建城理念,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推进,做到规划设计、建设开发、管理经营、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环境治理全覆盖,构建更为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按照“领域相通、产业相联、技术相近”的要求,纵向拉长产业链条,横向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强化园区产业规划,明确园区产业分工,实行差别化考核,避免低质同构、恶性竞争。到201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争取达到1800亿元。积极推进园区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提升实体化管理水平。扶持东川再就业特区、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等园区发展;力争空港经济区和杨林工业园区、安宁和海口工业园区联合申报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加速培育市级特色产业园,加快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以省级园区为支撑、以市级特色产业园为补充的三级园区体系。

    (五)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自主研发、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学科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要强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要大力培育创业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全社会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大力开发培养企业家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把昆明建设成为西部人才高地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泛亚人才集聚区。

    四、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做优区域性国际城市新载体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城市城镇是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革和进步的大熔炉。要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按国际惯例管理城市,全面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形象和功能内涵,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品质春城,成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世界休闲宜居之都和国际著名的“春城夏都、避暑胜地”。

    (一)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强对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论证,尽快完善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村庄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确保城乡规划、专项规划全覆盖。更加明确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使规划更具系统性和指导性。准确把握城市国际化发展趋势,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土地开发、资源负荷、环境承载、功能划分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充分考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昆明独有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宜居环境和多彩人文等优势,凸显昆明城市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使规划更具地域性和特色性。认真落实规划批前公示制、批后公布制、公开查阅制和听证制,加强城乡规划的内外部监督,使规划更具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加强城市城镇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和视觉效果,培育城市旅游新资源。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行多轴向拓展、网络化开发,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单核心圈层蔓延式”向“多中心轴向组团式”转变,加快构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骨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新格局。以完善功能、优化布局、提升品质为重点,加快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晋城南城和昆阳—海口西城建设,把“一湖四片”建设成为大都市核心区;以生态隔离为屏障、快速交通为纽带,分担城市功能、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把安宁、富民、嵩明、宜良四个辅城发展成为大都市拓展区,变成规模大、实力强、功能优、环境美的卫星城;以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为依托,把石林、东川、禄劝、寻甸培育成为地区性发展中心和特色功能承载区。坚持合理布局、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划分“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加快完善市域城镇体系。

(三)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延续和发扬昆明山水交融的建城理念,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彰显昆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春光四季花”的独特魅力。优化主城功能布局,降低建筑和人口密度,加快以东风广场为中心的中央商务区、主城北部山水新城、泛亚科技新区、西翥生态旅游试验区、老螺蛳湾片区、草海片区、巫家坝片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继续实施“主城品质提升行动”,对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片区、重点街区,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精品建设,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整体形象特色鲜明。科学处理好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关系,把城中村改造、企业“退二进三”、市场“退批进零”、交通体系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结合起来,系统推进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的有机更新。

    (四)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加快市域交通、水利、环保、能源、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昆明建设成为云南桥头堡交通、能源、物流和信息战略通道的核心枢纽。加快滇中城际快速交通和市域高等级路网建设,推进环滇中高速外环线、滇中北环线、西北绕城、东南绕城、昆武、昆嵩等项目,推动功山—东川—格勒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完善城市路网体系,主城规划区40米以上道路100%建成,25米以上次干道90%以上建成。完善市域干线路网,促进城乡交通网络化。到2015年,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十三射五环五纵六横”路网体系。围绕构建“八出省、四出境”铁路大通道,配合完成昆明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及东南环线建设,促进昆玉、云桂、沪昆和渝昆客专、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确保“十二五”前半期1、2、3、6号线建成营运,4、5号线开工,公交分担率达到60%以上。迅速启动主城与四个辅城之间的都市快线建设。加快空港交通枢纽建设,确保新机场顺利通航。配合国家和省实现中缅油气管道和炼油项目“十二五”建成投产。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无线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工程,打造“智慧昆明”,使昆明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讯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

    (五)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顺应城镇规模、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整合城管、公安、安监、消防、卫生、气象、环保等部门资源,建立集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网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县城与主城同标准、同要求,并逐步向乡镇、村社拓展,形成与城市国际化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实现城乡综合管理全覆盖。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抓起,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引导居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推进公众素质国际化,塑造昆明开放包容、诚信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形象。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争创联合国人居城市奖和国家生态城市,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宜居指数和文明程度。

    五、加快实施全域城镇化

    形成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

    全域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根本途径。要以工业化的先进生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以城市化的先进文明熏陶和改变农村,以市场化的先进模式转变农民的思想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全域城镇化新路子。

    (一)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突破城乡割裂、城乡二元体制机制,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七个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三板块城乡统筹。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要继续实施“543倍增计划”,大力推进“县城规模扩张行动”,全面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提高产业支撑力,吸引人口进城就业创业、居住生活,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到2015年,力争2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6个以上县(市)区进入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要深入推进“新城镇建设行动”和“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良性互动。要优化镇村建制,加大“撤村并居”、“迁村并点”、“生态移民”力度,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市民转变。

(二)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经营为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要优化农业布局,建设滇池流域生态观光休闲型农业区、东西部高效农业区和北部特色农业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烤烟、畜牧、蔬菜、花卉、林果等产业,推进生物创新产业发展。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和开放型农业,全面推进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斗南国际花卉园区、宜良鲜切花生产基地、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8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和企业集群化。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市场准入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把昆明打造成为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抓好防洪抗灾工程建设,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嵩明、宜良柴石滩、寻甸清水海、石林月湖等大中型灌区建设,新建续建罗白河水源组工程、寻甸木嘎利等10座中型水库。完成集镇供水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县、乡、村公路和村庄路面硬化,提高县乡村公路等级,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和公共交通覆盖率均达到100%。推进农网城网化,加大农村电力、通讯、燃气等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健全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和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

    (四)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居住和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各种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要深入实施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改革,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要鼓励建立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促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强化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和服务。

    (五)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市域发展协调性,加快一板块率先跨越、二板块竞相发展、三板块迅速崛起。一板块要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都市经济、楼宇经济、CBD经济和各类总部经济,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增强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二板块要强化产业支撑,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板块要改善基础条件,重点发展资源精深加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东川、禄劝、寻甸三县区以及倘甸产业园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要加大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全市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六、加快促进改革开放

    构建全省桥头堡建设新高地

    开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开放的领域有多广,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广。要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具活力、最富商机的发展前沿和开放高地。

(一)构建大开放格局。开放的本质是把不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变成“可移动”的城市和区域。要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在地昆明,打造成在场昆明、在版昆明、在线昆明,用信息化缩短时空距离,降低时空成本,使昆明零时空融入外部世界,形成接轨省域、接轨国内、接轨国际的大开放格局。接轨省域,就是携手曲靖、玉溪、楚雄,共同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加强与保山、普洱、临沧、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等八州市的边贸合作,共同建设国际大通道,形成整体开放优势。接轨国内,就是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川滇黔十市地州的交流合作,强化与西南六省区市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大西南经济圈;接轨国际,就是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孟中印缅次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拓展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探索与新加坡—加尔各答—昆明“黄金三角”区域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形成泛亚合作经济圈。

    (二)推进大通道建设。配合国家和省促进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建设,构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 “五通互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立足云南、辐射西部、联通泛亚的通道枢纽。以昆明新机场、泛亚铁路、昆明至北部湾快速铁路和昆河、昆曼、昆仰高速公路等为依托,加快构建昆明—皎漂、昆明—北部湾、昆明—曼谷等大通道,推动昆明至河内、皎漂、曼谷、密支那经济走廊建设,实现借港出海、连线出境、互联互通。以南昆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沪昆铁路、滇藏铁路等为依托,推动昆明至广东珠三角经济走廊、昆明至成渝经济走廊、昆明至西藏昌都经济走廊建设,为内地省区市和企业进入东南亚、南亚市场提供服务。

    (三)加快大平台搭建。以滇池泛亚合作为龙头,办好昆交会、南亚商品展、旅交会、农博会、泛亚石博会、GMS经济走廊活动周等系列国际性经贸活动,争取在昆明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南亚国家部长级会议,打造一批高层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按照昆明国际空港、昆明国际陆港和出口加工区“两港一区”构架,加快向国家申报设立昆明综合保税区。以经开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为龙头,扶持建设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在昆设立领事机构,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在昆设立办事机构、研发机构和区域性总部。加快泛亚产权交易、国际性矿业交易、生物医药交易和国际花卉拍卖交易等综合市场建设,打造泛亚市场品牌。依托在昆高校,将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留学生基地和国际语言教育基地。

    (四)实施“三外”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科技兴贸,支持企业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重要资源进口,创建国家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投资便利化,建立境外投资绿色通道,鼓励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鼓励企业采取投资办厂、控股参股和资源开发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支持企业承揽境外工程项目、开展替代种植。坚定不移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招商引资由部门招商、政府招商向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转变。到2015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家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250亿美元以上。

    (五)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坚持市域经济市场化、经济运行方式股份化、国有集体资产资源证券化、基础设施和竞争性社会事业产业化、政府行为法制化的改革方向,突出改革的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和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的协调、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的协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继续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全面发展非公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运作资源、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能力。理顺价格关系,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和职能职责,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推动社会领域的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

    展现文化繁荣发展新气象

    经济是硬支撑,文化是软实力。要实施文明素养提升、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体制创新和文化品牌培育五大工程,加快建设泛亚文化名城,使昆明真正成为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不断提高昆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创新力。

    (一)建设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为重点,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要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分析研判制度和新闻要情通报制度,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不断丰富和提升昆明精神内涵,加强社会动员,利用媒体动员、竞争动员和参与动员,增强市民对昆明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级文化传媒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民俗文化中心和文化馆(市文庙)、图书馆、博物馆(二期)、科技馆、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每个乡镇(街道)都有文化站,每个村(社区)都有文化活动室。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抓好村镇、社区、校园、企业、家庭文化建设和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坚持文化惠民,向公众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扩大数字电视覆盖面,加快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品牌,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三)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以上。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重点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工商企业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研发总部,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培育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3个以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要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扶持一批有带动性的龙头文化企业,培育一批能参与全国乃至世界竞争的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四)增强文化发展生机活力。实施文化体制创新工程,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投资文化产业。要健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的市场化、专业化、便利化程度。要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现代传媒的融合发展,加快在地文化向在场文化、在版文化和在线文化提升。

(五)扩大文化辐射影响能力。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品牌,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双馆”名城,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要实行市场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开发民俗民间文化,加强文物古迹、名人故(旧)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风采。要着力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领军人物。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和群众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出继承文化传统、体现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市场效益良好、独具昆明特色的精品力作。要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使昆明成为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国内外文化经典荟萃的重要舞台和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开创人民幸福生活新境界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在城乡居民增收上下更大功夫,在发展社会事业上花更多气力,在完善保障体系上行更实举措,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更新突破,在社会和谐稳定上做更多工作,让全市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共建共享幸福昆明。

    (一)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要拓宽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二)全力以赴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到201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全力办好昆明学院,加快呈贡高校集中区和安宁、嵩明职教园区建设。加快主城“退高初中、进小学幼儿园”进程,规划建设高初中集中区,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重点实施80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建设中医药、民族医药研发基地,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医疗和技术、人才交流中心。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青少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三)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每年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坚持社保安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提高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对接、应保尽保。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实施安居保障工程,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四)群策群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和保障性困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多元治理格局。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健全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重大政策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听证等制度。要完善基层为民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网络虚拟社会以及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和处置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水平。

    (五)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健全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全面开展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约访和回访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确保矛盾在源头得到控制、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全力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快建立与区域性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九、加快优化生态环境

    打造最适宜人居新家园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持续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构建节约、高效、环保的低碳产业体系,争创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力节能、节地、节水,强化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实行绿色采购,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加快建设森林昆明。按照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域林湿化、农田林网化、村镇林果化、市域全绿化、国土生态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市域森林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以上,争取达到50%,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全面加强道路、街巷、庭院、围墙、立交桥、高架桥等区域绿化美化,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中心城区及二、三级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景观。全面开展城市面山、交通沿线、河道沟渠、水库塘坝、村庄院落、坟场墓地等为重点的城乡绿化造林,建设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推进碳汇造林。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等工程,加快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环滇池八条生态隔离带,在城市周边、城市组团之间、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之间形成绿色廊道,推进城市生态化隔离、组团式发展。(三)全面提速滇池治理。坚持环保优先、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坚定不移抓好滇池和长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内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滇池总体水质稳定达到Ⅴ类,力争达到Ⅳ类。全面完成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整治工程,实现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河岸景观化,确保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力争达到Ⅲ类。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扩建滨水森林和湿地森林,使滇池流域草本湿地、植被湿地与木本湿地、森林湿地建设相结合,丰富湿地类型。确保环湖路面湖一侧环滇池湿地和生态林带达到63平方公里,并列入一级保护区。示范推广水葫芦等浮水植物“可浮动湿地”建设模式,扩展延伸湿地面积和功能。科学开展水葫芦、蓝藻等资源化产业化利用,推动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由湖底清淤、底泥清淤转向水体生物提取和底泥生物提取。坚持杜绝外源增量污染与减少内源存量污染并举,流域生态修复与水域工程治理并重,加快构建滇池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减排、污染源工程治理、流域低污染水净化与处理、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生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六大支撑体系,推进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走上科学化、长效化轨道。

    (四)持续强化环境保护。坚持环保“七优先”,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企业和县(市)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加强工业企业排污监控与管理。建立健全环保监管、生态补偿、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保障机制,坚决杜绝新增污染,严格控制和减少存量污染。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切实解决饮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阳宗海、牛栏江管理和保护,推进松华坝、云龙水库、清水海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移民工作,完善水源保护补偿机制,确保水源安全。

    (五)深入整治城乡环境。加强对滇池流域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实施禁止挖砂、采石、取土、烧砖、毁林、开垦、放牧、填河、围湖、擅采地下水等“十个禁止”措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快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等工程建设,健全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雨水、污水、中水、泔水和工业垃圾、农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大力整治违章建筑、违法加层等问题,综合治理噪声、扬尘和尾气污染,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六清六建”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新能源替代,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到2015年,力争14个县(市)区100%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县(市)区,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创建市级生态村1000个以上。

    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持续推进思想解放,把解放思想变成解放行动,把思想解放变成思想实践、理论实践、政策实践、制度实践和法治实践,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业。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利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各类资源,努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资源共享的干部培训体系。要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创新学习方式,把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个人自学、在线学习与境外培训结合起来,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要健全完善学习制度,规范学习管理,改进学习考核,强化注重学习的导向,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探索扩大党内民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规范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党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列席党委有关会议等制度,逐步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扩大党代表公推直选范围,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扩大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实行各级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提案制度和提案办理反馈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双拥、人武、预备役、统战、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选贤之门、广辟任能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探索实行市管正职领导干部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的合理布局和梯次配备。要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增强干部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公正性。健全干部进退留转机制,拓宽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精神上关心老干部,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先进性教育活动、“云岭先锋”工程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带动群众,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适应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组织形式、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的组织建立到最小的社会组织单元,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最小的社会生活群落,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健全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改进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着力构建城乡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事业兴衰。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踏实,对工作倾注心血,为事业燃放激情,把所有精力和全部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以实干求业绩,以实绩赢民心。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的作风。增添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为人先、敢想敢干,勇于攻坚、勇于克难,迎着矛盾上、顶着压力冲、放开手脚干。决不允许故步自封不改革、墨守成规不创新、消极畏难不干事。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要大力弘扬谦虚谨慎、团结拼搏的作风。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维护团结,用真挚的情感增进团结,以班子的团结带动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和强大合力。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大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力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严守党的纪律,自觉落实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着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和干部财产申报等制度规定,建立完善制度审查机制。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更加严格的问责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各级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历经艰辛、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憧憬、共同肩负神圣的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人民而努力奋斗!(昆明日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1—15次代表大会分别在何时何地召开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是何时在北京召开? 哪年哪月哪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江泽民:在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是怎么称呼的? 简单说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经过和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记录片或视频资料在哪里下载?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13位代表的生平事迹 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内容是什么??? 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是什么时间召开的 关于四项基本原则在哪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的? 中国共产党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的3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召开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什么时候在哪举行?有那些人参加?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什么地方召开? 中国共产党彻底肃清“左”倾右倾是在哪次会议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有何不一样?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超开时间是? 外地人如何在昆明市上小学 开天辟地 开国大典 十三届三种全会 第十六大代表大会对中国的影响 请问昆明市有一个上岛咖啡馆和一个中国银行在一个丁字路口是什么路? 中国共产党把官僚资产阶级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敌人是在中共哪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