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心理咨询师:(明) 呻吟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3:08:43
 《呻吟语》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全书分六卷,即礼集、乐集、射集、御集、书集、数集,又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十七类,篇幅甚大,从其题目也不难看出其儒家修养的道德体系。  本书是“上古版中华名著袖珍本”系列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呻吟语》这部古典哲学著作。书中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附有注释及导读,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 本书形式新颖,携带方便,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 · · · · ·  吕坤,字叔简,自号新吾,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宁陵(今河南省宁陵县)人,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刑部左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因疏陈天下安危,遭奸人诬陷,遂称疾乞骸,告老还乡。从此闭门著述讲学,二十年后谢世。死后赠刑部尚书。  吕坤为人刚介峭直,为官清正廉洁。一生不为贫贱富贵所累,不为得失荣辱所困。他说:“我身原无贫富贵贱、得失荣辱字,我只是个我,故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如春风秋月,自去自来,与心全不牵挂,我到底只是个我。夫如是,故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呻吟语·修身》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正因为他有着如此高尚的人生境界,所以,他不但为官能够关心民间疾苦,敢于上疏直谏,在思想上也勇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人问:君是道学否?曰:我不是道学。是仙学否?曰:我不是仙学。是释学否?曰:我不是释学。是老庄申韩学否?曰: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毕竟是谁家门户?曰:我只是我。”(《谈道》)  吕坤一生,撰述过百万,然稿多散佚。行世的只有《呻吟语》、《去伪斋集》、《实政录》、《交泰韵》、《阴符经注》、《小儿语》等等。他的著作,贯穿古今,见解精辟,笃实切近,适时济用。因而,一书之成,“官吏士民咸翘首跂踵急先睹之为快。”可见其影响之大。
 《呻吟语》是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自己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作者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包容吸纳了道家、法家、墨家等请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加上他本人多年的宦海沉浮以及他对人世间冷暖沧桑的独特感受,从而对人生、国家以及天地宇宙的各种现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特别是修身养性方面,更有其独特而精辟的论述。
  吕坤认为,道德修养高深的人,就能够获得荣誉。他说荣辱与道德修养是密切相连的,假如道德颓废,那么耻辱也会随之而来。他提倡君子应该树立自己的品德信誉,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思维。他认为,人的性命来源于父母,生存于天地,不管资质如何,命运如何,都应当依从礼义,顺其自然,不可逆行。随着岁月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人的思想会从躁动向成熟稳重过渡,为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因思想认识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吕坤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只有善举才会受人敬重。因此,正人君子惟有重视心灵的修炼,而不应在乎外表的装饰。要想达到道德与理想的崇高境界。必须从小事做起,无论大小事情都应尽心尽力认真努力去完成。吕坤认为,为臣需忧国忧民,为子要孝敬父母,为妇应柔顺丈夫,为友当以诚相待。君子治家如治国,有纲有纪,有宽有严。
  在治学方法上,吕坤主张“学贵有择”,因为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各人的天资各有不同,而学海无涯,要探究其深厚的真怖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对学习的内容必须有所选择,“工一家者”,必有“独诣之语”。吕坤还强调,治学贵在“渐”,反对“顿悟”。求学之道,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因为过失、错误往往是浮躁所引起的。吕坤还提出,学者必须保持平静的心境,同时,还要用心去体认,通过自己的反思、体验来认清事理。他提倡学者既要有坚实的知识功底,又要有宽阔的胸怀,要有敏悦的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抛开荣辱观念,不耻下问,刻苦钻研,决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吕坤的这一观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社会,都有不可置疑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对警人醒世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作为封建文人的吕坤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只需取其精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行了。
呻吟语 目录1. 性命篇2. 存心篇3. 伦理篇4. 养生篇5. 问学篇6. 应务篇7. 谈道篇8. 修身篇9. 天地篇10. 世运篇11. 圣贤篇12. 品藻篇13. 治道篇14. 人情篇15. 物理篇16. 广喻篇17. 词章篇
正命者,完却正理,全却初气,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不害其人正命。若初气所凿丧,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恐非正命。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叚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得罪之器也。
  或问:“人将死而见鬼神,真耶?幻耶?”曰:“人寤则为真见,与心离合而不安定,故随所交而成景,此内妄也。故至人无梦,愚人无梦,无妄念也。人之将死,如梦然,魂飞扬而神乱于目,气浮散而邪客于心,故所见皆妄,非真有也。或有将死而见人拘系者,尤妄也。异端之语入人骨髓,将死而惧,故常若有见。若死必有召之者,则牛羊蚊蚁之死果京有召之者耶?大抵草木之生枯,土石之凝散,人与众动之死生、始终、有无,只是一理,更无他说。万一有之,亦怪异也。
  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
  真机、真味要含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 言喻,所以圣人无言。一犯口颊,穷年说不尽,又离披浇漓,无一些咀嚼处矣。
  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馀,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深深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英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
  六合原是个情世界,故万物以之相苦乐,而圣人不与焉。
  凡人光明博大、浑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狂肆是疾风之气,错惑是霾雾之气,从容是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有所钟者,必有所似。
  先天之气发泄处不过毫厘,后天之气扩充之必极分量。其实分量极处原是毫厘中有底,若毫厘中合下原无,便是一些增不去。万物之形色才情种种可验也。
  蜗蒧于壳,烈日经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在也。此之谓以神用先天之造命脉处。
  兰以火而香,亦以火而灭;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以火而声,亦以火而泄;阴者,所以存也;阳者,所以亡也。岂独声色、气味然哉?世知郁者之为足,是谓万年之烛。
  火性发扬,水性流动,木性条畅,金性怪刚,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一则见性,两则生情。人未有偶而能静者,物未有偶而无声者。
  声无形色,寄之于器;火无体质,寄之于薪;色无着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无体而用不穷。
  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七十致仕,盖审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缩不任事,厌厌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
  若乃以见事风生之少年为任事,以念头灰冷之衰夫为老成,则误矣。邓禹沉毅,马援矍铄,古诚有之,岂多得哉!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命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
  性者理气之总名。无不善之理,无皆善之气。论性善者,纯以理言也;论性恶与善恶混者,兼气而言也。故经传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无病。
  气、习,学者之二障也。仁者与义者相非,礼者与信者相左,皆气质障也。高髻而笑低髽,长裾而讥短袂,皆习见障也。大道明率天下气质而归之,即不能归,不敢以所偏者病人矣;不与焉制一齐天下 趋向而同之,即不能同,不敢以所狃者病人矣。哀哉!兹谁任之?
  父母全而生子,子全而归之,发肤还父母之初,无些毁伤,亲之孝之也;天全而归之,心性还天之初,无些缺欠,天之孝子也。
  虞廷不专言性善,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或曰:“人心非性。”曰:“非性可矣,亦是阴阳五行化生否?”六经不专言性善,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厥有恒性。”又曰:“天生蒸民,有欲无主乃乱。”孔子不专言性善,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性相近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才说相近,便不是一个。相远从相近起脚。子思一专言性善,曰:“修道之谓教,性皆善矣。”
  道胡可修?孟子不专言性善,曰:“声、色、臭、味、安、佚,性也。”或曰:“这性是好性。”曰好性如何君子不谓?又曰:“动心忍性。”善性岂可忍乎?犬之性,牛之性,岂非性乎?犬、牛之性亦仁、义、礼、智性乎?细推之,犬之性犹犬之性,牛之性犹牛之性乎?周茂叔不专言性善,曰:“五事想感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又曰:“几善恶。”程伯淳不专言性善,曰:“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大抵言性善者主义而不言气质。盖自孟子之折诸家始,后来诸儒遂主此说,而不敢异同,是未观于天地之情也。义理固是天赋气质,亦岂人为?无论众人,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岂是一样气质哉?愚僭为之说曰:“义理之性有善无恶,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气质亦天命于人而与生俱生者,不谓之性可乎?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将性气作两项便不透彻。张子以善为天地之性,清浊纯驳为气质之性,似觉支离。其实,天地只是一个气,理在气之中,赋于万物,方以性言。故性字从生从心,方有生之心也。设使没有气质,只是一个德性,人人都是生知圣人,千古圣贤千言万语教化刑名,都是多了底,何所苦而如此乎?这都是降伏气质,扶持德性。立案于此,俟千百世之后驳之。
  性,一母而五子。五性者,一性之子也。情者,五性之子也。一性静,静者阴;五性动,动者阳。性本浑沦,至静不动,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才说性,便已不是性矣。此一性之说也。
  宋儒不功于孟子,只是补出一个气质之性来,省多少口吻!
[1] 鬼神与梦魂
    或问:“人将死而见鬼神,真耶?”曰:“人寤则为真见,梦则为妄见。魂游而不附体,
  故随所之而见物,此外妄也;神与心离合而不安定,故随所交而成景,此内妄也。故至人无
  梦,愚人无梦,无妄念也。人之将死,如梦然,魂飞扬而乱于目,气浮散而邪客于心,故所
  见皆妄,非真有也。或有将死而见人拘系者,尤妄也。异端之语入人骨髓,将死而惧,故常
  若有见。若死必有召之者,则牛羊蚊蚁之死,果亦有召之者耶?大抵草木之生枯,土石之凝
  散,人与众动之死生、始终、有无,只是一理,更无他说。万一有之,亦怪异也。”
    [述论]
  古人认为鬼神之说,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照我们的说法,古人以神道设教,建立鬼神  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人民,让他们向善而厌恶。人做好了,社会安定,人生幸福,死后  便能够升上天堂;为人不好,良心没有,无恶不做,死后一定要下入地狱。因为人类都关心  着自己的未来,叫做终极关怀,所以都不愿意在死后去受罪。这样以来,大家都会在人间的  时候把人做好,讲究伦理道德,社会也就好统治了。鬼神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的。那么  鬼神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人们便根据自己心目中的理解去塑造,善良的神祗会面貌亲善,  而恶劣的鬼神会是面目狰狞。
    鬼神毕竟是人类精神上的产物,所以是没有形状的。如果说还有什么形状的话,那也是由  人造出来的。有人问吕坤人死的时候会见到鬼神,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他回答说:
  
  “人清醒的时候所见到的就是真的,做梦时见到的就是假的。自己的灵魂到处游荡而不附  体,走到什么地方都会看到东西,这就是外在的虚妄;而精神与自己的心灵时离时合并且无  法使心灵安定,随他所接触到的东西都就变成了景象,这就是内在的虚妄。所以,那些真正  的人是没有梦的,愚昧的人也是没有梦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妄念。人将要死的时候,也  像是在做梦一样。灵魂飞扬,而精神混乱在目前;正气飘浮离散,而邪气主宰了自己的心田  。这时所见到的东西都是虚妄的,决不是真正的现实所有的。或者有的人将要死去的时候,  会见到有人来捆缚自己,那就尤其虚妄了。
  
  “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异端邪说的影响,比如说人死后会被捉下地狱去接受阎罗王的审判,  做恶者要遭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惩罚,等等。这些说法已经深入到了人的骨髓之中,将死的时  候便心怀恐怖-所以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若是死亡一定是有人来召唤的话,那么那些牛  羊、蚊子和蚂蚁的死,也一定会有人去召唤它们的吗?总体说来,花草与树木的发生与枯萎  ,尘土与石头的凝聚和离散,人类与各种动物的死亡与生存、开始与终了、实有与虚无等,  只是一个道理,再也没有什么别的说法。万一要是有个什么说法,也是一种怪异啊!”
  
  这里明确指出,人是不会见到鬼神的,鬼神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幻相而已。由于受到异端  邪说的教育和薰陶,人们在意识里便生存着神鬼的概念。一到那做梦或者将死的时候,意志  衰弱,心魂不定,意识中的那些神鬼概念便随之而出,也就会见到鬼神了。大家都有过这样  的体验,不少的人在一起,可就是那些身体衰弱的人容易看到各种异相。可知,这鬼神就在  人自己的心里。
  
  当然,古人设立鬼神的目的是为了统治人民,使大家拥有一种稳定的秩序,从而生活得幸  福一些。而那些当官者,也正是因为上帝和鬼神的存在,而不敢胡作非为。他们害怕天谴和  冥报,因而就必须遵守道德与法则,相对说来给人民带来了一点好处。但是到了现在,没有  了神鬼,首先开心的是那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人。他们可以任意胡作非为,欺压百姓,贪污  腐化,坑蒙拐骗,而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灵负担。因为人间的法律操纵在他们的手里,冥冥之  中又没有任何监督和约束,他们能不胡来吗!
  
  有了鬼神,还可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一点安慰,争取死后有个好的归宿;没有了  鬼神,反而给那些贪官污吏提供了为非作歹的条件!看来,从安定社会的角度来说,还是应  该确立鬼神的概念,使好人安宁而恶人胆寒!
[2]大气与形体  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
  
  [述论]
  古人认为在我们所居住生活的空间之外,包裹着一层大气。而且这大气又无所不在,无所  不能,是我们与万物生活的主宰。理学家把它称做理气,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禅,西  方称之为上帝。当然,我们常说,上帝是永恒的,而人类是短暂的。同样,大气是永恒的,  而形体却是短暂的。
  
  人类也同万物一样,是有形体的。这形体却不是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有生也有死。大气  因为没有形状,所以谁也无法把它损坏;形状因为占有空间的障碍,所以谁都可以将其损坏。  《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因为无声,所以谁也无法把它猜测;因为无象,  所以谁也无法将其把握。
  
  既然如此,我们的形体是无法执着的,因为它总有毁坏的一天;即使是修成了金刚不坏之  躯,也同样要有被摧毁的时候。而唯一不被摧毁的就是虚空和大气。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  形体与大气相融合,顺其自然,不贪婪自己的形体,也许真正能够得到永恒。就是《老子》  说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了形体,我们就得为它奋  斗和竞争,所以有烦恼和痛苦;没有了形体,就会自由而幸福。可见,要幸福就得要去掉自  己的形体。
  
  不过,去掉形体就是死,死了并不见得能够解决任何问题。那么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是心中无挂碍。不把形体当做一回事情了,生活岂不就变得自在了! [3] 真机与真味

真机、真味要涵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言喻,所以圣人无言。一犯口颊,穷年说不
尽,又离披浇漓,无一些咀嚼处矣。

[述论]
真正的机妙和真正的味道,都要含蓄体会才行,不要点破它。其中的奥妙无穷无尽,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比喻和表现的。所以,圣人便述而不作,只去体验领会其中的奥妙,而不加以说破;一旦要去用口来说出的话,那就是一年也说不尽、道不完的。说出来后,便支离破碎,浅薄愚陋,索然无味了,不会有任何耐人咀嚼的地方了。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也是无法用我们的耳朵听见的;真正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也是无法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宇宙的形象我们谁也看不到,宇宙的声音我们谁也听不到。真理也是这个样子,我们只可以去感觉,去体会,却无法用人间的语言来表达。

佛教禅宗说:“言语道断”,“张口必错”。因为人类的语言的表现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根本无法来形容我们自己所体会到的境界。我们在平常的表达时,还要加上手势动作、表情暗示、强调语气等等。稍一变动情景,语言的含义也许就变了。那么,真正的机妙和味道,最好是不要用那憋脚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这就是古人所讨论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旦有了语言,反而把那真正的意味给减少了。有人问佛祖,涅般以后的境界怎么样。佛祖回答他说:“如饮杯水,冷暖自知。”真正的境界要自己去体会,去证得,别人的东西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

圣人是指那些言行举止都可以成为人间表率的人物。他们知道言语无法表达他们所证得的人生境界,所以往往不以言语为重,只是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孔子就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既然穷年也说不尽,那又何必去说呢?何不踏踏实实地做上一些有益的事情,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由呢?天上的一片明月,山间的一缕白云,树上的一声鸟啼,情人的回眸一笑,那种意味都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4] 性分与情欲
  
  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  明。情欲不可使赢馀,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  嗜欲。
  
  [述论]
  人的天性本分,是不可以亏损欠缺的,所以说到它的时候,总是要加上一个多字。比如说,  要穷究真理,要尽知本性,要通达天道,要出神入化,要做到广大圆满,要能够最最高明。  说到人的情绪欲望,是不可以让它多余过剩的,所以它必须要加上一个少字。比如说,要谨  防言语,要慎重行为,要约束自己,要清静心地,要节制饮食,要减少嗜好和欲望。
  
  天性本分是就人心灵而言的。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其根本也正在大自然之中。人类要与根  本相沟通,就必须使自己的心胸与大自然相融合,就像那参天的大树必须从根茎吸取营养是  一样的。心灵能够穷尽宇宙人生的真理,能够开发出自己的本来佛性,能够认识宇宙自然运  行的规律,使得自己的行为处世已经莫测高深而入化出神,而且心胸广阔,无所不包纳,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自己便是宇宙,宇宙便是自我。我与宇宙无分无别时,佛与  我又有什么区别呢?禅宗的宗旨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情绪欲望是就人类的肉体来说的。肉体因为要生存,就不得不去糊口谋衣,解决衣食住行  的问题。但是,当你需要生存的时候,别人也一定要生存;所以,你所需要的东西,别人也  一定会需要。如果你想得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别人肯定不会高兴,于是便会生起争执,非  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肯罢休。然而,这样对大家的生存都不会有利,只能增加我们自己的烦  恼。
  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生存需要也是很简单的。有房子住就行,不需要去管它豪华不豪华;  有衣服蔽体就行,不必管它是否贵重富丽;有食物吃就行,不必管它是否是山珍海味;有路  子可走就行,不见得非要有摩托和高级轿车不行。相反,如果我们太过于奢侈,反而于我们  自己不利。
  
  比如说,当我们的住房与我们的地位不符的时候,或者是时过境迁了,很有可能这房子会  是别人首先攻击的对象;当我们的衣服与我们的德行不相配合的时候,也许反而成为了累赘。  所以,常见那些战败者们要换上普通人的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希望逃脱一死。早知如此,  哪又何必当初呢!
  
  当我们所吃的食物与自己的肠胃发生矛盾的时候,倒霉的当然是我们自己的胃口;当我们  斤斤计较要坐什么高级轿车的时候,想没有想过,我们的脚腿功能也就失去了。而且,我们  那么快地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是不是太着急了点呢?为什么不去仔细地品味和享受人生的美
 [5] 六合与圣人
  
  六合原是个情世界,故万物以之相苦乐,而圣人不与焉。
  
  [述论]
   六合是指上下天地与东西南北四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原来是一个充满感情的  世界,所以万物都因为它而感到痛苦和快乐,但是圣人却不会参与到其中的。万物  与凡人都因为有感情的困扰,所以会有苦与乐的感受。而圣人超越了感情的因素,  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痛苦与快乐的分别了。
  
  情字从心从青,青是一种颜色,有了颜色的心就是情。本来我们的心地是清静  光明的,没有什么颜色不颜色的说法。但我们却在自己的心地上生下了根,发出了  芽,吐露了青色。青色过后,一定是开花结果,然后再叶落枯萎,又进**寂之中。  只要有了情,就会有生老病死,就会有得失,就会有痛苦烦恼与欢乐幸福。
  
  人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见,只要是人,都会有感情。其实凡是动植  之物,都是有感情的。母牛可以舐犊,乌鸦能够反哺;义犬不仅能够拯救自己的狗  子,还能够与人相处上深沉的感情而救主!还有那植物也是如此,森林中的树木会  因为贪婪阳光而竞相生长,都是因为有情在。而人代表了万物的灵秀和精华,所以  更是感情的载体。
  
  因为心上有了感情,就会执着于世间的万事万物。对于亲情的留恋,对于男女  的留恋,对于富贵的留恋,对于权位的留恋,都是爱情。而且,这情绝对没有大公  无私的说法,除非是没有情的大情。感情都是需要报偿的,当我们尊敬别人的时候,  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当我们爱恋别人的时候,也希望对方能够爱恋我们;当  我们爱恋富贵金钱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些东西都能够被我们所拥有。这就是感情!  即使是我们在大公无私地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满足着我们自己的一种心理。  所以,绝对没有一种不需要回报的感情。
  
  然而,天下生存的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或者正好是一男一女,或者什么都是  对应的,我要你给,或者你要我给。而是生存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都各  自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好的东西毕竟是少数,所以会有竞争,因而也会带来失败  和成功,痛苦与快乐也由之而生。凡人摆脱不了感情的束缚,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  所以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圣人看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心中的感情在作怪,而且  并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正是“上天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又何必自做多情呢!
  味佳肴呢! [6] 人性与天气

凡人光明博大、浑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沉藏固啬是冬之气,暴怒是震雷之气,狂肆是疾风之气,昏惑是霾雾之气,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有所钟者,必有所似。

[述论]
 只要是人,都会有禀性气质。比如说那光明博大的禀性,就是苍天的气象;浑厚含蓄的禀性,则是那大地的气象;温煦和平的禀性,就是那阳春三月的气象;宽纵任物的禀性,就是长夏繁荣的气象;严肃凝重,收敛约束、喜欢刑罚,爱好杀伐的禀性,则是那秋天摇落的气象;沉默缄藏、固守吝啬的禀性,又是冬天寂寞的气象;暴躁愤怒是那震动雷霆的气象,狂放恣肆是那迅猛疾风的气象,昏庸困惑是那阴霾迷雾的气象,隐埋仇恨、留连恩爱则是那累月积阴不开的气象,从容不迫、温润尔雅则是那和风吹拂、甘雨降落的气象,聪明清醒、洞达真理则是那青青天空、明朗月光的气象。天人是合一的,所以有从天地自然中所钟聚那些气象的人,必然会在自然中找到与其相似的地方。

我们知道,宇宙自然的气象千变万化,无可把捉。但从它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景象而言,也代表了各种各样的类型。正是因为人类的意识作用,才会在自然中寻找同类和知音,于是没有任何事物不会被打上人类文明的烙印了。心怀广大的人,自然与天地为同类,无所不能承担,也无所不能包容;和气平易的人最喜欢那阳春三月的景象,对任何事物都能够容忍的人最喜欢那夏日草木旺盛的情景,容易暴怒的人听到打雷便会昂然而起,聪明智慧的人却见到明月便无限喜悦。等等,人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同类项,或者反过来说,自然在人类之中复制出了自己的各种模型,由此来体现天人合一的真理。

但是,许多人会说,天地自然都会有这么多的个性特征,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拥有呢?是的,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也正是我们所有人的个性的总合才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自然中尽管有许多个面目,可所有的面目都统一在一个真实的自然身上。绝对没有永远是阳春三月的时候,也根本不会永远是连阴不开的日子,更没有不停地声雷发霆的情况。

它的运行总是那么自然而然,阳和之后是夏长,雷霆之后是风雨,风雨过后是清明。一切的一切都处在一种变化之中,因为它本身没有意识,没有感情,所以顺其自然而完全没有了痛苦和烦恼。人们要想保有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有自然天地的气象,随其变化,应运而生。这样以来,既保存了自己的个性,又没有违背客观的规律,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7] 阴阳与存亡
  
  兰以火而香,亦以火而灭;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以火而声,亦以火而  泄。阴者,所以存也;阳者,所以亡也。岂独声色、气味然哉?世知郁者之为足,  是谓万年之烛。
  
  [述论]
  
  兰草因为有火的点燃才会生出香气,但也由于火才使它走向消灭;膏油因为有  火的点燃才会产生光明,但也由于火才使它达到衰竭;炮竹因为火的点燃才会发出  声响,但也由于火才使它彻底泄露。由此可见,阴暗无火的情况,却能够使它们得  以存在;阳明有火的景象,却竟然使它们得以灭亡。难道仅仅是声音、颜色、气体  和味道是这样的吗!世界上的什么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呢?人间那些知道了阴郁而  不发扬便是满足的人,才算是万年也灭不掉的蜡烛啊!
  
  是的,人们与万物都是一样的,大多都喜欢光明,所以都在白天里出外活动。  那些在白天出来活动的动物,往往会被人们捕猎;而夜晚出来活动的动物禽鸟如猫  头鹰、蝙蝠之类,却很难被人捕捉。就是这个道理。阳气壮盛的正面事物,都是人  们所孜孜以求的。比如说,名位要高,金钱要多,牌子要亮,功劳要大,等等,好  是好了,天下闻名,功高盖世。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几乎是所有高名位、多金钱、  亮牌子、大功劳的人,最后都没有个好下场!
  
  枪打出头鸟,雨淋出头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阳气旺盛使他们成就了英雄  的业绩,却也使他们陷入遭人嫉害的境地。比如说韩信、商鞅、文种等,没有他们  也就没有了天下,或者说国家的富强就不能够实现。但也正是他们自己的火把自己  给毁灭了,叫做照亮了别人,却熄灭了自己。只有那些不出头的椽、不出头的鸟或  者不出头的人,才会保身而全,实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以,人们得学会保持沉默  并且善于处逆境,随分知足,便能够成为万年蜡烛而不被人熄灭!
  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苟且偷生,因为君子杀身成仁,他们所追求的有超过了生  命的东西,所以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但是,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  不要做了那些肮脏政治的牺牲品!司马迁为什么不死呢?就因为要找到一个死得其  所的所在,最后他终于完成了一部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史记》!
 [8] 五行与生物
  
  火性发扬,水性流动,木性条畅,金性坚刚,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述论]
   火的本性是生发高扬的,水的本性是流动不停的,木的本性是条理顺畅的,金  的本性是坚硬刚强的,土的本性是沉重厚实的。这五行生成万物的时候也是这个样  子的。
  
  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五种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元素。这是中  国人的说法。印度人也有五行,叫做地、水、火、风、空,世界万物都是由它们组  合而成的。只有这五行相互平衡,那么所构成的那个生命也才会得到平衡和健康。  火的本性是发扬,走向极端并不好,所以有水来限制;但水也是流动的,漫无目的,  所以又靠土来调和;土太厚重,反而没有了生气,所以用木来生发疏通,使其条达  畅顺;一旦木气繁茂,便有金来加以克制,以便保持平衡;金性一强大,阳刚之气  过剩,便有火性来克,使其软化。五行在水、木、火、土、金相生和水、火、金、  木、土相克的过程中,得到了平衡发展,遂使宇宙自然生成变化,圆融无碍。
  
  人的生命也自然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所以在人的身上也一定会有发扬、流  动、条畅、坚刚、重厚等的特点,只不过有人身上某种特点多一些,有的人却在某  一点上少一点而已。但无论这五行中的哪一种元素有所亏欠,都是不完美的,都不  会达到平衡。
  
  没有火性的人就不会意气风发,没有水性的人就会死板顽固,没有木性的人就  不会痛快顺利,没有金性的人就会失去主张和毅力,没有土性的人就会轻佻浮夸。  所以,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都必须保有这五行的平衡!没有的就要加以培养和  开发,过剩的就要加以限制。
[9] 见性与生情
  
   一则见性,两则生情。人未有偶而能静者,物未有偶而无声者。
  
  [述论]
   凡是事物到了独立的地步,就会见到真正的本性;一旦有了对立的时候,就会  生出情感来。人类在有了配偶和对手的时候,是不会安静下来的;事物在有了对立  和配偶的时候,一定会发出声音来的。
  
  世界上的事情都处在相互对立的矛盾之中,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没有一就没  有二,没有二也就没有一。只有真正地到达了一,一的概念其实也就不存在了,而  进入了无穷。佛教讲究明心见性,就是要人摆脱一切对立和束缚而进入那个没有对  待的境界。最大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形容的,也是没有概念可以进行判断的,那就是  绝对。
  
  绝对的意思,就是没有了对待,全宇宙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了善恶的分别,没  有了人我的差异,没有了得失的关怀,没有了苦乐的感受。这个时候,他也就见到  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就是宇宙万物,就是天地六合。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当然  也就不会去争执斗杀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烦恼而得到大自在,这就是仙佛的境界。
  
  也就是说,人要想做到见性成佛的事情,就必须做到一点,即全宇宙就是自己一个
  人,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无分无别,物我两忘。那些想成佛的人,却老是在自己  的面前摆上一尊佛像,有个佛在,也就有了个对立,自然永远成就不了佛果。同样,  生活在世间的人们,如果心里总是想着别人,无论是要热爱他或者仇恨他,都无法  使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自然无法进入到那个本来的面目里。   只要有了对偶,无论是妻子丈夫、仇人敌手、同行对手、情人小咪等,都会使  我们生出各种各样的感情来。有了感情,我们反而不会安宁了,烦恼和痛苦也就随  之而生了。一个把掌拍不响,两块石头敲当当。水与水相撞击便会发出响声,风吹  了树叶才会哗啦啦,人与人相争也会挣出名声来。   但是,自然界的规律都是此起彼伏,彼生此死的。绝对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所以有名声也就会有名声失去的那个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心理就会承受不了,也  就有了痛苦。要想摆脱痛苦,就是不要有情,而要进入到那个真正的一的境界!
[10] 无体质而用不穷
  
  声无形色,寄之于器;火无体质,寄之于薪;色无着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  火无体而用不穷。
  
  [述论]
   声音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但却寄托在器质物体上;火焰没有形体器质,但却  寄托在柴薪上;颜色没有附着落实的地方,寄托于花草树木上。所以,在金、木、  水、火、土五行当中,只有那火是没有形体但却能够妙用无穷的。
  
  人们都讨厌那寄生虫,然而那美好的声音、多彩的颜色虽然也是寄生的,但却  被人们所喜爱。就因为它们并没有对自己所寄生的物体本身构成危害,反而使之有  了生机和美妙,所以会被人们所喜爱。做人也应该这样。当我们有了名声利益的时  候,那名声利益也应该属于一个集体,是这个集体做了我们的后盾。即使是再大的  名声、再多的利益,我们也不会害怕失去或者对自己有什么损害。
  
  往往是那些贪天之功为己功的人,他们自己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事迹,只是因为  侥幸而取得了成功。这些胜利的取得主要是由于人民的努力,叫做“人民群众是创  造历史的动力”,但有的人就是要把这些功劳归之于某一位英雄人物。或者有的人  硬是要把他人的功劳揽到自己的身上,结果这些功劳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会危及  到自己的生命。
  
  韩信功高盖主,就会被人猜忌,以至于死于一个妇人之手。范蠡把自己心爱的  姑娘献给吴王做诱饵,为越国的生存和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他要把这  些功名都认真地背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他的结局也一定会同那文种一样而身败名裂  的。但他知道,君王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荣华,所以,等灭掉吴国之后,便很  潇洒地载上他那半老的西施,荡舟在西湖之上,听说后来做生意还发了大财,名字  也改成了“鸱夷子皮”。
  
  五行之中,水木金土四行都有体质,有体质就难以保证进入无穷;火无形体,  随木而生,并且不加执着,得过且过,顺其自然,这就是它的天性。人如果能够像  火一样,有功而不居,无功而不焦,那么还会有什么功劳能够不属于我们自己的呢?  真正能够拥有功劳的人,就是那些功成而不居的人。而且火可以焚烧掉一切,所以  佛家要用智慧火烧烦恼薪,使我们断除掉一切烦恼和忧愁。烦恼与忧愁的本源就在  于世俗的功名富贵!
[11] 念头与气血   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  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  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十、七十致仕,盖审之矣。人亦有少  年退缩不任事,厌厌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若乃以见  事风生之少年为任事,以念头灰冷之衰夫为老成,则误矣。邓禹沉毅,马援矍铄,  古诚有之,岂多得哉!
  
  [述论]
   人的心思念头与气力血性是一同生长和消灭的。四十岁以前是一个上进心,这  个时候认识和见解还都没有稳定下来,所以敢于有所作为;四十岁以后就是一个稳  定心了,这个时候认识见解都已经形成了,所以凡事都会有个斟酌衡量;到了六十  岁以后,也就是一个退步的心思了。见解与认识虽然已经真实透彻,但精神气力却  已经无法再振奋起来了。未必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这里说的却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在古代,人在四十岁的时候做官,六十或者七十岁的时候交权退休,就是因为审明  了这个道理。
  
  当然,人们中间也有那些年纪轻轻的,但却畏首畏尾,不愿意有所作为,厌厌  烦烦的就像一个黄泉下的死人一样;自然也有那些已经到了衰暮之年的人,却仍然  很疯狂暴躁、随便好动、喜欢做事。其实,这些都不是常理。如果我们因此而把那  些遇到事情便意气风发的少年人当做是在担任事情,而把那些心思念头都已经灰飞  烟冷的衰老之人当做老成的话,那我们就是失误了。汉代大将邓禹虽然年纪少小,  但却从来深沉坚毅;而马援到老还精神矍铄,英雄了得。这在古代就是有的,只是  不可多得罢了!
  
  念头是心理,气血是生理;心理决定生理,生理也决定心理。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开来。少年人气血旺盛,自然也就坐不下来静心思考;老年人虽然思考多  了,但却气血衰竭了。少年人是力有余而心不足,所以要防止胡作非为;老年人心  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要防止心理上的压抑。如果少年人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那么力  量就不会乱放;老年人如果也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去生活,并不见得非要做什么惊天  动地的大事业,也是会自由自在的。这就看各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
  人的少年和老年阶段都是有所缺陷的,只有中年得其二者之长而无二者之弊,  所以正是有所作为的好年华。在这个时候,既有精力,又有思想,正可以大显身手,  干一番事业。古人说四十为强仕,就是可以当官的意思;六十、七十要退休,不要  占据权位而无所作为,再精力过人的人也会有所失误的。所以,我们现在规定男子  六十、女人五十五而退休,也是这个道理。
 [12] 君子与小人
  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  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  常劳。
  
  [述论]
   人的命运本来在于上天的掌握。但是,君子的命运是由我自己掌握的,小人的  命运也在于自己的掌握。君子用道义的态度来对待命运,不用真正的道义而得来的  命运就不去侥幸拥有它,所以命运也就微不足道了;小人用欲望去侵犯命运,不能  够得到的却一定要拥有它,所以就不肯接受命运了。但是,君子说命运是由我自己  掌握的,是得到了天命的本来真性的;小人说命运在我自己的手中,只是侥幸得到  了气数中的偶然。所以,君子的心理是经常泰然自若的,而小人的心理却永远是劳  碌不安的。
  
  人与万物都生于天地自然,所以我们的命运与气数都受到自然的制约和主宰。  就比如说,一棵大树尽管参天而起,但它的一切成长过程与最后结果都取决于根本  怎么样。人的成长与发展也一样取决于自然,所以人们才会说命由天定。如果说,  人类都能够像那大树或者万物一样,依照天命,顺其自然地生存和发展,自然也就  没有了痛苦和烦恼,反而会像万物生长那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了。
  
  但是,人类毕竟有着自己的意识,而意识又独立于自然之外,所以完全可以不  听从于命运的摆布。而在超越天命的态度上和过程中,就分出了君子和小人来了。  君子照样也想得到好的命运,但是总要有个说法和道义。符合了道义的,那就去奋  斗和争取,安然地居之;不合乎道义的,即使是得到了,君子也不会去占居的。
  
  比如说,一个人有那个德性和能耐,我就去争取那个位置;没有那个德性和能  耐,即使是我已经得到了那个位置,我也会放弃的。正因为君子的心理有了一个标  准,即良心和道德,他所得到的命运与幸运只要合乎这个标准,自己才会去占有,  所以他的心理绝对不会不平衡,也就永远保持了那种泰然自若的境界。
  
  小人却就不同了,不论什么事情,自己都要去占有那最好的运气和好命。没有  德性和本事,却幻想着自己拥有那个权位和富贵,于是不择手段地奋斗以求达到目  的。有时尽管侥幸达到了目的,但因为没有真正的才能和德性来占据它,往往会身  败名裂,遗臭万年。但是,他们侥幸之后,根本不会去想着用自己的德性和才能来  对待自己的命运,而是总也害怕这样的命运会被人夺去,所以他们总是心中疲惫而  生命劳碌的。   君子与小人不同,君子也许终生会落魄不偶;小人尽管一时得势,但我们却宁  愿意去做君子而心理平衡而贫穷,也不愿意做小人而痛苦烦恼而富贵!
[13] 浮躁心与委靡心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将  个浮躁心观理,将个委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述论]  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心意和念头沉静潜伏下来,什么真理不可以得到呢?如果把  自己的志向和意气振奋发扬起来,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到呢?现如今的学者们,只  是把一个浮浅狂躁的心理去观察事物的真理,用一个委靡不振的心理去从事具体的  事业。这样以来,只是糊里糊涂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人们往往是心高而气短,所以什么事情都是想得好而做得差。当我们把自己的  心思意念往高处去想,也只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无法真正深入下去。我们只知道  别人比我们强,享受比我们多,心理上便不服气。这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  反而会加重我们自己的心理负担而造成痛苦。  有位老乡要跟我相比,说一样大的年纪,同是出生在一条沟里,相同的经历,  为什么我当上了教授,有了大名气,但他却还只是一个讲师,既无名也无钱呢!  我觉得非常可笑又可怜,便问他道:“我6岁上学的时候,你在哪里?15岁  高中毕业当大队长的时候,你又在干啥?18岁考上大学的时候,你又在干啥?2  2岁从外语系考上唐宋诗研究生的时候,你又在干啥?我在吃苦爬格子的时候,你  又在干啥呢?我今年还要去读古典文学博士,你怎么不去呢?人跟人的条件都不一  样,付出的代价也不一样,收到的果实也自然会有不同。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应该做  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名气,所以从来不跟别人比。只要你放下跟人比较的心理,  把自己的心思意念全部用在自己的事业上,也就不会虚度这一生了!人只要把自己  的现实生活把握住了,并不见得要当教授才好!老想跟别人比,只能自寻烦恼。比  我年轻的人,上教授的多着哩!”  把念头都放下了,才会看出别人到底在什么地方与自己不同,也才会发现自己  的不足之处,补上来就是了。然后,再奋发向上,立下志向,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头脑有思想,屁股能坐住,还愁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吗?范文澜先生教自己的学生要  天圆地方,头脑放得开,屁股坐得稳,所以他自己便成就了一名伟大的学者。历史  和现实中是没有侥幸的,廉颇的功名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赵括的本领只  能纸上谈兵,结果误国亡身。  现在的学者因为自己的功底不厚,所以无法跟前辈学者相比;但随着这飞速发  展的社会节奏,却仍然想做些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投机取巧。他们观察事物很片  面而浅薄,心情浮躁,急功近利,所以肯定无法观察到事物真正的道理。认识是如  此,而做起事来更不肯费事操心、踏踏实实,只是一个委靡不振的样子,这事情也  肯定是干不成的了。理又看不出来,事又做不上来,却还要跟人去硬争死拼,结果  痛痛苦苦、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空费了几多钱粮和感情!
 [14] 涵蓄与浑厚  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  大。  [述论]  自己身上的好处要掩藏着几分,这叫做涵容储蓄,从而培养自己的深厚德性;  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替他掩藏上几分,这叫做浑朴厚道,从而培养自己宽大的胸  怀。有了深厚的德性,就会得到别人的敬爱和拥护;有了宽大的胸怀,就会容纳一  切而心无痛苦。  好与坏的标准,都是由我们人类自己的利益所决定的,所以智者便用好与坏来  枷锁我们:做了好事会得到表扬和鼓励,做了坏事会受到批评和惩罚。然而我们就  是愿意被人所利用,终生跳进那个善与恶的圈子里不乐意出来。自己有了好处,便  津津乐道,自吹自擂,以求别人的表扬。就像马戏团里的猴子一样,完成了一个动  作,便去找自己的主人要食物。一遇到别人有了坏处,便尽力传扬开去。目的很简  单,就是为了在主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好处来,所以才会打击别人。  一旦别人认为我们自己好,我们自己也认为自己完美无缺,那么我们自己的学  问和人生境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然而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永远也无法穷尽的,所以  认识的过程也是无限的。只有不停地探索,才会有更新的发现。  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成就还不够好,还需要发展,就会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所以,只有把自己的好处掩藏上几分,才不至于被人或者自己捧过了头而夭亡。  《老子》说过:“持盈之道,损之又损。”只有把自己的水平损上几分,才能够再  被添加上几分。被添加的知识和道德越多,自己的见解和成就也就会越加深厚而莫  测了!  我们自己在社会上仅仅是一个分子而已,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并且使之来  适应我们自己。而人们又是各式各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与人相处,才能生活得  自在一些。如果说,我们的眼睛里所看到的一直都是别人的不好处,在我们的心里  也一样地不好受。容不得别人的人,首先就容不下自己。  见到一个小人就气愤,见到一个乞丐就恶心,见到一个仇人就要与他拼个你死  我活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我们能够把别人不是的地方  掩藏上他几分,岂不就在自己的心中给他们开辟了一块地方吗?开辟得多了,普天  之下岂不就都装在了我们的胸中?我们的心怀不也就广大宽阔了吗?能够容纳得下  宇宙,难道还有什么烦恼放不下的吗!
[15] 待事与养心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  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述论]  安宁耐心,是思虑事情的第一大法;安静周详,是处理事情的第一大法;谦虚  退让,是保全身命的第一大法;涵蓄宽容,是交接处人的第一大法。把那些财富权  贵、贫穷卑贱、生存死亡、永恒变化等置之度外,是修养心灵的第一大法。  有的人生活了一辈子,也真不知道怎么去与人相处。在现实生活中,他感到别  扭,别人也感到别扭,谁都不痛快。所以,要想与人相处甚得,把事情都办得顺利,  就需要有智慧。在思考事情的时候,能够心里宁静,而且还要有耐性,才会把前前  后后的过程细节考虑得清清楚楚,将来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不至于出现多大的问  题。遇到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能着急,而要安下心来,各个方面都照应得当,也就  不会出现什么疏漏和失误了。  事情处理好了,也等于在处人了。人心叵测,怎么待人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谁都想争取得到那个大功名利禄,所以都会想方设法或者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  现自己的目的。所以,我们要想保住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就必须不给他人构成危胁,  也就不会成为别人的靶子了。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名声和富贵,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谦虚而退让。正是《尚书》上说的:“满招损,谦受益。”  当然,这里的谦虚是真正的,你越谦虚,别人就会前来指教你,也就不会攻击  你了;你凡事越退让,不与人竞争,自然也就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了。人都是挑剔的,  所以就会难以相处。如果你能够海涵地载,不去挑剔他人,不去吹毛求疵,那么人  们就会觉得跟你相处非常融洽,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隔阂了。  无论是宁耐,安详,谦退,还是涵容,都只是一种方法,而最根本的是调整自  己的心灵。心理平衡了,对待任何事物都不会有烦恼的;心理不平衡,对待任何事  情都不会感到自在的。  而让心理平衡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富贵,贫贱,生死,苦乐等各种对立矛盾的  概念彻底地从头脑中清除出去。因为在这些矛盾体当中,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你  必须做出选择,便肯定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负担。所以,养心的办法,就是取消胸  中的对待观念,让心理上平衡一些,我们的生活便会过得很自在。 [16] 胸中景与眼前景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华,夏不是发畅,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为  我境。  [述论]  我们胸中的情形和光景,是要把现实眼前的春天看得不是那繁荣昌盛的景象,  夏天不是那风发顺畅的景象,秋天不是那寂寥摇落的景象,冬天不是那枯萎槁朽的  景象。这样才算是我自己的情景。  自然中的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这在自然来看是非常自然  而正常的事情。但在有感情的人类心里,却就不同了。人们会惜春而悲秋,厌夏而  哀冬,任何时候都会感慨无限。正是那进亦忧,退亦忧,不知道何时才会快乐!可  见,人们不快乐,只是因为没有大自然的胸怀而已。等待我们有了大自然的胸怀,  不把四季更替看做一回事的时候,岂不也就无烦无恼无忧愁了吗!  一旦春天是繁荣昌盛了,那么秋天就会摇落凋零;一旦夏天风发顺畅了,冬天  自然就是枯萎槁朽了。这相互对立的概念自然会让我们伤心不已,叫做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都是痛苦的种子。  要想不痛苦和烦恼,就得要去掉那些分别念头,春就是春,春又不是春。一切  都是自然的,没有了生也就没有了灭,没有了荣也就没有了枯。那个时候,才是一  种永恒的感觉,才是我真实的感受。才不会让我们的心随着别人的境界转,也才能  够说明自己有了一点主人翁的意识。
[17] 怕理与恃人
  
  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述论]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怕什么人,只是怕那个真理;也不是仗恃着什么人,而是仗  恃的大道。  大道就是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如果与它合为一体,那么便是自然本身了,也  就会同自然一样不生而不灭了。大道在运行的某一个阶段里,自然会有其特殊性,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理。所以,我们所能够认识到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一旦认识了  绝对的真理,也就是说进入大道了。  人是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有的人崇拜气功大师,  总认为他们已经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了,也一定不会去上厕所的。等到发现他  们也一样得上厕所,才发现自己上了个大当,原来他们的身上也一样有肮脏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不对了。  我们崇拜甚至害怕那些大师,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智慧,而是因为他们的宣  传,从而使我们认为他们本身具有那些令人毛骨耸然的所谓“法术神通”。但是,  在老子或者释迦牟尼佛祖、耶苏基督面前,我们却绝对没有什么害怕的感觉。就因  为他们传达给我们的是智慧和道理,让我们敬畏害怕违犯真理和智慧而不敢随便做  人,所以我们不会怕他们本人。气功大师们所传播的并不是什么智慧和真理,而是  所谓的功能和法术,动不动就要去惩罚某某,所以大家都怕他们的人。  真正的大丈夫所仗恃的是自己所奉行的大道和真理,决不把自己的权位势力、  富贵金钱、功名利禄等外在的东西当做一回事情。以外在的事物为依靠的人,外物  总有一天要用尽,自己也一定会有悲哀的那一天;以大道真理为依靠的人,大道永  在,真理光明,所以他决不会感到失望和痛苦的。  有形必有坏,无形方是真!
18] 主静与勇力
  
  主静之力大于千牛,勇于十虎。
  
  [述论]  主持镇静的力量要大于千头牛,勇猛要超过十只虎。  自然运行的方式有动也有静,就像那钟表上的秒针一样是动静相间的。但是,  人们习惯于动而忘记了静。白天不停地奔波行动,晚上还要加班夜总会。即使是睡  下了,还在梦中竞争比赛,永远也没有一个安静下来的时候。当一个人在跑步的时  候,我们是无法掌握他正常的脉搏的;当水在动荡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从中看出自  己的形容来。同样,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与规律,就必须静下我们的身心来。  要达到清静的心地是不容易的,但并非不可能。而且一旦达到了心灵虚静的状  态,就会有真正的体会和感受。许褚力能倒拽十牛,但却被曹操所用;刘关张三位  神勇武夫,却要三顾茅庐去请那高卧云中的诸葛亮,都是说的一动不如一静。静可  以制胜千军万马,而能够保持镇静的力量和勇气却是无法形容的。司马懿率领大军  奔来,而诸葛亮只有一座空城而已。如果诸葛亮没有那大于千牛而勇于十虎的超人  意志与神力,怎么能够演好一出“空城计”呢?  当面对无赖侮辱的时候,如果韩信要抽出刀剑去杀了他,那么很有可能就没有  了日后的淮阴侯了,所以他保持了极大的沉静。当对面鸿沟的时候,项羽捉住了刘  邦的父亲要烹杀,但刘邦却没有发火动怒,而是笑嘻嘻地说道:“吾翁即若翁。若  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咱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今  天你要烹煮你的父亲,那就分给我一杯肉羹喝喝!这是多大的静!可项羽却受不了  了,最终还是没有烹了刘太公,反而被刘邦夺取了天下!  勇力再大,不如主静!
 [19] 摆脱与沾恋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生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  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述论]  我们的心胸中只要摆脱掉一个留恋的恋字,便会感到十分地清爽干净,十分地  自由自在。人一生最痛苦的地方,只是由于这个心里总是要沾泥带水。谁心里也都  明明白白地知道,可就是不能够给痛痛快快地一刀割断啊!  心灵应该清静自在,才能达到空灵应物,左右逢源的境界,所以《西游记》的  主人公叫做孙悟空。知道了万法皆空,不能执着,就是悟空,就能够得大自在而成  佛做祖。西天路上,只要悟空生起了什么心理,便会有什么妖魔出现。  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悟空害怕师父与师弟遇到  危险,便给他们身边画了一个圈子。结果呢?他们师徒却真的走出了悟空折圈子,  遇到了一个更为厉害的魔王青牛老怪,拿着一个更厉害的圈子──太极圈。可见,  心中一有留恋,便会生出烦恼来。  等到烦恼除去的时候,心中空空明明,自然会清爽自在了。而人生最大的悲剧,  就在于藕断而丝不断,什么事情都要沾沾连连。夫妻之间恩恩爱爱,那就更好;可  早已没有了恩爱,却还是割不断,结果粘粘缠缠,说是为了孩子却真正给孩子耽误  了,自己的青春也给耽误了。对于名利的追求也是一样,明明知道那痛苦多于幸福,  也想早些抽身,可就是舍不下,放不掉,割舍难啊!正是那首《好了歌》中所说的: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  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娇妻忘不了。  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那些傻子或者是坏人们,因为从来没有感觉到名利是个祸根,所以身在其中,  任意折腾,害人利己,却不会感到痛苦。而真正痛苦的是那些明知名利害人,也早  想为了道德或者信仰、良心而及早抽身,却又瞻前顾后,留恋不舍的人。他们最苦,  而且命也多不长!  笔者有一个学生,长得很美丽,但因为太善良,所以被一个自称是北京某报记  者的骗子给骗了。没有结婚便生了一个孩子,那时她只有18岁。可为了这个孩子,  她仍然留恋着那个骗子。后来千辛万苦找到了那个骗子,却只能过着小妾一样不明  不白的生活。一年之后,忍无可忍,还是丢下了孤苦伶仃的女儿,服毒自尽了。真  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