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培训信息:怎样看待陶行知“喂鸡”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2:26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自主、自愿、自动地学习呢?陶先生“喂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有一次,陶行知老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的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道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只见陶先生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松开手,理了理大公鸡的翎毛,把它放在桌子上,自己往后退了几步,站到一旁,过了一会儿,大公鸡晃晃悠悠地走过去,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老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它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的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先生在演讲前的“喂鸡”举动,形象地说明了在实施教育行为中教育者发揮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积极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的是引导和点拔的功用。在实施教学行为中,教师除了“教”之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从“人本主义”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从而满足他们求知、参与、成功和自尊的需要。

  现在,许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有的父母羡慕其他孩子的特长,也送孩子上这个兴趣班,那个特长班,完全没有孩子的主张,全凭自己的从众心理决定。看看我们周围一些孩子,有的学围棋、绘画,有的学英语、乒乓球、早期阅读,有的学钢琴、拉丁舞,等等。孩子的节假日和双休日都安排得满满的,家长是想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但孩子的实际状况如何呢?有的孩子一提上课就皱眉头、打哈欠、想吃东西。有的孩子下了这种课,又急急匆匆赶去上那种课,抱怨多多。而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父母给孩子的生活制造了逼迫感,孩子只得疲于应付。家长期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孩子们的心理,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作为老师、家长,我们都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那样他们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全面,对待学习也更加有兴趣,更加主动自觉。孩子们在家也不会觉得有压抑感,父母、子女关系会变得融洽,家庭气氛会变得和谐。这样的良性循环,也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