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会计基础百度网盘: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0:40

中华艾灸网华夏千年灸法总结系列之三

(2009-04-30 09:12:59)转载  

二、多种多样的施灸材料

古代灸法虽然以艾灸为最多,但也常常针对不同的的疾病,而采取其它材料来施灸。兹就文献中见诸记载者,条述于下。

1.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绒作为施灸材料。艾最早见于《诗经·王风》:“彼采艾兮”,古代又称为冰台、医草、灸草、病草、黄草、海草、艾蒿、家艾。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作为施灸材料的艾叶以柔嫩而又陈久者为最好,所以宋苏颂《本草图经》说: “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者方可用”。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七则认为:“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关于艾绒的制法,李时珍又云:“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

从古代这些主张里,关于施灸用艾,我们可以得出五条要点:①采的艾叶要嫩,因此以春季采集者为最好;②放置的时间要久(陈旧);③艾叶要干净,没有杂质和灰尘;④艾绒要捣得烂细;⑤艾绒要干燥。

2.加药艾灸:是在艾绒中掺进某些药品,以之施灸。通常掺进的药品,多为芳香药物及易燃物质。如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到,在艾绒中“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清顾澄《疡医大全》卷八则有掺入麝香、木香、雄黄等的记述。

此外,由于疾病的不同,也往往掺入其他药品,因病而制宜。例如,《说文·义证》引《北齐药方碑》云:“巴豆和艾作炷,灸疮。”又明朱棣《普济方》卷四二三记载,治瘰疬结核“用巴豆一枚去皮心,艾叶一鸡子大,相和捣烂,擘碎爆干,撚炷灸疬子上三壮即止”。《医心方》卷八引陶氏治疗足肿“末巴豆、虻虫少少杂艾为灸炷”。《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治瘰疬破溃者,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捣作炷,灸疮上百壮”。《普济方》卷四百二十治水肿“用甘遂为末,同作艾炷”,在脐心隔蒜灸之。明朱权《寿域神方》卷三治犬咬和瘰疬,用“熟艾,穿山甲细剉黄土炒,斑蟊不拘多少,为细末,以熟艾捣和合习,每一啮伤处用乌臼叶贴疮口,灸十四壮”。又明龚延贤《寿世保元》卷十治疗心痛,“取两手肘后处酸痛是穴”,“即用艾入水粉,揉烂为炷,每处灸五壮”,水粉就是铅粉。《针灸大成》卷七灸聚泉穴治咳嗽,“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还有将别的物品掺入艾绒而施灸的办法,如明朱权《寿域神方》记载:“破伤风搐搦,角弓反张,用人耳中垢,不拘多少,纸上焙干为末,入熟艾中和匀,做成小艾炷七个或十个,灸患处(引自《医方类聚》卷二十四)” 明初以来的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的施灸法,也是加药的艾灸,仅仅操作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各种加药艾灸对我们很有启发,使我们认识到灸法决不是单纯的热刺激,施灸物质的药理作用不容忽视。

3.硫黄灸:是用硫黄作为施灸材料,而治疗疮瘘的方法。这种方法,早在宋初王怀隐等编的《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就有记载;“其经久瘘,即用硫黄灸之。灸法:右用硫黄一块子,随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之,以银钗脚挑之取焰,点硫黄上,令着三五遍,取脓水,以疮干差为度。”同时代编的《医心方》卷十六引《龙门方》、《救急单验方》等书,则谓“石硫黄末量疮口中,以艾灸立验”。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上;把这种灸法名之为“硫黄灸法”。

4.灯火灸: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在患病小儿身体上焠烫的方法,江浙一带称为打灯火。《本草纲目》卷六云:“灯火,主治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焠之良。外痔肿痛者,亦焠之。”该书又引《小儿惊风秘诀》云:“小儿诸惊,仰向后者、灯火焠其囟门、两眉际之上下;眼翻不下者,焠其脐之上下;不省人事者,焠其手足心、心之上下;手拳不开,目往上者,焠其顶心,两手心。撮口出白沫者,焠其口上下,手足心。”这种灸法所用的油,据李时珍云:“凡灯惟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对这种灸法评价甚高,认为是“幼科第一捷法”,“能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

5.桑枝灸:是用燃着的桑树枝以施灸,以之治疗疮疡。明李梃《医学入门》云:“桑枝灸法,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着,吹息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次,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讲的更具体,主张“用新桑木,长七寸,劈指大,一头燃着向患上灸之,火尽再换。每次灸木五六条,肉腐为度。”

《本草纲目》把这种灸法叫做“桑柴火”,认为除治背痈以外,还适用于“阴疮、瘰疬、流注、臁疮顽疮”等。据说对于未溃的,可以“拔毒止痛”;对于已溃的,可以“补接阳气,去腐生肌”。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续增略言》认为这种方法可治风痹名为“桑枝针”。

6.桃枝灸:是用燃着的桃枝火以施灸,《本草纲目》称之为“神针火”。操作方法类似雷火针,“取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据说这种灸法的适应症是:“心腹冷痛、风寒湿痹、附骨阴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病所,甚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