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司法局有没有搬:“平衡”是养生的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8:48:33
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讲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以保持事物常态。古人的中庸之道于养生,就是平衡养生法。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其灵魂就是平衡论。平衡乃宇宙正常运行的自然法则。天地生态平衡,万物正常生存;人体内脏平衡,身体才会健康。在平衡环境下长出的细胞是健壮的,能够取代病态、衰老的细胞,从而维持生命的健康,并延缓衰老。    平衡养生,是近些年来我国医学专家在总结我国古代传统医学养生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提出的保健新理论。它遵循世间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体组织器官的机能特征,从营养平衡、动静平衡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保健,综合养生,以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平衡是世间万物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平衡就没有稳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因此人的身心需要平衡,要保证拥有健康的生命质量,也在于这种平衡。    人体内各种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的功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同时保持着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机体内任何一种功能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都将导致疾病,衰退甚至死亡。氧失衡可导致缺氧或氧中毒;水电代谢失衡可导致各种水肿、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将发生酸、碱中毒;营养失衡可造成营养不良或肥胖症;血压紊乱可引发高血压或低压病;内分泌失调可导致各种内分泌疾病的发生。保持生活中的平衡,是人体能量的最大节省,保持动静的平衡,则使人体能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收到健康和延年益寿之功。可以这么认为,正常的生命活动建立在一系列体内各种功能的动态平衡基础上,这对健康长寿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平衡 百岁可期    阴阳是宇宙间各种现象的相对属性的代称,阴阳平衡,则万物运行平衡,阴阳失衡,则会使整个系统呈现异常状态。古人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总结了阴阳的以下关系:    阴阳相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阴阳相生: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阴阳相克:阴盛阳衰,阳盛阴衰。    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转化:阴尽阳生,阳尽阴生。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度百岁乃去”。故养生的根本,就在于不断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状态,使之达到相对的平衡,则人体健康就有了保障。    动静平衡 形神兼养    运动,还是静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多少年来,“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使更多的人从事了“运动”。许多学者列举了大量事实以证明上述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美国密歇根医学院做了一项历时14年的跟踪调查:科学家调查了2000个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并对他们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保持运动可以使人的死亡几率降低38%。而结果也显示:运动不必大量,但是要有规律。    从表面看“运动”与“静养”是相互对立的,但其实质是:“动”与“静”既对立又统一。动与静是相对的,“静”是一种难以感知的、隐蔽的和特殊的运动形态。“运动”时人体主要做“机械功”,直接锻炼人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静养”时人体主要做“生理功”,培养精气神,为人体贮备能量,增强活力。 “运动”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的重要负荷能力;而“静养”则可通过意念促进和加强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从而使人能够承受较大的心理负荷。古人云:“动而不妄动,亦静也”。人们如果采用“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方法健身,必将收到更佳的效果。    对老年人来说,静比动更重要,但亦不可过静,一定要静动结合,静多动少,一方面要防止体能消耗过多,另一方面也要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    营养平衡 认清体质    营养平衡要求做到食物多样化,什么食物都吃,食物的比例要合理。    人体需要的是多方面的营养,一种营养品再好,也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一种营养素再重要,它也不能代替其他营养素的作用。真正的“好营养”在于平衡。    平衡的营养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平衡的营养则可能引起疾病。而营养是否平衡,又是根据在饮食中摄取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水等营养元素是否全面来衡量的。    科学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膳食可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前途。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营养失衡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健康的一大隐患。    营养失衡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营养缺乏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另一类是由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不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都是营养失衡。一旦营养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疾病。    要平衡营养,首先要认清自身体质,“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样就能使人体体质和食物性味相对应,促使营养达到平衡。为什么有的人“油浸不长肉,而有些人喝水也增膘”?一句话:体质有差异。所以要针对自身的体质来进行营养平衡。如,寒性体质的人,寒则热之,宜食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人则宜食凉性食物,如果吃反了,就会吃出病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明白食物的性味。    免疫平衡 生活入手    有些被医生宣布只剩几个月生命的癌症患者,却依然活了很多年;全家人一起吃一起睡,有人得了乙型肝炎,有人却什么问题也没有;有大约5%的人能够抵抗爱滋病,在他们血液里找到了HTV病毒,可没有任何症状产生……为什么这些人能够抵抗各类疾病?因为他们有比其他人更平衡的免疫力。人体90%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    为什么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健康依然遭受着各种细菌、病毒的威胁?像几年前的“非典”、以及近年来流行的手足口病、禽流感、猪流感、甲型H1N1……这与我们的免疫功能发生了障碍有很大的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致病与人体免疫力之间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如果因某种原因打破了这种平衡,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不能防御、识别、清除致病源,就会生病。如现代生活压力过大,不安、焦急等心理劳累,睡眠不足等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力也会随之衰退。要调节免疫平衡,需从日常生活入手。保持规律的睡眠,多摄取能提高免疫力的食品,保持乐观情绪,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改善肠道生态环境等,都是提高免疫力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运动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平衡不可替代的方法。建议每日进行20-30分钟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但不宜超过一小时,否则会导致体内氧化过度而影响免疫力。如若免疫功能失调,出现过高或过低,都将造成免疫损伤。临床证实,免疫力过高可导致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哮喘、红斑狼疮、类风湿、病毒感染以及各种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免疫力过低,对人的健康同样带来危害。    元素平衡 天人一体    人体系统的组成因素极复杂,地球上所有的元素,人体中基本上都有,人体元素与地球上所具有的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地球表面的92个天然元素在人体中均存在。在地壳含量多的元素在人体内含量也多。    从原子水平讲,碳、氧、氢、氮的含量最多,约占96%,其他元素也都有。有些虽是微量元素,但人体不可缺少。人体所含元素重在平衡,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如硒是生命火种,缺硒会引起贫血、心肌损害和癌症,但多了又会中毒。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合一”也是讲人体元素与大自然元素保持平衡、稳定。药疗、食疗,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所缺元素。气功调息采气,也是要吸收大自然的元素、能量来补充自身。    从分子水平讲,人体水占了约2/3,其他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盐。各种器官都存在于体液中。中医讲人体有365个溪谷,12条水渠道,穴位是水库。当人体内的水分随着生命的成长不断流失后,细胞和机体就无法再起到生物滤器的作用,于是人体本身不能再剔除有害的物质,各种各样的疾病就会产生,从而使自然寿命减少。    人体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来保持人体水份、矿盐的稳定和脂肪、蛋白质的不断新陈代谢。这方面的机能如出了问题,健康就会受损。饮食起居养生就主要依据了这方面的科学道理,日光浴、水疗、泥疗、矿泉水浴、森林浴、药疗、食疗等自然疗法的道理,也都与此有关。    与人体健康长寿密切相关的平衡养生方法,还包括心理平衡、酸碱平衡、代谢平衡、激素平衡、神经平衡、经络平衡、生活平衡等诸多方面,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适度、合理、平衡的生活方式,才是于健康有益的养生方式。(林吴平)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www3.100md.com/htmlcontentb.asp?url=/html/paper/1008-0295/2010/0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