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经济适用房怎么买:何家英学术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40:58

何家英讲座

主题:《衡中西以相融》

时间:2009年12月5日

地点:上海美术馆四楼报告厅

   主持人:各位观众下午好,欢迎前来参加上海美术大课堂——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为您请到了著名的工笔画家何家英先生,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何家英先生。

    何家英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家英先生的工笔画领军中国当代的工笔画坛,他融写实精神与东方诗意为一体,今天他带来的讲座主题是《衡中西以相融》,下面我们欢迎何家英先生的精采演讲。

    何家英: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高涨的热情,来参加我的这样一个学术讲座。实在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可见有些东西是有共鸣的。我的画,我选择的道路,也是希望能够代表世界上80%的人民群众的喜爱。应该讲艺术是为大众的,而不应该成为艺术家自身的一种玩味的东西。艺术的一种真感情,才是永恒的东西。

    这个题目,是源于我的一篇文章就叫《衡中西以相融》,其实这只是一个方法论。作为这样的一个题目,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新意,我们的前辈,已经在中西结合的探讨当中已经做出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今天用这个题目,其实主要在于跟“中西结合”这个概念有一点点区别的,就是在于我用了一个“融”字。它和结合有什么区别呢?因为结合,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它会有痕迹的,你能看出焊接的点。相融,就像血液和基因这样的一种遗传,它是自然的、没有痕迹的。所以我选择的中西方文化以绘画语言的这样融合的方式,使绘画本质的语言成为一个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常常会把中西方绘画语言,或者说把中西方文化,强调他们之间的个性,找到他们不同点,这个在理论上很容易实现的,很容易写得逻辑非常清晰,也确确实实在中西文化以及中西绘画语言上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但是,我们又应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完全是不同的,很多的东西它是有共性的。东西方绘画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我就习惯于把这样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找到它的契合点。如果你能找到它相通的相一致的地方之后,你说还有什么不可以融的呢?还有什么不可以借鉴的呢?

    为什么要相融?能不能相融?相融是一个大趋势,对于中西方文化,我们不可避免地已经处在了一个东西文化的漩涡当中。尤其像我们这代人,生下来的教育不是私塾,不是从四书五经念起的,其实我们接受的实际上是一种西方的文化教育,生活习惯其实都很西化。包括人的思想境界、哲学等等其实都很西化的,已经不再是一种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必然会导致我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习惯发生一种改变,实际上就改变了我们审美心理,发生了心理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就不会再满足于我们古人给我们提供的样式和审美标准。尽管古人的东西是如此的深奥和伟大。但是作为表现我们今天人的感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很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过去式,一个旧的时代的表达方式。

    但是我们仍然不会满足于,我们也不可能满足于跟着一个西方的样式,完全跟着西方样式去走。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的有识之士,一个中国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我们希望建树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这是矛盾,但是我们的问题恰恰就在这个矛盾当中产生。我们的课题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也就是说我们是应该去学习西方,不要很暧昧地或者很保守地搞狭隘民族主义,是应该敞开心胸地把西方优秀的东西我们拿过来。因为西方也提供给人类许许多多的非常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在人物画的发展上,西方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参照。但是,问题在于什么呢?在于我们学习西方绘画和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本质的立场问题。

    到底西方好不好?西方绘画好不好?到底中国画怎么好?我别光用嘴说,尤其这些叔叔、伯伯、老爷爷、老奶奶、长辈们,很多人不一定学美术的,所以对于西方的美术、中国的美术也未必就特别了解。所以我放一点幻灯片,先放西画的东西,欣赏一下西方的油画作品。

    (幻灯片播放)

    这些图片不是很精心挑选的,如果精心挑选会挑选地特别地有代表性,这是让我的学生帮助我挑了一点。这是雷米尔的,很朴实很朴实,就是描写平常人的生活,很纯朴,很整体。所以它表现着一种大美,很有意境。实际上美就在我们生活当中,自然当中存在着。这是19世纪画的农民,你看他劳累,劳作之后累的两眼直直的,腿伸着,这些都是现实主义作品。这就带有诗意性的,是罗马尼亚格里高莱斯库的作品。现在我们很少见到,小的时候常见的,见过原作。总之,这个西方的油画,是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不断发展的,也就说从文艺复兴之后,更加关注的是什么?是人,是人的自身,是人自身的感情和心性。这是苏联的,很奔放,画的劳动人民,这笔触是很大气的。这还是格里高莱斯库的。格里高莱斯库的作品就是特别有诗意,对我年轻时候就有影响。这是德加的,法国印象派,也是印象派的代表作人物。这油画当中你发现它的笔触是讲究趣味的,尤其你看下面这个是不是类似中国画笔墨的干笔?也就是说后来西方油画发展的时候,它非常注重笔触的趣味,跟我们注重笔墨的趣味是一样的,用笔的价值,那种干的笔,这个很像笔墨趣味,包括头发那种。这张是印象派马奈的,这是在一种杂光情况下的酒吧里。过去我们画画的时候,学素描就是像今天会议室这样的灯光,左边一个灯光右边一个反光,下巴底下一定有影子。我们过去学画,画素描的时候,下巴底是阴影,好象这个阴影切出来了,这个立体感才能出来,现在想想真幼稚。你看马奈这张画,它光线比较杂,它只有一点交界线,淡淡的一走,底下没有阴影,体积什么都在,脸和脖子很整体。所以印象派对人的观察真是入微,它有很多很多的新发现。因此它在审美上,有着很多的新鲜的感觉。我认为印象派作品,使得西方的油画推向了顶峰。在去欧洲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很清晰地感觉到,当我们到蓬皮杜那样一个现代艺术中心,没有几个人去看,就像有人要讲现代派的绘画,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来,道理是一样的,那真是给少数几个人欣赏、服务的地方。但是,有一次我去法国,正展出印象派大展,我们排2个小时才进去,才能看到画展,人山人海,如此的魅力,你光看着那些画就心醉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内容的问题,印象派很少有重大题材,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就是他们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但是这种美好生活是人们共同向往的,是和谐的,因此人们喜欢看。它的笔触、表达、感觉,那种感性的至真、至美感染着全世界的人。

    印象派之后,逐渐地绘画越来越有一种变化。当然还有一些新的流派也是很好的,我不能去否认,包括梵高、高更他们都很好,他们都是印象派大师。再以后的也很好,总之一直到抽象,包括到了现代,我都认为西方的油画,都使西方的古典油画它的品质大大提升,绘画品质大大提升了。其实他们很多的成分是吸收了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绘画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印象派的笔触,排列的笔触,其实你看很像中国画,中国山水画那种韵味,那种排列的东西。这是德加的,你看他画人的时候发现的人、发现的角度。刚才那张是劳特雷特的,酒吧的舞女,很奔放。你看她的脸,跟这个脸一样,都使这样,不是我们常规的学生画素描那样。他那个明暗用的是很自由的,所以他们这些绘画的品质大大提升了。你要是到了欧洲,看很多博物馆之后,你会对它的,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前的油画,你会看腻的。就跟我们看四王的画一样,日本的南画大成,一张张的全是四王类的样式,近景、远景、类似的山包,没有个性,其实是没有知性,没有人真的对自然的发现。老的这种古典画也有它的概念性,但是后来人性的揭示、表现到印象派里面最自由。你看它的形式感,一条条竖道,整个画面的形式非常漂亮,这个脸也是淡淡的。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会我给你们看一张我上美院一年级时候画的工笔,那个时候的工笔下巴还有阴影。你看看印象派这种色彩,笔触奔放,真的是一个自由的人,真是美,所以我特别喜欢印象派。开研讨会的时候,理论家虽然给我很高的评价,但是有一点,他们只说我吸收古典油画,其实不尽然,我实在是对西方的各种绘画吸收得太多了,包括抽象绘画,我都会辩证地来吸收,来正确对待。

    这个是美国的,这个是古典的油画。这是马奈的,很接近水墨,形式感很强。关键一个在什么?这个画里面关键一个在“浑”,你分得出来这些先生们的腿吗?他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这么大一片画,只有那个小姐可以集中表现出有形的,上面的帽子也是都连在一起,像音乐的音符一样跳动,所以大量的东西浑在一起,画面特别整,关系处理的特别好。这种思路跟我们水墨画的思路是一样的,都是画理啊!都是道理啊!这是素描,这个素描是一张德加的,因为谈到绘画语言借鉴的时候,一定逃不开素描的。还有素描的概念,我待会讲一下。这是我念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画的,你们看一下,下巴有阴影,它就不是纯粹的工笔画。但是有一点,我画这张的时候,跟文革时期的工笔画有一个区别了。因为那个时期人们把工笔画,画得好象年画,用水彩的办法画脸,是画高光的,留高光的,连老师都留高光。然而那个时候我看古画和西洋的一些好的画,很整,不去注意这些高光,所以这个时候我抛弃了高光,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有高光的工笔画了,人们也都改了。

刚才看了一些西洋画,西洋画本身是一个专题,时间太短,我们只能浏览一下。还有很多的西洋的绘画,那些代表作都非常地了不起,所以它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但是我们中国工笔画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我们不妨看几张,跟西洋画还是有所区别的。这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我们的构图方式都与他们不一样,过去唐代的时候,讲收藏,讲玩味,讲把玩,所以都是画这样的长卷,是一种收藏性的把玩的艺术,一点点看,画得很美很朴素。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作品的产生,绝不会是抄袭他的古人的作品,他有着强烈的现实性,我们不好说它是现实主义,不用这个词,别什么画现实都叫现实主义。他特别注意他的感受和观众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的好东西创造是来源于我们主张的东西,什么呢?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本质的东西,中国绘画一个特别本质的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究师法自然,已自然为师,特别强调这个。但是当我们一说继承传统的时候,常常继承了一点笔墨,甚至只停留在文人画的笔墨上,停留笔墨上也不是错误,问题在于我们只停留在一种僵死的形式上。人家画什么样式,这个点那个点,这个皴那个皴,你也画这样的,以至于今天画完了还是人家古人的东西。前些年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传统的掌握是不足的,靠写生笔墨不行,我们得回归传统,当一回归传统,就直接抄袭传统。你们会看到有些展览会上的有些作品,直接是古人的样式,那叫继承吗?那不叫继承。所以我谈中国的传统当中包括两个传统,一个是以关注自然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传统,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本质的。一种是以抄袭古人为能事的惰性传统。这种惰性传统导致了我们好多的绘画走向衰亡,比如中国的人物画。在唐宋以前,那是多么辉煌?创造出多么多的样式?其实它都是因为关注自然、关注对象的结果。后来因为我们丧失了这个传统,或者说由于前人完成了工笔画的一种建构之后,后人就只有抄袭了。所以后来的人物画,你不关注自然的话,就没有新鲜发现,没有新鲜发现就不会有新鲜的样式和创造,逐渐地就走向了衰亡。

    山水画也是这样,当元人创立了完整的文人画山水体系之后,基本上山水画是延续着他们的样式。在这个之前,宋代的山水画是活跃的,特别是北宋的山水画非常活跃,可惜战乱,都丢失了,基本上损坏掉了,没有留下更多的作品,很可惜。那个时候特别强调关注自然,大山大水,尤其是北方的山水。很可惜见不到那时更多的作品了。所以,直接关注自然,这个是需要我们解决的对待传统的态度。这是李公麟《五马图》其中的一张,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尽管你感觉它是没有明暗的,一种平面的绘画,但是它的线条里,充满了绘画的绘画性,所谓绘画的绘画性就是充满了感觉,是因为它里面具有空间感。我们一提空间的时候,马上想到就是明暗,可是中国画不塑造空间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一样都是要塑造空间的,都是要表达空间的,而正是在表达空间的这个过程当中才显出了高低之分,显出了本事大小。所以它的线条,虚实主次分明,很有韵味。

   牵马人穿的是棉衣,它穿的肯定是皮衣,里面肯定是皮毛的,一个胡人的形象。中国画表现质感的时候,跟西洋画是有区别的。西洋画在表现的时候它的结构本质是要表现的,同时还要表现表象,表面的效果。比如说,画一个丝绸,就能把丝绸表面那种亮晶晶的反光折光什么都要画出来,你一看,就是我们看到的真的丝绸。但是中国画是表意的,是意向的,所以它对真实的表达是要把那个意思表达出来,就到此为止,就不过分。因此它始终保留着我们书卷气的文雅,这是我们中国绘画的品质。所以仅仅是一个白描,就能用线条表现出皮的感觉来,这是靠线条的粗细还有线条的虚实来体现的。这个皮衣肯定很沉很重,你看这条线,这里这么粗这里那么细,它就会有一种往下低垂的感觉,那就是沉甸甸的。这个领子,这个空间,这领子翻过来,它是在前这是在后,所以这个在前的东西用重的,拽过来让过去空间就出来了。皮帽子也是这样,实的然后虚进来,再虚过去,让过去。脸,这个实的东西在前,它在后,绕过去。如果都一样粗细的东西,即使把形画得很准,也死板,一点意思都没有,一点意义都没有表达,所以中国工笔画是表意的,是写意的。写意可不是说我们拿起笔来纵横一抹就叫写意,而是有内在的意义。而且我们看这张脸,一会你们看看,没有画什么,似乎没有什么,但那种空间体积那种感觉全出来了,中国有着那么伟大的写实的作品。当初给学生放幻灯片的时候,其实这个画才这么大这么宽(大约40厘米见方),当放大了之后,你发现这个线条,干干的虚虚的线条,一会实一会虚,就把马的皮肤一折一折表现地非常充分,那个味道就使我们感觉工笔画能够有那么震撼的感觉。画放大了之后,笔触变得有趣味,平常我们说的工笔画匀净的线条,匀匀的已经变得很写意了,非常写意,它里面有趣味。这张画是给大家重点介绍的一幅。

    这是《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表现马的虚实什么的,是具有空间感的,表现结构表现得非常好。而且它的构图也是排列地很有韵味,这是中国特色。这是一张敦煌壁画里的画面(维摩诘像),你感觉它没有画完,但是它画得很自由。画壁画的时候跟我们画绢上的工笔画有所不同,它比较随意,而且这些师傅他们画这个太熟练了,几乎是先用淡墨勾一勾,然后再重新找找准就可以了,它里面是有复线的,特别生动特别自然,而且那个眼睛的那种传神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个是《千手千眼观音》,是敦煌的3号窟,元代的壁画。可惜这个壁画现在损坏的特别严重,我1981年去看的时候效果还很好,现在都不让看了,墙皮都鼓出来了,一条一条的,损坏非常厉害。手臂就是两条线,它是如此具有立体感,没有染颜色,为什么那么有立体感?这线是有结构透视的,再加上它的那些辅饰。这里有透视的东西的诱导,我用了一个诱导,实际上中国画好多东西都是在诱导你,知道这是进去的这是出来的,这是空间的,这样的东西,所以它是表意的。有机会再找到更好的图片好好欣赏。这个也是敦煌壁画,由于时间久远剥落的关系使得它更加丰富灿烂。这也是一张,淡淡的,这个是西域的,在当初印度的绘画传入中国,就是在这个过程,在丝绸之路上,我们看到的那个壁画,一种中西结合的东西。这是《永乐宫壁画》,跟《千手千眼》同一个时代的,中国绘画尤其是壁画,到了元代,才实现了完全的写实。它从过去的有些装饰一直到写实,到了元代完成了写实过程,再以后逐渐地衰弱下去。元代就是一些工匠,把唐朝优良的东西传承下来,当然也有一些天才性的人物有创造性。这个是克孜尔,这个是新疆龟兹克孜尔壁画,到新疆色彩就跟我们内地不一样,它就有西方人对色彩的理解,他中性的颜色多。这个是《永泰公主墓》的壁画,这个壁画画出来随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它的线条、复线画的特别随意。这个是《李贤墓》壁画,它具有晋朝的味道,都是铁线描。然而我要说的是,这种铁线描是变化不多,但是它单纯,它非常单纯,所以它很大气。后来吴道子创造的莼菜条变化很多,吴道子的传人是最多的,那就是画圣。吴道子是好,但是传来传去传到宋代的时候,你就发现很多的画由于变化过多变得庸俗了。这是北朝的壁画。这是晋代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这是赵雍的,一张肖像。这是李公麟的,李公麟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我们无从去看吴道子,没有办法看吴道子的作品,因为任何痕迹都没有留下来。但是我们看李公麟的画能够揣摩到一点吴道子的画,因为他是吴道子传人中最棒的一个,不过气质上与吴道子是有区别的。他不像吴道子这么纵横,吴道子具有李白的气质,画圣挥洒自如,李公麟具有文人的内敛气质。他的线条粗一点细一点,画完之后那么吻合,那么不跳,一点都不跳,特别协调,实际上线条很粗的,你不觉得它很粗笨,非常了不起,这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而且人物很写实。谁说中国画都是变形的,其实历史上主流还是顺着一条写实的道路发展的。因为真实地表达对象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只不过我们在表达起来的方式、感受不同,表现形式上就有不同。

    这是刘贯道的,他也是这样的有变化的线条,折笔比较多。这是唐代的阎立本的,它那个以红色为主,造成一条条线条排成韵律形式,非常好看。这是《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从国外买回来的,非常了不起,元代的,这些线条韵律无穷。如果博物馆展出,大家仔细看,好好欣赏欣赏,非常好。这是李唐的,这张画跟我刚才说的工笔画不一样,它的笔道按下来提起来,很尖,但他画的人的神采特别好,《采薇图》就是说伯夷、叔齐他们耻食周粟的故事,它表现的是文人的气节。我之所以放这张画,并不是说画一个人物后面是空白的,它景补得很实,很充实,而且每一个叶子如此粗的线条,非常棒,画粗了很容易傻的,但是他画的很充实很饱满。这是一个在韩国的,过去高丽的,也就是说是我们明代时期的他们国家的一个肖像画,这个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我们中国的画家画的画,只不过在韩国那画的,画的他们的人。这张画充分地表现出来那个时候的肖像画的高峰,就连我们南京的那几个名人肖像也没有这个好,你看那神态,那个胡须,这个空间那个质地表现得非常棒。

    这是我们的明代肖像画,这时候这些肖像画得很深入。下面我再放一点日本的画,看完中国画再看日本画会有不同的感受。一方面看完中国画再看日本画会觉得看得很清楚,没有我们的文化那么深沉,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它鲜活的一面,它很注重对生活的感受。它运用的也是我们工笔画的手法,是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明治维新,使得很多人到欧洲去,它画的戏剧舞台后面的演员生活,很有形式感,画得很好看。这个也是日本画,几个女孩子的生活,这个就是红裳,几个不同的红围成一圈,其实这是很传统的中国画构图方式,但是它拉出来了,从上头往下,这个视觉很有构成的味道,就特别有形式感。这个也是画得特别有诗意。这个画野外,画的很真实,这个画很有意境,当时我们年轻时候,这幅画对我们都有影响,画的背部,很单纯,看上去有一种厚度,不是一览无遗,很有意境。这个是《七巧图》,很有生活气息。风俗画很有生活气息,利用月光,七巧节的时候,要认针,期盼自己心灵手巧。

    在我们的历史上,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有着很灿烂的东西。对于这些非常优秀的作品、这种文化,如果我们今天把它割裂掉,我们丧失掉,是不是人类的悲哀?像西方进行美术运动性的进程,一个潮流接一个潮流地演变,最后演变成了脱离架上绘画,搞装置,最后搞行为艺术,就剩一个空的概念,好无聊。今天又所谓的当代艺术,从波普那过来之后,对我们中国的艺术家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今天的人表现人的时候,表现地赤裸裸的、丑陋、邪恶,这也是悲哀。作为一个世界的人民,能够和谐地生活、发展,这样的艺术带来的是不和谐。表面看来当代艺术关键的本质上的东西,我今天一定要谈,并不是说什么西方的东西都要接受。其实,它是跟以往的我们过去所说的,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好东西不同的就是,我们是属于一种理性的东西,到了现代他们发展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发现非理性,也就是说要发现人的潜意识、下意识。非理性的潜意识的东西,有些东西是不能拿到桌面上来的,它不符合道德。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潜意识,都有这些非理性的甚至会有邪恶的念头,但是,今天的当代艺术却把这种东西开始作为批判,揭示丑陋,可是艺术家在揭示丑陋的同时又欣赏丑陋的现状,甚至欣赏着邪恶,以至自我心灵的歪曲,看着世界哪都不顺眼。这必然会导致人类向着死亡、灭亡的路上迈进。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回来觉醒、反思、考虑人类到底需要什么?因此我们有必要还是要回归看到一些好的传统。

    其实,我刚才放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讲了一点绘画当中有共通的地方,也讲了一些东西方绘画之间的区别。但是还不够,很多东西是近似的,如果我泛泛地讲也很难讲清楚。我想我们先从素描讲起,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学画的过程当中,或者说我们今天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学的就是素描,这是谁都无法逃脱的一个现实。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应不应该学习素描?提出这样的问题:徐悲鸿那种教育体系,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等等。对于提出的这些些疑问,我按我的思路来看待这些问题。其实问题不在于学不学素描,不在于这个,而关键是你怎么看待素描的问题。我们常常把素描给理解错了,常常一提到素描我们就马上想到了一个用明暗表达的方式,带明暗的并且是长期作业,比如这张习作,大家肯定认为这是素描。这张习作是我大学一年级时候的素描课进行的一张长期作业,所谓长期作业是一个星期画完它,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素描。可是有些作品就不被认为是素描,甚至我有的作品,小了一点,基本上是线,我参加素描展览,人家就跟我说:你这个不是素描,是画的速写。这个是我大一的时候画的,我是学过很严格的体面素描的,从中学学素描的时候,就是画这种体块的俄罗斯式的素描,所以开始素描是教这个东西。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素描,但实际上这种思想狭隘了。我们现在看一些西方的素描,这是米开朗基罗的素描,你看看他画的,有明暗,但主要是结构,画的全是结构。而且这些东西都是什么?都是他创作的素材,再看,这是草图一样的东西,这还是他的。这是荷尔拜因的。这是德加的。素材,或者说当时捕捉的动态,他是用线表达。门采尔画的,我挑这张给你看两个,一个是有明暗一个没有明暗,你不能说上面素描下面是速写,我们常常习惯于素描速写这样分,我不多说这个了。

    素描到底是什么?素描是绘画基础性手段,它是在黑白意义说的绘画基础性手段。也就是说不是用明暗区分的,画明暗也是素描部分,不画明暗也是素描的部分。它是基础分两个意思,一个是学画的基础,一个是说我们创作时候的基础手段。所以我们大量的看到的西方素描,不是学画的作品,而是创作的素材。这次展出的时候,我展出了我的底稿,展出了大家认为是速写的东西,这些东西统统都是素描。在我新出版的画册里面,也有一些草图性的东西,我统统归类为素描。这是达芬奇的作品。看看那几笔,你看那素描,它是用来解决最基本的对物象空间结构表达的一种手段,同时它要解决一个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和它所存在的关系,从黑白意义上的一种黑白关系。素描里常常提到黑白灰,就是这个,它要解决一个关系问题。比方说我们上来拿颜色画画真不知道该怎么画,你掌握不了,所以从单色画入手,去掌握从黑白的角度看它的部分,你就能很好地认识。在学习西画的素描的时候,我们会开发什么?会开发人的感觉。如果我们学人物画,上来我们就临摹白描,前人的那些好作品,然后临摹白描勾线,你想你能找到感觉吗?你找不着一种绘画感的,没有的。所以通过这样的学习,其实是让我们焕发出一种绘画的灵性和感觉,这种感觉是基于表达空间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能够典型地看到它的空间感,这两笔过来就具有空间,一条弧线下来之后既是形也是体,所以这个东西都具有空间感,下来之后都有一种空间感,素描也是空间感。刚才你们看到门采尔那张就明显看出来,有明暗没有明暗都是有空间的,它空间的根本就在于它的结构透视,在结构透视的问题上中西方是一样的,其实是一致的。结构的透视是空间的本质,这个不就很自然地能够说通了吗?说通了你学西方素描有什么不好?这样,我们会很近便地掌握对人的把握,怎么去发现人、描绘人,但是你按古画那样,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上来之后老师给你一个稿子,你去临摹吧,你只学会一招一式,你学不到本质,可是我们通过对人物描写、人物写生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描绘。有人问我:你会画牡丹花吗?我说:我不会。反正问我哪个我都说不会,因为我没有学过。但是我告诉他我懂,什么都能画,道理通了关于具体的东西,有了形,用你的道理一演变一把握,什么都能表现,一通百通,道理懂了就行了。这个也是这样的,线都是具有空间的都是有透视的,我们常常说中国画不懂透视,中国人不懂透视,中国是多点透视、散点透视,如何如何,其实不是。中国画家照样透视感觉非常好。尤其是画人,刚才你们看顾恺之也好,看那些了不起的作品,他们透视多好?感觉都对,什么时候感觉对?没有一种科学形式的时候,就都对。比如说山坡、树木,在表现树的空间的时候,虽然它是平面画的感觉没有明暗的,但是在透视的感觉表达空间,感觉都对,中国人就有一样,一上升到科学性就麻烦了。比如说画桌子,我们现在都知道它的透视近大远小,谁都知道,但是古人不是,他就想这条边和这条边是一样长的,画画就按一样长的方式,一样长怎么行?结果画完了一样长,就是这个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别拿这个来否定中国对透视的理解。因此透视问题也通了,中西方也一致了,没有这么大的隔阂,因为表现就是靠这个。并不是说我们非要画一个焦点透视、平行透视、从近画远,不是非得画楼房才能表现出透视。我拿任何一个东西,拿一张纸也是有透视的,我给你拿的角度不一样就具有透视,透视随时有。

    这是我上山下乡的时候,坚持不懈画的东西,稍微好一点的作品。以前还有很多更草率更简单的,因为没有时间。这个刚才说了,我大学的时候画的。我画素描很快,不会画上一个小时,你看着我涂的也是很简练,甚至你们发现,我这里没有涂,但是你们会发现这是暗的吧?为什么?错觉。是因为我这些有黑的部分,挤着这些白,挤的部分这个地方就显得亮,这个没有对比就显得暗。这是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的,告诉我对错就差一点,甚至要用错觉来衡量深浅关系,就是亮一点暗一点的关系要靠错觉,绘画所以是一个魔术。然后你看这张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主要部位,不像今天的学生画画面面俱到,那里都想画到,头发画的很黑,面部画的很重,哪都画的很黑,其实一张画总有重点,眼睛抓住神采,其他一忽略它本身是完整的。你非得把人画完整了,反而画面不完整了,画再久也不完整。所以学素描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处理关系。你用到创作上,就是把创作画面的关系搞和谐了,然后搞统一了。今天我们很多的创作,你发现什么问题?就是关系摆不好,就是处理不好虚实关系。

    这也是我上学时候一个素写课,到工厂去画。这张画反了,报纸上印反了,造型很别扭。这是我毕业创作的,现在只能看一个草图一个底稿。那个时候大概22岁。这些东西就是我搜集的素材,但是这个显示的图弄得层次不够多,变成像圆珠笔的感觉了,你们看展览的时候有那个画,这些都是它的素材,素材画就跟平时随意画一点速写不一样了,它好像更注意结构本身,我不敢随便画了,要工整所以画得认真一点。这个也是一张小头像,但是你会发现就这么寥寥几笔就够了,为什么够了?主要东西够了。所以现在的学生画画,画了4个小时,画半天:“老师怎么画不完呢?”他在次要部分下功夫了,主要部分没有画完,所以我告诉你:虚处不够实处找。其实你越画那些次要的部位就越不够,主要部位越来越弱化了。你把主要的部位画好了,其他都没有问题,抓住神采就可以了。我说不让我参加素描展的这张,不大,很简练,20分钟画完的,但是你看这样的素材很实用。如果让我画工笔足够了,它没有这么多明暗,但是表达的空间、结构都非常好。这也是我前两年画的。现在还能再画也不简单了,还有新的感觉。为什么拿这张看呢?这个底稿本身就是一张很完整的素描。它是底稿同时也是素描。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稿子里,它不光告诉我线条在哪,同时它会告诉你,你的画的感觉,它提示了你一切,就是你将来的画表现起来的一切东西,都在里面提示给你,所以当画完了稿子,看到这个稿子你就知道该怎么画,它给了你一切,尤其是神态,都表现出来了。《秋冥》这张你们也可以看到底稿。《胜利女神》也拿来了。

    下面放一下我的国画,讲一讲我的创作历程。明白了中西相融的思路后,更多的给大家讲的是我创作的思路。其实讲座用什么题目不重要,配合这个展览我想可能大家更关心我每一张画怎么画出来的。所以我可能用更大的篇幅讲一讲这个创作过程。

    这张画我刚才说了,上大学一年级工笔课时画的,你看到我前面的素描的状态,你就知道那时候我还没有理解素描的本质是什么,所以免不了就会用更加多的明暗来表现,这个明暗就多了,渲染的也过了,还没有找到工笔画的品质。你们在我的创作原画的面前,画册都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原画面前,你才能够看到工笔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我的画的一贯的东西,那种忧伤,那种淡淡的感伤,尤其是《秋冥》那张画。我们且不说女孩子是什么动作,你看那个蓝天、黄叶、白衣,这几个颜色的和谐关系,本身就有伤感,其实神态没有伤感,那个女孩的神态没有伤感,但是环境有伤感。所以那个时候对工笔画明白多了,就能够把握住工笔画品质了。《街道主任》,这个是我画的《街道主任》。大家看了为什么会笑?因为大家感觉到这是你们最熟悉的人物。不论是天津还是上海,在文革时期穿着半透明的丝绸的水裤,就是这样的模样,我小时候印象太深了。我母亲是一个街道代表,拽着我参加活动,跟街道主任打交道多了,当我想画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的形象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画这样一位,我抛开一种大美人的形式。因为在我上学期间我所看到的工笔画,实在是概念,都是大眼睛、双眼皮、小鼻子、小嘴、小下巴,都是这样的一种审美,既然我已经看到了一些古人的工笔和西方的绘画的一些形象之后,我发现人家画的不是漂亮,中西方一样,画的是美,是一种美,有韵味的美。不一定是大眼睛就是美,因此我想跳开那样一个,我塑造一个街道主任,所以创作了这个《街道主任》。拿出来之后美协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跟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突然间很新鲜,因为她是活生生的,是我们都曾经体验过的东西。而且它的造型、线条和我理解的唐代的造型以及它的工笔画的表现相一致。但是我画这张画的时候,我对绢的理解不够,我不懂得绢的性质。因为工笔画需要拷贝一个稿子,把稿子拷贝在纸上,然后再勾线。这个也一样,我把底稿拷贝在绢上,拷贝完了之后我就把绢绷起来,绷平了然后开始画,这一绷一矾水,我发现这个老太太长高了。你们今天看,我那个稿子上还留下原来我拷贝的线条,确实比例比这个高了这么一块,脚手都有。我一看才知道绢经纬纹不一样,往横处会涨的,涨出这么大一块来,没有办法,托一下固定它,别变形了,挺神奇的。然后又拷贝又画,画托完之后漏矾,漏矾怎么办!矾吧,连宣纸一块矾,宣纸这一矾忘了擦线条了,线条没有擦,结果画完之后再也擦不下去了,所以你们今天看这个画还保留了我画工笔的过程。后来我就发现这个绢根本不用拷贝,很透明的,直接绷稿子上画,非常好。你拷贝下来只看到一个单一的线条,什么感觉都没有,死的。可是你蒙在稿子上画呢,活生生的素描稿,提供你一切的感觉,特别好,从此我就会用绢了。先看一下《春城无处不飞花》,除了刚才你们看那张稿子,我一毕业马上就让我跟着搞创作,还没有报到就告诉我在学校报到完之后,马上到全国美协去报到,跟着他们的创作班到葛洲坝深入生活。我的命运特别好,每一班车都赶上了。确实天津美协还有全国美协都对我有培育之恩。

    我以前学黄胄,还有学很多老师,开始我们学《怎样画水墨人物》,我们画头像、水墨人物,都是看着方增先先生《怎样画水墨人物》的书学起来的,而且方先生的作品也是非常好,都是我们的榜样。我是博采众长,谁都学,好东西就学。最喜欢的是黄胄的,所以跟着美协创作班,到葛洲坝,画了《春城无处不飞花》。我那个画册里,有一个自述,里面稍微地描写了一下创作过程。那个时候画完之后,大家是觉得我一个23岁的小青年,真是了不起,画这么大的场面时,能把关系把握得这么好,甚至今天拿出来看大家觉得还是不错的,体现了我画水墨画的能力。但是人在那里整天嘻嘻哈哈的,画姑娘在那里笑啊笑,这个似乎是有点肤浅,缺少了一点内涵。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思考艺术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画就得变形。因为从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清一色地写实风格,已经让我们中国人看腻了。当西方的现代意识涌入进来的时候,画家纷纷抛弃过去的新传统,我管建国后的传统叫新传统,又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形式,探索自己一种受西方影响的东西。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天津搞的创作班,研究艺术问题,古今中外的东西全看了,思考这些东西,没有跟着潮流走。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画的写实没有走完,前辈的优良传统一定要继承,继续再走一步。重要的是用我们的真感情去挖掘生活、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到了农村,狼牙山脚下不起眼的村庄,用心体验。天天看到这个老农劳作,拿锄头刨地,把石头拣出去,老人的脊背特别感人。但是如何去画?如何去表达?这才是难题。因此人光有感受不行,同时要联想到它的艺术语言。所以我开始的时候还一直在联想着怎么样用水墨画去画,因为我兴趣还在这上面。后来我意识到不行,我的水墨画的能力不足以表达这样的现实生活,而工笔画却具有非常广博的空间来容纳其他的成分、像色彩等等,很多东西它都可以容纳。

    有一次我到北京看一个临摹的新疆壁画展,那些都是临摹的脱落墙皮的壁画,那些壁画特别抽象,也是一种美,那种浑然一体的像宇宙洪荒的感觉,给我深刻的印象,我闭上眼睛忽然间灵感爆发,知道这张画应该怎么画了。我回来就做了一个稿,画起来非常顺利,尤其是地面,一气呵成。你们看书上有一个做的地面写生,我在那画了一整天做地面写生。但是真正画这个地面时候很快,勾完以后把赭石、墨掺和在一块往画上一泼,大泼彩,纸是熟的不洇,纸都皱了,画完了以后,我就回家睡觉了。回来以后基本上都干了,还有几块没有干。正好,我一洗,洗完之后没有干的地方,有几块硬的,就好象石头块,特别好。拿到学校给老师们看,大家突然间眼神一惊,这不是油画吗?尤其是当时我刚画完的时候出现一个什么问题?这个赭石没有这么大的胶了,这个赭石泛粉,很难看。我一看怎么办?当时画的时候没干挺好的,一干就不象样了,洗的时候也挺好的,后来我拿鸡蛋清罩了一层,就压下去了,但是这一层罩完以后很亮,但是中国画、工笔画不亮,这一亮不就像油画吗?感觉像油画。过去我们习惯于背景是空白是平面,当突然之间有这样一个有调子画满了的中国画时不太习惯。我老师也批评我,你总不能是张油画吧。后来我把鸡蛋清洗下去了,洗完后原来粉气也没有了。实质上我画真的是很传统的手法,只不过关系上我更加注意他的浑,而不是每一个结构都给表现出来,你看锄头找不到吧,浑进去了,把头、脊梁突出出来,其他都浑,所以画面很整。画面太需要一个整体的关系了。石坝上长的小草,那些叶子都是用宋人画册中的办法去画的,很传统的,你裁下来一些局部就是宋人画册,很传统很传统。所以我们有的油画老师,进来一看:油画,仔细一看还是国画。你看裤子上的排线什么的,都是晋代的国画的感觉。我在画《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时候,其实我心里就酝酿着画一个有个性的农村姑娘。因为我上学的时候,我就埋下了一个愿望,将来我画一张工笔画,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我针对大眼睛、双眼皮的。我感觉到的人,有的人单眼皮很美,这是中国人的形象,因此我就酝酿这个,过去不像今天有那么好的照相机,那么小的照相机就非常清晰。过去一个照相机照半天也不清楚,回来自己洗,洗成黑白一点也不清楚,我对不上焦。造型也很难,造型非常难。之所以我画柿子树,我河北农村去了很多次,我跟我一个画友一起上河北唐县,唐县的房子特别有意思,高高低低的石头房子特别好看。公社给我们指出来上那哪去,问去处,爬山,爬那些山坡的时候地刚收割完,所以一片狼藉,荒凉极了,也没庄稼,太阳晒着很累。当爬到特别高处的时候,转过一个山梁的时候往山下一看,一片柿子树林,红红的,然后一条小溪从柿子树林当中流过,还有那些白的石头在小溪里面露出来,我马上想到了“蓝涧白石出”那句诗,真是那种意境就如同见了桃花源一样,就是那种感觉。转过山梁豁然开朗一片柿子树,意境在心里就有了。因此我就画柿子树,如何画?要收集素材,后来我发现一个姑娘在柿子树林后一闪,在垂下的柿子树枝后一过意境全出,这种遮挡非常有效。但是在我的造型的过程当中,这个农村姑娘很难画,在秋天的时候穿毛衣、绒衣、棉衣,衣纹都是琐碎的,没有长线条,工笔画没有长线条也很难画好。后来我就利用她弯腰拾柿子起来一扭身,身后就出现了几根长线条。这张画就是这么几根长线条,如果用柿子树的叶子把它一遮,好不容易弄出来的长线条又没有了,所以很无奈。在这个构图上弄了很多,后来我到河北邯郸去,那个地方的柿子树不像我们北方的柿子树。我们北方的柿子树,叶子掉光了,柿子还挂在上面,所以它是叮叮当当的美。河北的柿子树是垂着叶子长着柿子,所以叶子和柿子都在那里,特别好看,邯郸也是那样。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柿子树干,北边的柿子树嫁接是从根上嫁接,从地皮底下嫁接,所以上面都是柿子树干,树干树皮光光滑滑特别不好看,没有意思。可是黑枣树干裂开的树纹,大树皮很厚特别有绘画语言,有肌理有表现的内容,它的嫁接的位置比较高。这是嫁接的比较低的位置,从这里嫁接,它的肌理好看,特别好看。这些树都是我花了很大的功夫一点一点抠出来的,一天画出这么一块树干来。这么巴掌大的小草图我画了上百张,不是说我很会构图,很容易构图,不是这样,我都是在初学很艰难的过程中摸索。但是内心里,却是有着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扑朔迷离不容易找不到的,因此这么画一个不行,就那样画一个试试,最后这张画的稿子八开大小的有几十张,再大一点的有十几张,当时不知道珍惜,现在都找不到了。最后人物造型完成了一张大的。所以在这一张画的突破,艰难地突破,导致了以后很多画的产生。

    在这两张画的过程当中,我搜集到的是这样的一个造型。我不是说我照相机不好用吗?不光不好用还坏了。到了河北保定地区,还是唐县,回到保定问朋友借了一个傻瓜机,现在看起来是最简陋的傻瓜机,我拿回去。有这么一个小媳妇,年龄大概和我差不多,20多岁,但是一举一动非常美,她是一种妇人之美,臀很大,小溜肩膀,走道八字脚,特别美。村子不大,所以大家对我很熟悉,不像今天到农村去,连画也画不了,拿钱!麻烦吗?那个时候感情很好,大队书记还给我们安排住的地方。她一个人在院里干活,人家进屋我也跟着进屋,人家给孩子缝这个缝那个,我给她拍她也不在乎,悠闲自得,让我体会到了真正农家的和谐生活。拍了一卷照片,回来选出一张照片来,就是这张,真好。可是就是画不出画,构不出图来,因为人物本身完美,可是画出来它不稳定。我开始想把它画到一群人里面作为主角,搁进去就跳出来,融不进去,我想画一群农村的老娘们在村西街头瞎聊天,叫《村西闲话》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也很有意思的,那个时候还想画写意画。结果不行,再后来,看日本画,有一张长条,它的那个车,压住一部分跑画外了,给了我启示,我赶紧拿照片一挡,一下子有了,稳定了,非常好,很奇特。这个时候已经是什么呢?我已经带学生去过了米脂,但是米脂的窑洞,尤其县城的窑洞,它外面有一个遮雨的厦子,还有一个木头柱子支撑着,所以我画了一个窑洞又画了一个柱子,也是这样的势头,但是画完之后就像日本画,日本画画得比较全,背景画得比较实,格调不高。中国画不是,中国画是计白当黑,干脆我就删去,用长跋代替那个柱子,那个势,中国传统的方式,用黄土的颜色,这样一个旧黄绢,代替一个黄土高原的颜色。这个凳子也是我在那体会收集的东西,簸箩这些东西,小时候自己也有印象,造了一些东西。我安插了一个小猫,这个小猫关键是那个尾巴垂下来了,当然垂下来是形式的需要,因为我整个画的势是冲下的,是竖势,垂下来不会影响势。更重要的是猫能垂下来,它睡得有多熟?你要知道猫只要有一点动静头就抬起来了,尾巴始终勾着,它紧张的。它垂下来说明安静,非常安静,晌午的时候,人们都在午睡,或者人们都出去干活了,非常宁静,你会有一种悉听天籁的感觉。我在黄土高原上村子里坐着,偶尔传来鸡鸣狗吠之声,偶尔传来一个大嫂喊着他的小儿子,传得远远的,那种感觉,一种人类和谐的这么一种境界,这是中国文化提倡的最了不起的境界,最自然的,不是斗争的,也不是艰苦的,是大家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这样的境界。

    农村的题材后来还画了几张,但是后来课就多了,多了之后就没有时间下去。没有时间到农村去。但是生活可是处处有,校园的生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包括学校的女学生,尤其美术学院的女学生比外面的时髦。都会给你一个特别美好的感受,这种感受未必我搜集到什么,但是内心里会有。可是它需要一个形式媒介才能表达。有一次上课,那个时候上课学生少,所以辅导辅导我就没事了,我就往窗外看,一条条白的线条真美,葡萄树爬的葡萄架子,它的形式跟古代的画屏风、床榻什么的那种意思是一样的,一样的一种形式,同时还具备当时流行的所谓现代构成,现代构成的一种美,所以特别敏感。马上我又一闭眼,闭眼就把我的印象锁定了。不然的话我再挣眼看就冲淡了,被琐碎的事物冲淡了。我赶紧勾勒几下,这种形式感这种灵感就有了,然后按照节奏安排人物。可惜到我想画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假了。我找不着女同学了,没有人了。后来偶尔碰上一个,穿着红裙子,正好我说给我照个相,她站着很自然很歪,她手里拿着葡萄,还不错,我需要这个人物不是那样扭动的,就需要一个呆呆的正的,这两个手,要往嘴里放还没有放进,一个是手里面还拿着几个葡萄,它就有造型了,有了造型就有完整的意味了,然后嘴微微地张开,你似乎感觉到了一种味觉,我起名叫《青葡萄》。然后参加了工笔画展,开幕那天,我一看那个标牌,《酸葡萄》,我说写错了,我这是《青葡萄》,我表示不成熟的,这些女孩子就像不成熟的葡萄一样,是这个意思。当时写《高山下花环》的那个李存葆,是我们的顾问,他跟我说:你还不知道你的画成功之处在哪,你成功就成功在那个酸上呐。我一想是,青葡萄是个视觉形象,酸葡萄是个味觉形象,如果在诗里面,你能写出味觉来,要超过视觉,特别有意境。这张是《红苹果》。我有很多的作品,你们看到的有很多独立的一个人没有背景的,其实都是我课上写生的作品。我课太多,一星期要上十几堂课,没有办法,怎么办?上课业余时间也要画画,不能白耽误。我这个人,做什么事要求的比较严格,你说摆一个模特,随便一摆我还不干那个事,我力争能够使习作变得完整,当做肖像画创作一样。比如好多作品,拿着小提琴的那个,模特是学校固定的。有的模特是我正好碰上了一个哪个学生的妹妹或者哪个学生的同学,给找过来了,甚至到南大也找过一些学生。我耽误两天课也得自己找一个好模特,因为一上最起码四个星期。画这个的时候,冬天,冬天画工笔很难的,模特身上的衣服很难有衣纹。她穿着毛衣,好在这个毛衣颜色搭配地不错,那个时候正流行这样粗针的毛衣,我觉得这个可以。然后给她找一条裙子,其实冬天不穿裙子,但是穿裤子还真的是没有造型。正好我找的裙子跟上面的颜色还吻合,挺妙的。我一想这个毛衣怎么办?像日本人画毛衣,画茸茸的,就是做点肌理,边缘上画的虚虚就行了。我想到用中国画工笔画那种画竹筐的办法编,因为比较粗针的毛衣,我就开始编,效果真不错,你看我素描稿,编完了多美,疏密安排的好,大疏大密,有白描上的美。但是你还觉得不够,我就又想到了古代沥粉的方式,让它鼓起来,画了一段一沾水全跑了,它呆不住,怎么办?这就得想办法以前在中央美院听过人家讲座,一些材料运用,用水不溶性的东西,比如说像西方的丹佩拉,丹佩拉有好多的媒介,最早的时候用鸡蛋黄做媒介,当胶用。我用鸡蛋黄,不行,其实我没有调配好,我缺了一样东西,缺一个马蹄树脂。那个蛋黄包着鸡蛋黄的那层皮必须拿出去,要不然会臭的。马蹄树脂胶没有记住所以没有用上,要是鸡蛋黄干了就绝对不会再化了,绝对不融水。最后我想用丙烯吧,丙烯绝对不溶于水。丙烯加上蛤粉,效果还真不错。给老师们一看,有夸好的,也有说不是的,说中国画不该这样画,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印象不错。如果能发扬光大更好。画《秋冥》的时候,正好毛衣用这种方法,这么大面积一个真人大小的人物,如果没有一个丰富的肌理、丰富的语言怎么能站得住?肯定是空的。设想这张画抛开了毛衣之后就无法存在,挺难受,挺单一的。我再讲一下这张画的背景,很偶然的原因,让我替一个老师代山水写生课,到易县。真赶上晚秋季节,易县是高寒地带,冷的更早,天天看到的都是紫色的蓝天黄色的树叶。我尤其钟爱秋天,秋冬之际悠悠难为怀的感觉特别令人难以释怀。叶子不断地落下,那种就带着一种伤感同时带有一种醉人的韵味。蓝和黄这两种颜色太美了,特别美。我曾经在我的宿舍挂着一本挂历,其中有一张列维坦的白桦林,好多年我就挂这一张,不翻页,我就喜欢那种感觉。县里他们拉着我们到处走,路上看着天和路两边的树,不一定是白桦树,杨树也是黄叶,那个时候心里很陶醉。有一天上到一个山顶,好多小白桦树,跟杨树就不一样了,就有语言了。杨树我也收集素材带回来。我那次是带学生画山水,与村民没太接触,没有搜集到能够画画的人物,这样的环境里我也搁不进去一个农村的女孩子。这样的动态我以前画过,画过一个写意的,我觉得搁一起有意思。我在山上看到那个蓝天比我在下面看的蓝天还要深还要蓝,那种感受真是动人,刻骨铭心。所以回来之后始终脑子里缭绕着这种情景,看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秋冥》这两个字就在脑子里转,尤其是这个冥,但是我不用那个暝,那个暝是一个昏暗、傍晚的意思,我想的就是冥想的冥,冥冥之音,带有物外的精神的产物。最后我找模特来拍了照片,选择了一个,也有闭眼的、也有挣眼的、也有抬头的、看点天的,最后我发现这个是最美的,头横着这个团状。画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圆,有一个穹顶搁上头。特别巧的是,当我在稿子上要找一个圆心,把它画得很圆很准确的时候,圆心恰恰这个在太阳穴上,这个正是我要表达的冥想,一种灵魂出窍的冥想,呆呆的什么表情都没有,一有表情就俗了,没有表情才是人。青春少女幻想、憧憬、忘我,这样的一个境界,把人的心和宇宙之间沟通了。这种树枝从头延伸开,进入苍穹,碰到穹顶又反射回来,还是回到人的头上来,真是巧妙地很,感觉画这张画的时候似乎通神,好象有一种力量赋予我一样,画起来也顺利。画这个叶子的时候很有意思,你们看原画会发现,其实我画的并不黄,就是利用错觉,利用色彩的错觉。因为黄和紫是一个对比色,在紫的衬托下不太黄的叶子已经感觉到是黄叶子了,只有个别跟底下的黄的草有接近的地方,我有个别几个才用了特别纯一点的黄,试想你要是真的变成黄叶子,奇俗无比。俗话讲“黄配紫,不如死”。关键是降低他们的纯度,就会配出来它们的补色关系,颜色就特别好看。其实印象派的色彩,尤其梵高的画,恰恰就在黄和紫上做文章。另外说到这个色彩,我在人物肤色画的时候,我也吸收西洋的油画的一些东西,比如冷暖颜色的使用。为什么我画出来的人物形象,这个图象你似乎感觉到平平的但是又是很厚重很到位,别人都觉得是一个谜。其实就是因为我没有完全按传统的方式走。传统的方式用朱磦来分染的,要知道朱磦多浮啊!朱磦多纯啊!太干净太亮。西洋画的色彩,我学过色彩也画过写生,再加上以后对油画的了解,对色彩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很少用过纯的颜色,包括印象派的色彩都会降低色彩的纯度。我的老师当印象派画来中国的时候告诉我,他深深体会到印象派根本没有用那个纯颜色。所以我在用色的时候,也是这样,分染的时候就不大用太纯的颜色分染。不光如此,在有些地方,尤其你要想画人的脸比较白的时候,还要用蓝色紫色。这样你才能够把人画的透亮,人的皮肤画得透亮,这些东西都来源于我对人的观察,也来源于西画对我的启发。

    比如我们北京来过展览,上海我也来过凡代克的画,有两张肖像。在北京看到西洋画比在国外看油画作用大得多,因为它来得特别少,你也没有视觉疲劳,特别认真地看。到外国一张一张赶紧地看,看不进去。凡代克作品皮肤颜色用的太好了,当然这是后来看到的。我画这个以后,我理解得很对,但是等画完了,我的一切这种美丽不存在,看不见,所以它都埋藏起来,你看不到我用的什么颜色,但是它就变成了一个和谐,所以使我的的画透亮,不会有浑浊感。

    我在写生的时候,你画的是一个模特,你可不要简单地当做一个习作去画。我们画画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你画的是一个对象,其实表达的是你自己,是你在审美上的理解和你要表达的境界。我画的这个模特不过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女工,人很老实、很善良,但是气质并不高,第一次画也没有张嘴说话,外型就感觉很有意思,因为她很骨感,骨骼很明确,这个形是够得上艺术语言的标准。第一印象我就把那种感觉抓住了,你要真是听她一说话,一张嘴,天津话,完了,第一印象整个的俗了,马上你的艺术感觉没有了。但是不是这样的,她是一个天津人俗的感觉,但是我们借用她的外表的形来表达你要追求的东西,看你怎么抓住她。她做模特坐着坐着两眼就发呆了,我发现呆才是我要的,呆里面内涵就多了。画一个小姑娘,一坐整天抿着嘴笑有什么意思?很媚,没啥意思。这样一呆境界就出来了。你看我这张素描稿,好像比画完还要好,这是我当时的感受,隔了好长时间我才画的,才完成这张,所以多少有这么一点隔阂,没有达到当时的感受。而身上的那些衣纹,我几乎没分染,我就是很平面很装饰的来画,像一片树叶一样,所以我说是孤独的叶子,《孤叶》。这个是《绣女》,是我夫人帮我找的模特,没有好模特,她说我们班里有一个,文学班,跟你们一样,在外面的学习文学的班,有一个年轻一点的同学,给找来了,还不错,但是这个人脸宽了一点。我摆完以后学生把好地方都占了,我没有地方画。我在学生身后转了一圈心里一笑,你们都不知道什么地方最好。她脸太宽,只有这个角度最美,给我留了,所以我画得非常顺利,这是少有的起的稿子那么顺利画出了,感觉特别好。而且我在勾线上,更多地融入写意画的成分,比如线勾的干干的。我的老师一再地告诫我,干一点干一点。因为它是画写意的,干了以后才有味道,才有内涵。以前的工笔都是勾匀了就完了,那对工笔的认识太肤浅太简单了,没有味道。老人怎么画?你刚才看的名人肖像都是老人,但是不是这么画的。可是同学在画老人的时候,按工笔的方法一画,那些线条一勾,全是死的,实线条,脸上等于一道一道疤痕,画的特别死,匠气。我老师曾经就跟我讲,画老人染法用什么方法染?用砌染,什么“砌”?堆砌的“砌”,用颜色比较干的笔法在那戳上就不要动了,不用拿笔带它,不分染,其实就是山水画的皴法,跟画山是一样的。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实践过,我只在印象里老师给我们讲过。我给研究生上课时让他们实践,不行,我说我给你们示范一下。我就花了一个星期,画完了让他们后面跟着画。勾线我用山水画的笔法,不再是纯粹地中锋,而是有侧锋,用干笔来画。所以该重的则重,该实的则实,虚实有度。干的笔道和干的颜色穿插在一起,若即若离,造成这个非常丰富的效果。这个老头跟刚才那个姑娘一样,一看这个老头,俗着呢。但是你画的时候,我就把他看成是个渔民,我就抓住他那种有气质方面的东西,稍微一改,气质就变了,所以你画出了具有一点沧桑感的人就出来了。更有意思的就是这个胡子,大家看到觉得太绝了,这个胡子怎么画的?因为这个白胡茬不是用白提出来的,我没用一滴白,这张画里没用一点白,连衣服也没用白,完全是按照它的透视原理和山水画、花鸟画丝毛那种规律,按透视画出来的。胡子往外长,边画边因势利导,顺便把该空的给空出来,收拾住,白是空出来的,空的特别自然。也就是说在表现人上,我不仅能画女孩子,同样也能把老人画得很好,这样的画法古今中外根本没有,这就是利用山水画方法创造的。这也是继承,继承我们其他的手法,运用到国画当中来,山水画有很多奥妙。后来好长一段不画工笔了,画写意也多了。我是这样想的,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会画写意,不行。你的面太窄了,你看我们很多老画家,包括画花鸟的画家,只会画工笔不会画写意,如果到人物画家就更是这样,只会画工笔不会画写意。写意画当中有着更深刻的中国画的道理。就像画油画的,你只看到西方油画的古典主义,原来西方是这样的工笔形式,却不知道还有后来的印象派。印象派里面所容纳的道理,绘画的品质高出了多少?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写意画里面,它会更多地反映出来问题来,如果不懂画根本无法控制写意画,所以我还是要从写意画上找到突破,还要完善我毕生对中国画的理解,从中懂得画理,明白道理。我更多的是吸收了元人的文人画的笔法,用到人物里面来,放弃了以前我所学习的黄胄和其他人的一些东西,来创立自己的一种手法。因为在元代的文人画里,在中国画的语言里,除了工笔画之外,又是一座高峰,甚至我把中国的文人画,我认为是中国绘画的最阶段。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有更玄妙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包括它哲学的成分,它的笔墨当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这些笔墨拆散了重新整合,一定继承不能放弃笔墨。我们把我们好东西扔掉,最可笑的是现在人的水墨之新,新在哪?按西方人水墨的幼稚笔法来画人物画,西方人哪用得了咱们的笔啊!他哪懂这样的内涵啊!你让他用铅笔还行,用硬笔还行,用毛笔哪能画这么好?我们却学习人家钢笔道,学习人家那个水彩笔道,真是感觉幼稚很,邯郸学步,放着好东西不学,去学这个肤浅的东西。尤其像吴冠中先生所提的,认为笔墨等于零。这句话他没有资格说,因为他不懂笔墨,他没有一笔见笔的好笔墨,他只是有形式、色彩,但是没有好笔墨,所以他的画没有内涵。将来历史会有公正评价的。

    笔墨不等于零,笔墨有内涵,笔墨有抽象的意义,关键看怎么用。确实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内容,不能表现出很好的意境的话,笔墨也就等于零了,也就没有用了,我们单纯谈笔墨是没有用的。所以我就画了一段写意画,大家也看到了这些画。因为要参加全国首届人物画展,总得拿出点有份量的作品吧?我急忙收集了一些素材,沂蒙山区里几个女孩子采桑,很有诗意。生活中当然不是画面中的状态,是组合起来,咱们造出来的,但是跟着她去收集。有位女孩子,傻乎乎的,往往这种东西入画,艺术上需要一种稚拙的呆滞的艺术感觉。但是有的人物,你不能都傻,比如像主要人物,当然也是做一种很自然的动作抓拍到的造型,可是形象呢?是我92、93年去河南的时候收集到的。所以你能感觉到这个是这些人的核心人物,有了中心的人物。其他动作也很自然,有的是我补充的,组合在一起。这张画画起来特别难,因为我要想画出早晨的那种样子来,是需要有一个冷调子,你看画的时候它是一个绿调子的,我前面的画基本上是固有色的,这个是绿的很难把握。尤其是这棵树从人头上出来,这么重的一棵树对这个人的干扰特别大,我不得不把这个人画得特别充分,画得特别厚重,才能够压住,才能够出来。所以这张画是我工笔画里面画的最厚重,最有份量的一个人。但是作为工笔画不必要画的这么重,平常画人不能画得那么过,画的太过品格就没有了,不过这个人物在这张画中是和谐的。我运用了一点光,比如主要的人物运用了一点地光,从地面反射上来的光。光用好了不庸俗,会有助于你刻画,这种光古人也常用,比如我们在一明两暗的房子里,从门打进来的光,打到地上,其实人感觉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好多中国画用的都是这样的光。你看古代的肖像画都是下面的光,所以是平面的,你都这样挡着,画完了就是西洋的素描,肯定庸俗,好多中国画都是用的这样狭隘的西洋素描,就画不好,品格就不高,另外偷偷用了一点逆光。开始我起名字叫《朝、露、桑》,说的是早晨带着露水采桑,采桑要早晨一次、傍晚一次,一定要有露水才能采,没有白天采的,我觉得特有诗意,就像《十九秋》那个题目满意一样。跟我好朋友搞文学的诗人一说,还有我们学校比较有学问的老师一说,他们都不同意,他们一说我就没有主心骨了,结果我那老师说就叫《桑露》吧,我就起《桑露》。多少年过来了,我还是耿耿于怀,我还是觉得《朝、露、桑》蛮好,叫的好听也有诗意,这次展览我还是用的《朝、露、桑》,它有田园味道,《桑露》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又过了好久不画工笔画了,后来政协有一个画展,逼着自己也要画。只用了两天的时间搜集素材,因为我们政协委员当中有一个芭蕾舞团的团长,所以比较方便,照片照的真是不好,有些素材拍的不太充分。比如后边喝水的那个人物,就是模模糊糊的一个影像。前面的人也没有时间再画一点素描,如果要是有时间,主要人物我都会搜集四五个形象,然后我才会选择有个性的。但是时间紧没有办法,不过偷懒是要付出代价的,前期工作省时间了,后期工作就费时间了。我觉得特别不该用这个窗户,特别是黑的,用一个白窗户也好,让人物本身造型整体,这个窗户对前边人的干扰太大了。但是拿出来之后大家觉得新鲜,跟我以前的题材不一样。画这种芭蕾舞也好京剧也好,我是不主张画人家正在表演的,人家表演是人家的艺术,何需要你去画吗?我觉得应该画他们的生活。看他们工作真累、劳动强度真大,在今天的文艺团体里还有这么辛苦的人。练来练去,下来之后坐着人都呆了,呆是呆那个脚还在练功呢,两个手搁那,刚才你们看到的油画跟那个农民一样,也是那样的,呆那儿也不离她的手位,坐在那儿休息还劈着叉,喝水我逮住了一个特别典型的,竟然像男人一样拿这么大的咖啡瓶子盛水,我觉得特别典型。大家反映还不错,另外色彩跟我以前的色彩不一样,更多的是用粉、紫和绿的对比。

    给大家看几张写意画,这是我94年画的,画了一大批,人物的线条完全不再是黄胄那样了,尽量让它比较文雅,也是从工笔里派生出来的。这个也是以前的稿子后来画的,原作也在,尤其墩子上这个人身上的线条,可能特别是有拉菲尔前派的一种味道,尤其《花落东君》,弯腰拣花的那个动作特别像拉菲尔前派海边上拣贝壳的希腊女神的那个动作。这些画大,笔墨还比较淋漓的,但是整个画的还是协调的,尤其那个形象,仍然是单眼皮的,但是非常美。画的丹巴地区的《美人谷》,那里真出美人,藏族人,这些藏族人他们穿的是清朝时候家传的衣服,到了这个季节之后她们比美,选美比赛,都是老衣服可有意思了。这个形象特别朴实,不过只画了一个人,如果画三个人就是一张挺好的创作了,但是跟我前面画还不一样,不打稿就这样画的。这是我去年的作品,画了一个裸体,你抛开它的颜色之后,你会发现她的线条,跟我讲的李公麟的线条一样,空间关系明确,在表达人体上特别充分,表达得特别美。《秋水》吗?秋天很凉,出来之后抱着肩,两个手在瑟瑟发抖,脚还踩着脚这样的一个动态,就是人太高了,腿太长了,但是没有关系,画长点好看。但是这张画跟我以前的画大不同的就是背景的处理,我后来逐渐的在背景上下功夫,不要太概念。画的那些草用掏的办法来画,很丰富,现在的花鸟画家也不这样画了,画得那么丰富,我特别喜欢的就是这些草。这个画的一个外国小孩,抄了齐白石的一个蝈蝈。我当时画的时候没有现成的东西,齐白石的蝈蝈画得真好,我画不出来,他用的纸不是很生的,所以能稳住画的,我这种纸容易洇。齐白石画的真好,活灵活现,别人看我画说把蝈蝈画活了,但是还不如齐白石画的好。这个比较清新的,背景画得很轻松,因为你对写意画不能拿大创作和这些小品的东西比,就像你拿一个散文,或者你拿一个诗歌跟小说跟《红楼梦》比,那是两回事。中国的绘画里,随便画一画,意味到了意境到了就行了,这都是两回事,不过我这么随便画的东西够严谨了,不能这么比。这是孙中山,在天津,这是我们天津建卫600周年的时候政府组织的“画说天津”,我选择了孙中山的题材。我画了14遍才把他画好了,画一遍觉得不理想,再画一遍还是觉得不理想。人家画两遍就再也画不了了,感觉完全丧失,我不是,我特别有耐力,我能一点点拱上去。他们佩服我的功底,怎么改怎么弄不觉得累,都能最后和谐,最后能拱上去。我画小写意画有好多东西是有稿的,我们那有老师笑话我:“他画写意画还打稿。”我们老师陈冬至说:“齐不齐,一把泥。”不要看他的方法,也不要看他的过程,画出来好才是真的。打稿比别人严谨,都不打稿都变得不严谨了。当然有的没有打稿也画得挺严谨。我这里也是不打稿直接写生的。这是打稿的,画的就是有神态。他们知道我画这个女孩的时候,这个女孩并没有多漂亮,但是就是发现,发扬她一点点优点就变得可爱了。

    给大家留一点时间提问。

    主持人:何老师给大家留了一点时间,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们就提一个问题。如果暂时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先以热烈地掌声再次感谢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