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户籍申请保障房:元代扬州已有董仲舒纪念地—— 丞相祠堂何处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49:50
元代扬州已有董仲舒纪念地—— 丞相祠堂何处寻

   1 元代已有董子庙

  扬州的董仲舒纪念地,乾隆时代的李斗在他的《扬州名胜录》中说,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后人多沿此说。近日读诗,见元人诗中曾记扬州“董子庙”。这就是说,元代扬州已有董仲舒纪念地,当年的李斗不太清楚罢了。

  这位元人叫张以宁。张以宁是福建古田翠屏山下人,元代的进士,后任元廷翰林侍读学士。张氏由福建至京城或由京返里,都要经过扬州,过扬州时拜谒过董子庙。他有《董子庙》诗前四句是这样的:

  董子天人策,寥寥四百年。

  临风一怀古,此地昔生贤。

  张以宁这个人活了64岁,前62年生活于元代,最后二年入明。他见到的董子庙,会不会是洪武元年新建的呢?忖之情理,不可能的。元末明初,扬州城为战事破坏,庐舍为墟,城中只剩18家,史有明载。建立新朝,军队和移民都还没有房子住,怎么会先建董子庙呢?张氏所见,常情下应为元庙。

  “此地昔生贤”,这一句也值得注意。“此地”泛指扬州,但我的理解则指董仲舒的当年故宅。董氏故宅所在位置,元朝人自然会比明朝人更为清楚。

  2

  崇儒是贱儒的反拨

  明代,董子故宅建两淮漕盐转运使衙门,大举纪念董仲舒。先设正谊书院,后建董子祠,又疏浚董井,附近坊里命名又先后留下董氏印记。如此“崇儒”,为了什么?

  可能有多种原因。多种原因中的主要原因,我以为是前朝贬儒,“九儒十丐”,念书人的社会地位和叫花子差不多。历史进入明代,做官的多为儒生,拨乱反正,老九要恢复“士农工商”中老大的位置。矫枉往往过正,于是孔庙火起来了,府州县学火起来了,董仲舒也火起来了。历史的发展总是这样,物极必反,一个极端不得人心,必然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叫钟摆原理。

  3

  康熙的紧箍咒

  康熙似乎特别看中董仲舒。到了扬州,他专门为董子祠书写一方匾,匾上四个大字:“正谊明道”。

  康熙好读书,康熙十分尊重圣贤,康熙重视文化传统,这些都是事实。“正谊”的观念,“明道”的观念,其实都是董仲舒的观念,康熙不过是把它提炼出来,作为题字,不过是重复董仲舒的话,这也是事实。

  仅仅是这样吗?

  康熙多次南下,重要缘由之一是收拾江南人心。“三藩”教训犹在,地方能否真的服从朝廷?江南多士人,士人是不是常怀异心?汉官不能不用,但汉臣会不会真心为爱新觉罗氏所用,不断贡献良策?康熙到了扬州,康熙见到董子祠,康熙眼睛一亮。

  “正谊明道”,你们应当如董仲舒一样,监督地方的统治者,全心全意地忠于朝廷。

  “正谊明道”,你们应当埋头读书,如当年董仲舒一样,“三年不窥园”,绝对不可仿效东林,在野讥评朝政,“事事关心”。

  “正谊明道”,你们应当识时知命,辅助君王,献“天人三策”一类效忠良谍,有助于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

  康熙找到了思想武器。康熙找到了让江南士人约束思想、约束行为的紧箍咒,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四个大字。

  4

  卢大人的风流劫

  乾隆元年,卢雅雨来到扬州任盐运使。他在董子祠见到康熙年间诗人壁间题诗,诗里有“里中艳说董江都,瑞凤曾经下碧梧”句,有所触动。他观察了院中地形,关照下人在显目处栽两株梧桐树。他说,这里没有梧桐树,凤凰怎么会飞来呢?

  于是有了闲言碎语:新来的卢大人是个风流人物,他为董子祠打上了“卢氏”印记。种上了梧桐树,因为他是飞来的卢凤凰啊。

  梧桐树尚未完全成活,卢雅雨便被劾罢官,关在董子祠里审查,一关三年。

  事情出在新官上任三把火上。盐运使接触商人、官员,也接触勋贵和勋贵的代理人。不知浑水深浅,卢雅雨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结果触礁了,他也弄不清暗礁究竟在什么地方。人家是告状的专家,精心下套,抓住你一点可大可小的“微嫌”,让你百口难辩,不得翻身。

  结果是被贬蒙古边疆效力三年,卢大人被赶出了盐运使衙门。但是,扬州舆论同情卢大人,因为这位大人好读书,能做诗,善交朋友,热心文化活动,不拘小节。不拘小节的人无意间出点毛病是可以谅解的,不应重责。于是,若干地方名流歌颂他,怀念他,认为他的出现是扬州文化的亮点。

  卢大人也不服气,精力还旺盛,跌倒了努力爬起来,勤政多年,获得朝廷的理解,终于重返两淮盐运使旧任,一任10年,出了一口恶气,让那些“暗礁”们干瞪眼。卢大人在扬州兴学校、重诗文,文化方面确实办了不少事,可惜的是改不了不拘小节的毛病,留下了一点把柄。想不到的是致仕以后,卢大人牵连某案,难逃干系,终于被押回扬州,殁于狱中。

  卢大人在董子祠里的那两棵梧桐树呢?对不起,当大人青衣小帽被关进董子祠时,便有人狠狠地挖走这两棵树,一把火烧了。

  5

  倒霉的高凤翰

  董子祠里的梧桐树被挖走了,感到羞辱的是卢大人,感到伤心的是高凤翰。

  高凤翰是卢大人的下级,相交相知也一般,但是高是一位重义气的人,具侠者之风。

  高凤翰是八品官,丹青倾倒江淮。乾隆二年,高氏泰州坝监掣任满,在扬州长寿庵待官,求画者不绝于门。赏识高氏的是新栽了梧桐树的卢雅雨,力荐其升官为仪征知县。同仁笑谑说,卢大人植桐引凤,凤群中有一只,便是山东飞来的老凤凰。

  但是,这一年的五月,对于高凤翰来说,是个黑色的五月。先是中风,半身不遂,不能再用右手作画了,继而又被诬下狱。罪名是莫须有的,高氏一头雾水,以病残之躯抗声力辩。事情最后弄清楚了,这不过是一场戏,左右政坛者为了扳倒卢雅雨,先要廓清外围,敲山震虎。等到卢大人罢官候审时,这边高凤翰的事便不了了之,无罪释放。无罪释放便是重获自由,但山东老凤已经折了翅膀,再说梧桐树已被砍了,栖身何处?如何奋起?残凤已很难“自由”了。

  卢大人被排挤出扬州,远赴蒙古军台之际,留恋旧情的高凤翰也住进了董子祠。董子祠里最牵情之处便是植桐旧地。他应宝应乔氏之请,在祠壁题了一首《属刂 桐诗》,诗里说,树也挖了,人也走了,他只好以“病余瘦骨”在秋风中以酒浇愁。意犹未尽,日后他又在祠壁题句,“董相祠荒百尺楼,属刂桐种竹记扬州”,他向扬州伤心之地告别。历史无情,历史也有情,扬州五年,屡遭不幸,但高氏在困境中奋起,悲伤而不颓废,坚持以左手作画,风格独创,名重艺坛。后人尊重他,将他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以高古雅拙的画风名标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