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路到上海汽车总站:“中国故事”成了世界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56:52
“中国故事”成了世界话题 潘启雯 2010年07月15日09: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故事”成了世界话题--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吗?如果有,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崛起的中国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世界?

  西方对“中国模式”的价值低判或误判,与我国对外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力度不够、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不无关系。我们要下大气力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对外阐释、介绍。

  国内外各界对“中国模式”难有统一看法,这说明有很多人都在思考转型期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最要不得的恐怕是那种以为“中国模式”已然成型,可以与所谓别的一些模式相抗衡的看法。

  近几年,国际舆论言必称“中国模式”。通过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和上海世博会三大盛典,中国更令人刮目相看,“中国模式”备受关注。

  所谓“中国模式”,概而言之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代名词,内涵丰富。其实,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早已受到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呈现出“世界上到处都在说着‘中国故事’”的局面。


  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

  针对“中国模式”,当今世界主要流行三大观点:一是大加赞扬,认为“30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尤其是外国工商界人士很看好中国,主张学习“中国模式”。二是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背道而驰,必将是对西方世界的严重威胁,极力把“中国模式”政治化、妖魔化。三是认为“中国体制内还存在问题,是否成为大家学习的‘中国模式’,还有待观察”。这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承认“中国模式已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事实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变得炙手可热。而当这个承载着西方人复杂态度的概念撞上国人的眼球和心坎,激起的是更加复杂难言的波澜。但“热闹”是一回事,对问题的“澄清”是另一回事。如同一切的喧嚣,大多数的言论烘托出的只是少数人的清醒和明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看来,“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客观事实,不能否认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之处,但“中国模式”的确存在困局,重要的不是定性,而是从学理上深入、理性地来思考这个“模式”是如何而来,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又陷入了何种困局,如何才能改进它使它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郑永年的《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所要着力探究和关心的问题。

  在有关“世界末日”的电影《2012》中,好莱坞影人把“拯救全世界”的荣耀给了中国。与电影《2012》画面不同的是:一个哈佛商学院的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中国上海说:“这里,我的理想在这里。”在非母语国家旅行的游客拦住一位当地人问:“请问您会讲普通话吗?”周边国家围绕着复兴的中国,深深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子的学说、秦朝的建立、四大发明、新中国的建立变得众所周知;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这是英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马丁·雅克在他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终结》一书中为我们描绘的“可能的未来景象”。

  “如果说英国曾是海上霸主,美国是空中和经济霸主,那么中国将成为文化霸主”,相信马丁·雅克的这本书在中国出版之后,国内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争辩会呈现一个新的热潮。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吗?如果有,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崛起的中国将会多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世界?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预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结论不重要,而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