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精忠中学:糖尿病历史大发现---糖尿病名字由来---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18:37

 

文章摘要:在对抗糖尿病的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为糖尿病治疗事业呕心沥血的医学家,正是他们奠定了现代糖尿病治疗的基础。17世纪的英格兰医学家Thomas Willis首先提出甜尿一词,而...

  在对抗糖尿病的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为糖尿病治疗事业呕心沥血的医学家,正是他们奠定了现代糖尿病治疗的基础。17世纪的英格兰医学家Thomas Willis首先提出甜尿一词,而 1776年Matthew Dobson 又进而将其命名为糖尿病,使得糖尿病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入了现代医学研究领域。1788年,英格兰医生Thomas Gamley将糖尿病的探索引向了正确的研究领域——胰腺。

  19世纪50年代,法国医学史上不世出的天才学者Claude Bernard将尿糖中的提取的白色粉末定位为葡萄糖,并提出了糖原形式在肝脏内的储存,同时确定了大脑延髓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他的出现奠定了糖代谢的三羧酸循环理论雏形,成为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发现。1869年,德国病理学家Paul Langerhans发现胰岛细胞,改变了之后的几代人,影响至今深远。1889年,两位德国生理学家Minkowski和Von Mering把胰腺定位为引发糖尿病的第一脏器。1893年Edounard Lagusees定义胰岛,1909年比利时医学家Jeande Meyer通过大量的实验正式为胰岛素命名。

  1923年,加拿大医学家Charles H.Best和Banting提取胰岛素成功,开创了糖尿病治疗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胰岛素时代。

  通过前面的简短回顾我们就可以发现,现代医学的发展、成熟、逐渐完善的历程是艰辛而谨慎的,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大批为医学事业而奉献终身的伟大医学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糖尿病治疗格局。

  到了现代社会,糖尿病的治疗已经进入“后五驾马车”时代时,美国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率先提出了《个体化精细控制方案》,进而掀起了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二次革命,但糖尿病临床诊断已经深入到了血管微循环阶段时,美国Vista 超声血管诊断系统横空问世。

糖尿病名字由来

文章摘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在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有时招苍蝇。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文章摘要: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如《医门法律·水肿门》中说:“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不阖,水直下则为消”。肾阳偏亢,使胃热盛而消谷善饥。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如《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的是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是指胃肠中积滞化热,胃热则消谷善饥。热邪上熏于肺,使肺热津伤,出现烦渴多饮。大肠热结则大便秘结不畅。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消渴患者始则阴虚燥热,而见多饮、多尿、善饥。时日既久,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如全身困倦乏力、食少难化、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夜尿多而白天反少,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或淡黄。这是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