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胜利机场特价机票:扇面书法创作--(大家谈扇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59:38

扇面大家谈

      编者按:本报相继推出《帖学谈》、《碑学谈》、《书法教育谈》、《笔法谈》、《册页谈》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为了使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当前扇面书法创作的现状,本报特邀在扇面创作上有一定成就和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展评委的书家,通过集中笔谈的方式,解答扇面书法创作的有关问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益与帮助。

一、扇面书法创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崔廷瑶:扇面的形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折扇,是最常见的扇面形制,传统扇面书画多以此为载体。一种是异形扇,为说明方便,传统的纨扇(圆形)、蕉叶形、八角形及各种自制、剪裁的扇形,统归于此类。
  折扇形制上宽下窄,中有折痕。因此,书写时要归行,顺着折痕的行路来写。书写折扇为了求得字形大小协调、空间疏密得当,多采用长短行相间的写法。如每行靠近顶端写一二字,则不用长短行的布局了,这种写法整体上形成大的块面对比。如是剪裁的折扇形,中间没有折痕,也可以直行安排,不写成放射状。
  异形扇书写要随形就势,根据扇面外形来安排书写的块面形状。可以在扇面中间以正方形、长方形来安排书写。
  因为扇面的形制、规格大小相对固定,书写时字数的多少与字径的大小要适度,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正文与款字要能均匀地安排在扇面内。特别是折扇,受行路限制,字数、字径都要适宜。

  苗培红:扇子历史悠久,形制多样,有障扇、羽毛扇、团扇、折扇等。在古代,扇子除却一般的功用外,还代表了使用者的权势、地位与身份。扇面的形状各异,可以在其上创作书画作品。明、清两朝,在成扇上创作书画非常盛行。

  创作书法扇面,要避免形式、书体单一,扇面创作一般是在1平尺左右的纸上书写,由于面积小,为半圆或圆形,给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将圆形写满,半圆形一行长、一行短的写法比较常见。如果创作几十件,就不容易了。10年前,我办了一次个人扇面书法展,现就其创作过程,谈点体会,盼对大家有所启发。

  扇面作品要想形式多样,首先扇面的形式要多样。扇面的形式,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用障扇、羽毛扇、团扇、折扇的形式来创作。障扇可创作长方形的作品,羽毛形扇可创作桃形的作品,团扇可创作圆形或椭圆形的作品,折扇可创作1/2圆、1/3圆、1/4圆等形状的作品。其次,在每种扇面上创作,也要形式多样。创作折扇,可以4个字、5个字或7个字横写一行落竖款,或在下面的空白处落满款;还可以竖写2个字、3个字、4个字形成2行、3行、4行,在空隙处用小字作注释;再就是最普遍的一行长、一行短的创作方式,若加以变化这种形式也可以创作出多种新样式;还可以将折扇中央用大字写成长方形,扇面左右两边留空或在左右两边用小楷题上、下款,也很新颖别致,视觉效果也很好。

刘洪彪:和对联、册页或手卷一样,扇面也是在实用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书法艺术样式。对联镶挂于门庭、栋柱上;册页置放于橱柜、箱屉中;手卷展铺于几案、桌台上;扇子则主要是把玩于掌指间。扇子只在炎炎夏日起作用,故扇面书法中之文字须有清热、纳凉、戒躁、镇静之意蕴,扇面书法之点线须有清爽、舒徐、温婉、幽悠之情态,此为扇面书法字里、字表之要则,违者则有悖扇面书法之本质。

丁申阳:扇面书法创作,应注意书写纸质一定要好,不要用粗糙的纸张,最好是在成扇上创作。用墨要优,由于扇面尺幅不大,属小品范畴,条件允许最好磨墨书写,这样可以体现墨色的自然变化,作品更具神采。用笔要精,扇面创作以小字居多,要注意笔法的变化,小字有小字的用笔规律。扇面作品以拿在手上把玩居多,让人近距离品味,要特别注意作品要具有“雅韵”。


杨耀扬:对于怎样书写扇面,各有说法。尤其是书写有扇骨的折扇,每位书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一些在扇面上创作非常成功的书家,他们大多备有一个制作精良的扇架,将扇面夹得非常平整后再进行书写。但此法于我似不太适宜,用扇架就感到前胸被撑住,不舒服。尤其是写扇面靠顶的那几个字,手和字都在一个位置,前移后感到控制字的稳定度差了许多。我十分强调写字时保持虚空的姿势,再小的字(小楷也一样)也保持手腕与桌面虚空,坚决不让腕靠死在桌面上(与桌面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如果手臂前移再加上悬空就感到不习惯、不舒服了。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自己的功夫还未到家,有超出常规的书写方式手就不听话了。因此,书写扇面我基本不用扇架。
    关于扇面创作应注意的问题,我所谈的也只是自己多年写扇面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对每位书家都适用。折扇有冷金(洒金、洒银)面、泥金(金笺、银笺)面、绢矾面等种类,其质地都是已加工好的熟宣,一般没有湮化的功能(质地差的纸张所加工的成扇跟一般白棒纸无异)。如果单纯地用墨汁书写,则线条入纸后的墨色变化很难表现出来。墨色若通篇黑重无趣与好墨磨出后所书具有的层次效果相差万里。因此,扇面最好磨墨写。如果没有上好的墨锭和发墨上佳的好砚台,也可以先加入少许瓶装优质墨汁然后再加水磨。磨墨用水要少,等墨磨得稍浓后再加一点水继续磨,要来回磨多次,这样磨出来的墨就具有天然的层次感。切忌加很多水一次磨成。
    有的折扇扇面发墨太黑显得簇新而古雅不足、有的折扇上有油的成分,针对这种情况,书写前可在扇面上先抹一层目鱼粉,目鱼粉用平日吃剩的目鱼骨头晒干后碾成粉即可。如嫌麻烦,用痱子粉、滑石粉之类也可以。
    成扇扇面质地如同熟宣,书写时偏锋入纸线条就显得轻滑。因此,书写成扇笔锋直顶纸面很重要,锋顶住纸腕下才能出现高质量的线条。所以,我写成扇时,将笔杆前倾,笔锋向内,以矫正习惯性的笔杆向后倾斜的恶习。因我不用扇架写成扇,书写时也无需将扇面全部开启,可以写一点放一点。因为渐写渐开和不用扇架,已经装好扇骨的成扇即使不拆扇骨,书写难度也能减去许多。

游义云:扇面书法创作,形式丰富多彩,不同造型的扇面应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其章法布局各不相同。扇面创作也有局限性,不像中堂、条幅可左右开张,其必须按照扇面所具有的独特方式去完成,既要彰显扇面的特色,又不失其气息高古的自然雅致。写团扇,若完全按照斗方的格式上下左右、整齐划一地排列,便有失扇面的品位。折扇形的扇面,其构成除了常见的隔行错落外,还可以打破旧的框框,不受束缚,放浪形骸,不拘一格,跟着自己的审美感觉来分行布白。长短、疏密、虚实,参差错落的幅度可以更大一些。可以大胆地分割扇面上的形式空间,借助一些绘画的方式,挪移避让,出奇制胜。但书写时要切记,不要有粗野霸气、躁动狂怪之弊。扇面作品的幅面不宜求大,务求玲珑雅逸、散淡清新。


朱培尔:

    秦观将诗“月团新碾沦花瓮,饮罢呼儿课楚词。风定水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题在邢敦夫扇上,黄庭坚见后作《题邢敦夫扇》,这说明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在北宋已有之。早期的扇面,大多为圆形结构,或者是以圆形结构为主虽不规则但却是上下左右较对称的纨扇。而折扇这种“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许”(苏轼语)的扇面形式,因它所特有的折叠与便携功能,迎合了文人雅士实用与审美的需求。到了明代中晚期,在扇面尤其是在折扇上进行书画创作的风气勃兴,涌现出许多画扇、书扇和制扇的名家,产生了很多以扇面这种独特表现形式的经典作品。
    由于受扇面这种特殊形制的制约,以及其日常使用所必须的审美多样性与恒久性,决定了进行扇面书法创作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必须精致耐看。由于扇面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必须经受使用者反复的观赏与把玩,并且由于它具有便携的特征,其传播的范围往往极为广泛。一件好的扇面,在书写技法、技巧上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如笔法、章法、字法等方面应该是无懈可击的。除此之外,它还应该具有令使用者在欣赏的同时,产生一种安静清凉的能动作用,或者说其必须具有较为清新的意境,从而使欣赏者有一种较之其他形式书法作品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扇面书法的创作,对那些风格较为豪放的作者而言,难度尤为明显。
    其次,是扇面的质地,无论是市矾、老矾还是洒金、洒银等质地,由于制作方法的特殊性,其与一般的生、熟宣的特性都有很大的区别。好的扇面,光滑而不拒笔。如若拒笔,则势屡曲而神衰,毫挫折而不舒,墨凝滞而不润。并且,一般新制扇面,均不易受墨,得放上数年才好用。有人在墨中加洗衣粉或用绒布擦扇面,虽有助于着墨,但写出来的字,墨色往往呆滞少神,实不可取。

遆高亮:无论是折扇、团扇还是其他形式的扇面,在其上进行书法创作都应表现扇面小巧玲珑、文雅精致的特征。创作时,字径宜小不宜大、风格宜雅不宜俗、气息宜静不宜躁、面貌宜净不宜脏。


王丹:

    扇面在过去纯为拂暑把玩的消暑器物,我们今天将它当作书画创作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个变异。扇子可以穿扇骨两面使用,一面书、一面画,种类繁多。今天展览用的扇面,多是自行裁剪的各种形式的扇面,大小高度不甚规矩,人们往往关注其中字、画水准的优劣,对其形状却有所忽略。
    窃以为,扇面应该有其自身所具有的“质感”。用宣纸写好再裱好,墨色虽然很好,但已失去了“质感”。自制的扇面,弧度不准,有失雅意,形式过于“设计”则有失自然,尺寸过大亦有失文气。现在的成扇,质量佳者不多。愚以为,扇面没有了扇骨、折印,就少了真趣。


刘灿铭:

    进行扇面创作,首先要弄清楚扇面的形制和特点。扇子是实用之物,国人有在实用器物上进行装饰的传统,扇面也不例外。由于实用需要,古代扇子种类较多,但真正能施以书画装饰的扇子,只有折扇和团扇(我将异形扇也归入团扇)。折扇从明代开始流行,据说是从日本传入我国的,在本土文化的交融下,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团扇原早于折扇,因“团圆”暗合国人“合欢吉祥”之意,故广受喜爱。
    折扇,因扇面不平多有折痕造成了书写的困难,在折扇上创作有一定难度。明代书画家祝允明曾把在扇子上作画比作美女在瓦砾上跳舞。折扇上宽下窄有别于正常形式的书法创作,想克服这些困难,就要充分利用折扇的特点来进行书法创作:1、要利用较平整的折面;2、调整书写的方向;3、要创造平整(如压平折痕等方式);4、要利用扇面上的弧线;5、要利用好上端、下端不用;6、可以上齐下不齐(即一长一短式);7、要小中见大。
    团扇,多以圆形为主(包含椭圆和其他异形扇面)。团扇虽无折痕,但因其形状特殊,创作时难以把握。根据我多年的创作体会,其形式大体如下:1、均匀利用好圆弧线(即团扇满写);2、如上下弧度不同,大小不一,可写中间(竖写);3、左右弧度不同,也可写中间(横写);4、上下左右弧度均不同,只用中间(横写、竖写以大弧度面为参照,作品整体布局要包含在大弧度面中);5、错落有致,变化多端。
    总之,要充分利用扇面的特点,克服书写的困难,以自然顺手为准。同时,根据自己书风的特征,精心设计、和谐布局,使扇面书法作品不因幅面的小而受到影响,能够小中见大。


    刘洪洋: 随着审美多元化的发展,扇面形制变化更加丰富。因形制的特殊性,其创作要在狭小、特殊的空间内展开,所以布局是难点。我写团扇,常以竖式为之,整体以圆为统领,但要方者令其圆、大者令其小,力求整体之圆。我写折扇,常横式写两行,因其上宽下窄、行间长短错落,要使两个弧形的留空一致,关注正文与行款的顾盼和谐。无论团扇、折扇作品,创作前最好先设计一下小样,选择好书体,将字的多少、大小、章法考虑好。精心布局,随形布势,用笔精到,把握好扇面书法整体的雅致风格。


    刘颜涛: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一书,讲到生活的艺术化才是真正的、最高的生活。同样,艺术的生活化也应该是真正的、最高的艺术。余秋雨《笔墨祭》一文谈道:“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扇面书画作品即将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很好地融合了。虽然扇子的某些功能在当今已逐渐淡化,但在历史长河中,扇面书画已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与元素,一柄在手,不只是驱暑纳凉,更多的是一种风雅,通过把玩观赏来陶冶性情。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莫不对其喜爱有加,如王羲之为老妪书扇换鹅、宋徽宗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赐给大臣等。折扇,常见的处理方式有长短式、平展式、间隔式等。团扇,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随形布势,将书写内容包括题款都写在圆形扇面内,以求协调。一是圆中取方,将文字内容写成方形,取内方外圆状。一般说来,篆、隶以上密下空的平展式布局最为常见;真、行、草作扇面多用长短式布局。不同的书体或写数段不同的内容,则以间隔式的布局较为适当。这种间隔留给观者视觉的转换过程,避免了不同书体的冲突和不同内容的混淆。这种依次分块、空间夹白的布局方式体现了疏密参差之美。


    李啸:扇子在古代是文人传播、交流书艺的绝佳方式。古时文友相聚,互馈题扇一柄,既增进了友谊,又切磋了书艺,真乃赏心乐事。应该说,文人之于扇面的“书法创作”,更多是遣兴式的,内容每每以即兴所作诗文、旧作或录他人诗文居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文人的扇面书法作品比起今天书家创作的扇面书法作品文化含量要高,它同时也是文人间珍藏友情、记录交往的物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米闹:我平时创作扇面作品,以折扇、团扇居多。折扇上宽下窄,呈放射状,具无限延伸之意,颇有装饰效果。团扇一般是圆形,也有椭圆或上下宽窄略微变通者。相对来说,团扇的书写较容易,可直行书写、涉及角度的变化较少,只是上下天地的弧度和留白处要稍留心。折扇扇骨的折线将每行文字书写的空间分割好了,在书写时须注意上疏下密,所以折扇一般的书写方式是一行长一行短,长行可以写到底,短行通常写一两个字或两三个字,这样整体显得疏密有致,和谐平衡。另外,由于折扇呈放射状,书写时应注意方向和角度的调整,每行的方向要正对着书写者,且边写边转动折扇,这样才能使整个折扇写完后呈现出较为均匀的放射状。

 

二、一件扇面能否用多种书体来书写?

    崔廷瑶:书写扇面,一般以一种或两种书体完成为多见。因为扇面较小,款书与正文一致,也比较好看,不像其他形式的大字书法作品,款书与正文一体而略显呆板。两种书体体现在正文与款书上,如楷书用行书落款,篆、隶用楷行落款等。
至于用多体书写,也是有的。曾见过用四体所书的扇面,以真、草、隶、篆各书一段,每段中间用朱砂小楷加以说明注释,起到连接、过渡的作用,章法也颇有错落感。因此,多体书写扇面应体现在正文上,各体之间在内容上要有关联,字数要协调,安排的位置也要妥当。但多体书写容易产生“花”、“杂”的毛病。因此,要尽量求和谐。如草用章草、楷带碑意,增强金石气,以求与篆、隶合调。
苗培红:在一件扇面作品中写多种书体古已有之,我也经常尝试。如在团扇中,前4行上下平齐,方方正正,写楷书,中间3行字体稍大,顶天立地写行书,后面4行写草书,与楷书的字体一样大,这种书体对比的创作形式也很美。多种书体写扇面,创作空间非常大。

    刘洪彪:扇面之材质及其功用,决定了扇面书法的审美取向是清雅秀逸的,故扇面书写书体当以帖学一路为佳。那些带有“刻”意的甲骨、钟鼎、碑碣、墓志、摩崖、砖瓦文字,与扇面的清逸之风格格不入。当然,若强化“写”意,以笔代刀,上述字体经过改良,亦非概不可用。至于创作中的一扇多体,并无禁忌,前贤一纸多体之范例亦屡见不鲜。关键是要字体变换得合理、合宜,多体组合得和谐,须令全扇精神统一,气韵贯通。

    丁申阳:扇面尺幅不大,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用几种书体混杂书写一件扇面要慎重,否则会显得比较“花”。即便想换字体,也应搭配协调,如隶书可配章草,楷书可配行书、篆书。草书特别是大草,其本身已有很强的艺术性、装饰性,则不便配其他书体,否则有“画蛇添足”之嫌。

    杨耀扬:一件扇面可以用多种书体书写,其构图、章法的变化如同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笔者曾见到多件清末民初书家的扇面作品,在一件扇面上以多种书体书写的作品亦甚多,一入眼便很难忘却。更有甚者,一帧扇页格成四块,分别由四人各书真、草、隶、篆。后来才知道,折扇扇面一分为四称为“四格景”,如果是书画合璧,一帧扇面正反两面就可以有八位书画家共同创作。“四格景”扇面在规模较大的店里可以买到,一般都是制成两格洒金、两格白面(“两格景”则是一格洒金、一格白面)。扇面如果是一面字、一面画,一般以书法为正面,绘画属反面。
余虽极喜一扇多体的形式,但苦于不擅篆、隶,故只能欣赏而不能创作。

    游义云: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书家灵感、激情迸发、碰撞的产物。当激情迸发的时候,是不宜有多种手法、字体变换和外界干扰的,否则容易阻塞作品的气韵,束缚其灵性,变得矫揉造作、勉为其难。在本来面积就不大的扇面内,最好以一种书体来完成,以求作品的畅达完整。纵观古今,也有用多种书体来书扇面者,其中亦不乏佳作。用扇面书法作品参加全国大展,为求形式丰富,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体搭配书写,作品会显得更新鲜。倘若有一种书体不成熟,非要去生拼硬凑,便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水平。因此,若多种书体水平不够全面整齐,参加国展的扇面作品就要慎用多种书体书写。
朱培尔:扇面在内容的选择上既可以体现书家的思想与心境,又有助于使用者欣赏名辞佳句。扇面的书写内容一般以较为典雅的诗文或经文为主。字体则真、草、隶、篆均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发挥扇面精致耐看的特性,不妨在一件扇面的创作中使用多种书体。如清末民初许多书家,在扇面上写金文、甲骨,然后用小楷注明释文,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其视觉效果丰富多样都有助于拓展扇面的欣赏性。

    遆高亮:一件扇面可以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体来书写。如正文用行草书,可用小楷落款;正文用隶书,可用行书或楷书落款;正文用草书,可用行书或楷书落款。
王丹:多种书体写扇面的作品古人尚有之,如处理好了也是很美的。因扇面的空间很小,书写时字不宜太大。古人功力深厚,书扇往往抱着玩的心态,故能抒情随性。今人以制作的心态将各种书体合于一扇,与古人心境、功夫相差何止万里!

    刘灿铭:一件扇面可以用多种书体创作,但不能书体相互夹杂,应该是每种书体相对独立成为一块。也就是说,一种书体在扇面上写完一个块面(局部)后,可以换其他书体再写,依此类推。不管如何变换,都要使扇面整体形式和谐,符合传统审美要求。

    刘洪洋:扇面正文不宜用多种书体掺杂书写,边跋、款识可以和正文书体不同,但要符合常规,以小楷题跋、落款视觉效果更佳。

    刘颜涛:如果把当今展厅中动辄八尺、丈二的鸿篇巨制比作长篇小说或历史剧的话,扇面书法则可认为是散文、小品文。所以扇面书法总体特征应该是小巧精致,纵然曾有专为陈设观赏和展览制作成超过实物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巨扇”,也只能算是“别格”。精工雅致的风韵是扇子的本体特色,其笔法、字法、章法要能体现出灵巧、率意、活泼、闲适、典雅、精致,更要见性灵,所以扇面书法尺幅不宜过大。
    若将全国扇面展当作是应付“书法科举”、“投稿应试”,把三四帧及更多不同形式的扇面制作成一件“大作品”,或将多帧扇面装成册页、长卷,亦不失为一法。其前提条件是这些做法要得到大展组委会的许可,或符合展览征稿启事的要求。如若违反征稿启事的规定,则投稿者还是不要煞费苦心了。
    以组扇制作的“大作品”,形制最好统一,或统一为折扇,或统一为团扇,但要以不同的章法或书体来表现,这样既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也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可以全面展示书家的综合书法创作能力。以组扇制作的“大作品”,要求同(统一为折扇或统一为团扇的形制)存异(不同的表现形式、手法),才能在统一中见变化,在变化中见统一,既不显散乱,又不显单调,做到规整活泼与自然适宜相结合。
   

     李啸:若以展览为目的,扇面的规格以适宜使用的扇子一般大为宜;若以具有装饰性的大扇面去创作书法作品,则显得工艺化、商品化,会使作品的气格降低。很多人喜欢把不同书体写在一把扇子上,也未尝不可。如真、草、隶、篆四种书体写四首字数相同的古诗,或同一首古诗,写得很匀净、气息很通畅、风格很协调,也是一件好的作品。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容易“砸锅”。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等诸多经典的创作理念,都会在一件优秀的扇面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
   

    米闹:扇面具有小巧精致、含蓄隽永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扇面书法的风格要趋于文雅温润,适合表现静态的情调,但要静中寓动、小中见大。所以,扇面创作更适宜以帖派书风来凸显这种精神风貌。明、清以降,以篆、隶入扇者虽不鲜见,但通常都以工稳秀丽的行楷来题款,使之完美和谐。我觉得,无论是典雅清秀的行楷抑或是古朴端正的篆隶,小小的扇面容不下太多的内容,书体单一一点其艺术的纯度也许会更高。以篆隶写扇面,多用行楷或行草署款补充正文,使之端严中具活泼,但通常仍认为其为一种书体所书。临摹作品在扇面上出现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书体、几种风格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扇面上,也是别有情趣的。

 

三、怎样强化扇面的形式感?


    崔廷瑶:扇面书法创作的章法布局自有其不同于他种书法形式之处。正因为如此,故其有独特的形式感与审美趣味。任何事物都有常态与变化,我在第一个问题里谈到的都是常态的书写,但为了增加扇面的形式感,也可以作些变化:1、长短行错落开来,打破一长一短、节奏字数固定的模式,尤其在写多行小字扇面时效果更好。2、顶边书一两排的折扇,下面的大片空白处也可以写相关内容,在书体、大小上要有变化。3、其他的异形扇面,也可以随着外部形状的边沿书写,可以产生一些视觉形式的特殊效果。也可以不依外部形状,在内部分块书写,在扇面内部的块面上求得变化,或在不同的块面中采用不同的书体来书写,在字体上求变化。4、发挥印章的作用,在适当的空白处钤印,用印章调节作品的轻重起伏,增加欣赏的趣味。5、将不同形状的扇面组合为套扇,也可以增加在展厅中的视觉效果。

    苗培红:强化扇面的视觉效果,用纸颜色要多样。可用泥金(黄)纸、泥银(白)纸、仿古宣、洒金宣、白纸等剪成扇面进行创作。如果用成扇,也可以选用多种颜色的成扇根据质地进行创作。虽然扇面幅面很小,创作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只要把握扇面形式多样、书体多样、用纸多样,就会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刘洪彪:扇面由于尺寸、材质、色彩不同,就决定了扇面书法艺术的多样性。扇面从扇骨剥脱下来,或直接将纸裁剪成扇形,书写后裱轴装框,本身就具有小巧、雅致的视觉美感。书家进行扇面书法创作,不必过于刻意在扇形上搞什么发明创造,尤其不能改造得与扇面应有之形状相去甚远。倒是可以在方寸间多作经营,排行布阵、疏密分割上多作探索与实验。扇面可以千变万化、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丁申阳:一般来说,扇面本身已有约定的样式,传统书法经典中常见者也就是明清几位大家的作品,以长、短行居多。书写扇面,可多在章法上下功夫,讲究布局的疏密及钤印的部位,突破已有框架,以灵活多变的格局进行创作。

    杨耀扬:如果说印章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话,那么扇面相较于展厅中流行的八尺、丈二巨匹书法作品,无疑是“方寸”小品了。印章的“气象万千”当然是指篆刻艺术本身的出神入化,如果凭借像对待书法那样靠纸色、拼接的形式强化扇面的艺术性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折扇扇面除了“相对小”的规定外,行间还有格线,上宽下窄,这必然会约束一些书家强化扇面形式感的愿望。
    像团扇那样形状多变的扇面,书画家在上面题字作画,多是供展览观赏之用,已没有“扇凉”的功能。而折扇仍然保持着原有的传统。一柄出自高水准书家之手的折扇,必然会引起多方关注。从把玩的角度来看,强化扇面外在形式感、将扇子弄得太花哨似无太大的必要,但以扇面的形式去参加大型展览则另当别论。
 

    游义云:强化形式感大抵可在章法构成和调配纸色上做文章。章法布局千变万化,既要借鉴古人,又要关注当代。如何将面积有限的扇面写得清新自然,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感到震撼,就需要有艺术创新和叛逆精神。如采用空间分割、疏密聚散、大小字搭配、书体相兼等处理方式都是可以尝试的。如果处理得当,将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但要注意,不要轻易效仿别人已有的形式或刻意做作,力求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
    至于纸张的颜色,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表现风格恰当地选择。适合用何种颜色的纸张书写,应反复研究、比较,必要时可以双色、三色或多色兼用,或许更见形式美感。如若纸张颜色选择不当,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在强化形式感的问题上一定要慎重。

    朱培尔:在扇面书法的创作中,对形式感的把握非常重要。扇面在形式感的表现方面,有着与立轴、对联等其他传统书法类型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折扇而言,它上宽下窄、向下方的外空间中心汇聚的特征,决定了书家在进行整体布局过程中,必须遵循上面字多则下面留空相应要多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保持行距上下一致,则折扇每一行的字数必须不等,书家必须利用扇面向中心汇聚的特性和上宽下窄的外形,随势、随形安排好每行字的多少。反之,则必须将每一行的行距作上宽下窄的处理。书写的形式感在其他形制的扇面如团扇的创作中也非常重要,必须在兼顾其特定外形的前提下,随边随行就势地进行书写。同时,同折扇的创作一样,也要尽可能多地引发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尤忌在章法上作整体填满的处理。另外,将每行字写得参差不齐,或将字形大小、不同字体之间有机地穿插整合等,都可以强化扇面的形式感。


    遆高亮:就单件扇面来说,形式感主要在章法上,尤其是行草书。既要符合扇面长短分行的规律,又要在大小开合、变化多姿中保持扇面的特征要求,再加上墨色变化丰富、用印合理,便成佳构了。

    王丹:形式感在扇面上就是“弧”、“团(圆)”等外周长经过组合的体现。古人写扇面多留有大块的空白(也不乏满构图者),一般是一行多、一行少穿插进行,大字多沿弧形周边写,有时打破扇骨的界线(格)还会更大气一些。剪出的扇面没有带骨楞,形式感略欠。若有骨楞的阻碍,一笔下去的飞白可以增加天然的虚和韵致。使用过的折扇若揭下来装裱,其自然磨损之处更具形式观感。

    刘灿铭:折扇是成扇,更具独立性。现在很多书法作者更喜欢自己用宣纸裁成形式各异的扇面进行书写。一件书法作品用多帧扇面组合而成,以折扇、团扇的形式互相搭配,具有一定的形式感。或在单件扇面上书写具有现代趣味的单字或少数字书法作品,以满构图来表达形式感。或以大草满构图的形式书写,达到乱石铺街的视觉效果。但无论如何,扇面的外在形式都是相对固定的,一旦选择一种扇面形式,就要依其形式、特点去进行创作,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样式,书写者可以随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刘洪洋:布局自然,变化丰富,排列生动,虚实相生,动静相宜,书写雅致,形式即新颖。


    刘颜涛:扇面书法作品要在章法上根据扇面的形制,注意空间分布,虚实相映,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切不可将扇面的空间布满塞足,否则就显得局促小气,让人在欣赏时感到气闷胸堵。书写时要从容淡定,逍遥自在。扇面尺幅虽小,但境界不小;字体可小,而气势不可小。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题跋与钤印的独特美感充分展现出来,阐释笔墨、造型、情感等无限深邃的艺术语境。

    李啸:扇面作品,章法要空灵。扇子的功能是天热取凉,故扇面作品的创作从形式来看,书写内容不宜太多、太满,否则容易显得不透气、太沉闷。章法上也应该注重多留空白、间隔。一件形式别致精巧的扇面作品,其空灵、清新给人以欣赏的愉悦美感。

    米闹:1、纸张的选择。由于扇面尺幅较小,更需要在用纸上下功夫。对纸张的色泽、质地要精心挑选,力求既新颖雅致,又不可太过张扬。2、折扇形式的扇面,还要考虑是否打界格。用朱丝栏打界格,不仅华丽高贵,更能凸显扇面的放射效果。并且由于界格的限制,书写时基本只考虑在界格内将字与字衔接,不必太多地关注行与行的呼应问题。3、疏密的重新分割。团扇,可分成几块书写,利用疏密的变化重新分配扇面布局,使其平中寓奇,增强视觉效果。4、印章的使用。印章用得好,有提神的功效。书写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扇面整体疏密变化的把握,合理、适当地运用印章来补白,可以起到平衡画面整体的作用,使作品显得古意盎然。

 

四、多大规格的扇面适宜表现展览效果?
 

    崔廷瑶:常见扇面形制是建立在实用基础之上的,其大小以执使方便为宜。故折扇大者不过2平尺,小者在1平尺左右(以扇子两顶角之距离计算其宽度)。其他扇面的高、宽也在1尺左右为宜。扇面由实用器物而成为书法载体,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创作形制,深受书家、藏家的喜爱。因此,扇面书法形式大小与实用是相符的。成扇自不必论,即使剪裁的扇面,也不能过大。故书写者的审美取向、欣赏习惯、创作手法都要与常态合拍。
    至于一两米见方的大折扇或更大的扇形书画作品,其装饰的意味更强,在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背景中使用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全国扇面展中,这样的“巨无霸”将是不适宜的。

    刘洪彪:书法艺术的每一种形式,皆具有独特性,不必混淆和同化。宅室和展厅悬挂书法作品,大者有丈二、八尺中堂、横披,中者有四、五、六尺屏条、对联,小者则有册页、手札和扇面。大、中、小同置于一厅,一个展览才显得异彩纷呈。故扇面书法作品尺寸不宜大,只能与实用之扇大小相当才合情理,方能保持其独特的形质。扇面书法创作,可书一扇独裱,可书多扇合裱,亦可书不同形状之扇混裱,后两种足可因增加体量、面积而满足厅堂展览之需。至于书法之雄强、厚重、放旷、野逸诸类艺术功能,不必由扇面独立担当。
   

    杨耀扬:当代书法展厅中,作品越大越显眼。书家送扇面参展,将作品写多大这个以往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反而成了难题。如果写一帧寻常规格的扇面,就作品大小而言,自然会被巨幅大作所淹没。于是,在当今的国展中,几乎看不到仅送一帧小扇面就可入展、获奖的事例。为了适应展厅效应,有些作者将三五个扇面装成一轴,以常规的小字书写,以“量多”来打动评委而入选、获奖,但展出时很少有观众能逐一往下看。须不知手卷、扇面古来是个人、书斋的“把玩之物”,当今展览要在空间巨大的展厅“公示”,特别是往高大的墙上一挂,反而不能将形式与载体“相得益彰”了。把扇面写多、写大,追求展览效应,占领一大块墙面,就显得滑稽之至了。
    参加扇面展,作品的规格还是遵循常规为好。即使是团扇,其形状各异,若将其剪得很大,同样不可取。投扇面展的作品,尺寸要不逾规矩,书写要有安静、安详之态,反倒会令欣赏者留连忘返,而评委则是除却作者之外的第一位观众。

    游义云:从书法的范畴来看,扇面属小品之列。既然是小品,就不必像其他展览一样,作品一味求大,应多追求精致细微、小巧玲珑、爽朗清新。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庭为了装饰效果,将一两米见方的巨扇悬于客厅,这样的点缀未尝不可。参加全国扇面展,若想以这样的尺幅去应展需要谨慎,最具展览效果的还是以四尺三开或四尺对开大的扇面。如果全国扇面展征稿启事中对作品尺幅有要求,尽量不要突破其规定,要善于掌握规则,为我所用,不要突破。投全国扇面展的作品,宁可小于规定的尺幅,也不要作突破。这是扇面展和其他国展投稿规格的最大区别,投稿者对这一点要重点理解、把握。

    朱培尔:扇面创作最忌大而无当。现在有很多作者,为了追求展览效果,往往把扇面制作成“巨无霸”,这无疑有违扇面这一较为精致的书法形式。其实展览效果的取得,还是取决于书法作者的创作水平,取决于其对扇面这一特殊书法形式的把握,当然也取决于其对不同扇面材料质地的了解与选择。扇面创作,单纯地求大,没有任何意义,也不利于扇面书法艺术的发展。
 

    遆高亮:扇面不宜过大。展览也应以单个扇面为宜,近年出现用四个、五个、六个扇面竖排成为一件立轴或中堂形式的作品,以及每帧扇面改变书体、书风、纸色及钤盖多方印章的表现形式,均能增强扇面作品的展出效果,但还是应该注意保持扇面作品最基本的特征。

    王丹:扇面写成多大规格,也要因展厅大小的不同而相应地加以变化。一两米见方的扇面,因其扇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扇子了,远观肯定有气势,但近看还要细腻才完美;小扇面远看不清晰,近看则妙趣横生,可耐细品,全国扇面展从评审至展览,对细节的“关注度”会更高、更多、更细一些,投稿者当于精致细微处多加着力。大规格的成扇市面没有,多为自剪,根据理解就不应该叫扇面了,成品叫“扇形书画作品”、“圆(团)形书画作品”更合适一些。有“面”字就应该是小的。愚以为,带着扇骨写或画有真实的质感,全国扇面书法展若展出成扇则更具本体意义。

    刘灿铭:小是扇面的特点之一,过于庞大就失去扇面应有的品质和气度了。扇面的欣赏角度属近距离、把玩式的,不宜为了增加展览效果而放大。扇面的创作效果要充分体现小扇面的大精神、大气度。

    刘颜涛:明季以降的文人墨客、书画大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扇面传世书法精品和创作经验。扇面书法在当今通过全国扇面书法展的推动,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只要我们既尊重传统规律又不僵化为程式,就会不断创作出优美新颖的扇面书法作品来。对于扇面书法展,投稿作品要把握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疏、宜雅不宜俗的原则。

    刘洪洋:展厅效果与案头把玩从审美上讲有本质的差别。如小楷所写的扇面不宜过大,大了就容易使扇面不够饱满,难以雅致精微,视觉效果不佳。狂草则因扇面幅面太小而气势受阻,难以达到高妙的境界。所以扇面尺幅的大小与作者的书写习惯和书体类型紧密相关。为了体现创作水准,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为好。如在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的10件获奖作品中,唯有我的作品最大,以4尺整纸裁成梯形芭蕉状扇面,以竖式分行形式书写,大字篆书占扇之左右,上端随弧之形,下部参差,中间以行楷题跋,极具展厅效果。

    李啸:一件成功的扇面书法作品,文辞要高雅。扇子是文人的雅玩之物,故其承载的内容应该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既要格调高雅,又要耐人品味。自作诗文往往更能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书写古代的经典文辞佳句、艺论笔记亦可,但切忌文辞粗俗。
笔墨要精到,扇子是精致、小巧的,故扇面书法创作的风格应传达“精、巧”的气息,不要将篇幅弄得太大。折扇,拆除扇骨熨平后书写效果更佳。有些新折扇表面有油墨保护层,不吸墨,以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后书写,方能入墨。用笔宜精、秀、雅、古。精细的小楷、秀逸的行书、温婉的隶书、整饬的篆书都是扇面适宜表现的书体。用墨要一任自然,不要太黑、太死,也不可浓淡反差太大、花哨致俗。扇面创作应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扇子的实用功能。我曾参加过全国书法展览的评审,看到很多作者把扇子写得奇大无比,我和其他评委开玩笑:“只有牛魔王的老婆才用得起!”这显然是不妥的。


    米闹:现在全国书法展都趋向大作品,近年全国各种展览中宽幅作品也大量涌现,小巧精致的作品反而凤毛麟角。扇面这种艺术形式,由手中把玩到进入展厅,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展厅效果的制约和影响。扇面,作为一种书法创作形式只是媒介之一罢了,因此我们不乏见到雄浑伟岸的“大扇面”在展厅中吸引人们的眼球。我认为,展厅效应无可厚非,扇面作为典型的书法小品,不妨要坚守自己的本真。在书坛对作品普遍崇强、尚大的时风里,若以精致小巧的独特面目出现,以含蓄隽永的魅力去征服评委、打动观众也是一种重要手段。这不仅是审美多样化的需求,也是书法艺术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谈扇面书法创作--文章三篇(李刚田、张兴明姚静涛)

拥雪书扇散记

  ■李刚田


    009年《中国书法》第11期做了以扇面书法为主题的创作与学术专题。选题在半年前就确定了,由于准备充分,这一期的责任编辑吕书庆兄又非常用心来做,所以杂志做得很好看。请了黄惇先生作学术主持人,不但有关扇面书法的几篇论文很有学术性,而且刊发了许多明清书家的扇面书法精品,并征集了当代部分书家的扇面书法作品一并刊出,办了一个古今扇面书法的刊上展。这期刊物不但好看,而且耐读;不但使高端专家认可,而且广大读者喜欢。同时,也起到为兄弟报刊《书法报》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大展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要征集当代书家的扇面书法作品,杂志社专门在苏州订制了一批各种形式的扇面,以便寄送被邀请的书家创作用。刊物上没有发表杂志社编辑人员的作品,尽管这些编辑都很专业,杂志社的社长陈洪武先生,以及编辑部主任朱培尔、编辑李义兴、吕书庆、洪亮等都有着很高的书法创作水平,但杂志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在这块中国书协主办的学术阵地与书法界的公众舞台上要谨慎发表编者个人的文章及作品,杂志是专业公器、社会公器,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在舞台背后为别人的表演做好服务,而不是在舞台上自己直接表演,编者是常年为他人做嫁衣的贡献者。扇面是苏州一人堂冯师傅做的,质量很好,且价不算高,除了给杂志社订了一些之外,我和朱培尔兄自己又买了一些,我买了一批尺二十规格的白色矾宣扇面,以备暇时援笔濡墨清玩,消磨时光。
    农历还未出九月,燕赵大地竟然已经下了三场雪,尤其最后一场是暴雪成灾,据说这是五十年未有的天象。大雪封门、封路、封城,躲在家中,望窗外琼天玉地,心境朗朗然,如佛家所谓的“入清凉境,生欢喜心”!心静如渊,身闲如仙,忽想起买的那一叠白色大扇面,顿觉技痒,书兴发作,开始准备玩扇面了。在我的指挥下,可怜的老妻为我当了书童,她将扇面逐个用喷水壶喷水稍作湿润,再用塑料布包裹起来些许时间,让湿气浸润均匀。然后用电熨斗将扇面一一熨平,但不可过于干燥,保持扇面的和润感,写起来方顺手。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又久不作小字,开始时指腕皆僵,写坏了几个扇面,后来心境渐渐放松,笔下渐渐生出玲珑,由玲珑又渐生烂漫,由烂漫渐入物我两忘之中。如是拥雪写扇三日,得扇百枚,书兴忽败,不想再动笔。真是兴来者不可遏,兴去时不可留,如鬼使神差而不可自已,合着鄙人是该吃书法篆刻饭的材料!书兴渐远,心境渐淡,吟得《京城九月暴雪书扇》俚句一首:“心惊九月雪发狂,清兴忽来写扇忙。只为毫颠寻秀雅,岂缘节气逐炎凉。眼花赖镜移灯近,腰疼寻书垫座旁。痴思须弥纳芥子,寸山尺水卧游长。”说不上是书法创作,只是顺着兴趣写下去,沿着惯性走下去,在书写过程中得到身与心的协调,天与人的合和。理论家说写字不是书法创作,但我之书扇写字与创作分焉不清。所写的这批扇面,无论如何变化章法形式,如何变化不同书体,但基本上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虽然在形式变化上也有所思考,但没有刻意去求新奇与追风格,其间一以贯之的顽固的表现着自我,这个自我不是张扬的、刻意的、设计的、哗众的、媚俗的,而是如日月之泻光华、江河之向东流,一切顺乎自然。自然是大道、是至道、是至境,但这自然又不是原始状态的混沌或童孩时期的蒙昧未开,而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写扇面不难又难。其不难在于形式,折扇或团扇的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书者在这有限的空间与具有规定性的形式中去追求变化与自由。一切是自己的书法基本功在作支撑,所谓的创作中的种种观念、各种主义以及美术性的设计等都表现不出作用。单就技巧与形式来说,扇面书法比其他形式的书法要显得单调与简单。其难在于真正要把扇面写出耐人咀嚼的“味道”来太难了,其难不单单在于形而下的技巧,而在于作者的气质禀赋、文化素养乃至胸襟器识。扇面书法是近观的、静态的,不但要耐“看”,即形式动人,更要耐“读”,即内蕴丰厚。扇面书法在形式上难以出新出奇出与众不同的靓与眩,所以其内在的“文化风格”显得尤为重要。这文化风格不是由顿悟所得,而是渐修而成,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一种境界,是对书法细细品读玩味中的文化感受。
    传统扇面书法的审美方式与特点是近观的、静观的、雅玩的与独立展示欣赏的,当代展厅中的书法创作是挂在墙上远看,具有形式的个性张扬与笔墨的动态表现才能在众多作品对比之间凸显出来。看展厅字是月下观美人,得其风姿绰约之仿佛,读扇面书法则是灯上观书生,要感受其眉宇间的灵秀之气。二者的创作技法与审美特征大不相同,比较起来,扇面书法更近于古典书法的特征。所以写扇面要以静穆安详为审美主调,即使草书,在形质上飞动,仍要神安气闲。扇面书法要耐品读,不但重章法安排与字法结构的空间之美,更重在笔笔生发、点画映带、字势呼应中的时序之美。扇面书法更重书写性而不宜如今日展厅书法的设计性。由于是小品,要近读,所以写扇面要精准,要求技法的娴熟与胸中积累的丰厚。但在结字精准、技法精湛之中笔下要松活,秀雅之中有生辣,即不可流于匠俗甜美,又不可蹈入肆野粗劣,要“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要如“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
    传统的书画扇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雅玩之品,扇面上的书法是在掌上雅玩、尺幅间近距离赏读。其雅玩的特点规定了扇面书法宜清雅不宜狂放,如用董其昌的行草书写扇面就很可人,如用颜真卿的大楷写扇面就觉得有点书法风格与书法形式格格不入,前人评颜真卿的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如此激奋之书,岂适合于文人雅玩的扇面形式。扇面上的书法不宜如交响乐、大合唱、摇滚舞之类,而要如松下张琴、林中吟啸,如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白云初晴,幽鸟相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那种美,是书法中的独唱与独奏,是“清风一曲杜丽娘”的清新,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小中见大之景,写扇面不宜“创作”痕迹太明显。不需要如今展厅中书法创作靠夸张变形来吸引眼球,也不需要太多的新理念、主义来设计与包装,那样对与小小的扇面来说显得太沉重了。
    玩扇子是令人很安逸的事,写扇面的过程是一种享受。书兴尽时,天晴雪融,玉宇澄清,是为记。

 

                 随形就势 小中见大/扇面创作漫谈

                 ■张兴明

    近期写了一批扇面,颠三倒四地倒腾,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构图随形就势
    无论是成扇还是自剪的扇面、无论是小扇还是大扇,书写时都必须根据扇面特有的“弧线”,妥善安排。其步骤是:先定内容,次选扇形,精心构图,选定书体,设计小样,然后书写,钤印完篇。
    折扇依其折痕,用好平整的纸面,或调整书写方向,或按字数多寡竖写,或每行等字,或隔行等字,成为万流归海的“放射状”;或繁星丽天、乱石铺街,或天圆地方、曲尽其妙;或分割块面、和谐统一而别致新颖。少字数者,需先目测定位,一旦成竹在胸,便乘兴挥毫。
    团扇多为圆形,一是将全部文字写在圆形外轮廓内;二是可以取圆中部分进行构图,宜留白透气,此种形式变数最多,尤需匠心;三是将主要内容写毕,再辅以题跋或款识,也能活跃画面,吸引人的视线。
    至于环形书写,以及其他异形扇面,只能偶尔为之,不可滥制。否则,便有哗众取宠,成为杂耍之嫌。
   
二、力求小中见大
    扇面形小,不与鸿篇巨制比势争雄,但其精巧雅致则非大作品可比。如能以小见大,尤显高妙。揣其要点,不外有三:
    一是小字大写,追求大气格。字小并不意味着字柔弱无力、畏缩矜持。钟繇小楷、晋人尺牍、魏唐墓志已经示范在先,后之览者若能善悟,当可获益多多。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能破此关者,当是大手笔。
    二是潇洒自然,显示大气魄。若缩手畏足,如对至尊,必然神情内敛,气息不振。顺其自然、挥洒自如,方能接近书法创作本质。书法创作当形哀乐、显学识、彰人格。修饰者,伪!矫情者,假!假、伪者,岂会有大气之作!
    三是多体合力,形成大气象。扇面作品,其幅面虽小,但也是大舞台。书者若修养全面、各体俱佳,且能书之,合为一扇,自然就有含量丰富、杂花生树、气象万千之势。该法源于古代书画的题跋之风,而今则多出于审美自觉和主动追求。其不同之处,古人乃多人凑合而成,而今则是一人完成。其难处在于避免花杂,需大小协调、疏密得当、布局自然、变化有致、虚实相生、清新灵动。
    扇面创作,先打好草稿,成竹在胸后,再随意挥洒。无论是精细的小楷,还是秀逸的行草;无论是温婉的隶书,还是整饬的篆书,都能写出精美的扇面。
   
三、妥钤印章增色
    印章本为取信、添彩之用,后因题跋成风、鉴定习惯和审美自觉,书家除钤引首、名印外,也可钤些闲章为书法作品添彩增色。其目的,一是补白,二为平衡,三则仿古,四求美观。变化很多,只有美学意识领先、形式敏感者,才能得心应手。否则,便会狗尾续貂、弄巧成拙。印章,最好风格不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才会起到变化有趣、锦上添花的效果。
    打开如同月亮,合拢袖里收藏。为人增添风雅,自己承受炎凉。
    扇之境遇,令人感叹!扇面创作,尤需创新。


 循理有法师古图新/我的扇面创作观 

■姚静涛


    扇面创作,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从肃穆规范的唐楷到圭角方正的魏碑,穿过小篆的殿堂,我一直走到草书的天地。真、行、草、隶、篆的差异,是不同时代审美意识、文化环境的产物,不是书法本质的区别。任何书体若能得其精法,都无高下之分、难易之别。无论哪种书体,都含有动、静的成分,看似静者实含动意,反之亦然。动静互补互救,作品才能活。
      扇面创作,必须遵循法度,要将平时所临碑帖的法度、规范集中梳理,熟练用“法”。这样,创作的扇面才会有理、有法。既然将扇面作为创作的一种选择,就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对自己所习碑帖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信笔为体、任意涂抹;或是为了片面追求视觉化、表面化的效果,而写出经不起推敲的作品。古代大家的经典作品,如同陈年佳酿,味美且醇,越嚼越有味。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扇面创作,也不能唯技法至上,但熟练掌握经典书法的语汇是必须的,这是创作优秀扇面作品的前提。
    扇面创作,离不开对社会大环境的关注,书家也应关注社会发展、体会人间冷暖,只有倾注情感,才会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如果仅仅凭着一股冲动、激情去奢谈扇面作品的创新,那只会成为空中楼阁。